《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刘静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小结
(约3分钟)
1、提问:用图解的形式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可以先尝试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归纳总结或用各种生物图片进行总结。)
2、板书概念图。
1、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或用图片连线总结。
2、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画图解的方式总结。
3、班级交流。
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学生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性评价。
初次接触概念图,为学生总结知识做好铺垫由单纯语言总结-用图片连线的形式总结-画概念图形式总结,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还很好地概括和的梳理知识模块,构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理解。
1、小组代表展示合作交流的结果。
(1)吃与被吃(2)会 回归环境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将交流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组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并接受他人的对自己观点的评价。
通过课本资料分析这一问题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科学推测并初步感知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的作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树桩中的物质腐烂后到哪里去了?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教师巡回指导,巡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点拨总结生物成分功能。
投放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图片及文字。
播放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的视频。
学生阅读课本P25《资料分析》和P26先自主探究、科学推测后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约10分钟)
环节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提问:生物的归类方法。
2、投放思考题:
(1)如何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全部成分进行分类?
(2)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 课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 课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1课时)【设计依据与构想】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是生物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生物圈的重要部分,该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都为后几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本节分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三个部分。

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及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理解,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1、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上。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周围的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成分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做好课件。

2、课前将每个学习小组定为草原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种成分。

分别为小草组、树组、草食动物组、肉食动物组、杂食动物组、腐食动物组、细菌组、真菌组、非生物组。

(由组长抽签决定)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内容。

2、学习组长安排好组内的具体角色。

(小草组:成员全部扮演小草;树组:成员全部扮演树;草食动物组:成员分别扮演:牛、羊、鹿、斑马、兔子、蝗虫等;肉食动物组:成员分别扮演:狼、老虎、豹子、老鹰、蛇、狐狸等;杂食动物组:成员全部扮演杂食鸟;腐食动物:成员扮演蚯蚓或屎壳郎(蜣螂)等;细菌组:成员全部扮演腐生细菌;真菌组:成员全部扮演腐生真菌;非生物组:成员分别扮演:阳光、空气、水、土壤、石头等。

苏教版生物八上7.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 同步课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生物八上7.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 同步课程教学设计

《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19章第一节。

本节内容与学生自身联系紧密,因为人就生活在生物圈中。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成分以及各成分间的关系有深入了解,并对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物的富集现象有所认识。

从而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继续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安排在学生已经学过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使得学生建立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加深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理解,最终形成热爱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认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应的生物类群。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描述生物富集的现象及其危害。

2.能力目标:能依据图文资料进行观察并分析问题。

培养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相应的生物类群。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描述生物富集的现象及其危害。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提问:①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②什么叫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③依据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含义,推测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学生活动:复习回顾,回答相关问题。

自主归纳:生态系统=生物+环境(二)新课导入教师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完整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含义。

出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图片,讲解生态系统的分类: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判断以下实例是否为生态系统:①草原上的羊;②河水中的鲫鱼;③湖中的生物;④一个池塘。

(三)问题1: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生态系统的组成”,提问:①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②这些成分分别包含哪些生物?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生态系统组成教案设计(三维)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生态系统组成教案设计(三维)

第十九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构成(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描绘生态系统的观点及成分2、说明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饰演的角色3、明确食品链和食品网的观点4、关注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影响过程与方法学生经过采集资料、校园观察、问题研究、议论沟通参加学习,获取有关生物知识。

倡导学生的研究学习,试试学习,学习—议论—沟通—总结—练习—怀疑—再学习。

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形成优秀的学习习惯、经过知识点的归纳与联系组建知识网络系统。

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小组合作察看、议论、沟通,培育学生的参加、合作意识2、经过察看、研究,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经过生态系统的学习,明保证护生态系统的意义与重要性,建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课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构成2、食品链与食品网3、生物富集及其影响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引入新课)地球上的生物包含哪几大类?回想、回答已有知识回想并为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部分解说做铺垫地球——各样环境与不一样环境观看、参加互动中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这些生物生活在不一样环境中,关系(已有知它们的生计依靠着环境,也影生态系统识)响着环境,它们和环境构成了和睦一致的整体,我们给这样任务一:认识生态系统一个整体一个名称:阅读课本101-102页有关内容。

找寻生态系统的观点生态系统是指在必定的地区引入新课里,与校园生态系统经过不停的从熟习的校园(播放PPT)和,相互作生态系统下手我们的校园环境与校园内的生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经过学生讲诉物可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呢?并帮助学生学让我们来找寻生态系统包含哪学生思虑回答:会归纳、整理些成分?树木、花草当你走进校园,你看到的生物鸟、猫、昆虫、鱼有哪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与它们生计有关的环境包含哪水、光、温度、土壤、空气些?请用图表的形式说明生态系统的构成自学课本达成有关习题指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议论达成表格1、试用学过的生物知识说明自学课本“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达成有关习题要点、难点知三者的作用与关系”思虑回想所学生物知识识经过思虑找寻知识点的联系关注知识建构议论达成表格与知识点的深化、联系部分学生板演答案为下一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打好基础。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生态系统组成课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生态系统组成课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构成》教课方案【教课内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构成》。

(第1课时)【设计依照与构思】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是生物教课中的中心内容—生物圈的重要部分,该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都为后几节的教课做好了铺垫。

本节分为生态系统的观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品链和食品网三个部分。

经过指引学生对四周环境的察看,及对一些常有生态环境的剖析和研究,加深认识有关生态系统的观点和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的关系;经过对生态系统的构成和食品链的教课,使学生加深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睦共存的意义以及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的理解,确定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你所熟习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分。

、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的关系。

、解说生态系统的各构成部分的作用及互相联系。

能力目标:1、能依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察看或剖析有关问题上。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爱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举例说出四周的生态系统、说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成分、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食品链、食品网【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视频,做好课件。

2、课前将每个学习小组定为草原生态系统(或丛林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种成分。

分别为小草组、树组、草食动物组、肉食动物组、杂食动物组、腐食动物组、细菌组、真菌组、非生物组。

(由组长抽签决定)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内容。

2、学习组长安排好组内的详细角色。

(小草组:成员所有饰演小草;树组:成员所有饰演树;草食动物组:成员分别饰演:牛、羊、鹿、斑马、兔子、蝗虫等;肉食动物组:成员分别饰演:狼、老虎、豹子、老鹰、蛇、狐狸等;杂食动物组:成员所有饰演杂食鸟;腐食动物:成员饰演蚯蚓或屎壳郎(蜣螂)等;细菌组:成员所有饰演腐生细菌;真菌组:成员所有饰演腐生真菌;非生物组:成员分别饰演:阳光、空气、水、土壤、石优等。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7.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案设计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7.19.1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案设计
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平衡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情感பைடு நூலகம்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各个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4、分解者: 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异养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
三、互助巩固
1、分层练习
2、交流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导学案中的巩固提高部分的题目。
教师订正答案后,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
较难的题经教师点拨后,小组讨论,分层练习。
交流提高。学友解决了不了的题师傅帮忙解决。鼓励学友思考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检查师傅的学习与指导学友的工作情况。
B、食物网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所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
②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一种生物可能会由于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而在多条食物链中出现,使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成网状
在师友互助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互动,学生能在比较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教师设计问题的交流评台,又有学生课前预习中疑难问题解决,也有师友在互助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对探索的成果做展示交流。师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肯定不同见解的合理性,要及时引导点拨,解答学生的迷惑。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生态系统组成教案设计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7.19.1生态系统组成教案设计

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构成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2、能描绘生态系统中的食品链和食品网。

过程与方法1、培育学生的察看、剖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想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均衡知识解说身旁的生态现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生态系统的构造及各个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2、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互相关系。

教课难点生态系统各构成成分间有何联系,食品链的形成。

课时安排课时教课方案教课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备注一、沟通预习教师巡视参加师徒师友互相沟通在新1、温故知新间的沟通,以认识各小组课预习中所掌握的知识2、研究新知的预习状况。

重点观点、例题,课本习题的状况,以及自学中碰到的困难。

二、相助研究1、相助学习2、合作研究师友共同学习例题或导教案中学习纲要,一同总结知识重点,找易错点,并经过互相解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1、观点:指在必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经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达,相互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达。

3、构造:(1)构成成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包含无机物质、空气、在师友相助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合作互动,学生能在比较充足的时间议论沟通。

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教师设计问题的沟通评台,又有学生课前预习中疑难问题解决,也有师友在相助学习中没法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小组研究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中心讲话人,对研究的成就做展现沟通。

师生对小组讲话状况进行评论,在评论中要鼓舞学生发布不一样看法,必定不一样看法的合理性,要实时指引点拨,解答学生的诱惑。

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成分:空气、水、阳光、矿物质、有机腐殖质等。

2、生产者:主假如绿色植物,还有某些细菌——自养生物,是生态系阳光、温度和水等)构成。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九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九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新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构成一、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你所熟习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②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的关系。

③解说生态系统的各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④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①能依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察看或剖析相关问题。

②培育剖析问题、办理资料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踊跃参加科学研究的过程,认可人与自然和睦发展的意义。

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爱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感情。

二、教课要点①举例说出四周的生态系统。

②说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成分。

③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课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四、教课方法网络教课;设疑启思;情境研究;总结提高。

五、教课过程(一)图片导入丛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大海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共同剖析这些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物质(成分)构成?剖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学习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后总结生态系统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观点,教师特别要重申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致整体。

可见,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行分,它们之间形成一个有机一致的整体。

我们把在必定的地区内,生物与环境经过不停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致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叙述:一口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同理,一块草地,一片丛林,一块农田,都能够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口池塘,大到地球上所有生物及环境,即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图片展现:生态系统构造图;生态系统观点图;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生物种类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微生物草食动物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物质变化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光能化学能作用供给营养物质和能参加物质、能量的循环参加物质、能量的循环量,供给食品地位基石,不行缺乏不行缺乏不行缺乏图片:食品链和食品网;激趣设问:在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主假如因为什么关系而联系再一同?在生态系统中,各样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与被取食的食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设计
刘静
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九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刘静
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采自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九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通过前面五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的基本类别: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有了相当程度地了解。

充分体会到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关于这些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生态系统的这个本源性问题,学生并不清楚。

在这节课中,我将就这个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

该节内容所在的第十九章整体都在讲述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可以这样说,第十九章学习之后,学生关于地球的生物知识体系才算初步建立起来,那么本节作为本章的开篇——本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球上现存生物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初步的生物相关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即将完成。

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我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本节课的内容,由于联系到一些学生在初一就学过的知识,所以相对前几章内容来说,知识层次比较遥远、有些生疏。

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讨论法、活动法的方式展开。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本节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呈现
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以及多媒体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法设计
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关于这个问题学生不可能亲自去探究,但是学生可以做到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逐步地了解这个问题。

因此,对于该节课程,我的主要思路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思考、去讨论、去学会自行推导结论。

四、学法设计
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法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食物链、食物网中生物捕食关系的猜想和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和对知识短片的观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富集问题的探讨(日本水俣病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七、教学准备、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态系统的组成手工粘贴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新课引入看图猜俗语: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提问
引导
调动学生
学习气氛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树→蝉→螳螂→黄雀
二、生物富集
伴随食物链越富集越多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十、课后反思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能积极的参与到参与式教学中来,只是我对于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还不够成熟。

我认为参与式教学不是拘泥于表面的参与,开展学生活动是一方面,能够巧妙的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进行参与,也应该是我在今后教学活动当中注意的方面。

再就是本节课才用了颠倒教材的授课方式,个人认为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个人的教学习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