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影评》
《冷山》——影评

《冷山》影评战争与爱情爱可以融化一切,包括战争带来的残酷和对心灵的折磨。
影片开始,虽然用倒叙的方式,但战场上的硝烟与美丽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这个别的时期,美丽的艾达来到了这片南方的土地,认识了让她一辈子都不会我忘记的人生挚爱英曼。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以很幸福的组成一个小家庭,幸福的经营自己的农场。
战争的开始让一切美梦破灭,就像电影里一位孩子的母亲说,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了男人,每个家几乎都如此。
美丽的田园风光再也不复存在,每个家庭的男士从开始高呼终于要打仗了,到后来十室九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英曼走后,艾达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在鲁比到来以后,终于坚强起来吗,勇敢面对生活。
从一个大小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女人。
艾达不停的给战场上的英曼写信,而英曼也几次差点丧命,对艾达的爱以及战争的残酷,让他不惜当逃兵,跋山涉水要回到爱人的身边。
一路上,碰到各种情况,也有几次差点被抓回去,在别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回到了冷山。
好希望他们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可命运总喜欢捉弄人,英曼不幸中枪,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i will be back home"他回家了,再也不会离开艾达了。
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也会一直陪伴最爱的人生生世世。
最后美丽的田园风光再现,善良的人们聚在一起,拉着琴,聊着天,吃着东西,好幸福的一刻,英曼的女儿围绕在艾达身边,英曼、战争中死亡的灵魂在那一刻,也一定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爱的力量。
一名逃兵的爱情归路以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历时4年的全民内战---南北战争为故事背景,演绎一名逃兵为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情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回到爱人身边。
在完成种种磨难,终于可以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时刻,却还是倒在了枪口之下。
在观众发出一片惋惜叹息之声的同时,有力的批判了战争的无情残酷和后人对生存信念的无上向往在观赏此片之前很有必要简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尽管影片没有对南北战争进行全貌的交代,而是过多的关注于人文情感一面的描绘,让大家全情投入的沉醉在男女主人公相互的思念和各自应对苦难生活的细节之中,从而让人们对战争产生极大的厌恶和无奈的抵触心理。
《冷山》影评

《冷山》影评《冷山》影评《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美国十年夜畅销小讲之一,脚本自然出得讲。
导演曾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英国病人》,功力相当深薄。
男女配角拜别是当今影坛炙手可热的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连女配角扮演者芮僧-齐维格也是位重量级一线名星,既奠基了扎实的表演根基,同时极具票房呼唤力。
故事十分奉迎、体裁对照薄重,颠末过程提醒宏壮历史背景下一般人的生涯取情感,使不雅不雅者感同身受,欷歔不已。
固然节拍略隐渐渐,空气稍有活泼,但那浓浓的忧伤、舒缓的斑斓,仍足以打动不雅不雅影者。
也使得影片既取得了上佳的票房,又得到了教院派的必然,要不是本届奥斯卡遭遇《指环王》,讲不定能有更好的发挥阐发。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北北战争时期,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始终易以抒怀的岁月。
内战,总是会从各个方里给一个国度、一个平易近族留下永远没法消掉的印记。
但取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分歧,好莱坞影片极少对北北战争交兵双方举办讲德、正义上的评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凶恶性自己、战争对兽性中“恶”的声张举办提醒,以至良多影片正在情感上倾背于贵族气更重的北方,这种沉思情结到也算是个有趣的征象。
片中,裘德-洛是北方一座小镇的一般工人,正在建造教堂时逢睹了神父的女儿妮可-基德曼,她方才跟随父亲一同迁到这座风景如油绘般偶丽恼人的小镇。
裘德-洛那愁闷的眼神、浓浓的雄性魅力深深打动了妮可-基德曼。
妮可偶丽的里貌、浑春的气味、善良的心灵也如磁铁般吸引着裘德-洛。
就正在一段优美的恋爱故事即将睁开之时,小镇所正在的州发布分开联邦,战争到临了,小镇的男子均要参战。
妮可恋恋不舍地支别裘德洛,临别时,第一次深深的少吻,一张夹正在书中的照片,一句正在此期待的誓言。
裘德洛奔赴前方,一场又一场凶恶而凶悍的战争(电影收场第一幕就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拍得相当作功),将人脆弱的神经磨砺的如岩石般脆硬,但那本书、那张照片却始终贴身携带。
妮可正在后方写了103封信,倾吐着对裘德洛的怀想,固然裘德洛正在前方只支到一封,但这封信又何止被读过百遍。
冷山影评

冷山影评(一)《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
电影改编自美国十大畅销小说之一,剧本自然没得说。
导演曾执导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英国病人》,功力相当深厚。
男女主角分别是当今影坛炙手可热的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连女配角扮演者芮尼——齐维格也是位重量级一线名星,既奠定了扎实的表演基础,同时极具票房号召力。
故事十分讨好、体裁比较厚重,通过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使观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虽然节奏略显缓慢,气氛稍有沉闷,但那淡淡的忧伤、舒缓的优美,仍足以打动观影者。
也使得影片既取得了上佳的票房,又获得了学院派的肯定,要不是本届奥斯卡遭遇《指环王》,说不定能有更好的表现。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始终难以抒怀的岁月。
内战,总是会从各个方面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
但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同,好莱坞影片极少对南北战争交战双方进行道德、正义上的评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本身、战争对人性中“恶”的张扬进行展现,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倾向于贵族气更重的南方,这种反思情结到也算是个有趣的现象。
片中,裘德——洛是南方一座小镇的普通工人,在建造教堂时遇见了神父的女儿妮可——基德曼,她刚刚跟随父亲一同迁到这座风景如油画般美丽宜人的小镇。
裘德——洛那忧郁的眼神、浓浓的雄性魅力深深打动了妮可——基德曼。
妮可美丽的容貌、清春的气息、善良的心灵也如磁铁般吸引着裘德——洛。
就在一段美好的恋爱故事即将展开之时,小镇所在的州宣布脱离联邦,战争来临了,小镇的男子均要参战。
妮可依依不舍地送别裘德洛,临别时,第一次深深的长吻,一张夹在书中的照片,一句在此等待的誓言。
裘德洛奔赴前线,一场又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电影开场第一幕就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拍得相当成功),将人脆弱的神经磨砺的如岩石般坚硬,但那本书、那张照片却始终贴身携带。
妮可在后方写了103封信,倾诉着对裘德洛的思念,虽然裘德洛在前线只收到一封,但这封信又何止被读过百遍。
《冷山》电影影评

《冷山》电影影评“我不知道如何微笑。
”这是艾达将照片递给英曼时,严肃的她说出的话。
正是这句话让我产生了记录的冲动。
每当我试图寻找恋爱的感觉,都会觉得它已经丢失,而我仍期望它能归来。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回这种感觉,因为看透一切并非好事,迷茫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拘谨与故作成熟,常常出现在即将陷入爱河的人身上。
回想他们短暂的相遇,总是充满尴尬和不知所措。
一对真正的恋人,不应是我们现在的歇斯底里,也不应是我们的孤独。
这就是爱情吗?“我会等你。
”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陈词滥调,却刻骨铭心。
舍弃一切,等待、遵守和期待,都融入了这简短的句子中。
于是,我们的目光便永远定格在那个永恒的人心中。
至死不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他们在面对中痛苦挣扎,却最终共同度过了难关。
试着计算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寥寥无几。
然而,这些话语却将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艾达父亲的离世,让她孤独一生。
亲人的意义,在于他们永远坚定地站在我们身后,给予支持。
当他们离去时,我们会像落叶般漂泊无依,感到孤立无援。
因此,我们总是显得如此脆弱,渴望着身边的人不要离开。
“回到我身边,这是我的请求。
”为了见到你,只为了这一件事,英曼舍弃了一切,踏上了漫长的归家之路。
面对战争、疾苦、诱惑、自然和病痛,他凭借着对艾达的誓言,坚定地前行。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无论是老人的智慧,还是隐居深山独自养羊的老太太。
即使是小鸟和大便,也都能在某个时刻发挥其价值。
那么,我们呢?为什么找到自身定位会如此困难?社会的漩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过于强大,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却也不能随波逐流。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遵循所谓的“应该”的脚步呢?那个名字,让人肝肠寸断,因为它,因为冷山。
在病榻上,艾达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冷山。
”影片结尾,“我最后去了水井,什么也没有,只有阴云。
”随后,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中。
好的电影能让人感到充实,让我们经历各种情感。
然而,当我们满心欢喜地期待一部电影时,它往往会让我们失望,而当我们放下期待,却总能收获惊喜。
《冷山》影评

《冷山》——由两人的爱情所展开的战争画卷有种爱情,是这样产生的,双方对彼此都并不了解,甚至根本没说过几句话,但双方内心的爱情之火就是那样的炙烈,纯粹。
英曼和艾达的爱情就属于这种。
短暂的几次接触之后,两人就相互“爱”上了对方,也不能叫“爱”,是一种对爱的渴求,或等待。
要打仗了,英曼和艾达面临着诀别,临走之前,艾达给了英曼一本书,里面有自己的照片,可照片中的艾达笑不出来,因为他等待的是一个军人,一个可能将来生死未卜的军人。
就这样,两人吻别。
战场毕竟是战场,到处都是血腥,南方和北方的军队,与其说是为领土而战,不如说是为家庭而战,为自己的爱人而战。
轰隆一声巨响,北军把南军的战壕给炸飞了天,无数的士兵被炸得遍体鳞伤,甚至血肉横飞。
地上到处都是血,鲜红的血液汇聚成河,沿着地上的沟渠迅速的蔓延。
到处都响着砰砰的枪声,同时夹杂着喊杀声,士兵们就在这片血泊中打个你死我活。
英曼的一个好朋友中刺刀了,向英曼发出了求救声,英曼不顾一切的把他救了出去,可于事无补,在军队的医院中,英曼的朋友还是死了。
死神降临时,谁也阻挡不了。
看到朋友的离去,英曼痛不欲生。
在战场上,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就只有艾达的照片,和艾达的信。
在此时,他可能已经萌生了逃回家去的念头。
接下来,在一次偷袭活动中,英曼颈部中枪,倒下了。
其实,倒下的英曼已经死了,在他倒下的时候,眼前所浮现的,是和艾达在一起的教堂,还有从教堂飞出的鸽子。
导致他不死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艾达的思念。
他受伤昏迷期间,嘴里不停的叫着“冷山,冷山·····”因为冷山是他的家,那里有他最爱的人。
这次伤好之后,英曼逃离了军队,因为他找不到留下的理由。
他只想在战死之前,再回家一趟,看一眼自己的爱人。
他曾说过,为了某个“十分钟”,他愿意放弃一切,而这“十分钟”,就是和艾达相聚的十分钟。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逃兵是要被处死的。
冒着被处死的危险,英曼踏上了漫漫的回家之路。
《冷山》电影观后感

《冷山》电影观后感两个半小时的时长,一众巨星的精彩演绎,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这部文艺片让我感慨万千。
在剧情中,“一见钟情”“两两相望”“一吻定情”这几个关键情节,竟然只用了不到半个钟头的时间。
而后面漫长的等待,却足足铺垫了一个半小时之久。
本以为男女主角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却在久别重逢的瞬间戛然而止。
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构架非常高明,也非常符合文艺派的口味。
那么,就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吧。
这部电影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美电影整体质量非常高,这一点无须多言。
《冷山》也不例外,它的故事构架非常稳健,几乎找不到一分钟多余的剧情。
我甚至在看完删减版后,还想再看一下删减片段,以确认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多余之处。
在人设的安排和角色的代入感方面,这部电影也做得非常出色。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让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唯一可以算得上是缺点的是,电影对于大主题“战争”的描写相对偏弱。
看完之后,我更加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剧情故事,而不是对战争的真实写照。
同时,电影对于冷山镇的描写也不够深入,无法让观众完全感受到这个小镇的魅力和特色。
接下来,我想谈谈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电影中的爱情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时间和距离的考验,最终得以重聚,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裘德洛和妮可基德曼之间的感情戏非常精彩,他们的眼神交流、言语表达和身体语言都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柔和美好。
此外,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也非常出色。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丽,展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乡村风光和战争场面。
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动人,与剧情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了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电影的画面和音乐都为电影增色不少,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我想谈谈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是关于爱情、战争、希望和勇气的。
冷山观后感

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完已是凌晨了。
一如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所言:感动,震撼.....其实不怎么爱看电影,因为在短短的一到两个多小时里,要想把一个故事讲得清楚,动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一部好电影?这个答案我还在寻找,只是目前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霸王别姬》,《活着》,《金陵十三钗》,现在可以再加一部《冷山》。
他们无一不是将片中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或表现个人命运与时代大潮流的休戚相关,或在冰冷的历史现实中展现小人物的爱恨情仇。
他们始终不曾改变的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的严肃反思。
在《冷山》里,回忆与现实交错,画面在残酷血腥的战场与风和日丽的农场之间自如转换。
辽阔哀伤的女声演唱背景音乐,准确的表达出了经历战争洗礼之后的人世沧桑,为影片增色不少。
初识,美丽典雅的艾达与英俊强干的英曼,恰如所有动人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然而在还没来得及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时,战争便爆发。
看完整部影片,几乎都可以知晓这算一个有关于承诺和坚守的故事。
起初很不理解,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中,可以说根本就没发生什么,爱情就这样悄然而生。
细思量,或许就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并不需要靠时间的堆砌来完成感情的积累,只是几面,几个眼神,便能笃定的选择相爱,实在很神奇。
英曼为了从战场回到艾达身边,历经艰险。
每当他在痛苦绝望的时候,翻出艾达的旧照片,都会为他的深情和执着感动。
为了这样的一场爱情,无法计较英曼和艾达谁付出和失去的比较多。
曾经端庄优雅的艾达在战乱动荡的环境中,变得坚强能干,在以为英曼不会回来的情况下,仍然不停歇的给他写信。
战争将人性中潜藏的各种特质激发出来。
我看到了丑陋的,令人恶心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于善良美好的感怀。
尽管影片的结局,不算完满,但是却更加的意味深远。
英曼的死似乎是在意料之中的,没有预期的惊叹效果,只有这样的不完美才能让人永远的刻骨铭心。
篇二:《冷山》观后感《冷山》观后感选修课上这部电影只看了一半,回到宿舍迫不及待地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冷山影评

\由于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所以黑人得到了解放,但是就美国的社会现实看,依然是黑人的地位不如白人,因为黑人都是通过三角贸易从非洲运输到美洲的奴隶。
美国内战彻底埋葬了奴隶制度,资产阶级政府排除了奴隶主的干扰,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美国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特别是欧洲移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部分资本,极大地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美国政府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积极奖励科技发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美国享有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能安心进行开发建设,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因而促进了经济的高涨。
所以美国能在南北战争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工业生产总值迅速跃居世界首位。
一、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法律上和一定程度在实际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黑人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摧毁了长期以来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隔离制度,对于消除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种族歧视弊端起了积极作用。
民权运动之后,首先黑人的政治地位有了改善,参政人数不断增加。
其次,黑人的经济状况也有了好转。
〔2〕黑人的生活同以往相比有了提高。
在文化教育领域,由于民权运动的不断冲击,美国长期实行的种族隔离的教育体制基本上被废除了,广大黑人青少年上学的机会比以往大有增加。
同时,从60年代民权运动到现在的30年间,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气氛同过去相比已经大为减弱,种族平等的观念开始在各阶层中形成,并在法律、行政、教育等领域显示出影响。
总之,历史在前进,步子虽然缓慢,前进的潮流却是阻挡不住的。
但是对美国黑人在以上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都不能估计过高,而必须大打折扣。
就如在政治方面,参政的人数虽然增加,黑人在美国政坛上并没有取得与其人数相等的地位和影响,他们仍被排斥在政府决策程序之外,远未能主宰自己的政治命运。
在科学技术领域,黑人工程师和科学家也屈指可数,寥若晨星,大多数黑人与科学技术无缘。
总之,时至今日,美国种族歧视的阴影仍在政治生活、就业、教育和技术领域、社会习俗和心理状态等许多方面严重存在,并且往往采取更隐蔽的形式,使黑人深受其苦,却难于以言语申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解电影《冷山》的多层次意境艺术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味道。
《冷山》不乏美丽的风景,也有动人的爱情,但如果仅仅把电影读到这种层面,或许你会很失望。
电影制作者们称这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铺天盖地的海报则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甚至还暧昧地暗示,两大女星对决⋯⋯走进电影院,层层揭开电影的幕布,你会发现,在导演和媒体的精心布阵下,观众陷进去了——这是一部充满了多语性而隐藏了主角的成功的田园战争史诗商业片,电影采取层层演绎、层层否定、层层推进的艺术手法,不断让观众推翻自己的结论,在旧的意境中叠加新的印象,极大丰富了电影层次,令人拍案叫奇。
田园梦魇:大地满目疮痍、血流成河清新温馨的冷山,奴隶们劳作的场景;壮丽的美国自然风景,云淡风轻的广阔境界⋯⋯影片中的风景,可以分为两大类:战士的家乡和归来一路的风景,在地点的选择中影片的张力完成了饱满的转换。
在一片广袤的田野里跋涉,借助了摄影师由远到近的视角,我们在眼睛的牵扯中感受到田园的味道,更领悟了田园的意味。
从人类进化至今,可以说土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母亲对儿女一样的作用,而这也是历史上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几近完美的借口。
如何使用土地成为焦点,被追加和附会的是所谓的正义。
战争由此而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急!田园史诗,是从影片的风景开始的,却带上了一种苍老的况味。
影片开头的战争场面,就富有这样的特征:一只小野兔,一场大战争。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无数的生灵,都和我们有关。
而战争中的人们是身不由己的。
风景再美丽,借用艾达的话说也是“血流成河,满目疮痍”,再多的美丽在从前线逃回的受伤了的士兵英曼眼里都带上了一层血腥和沧桑。
天地再广阔,人们却在这里杀戮、残害,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都在其中煎熬着,美丽的风景也不过是一幅巨大的背景画,何况这是一幅被破坏的背景画!爱情质疑:你对她的心是真的吗?动人的爱情,自然让人感到赏心悦目,但是如果有一种爱情,只是一种单纯的爱情——他们总共说了多少句话,他们总共见了多少次面,他们自己都说互相不了解——如果从世俗的眼光来说,他们的爱是盲目,换句话说,在和平时期,他们
的爱也许很平庸,甚至很有可能走向死亡。
可是,战争成全了爱情——“如果天塌了下来,我怕来不及说”,天塌了下来,还有什么不能说,不能做的?天没有塌下来,战争却给了爱情一个保质期。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的心已开始冷了,怎么办?”“你对她的心是真的吗?”当英曼回来,艾达兀自端着长枪,对那个朝思暮想的人儿说:“不许动!转过头去,再往前走我就开枪了!”雪地里的一袭黑衣,无疑成为一道美丽而庄严的风景。
战争已经把艾达锤炼成了一个坚强的灵魂,而爱情成为英曼和艾达生命存在的共同确证,爱情更成为他们涤荡心灵的神圣之流。
英曼终于说“我回来了”,但是“我的灵魂已经麻木了”,在战争的腐蚀中,他们,他们仅仅见了几次面,他们,他们仅仅接了一次吻,他们,他们甚至“连亲热
还来不及”⋯⋯
爱情,支持着他回来;爱情,支持着她等待和坚强!爱,只是生命的附丽!生存成为爱情的旨归,而冷山成为一种归来的期许!归来,是向战争要回人的真、善、美!战争:在无主角的荧屏之外充当了最霸道的主角也许这样解读《冷山》,是要让人哭泣的。
我们宁愿看到美丽的风景,看到动人的爱情,我们也不愿看到丑陋和沦落。
可是,不能否认,其实《冷山》是没有主角的一部电影,尽管有动人的爱情穿插其中,尽管有美丽的美国大地的风景铺设各处;英曼只是战争对人的损坏的千丝万缕中的一条线,一个渺小的见证者。
影片以英曼的归来为线索,串起了他途中所见所历,唯有这才是影片的主角!丰富的人物、不尽的心痛、细微的温暖,那才是《冷山》的背后要说的——生存和战争是它意欲展现给人们的!在战争里人们是如何生存着,摆渡女,牧师,守着发病的婴儿的母亲,还有那个给孩子盖上小被子的北方小士兵,甚至是片头那只小野兔,为了在战争的缝隙里求得一点生存的空间,他们
是如何在麻木着自己!如何在抗争着!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幅战争生存群像图,甚而不是生存,而仅仅是战争!无数个细节,无数个人物组成了两个字:战争!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正在打仗的士兵,还是逃兵,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影片在全程分别以英曼和艾达为线索,串起了无数个人物组成的细节,以战争为焦点,呼唤人的灵魂的归来!
值得一提的有四个细节。
第一,摆渡女虽然只有几句台词,但那
种震撼触目惊心。
为了生存,她可以冒着生命的危险来摆渡,也可以不顾羞耻地说“再给我30元钱,你们想怎么乐就怎么乐”,可是就是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才说完这句话,她的生命也不过如自己摆渡的小船一样倾覆在动荡的战争中。
也许第二个值得一说的是母亲,我们可以说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为了发病的孩子,她藏起了过冬的猪,储备了过冬的食物,尽管那是一个可能随时
死去的孩子;同样,为了孩子,她说出了自己食物的秘密,甚至把自己也交了出去;同样,为了孩子,她生生咬死了侮辱自己的北方兵。
她并不是不知道那个给她的孩子盖被子的北方小士兵家里也有母亲,她只是以被侮辱者的身份奋起反抗,表达她的怒气。
可是,那个北方小士兵脸上还带着干净的气息,他的犹豫让人可敬也让人可怜,他给小孩子盖起了被子的那
种欢欣和心疼让观众心痛,而他的死更让人无语——说什么呢?谁在导演着这一切,谁对谁错,谁能说出一二三?梯格是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吧,一出场就是一种居心不良的立场,保安队长的残忍生涯,对土地的贪婪,对艾达的觊觎,⋯⋯没有理由不说这是一个“坏人”,可是在露比父亲的溢满对女儿的爱的提琴声中却是别过了脸,别过了人群,别过了自己的部下,轻轻和着那首曲子,让人禁不住以为他要网开一面了,露比父亲们可以逃过一劫了,可是,唱完了曲子啊,唱完了曲子啊——如果这首曲子不结束该多好啊——他开了枪。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可以回答,也许只有战争可以解释。
发人深思的并不只这四个细节,影片以小做大,无一不指向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配角,再加上所谓的主角英曼和艾达,他们的组合才是影片的主旨,这种主旨是无需主角的,需要的是无数的人们,无数的战争、生活场景。
人们在战争中千形百态的对比,昭示了影片对战争最有力却是沉默的控诉!看看那个杀了自己最心爱的小羊羔救逃兵的老太太和那个报告了保安队逃兵信息的小个子男人,谁愿意说些什么?人性之善与人性之恶,在战争中是如此突显,即便如此,你也不能轻易去评价那些人们。
在那样的环境下,谁在意得了谁,小个子男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错啊。
道德评价已经失去了意义,战争却隐身于这些场景之外无时不在提醒着观众,人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沦落的,灵魂已经找不到回归之路了。
战争在无主角的荧屏之外充当了最霸道的主角。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无数的细枝末节,经过导演的“金手指”一指就都带上了一种强烈的意味,而这种细节的力量让人恐慌。
似散而集中的手法因英曼和艾达的守候与挣扎而凝为一个强大的整体,直达影片的核心:战争。
归来:你的归来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英曼拖着将死之身躯也要回来,回来!我回来了!冷山!这种回来,是一种借着爱情之名向灵魂净处的回归;这种回来,是要和战争对抗的一种坚强、美丽、自主的生存。
拒绝了所谓的正义,逃兵从沙场回归,从战争回归。
艾达从井中看到了雪地归来的英曼,可是她也看到了接踵而至的乌鸦,那是一种怎样的暗示啊——等待归来时,大地早已非当时的大地了,人们用了全身心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人们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失去的又是
什么!
英曼为了归来,最终还是去了,可他的归来是值得的,艾达在片尾说,你回来看看我们的复活节就知道了。
是的,经历了苦难,人们从命运的掌纹中看到的是蓝天白云。
反观艾达,她在战争中的历练更是一种灵魂的回归,磨难中高贵和坚强结合了,以对抗粗糙复杂的生活。
而露比一出场就裹挟了一股原始的声息,她无疑代表着一种活力,两个女性在战争中的艰难生存,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
以柔克刚,在战争的间隙里人们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本领抵抗沦落。
这种回归是一种诗意的回归,也是一种贵族式的回归。
历史的脚步已然远去,唯有生活长在,往事挥之不去。
希望已然孕育,长青的就是灵魂的归来!影片以艾达略带沧桑的口吻诵读诗一般的语言,在英曼留下的女儿的快乐一笑中戛然而止,但却有一种意境如同蘸满了墨的画笔一般洇了开去:归去来,我们的灵魂⋯⋯意犹未尽。
人物的多样饱满,情节的摇曳多姿,细节的精雕细刻,⋯⋯《冷山》的成功是艺术和商业联姻的成功,尤其是艺术上的追求,让人回味无穷,多层次意境则可以说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从田园到爱情到战争到灵魂的归来,《冷山》以突出的四种意境的“变脸”,后一层次又否定、推进了前一层次,完成了对战争的一种白描式的描述,窥视到战争和心灵的真相,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