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10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合集下载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2.钙粘素的功能
(1)同亲性细胞粘附 (2)参与细胞的分化,组织器官的形成 (3)形成稳定的细胞连接
3.钙粘素与疾病
E-钙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肿瘤
Page234
整 联 蛋 白 分 子 结 构
2.整联蛋白的功能
(1)整联蛋白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
(2)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 的相互作用
思考题
1、细胞粘附分子的定义、分类、以 及每一类中都包括哪些细胞粘附分 子 2、预习胶原在细胞外的装配(前胶 原如何形成胶原纤维)P247页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第二节 细胞黏附分子与细胞粘连
Page225
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的信息通过化 学递质或电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使靶细胞产生效应。 间隙连接的通讯方式有两种 1.代谢耦联 2.电耦联
3.细胞粘附分子粘附三种方式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
赵裕光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课程
细胞生物教研室:分子学馆223办公室 细胞生物教研室:分子学馆 办公室 课时:2×2学时 课时: × 学时 课堂考试:10分 课堂考试: 分 考试注意事项:学号,班组,专业, 考试注意事项:学号,班组,专业, 姓名, 或 白纸 白纸1张 姓名,A4或B5白纸 张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10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穿膜黏附蛋白
❖ 分类:
细胞骨架 肌动蛋白纤维 中间纤维 类型 (微丝)
分布
黏着连接
桥粒连接
细胞之间
黏着带
桥粒
细胞与细胞外 黏着斑 基质之间
半桥粒
(1)黏着带(Adhesion junction)
由微丝参与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锚定连接
分布: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等顶端的侧面,紧密连接的下方。 电镜显示,黏着带处细胞间隙约15-20nm。
细胞黏附(Cell adhesion)是通过细胞表面特定的细胞黏 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介导的细胞与 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彼此黏着。
细胞黏附分子(CAM),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类穿膜糖 蛋白,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 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黏附。
黏着带的构成: 穿膜黏附蛋白:钙黏蛋白 胞内锚定蛋白:α、β、γ联蛋白, 黏着斑蛋白,斑珠蛋白,α-辅肌动 蛋白 骨架纤维:微丝
(2)粘着斑(adhesion plaque) 由微丝参与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锚定连接。
分布:上皮细胞 基底部,肌细胞 与肌腱连接处。
功能:使细胞牢 固附着
穿膜黏附蛋白为 整联蛋白。
小结: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 结构特点:由相邻细胞膜上的穿膜蛋白(occludin, claudin 等)形成封闭索
❖ 分布:围成管腔的上皮细胞之间(靠近管腔端) ❖ 功能: 1.连接细胞; 2.封闭细胞间隙,防止物质无选择地通过; 3.形成膜蛋白扩散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2.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 概念:相邻细胞之间 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之间,有细胞骨架纤 维参与的细胞连接, 作用为抵抗机械张力。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蛋白质颗 粒条索 (脊线)
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示意图
4、蛋白质颗粒条索的分子组成:跨膜蛋白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是通过细胞质膜蛋 白及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和胞外基质连 接起来的结构。
构成锚定连接的三种部件:
锚定连接结构示意图
根据参与连接的骨架纤维类型和锚定部位的不同, 锚定连接可分为两大类:
第 十七 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
概述
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 织形成、维持及修复的最主要的保证,而细胞连接 与细胞粘连是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 互作用的最基本体现形式。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是指在细胞质膜的特化 区域,通过膜蛋白、细胞骨架蛋白或者胞外基质形 成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连接结 构。这一结构可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 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
第三节 细胞外基质
概述
含量
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因组织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结缔组织 中的含量最大。
一、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
重复二糖
葡萄糖醛酸
N-乙酰氨基半乳糖
注:艾杜糖醛酸是由差向异构酶催化糖链中的D-葡萄糖糖酸进行差向异构 化而生成的
蛋白聚糖并不都是细胞外基质成分,有的也是质膜 的整合成分,如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质膜中称为 连接素(syndecan)的蛋白聚糖。
别和暂时性黏附,帮助白细胞、血小板从血液进入炎 症部位。
与补体结合蛋白同源的结构 域
L-选择素 E-选择素 P-选择素
细胞外
凝集素样结构域 EGF样结构域 与补体结合蛋白 同源的结构域
糖蛋白
配体
Ig-SF的分类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cell Biology
桥粒处胞质侧各有 一个有细胞内锚定蛋白 构成的桥粒斑。桥粒斑 是由两种蛋白质,即桥 粒珠蛋白和桥粒斑蛋白 组成的复合物,是中间 纤维附着的部位。桥粒 质膜处的跨膜粘连蛋白 为桥粒芯糖蛋白和桥粒 芯胶蛋白,均属于钙黏 素家族。
cell Biology
天疱疮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根据参与连接的骨架纤维类型和锚定部位的不 同,锚定连接可分为两大类: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一)黏合连接是由肌动蛋白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
黏合带:位于上 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 方,是相邻细胞直接 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 状结构。 黏合带处相邻细 胞质膜之间的间隙为 15~30nm。
cell Biology
代谢偶联:是由连接子的1.5nm的亲水性通道,允许 分子量1000~1500以下的水溶性小分子从 一个细胞迅速进入另一个细胞质内,从而 使两个细胞从电化学和代谢上在一起。 电偶联:也称离子偶联,其连接子是一种离子通道, 带电的离子能通过间隙连接到达相邻细胞。
2、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 间以及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突触部位。
cell Biology
化学突触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第二节 细胞黏附分子与细胞粘连
cell Biology
细胞黏附分子: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 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 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粘附作用的一类细胞 表面分子。 细胞粘连是普通的细胞生命现象之一。通过 细胞粘着因子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或细 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连。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32
1、间隙连接(缝隙连接)
cell Biology
相邻细胞膜之间有2~4nm的缝隙 基本结构单位是连接子(连接子蛋白环绕而成) 连接子中央形成1.5~2nm的亲水性孔道
33
cell Biology
34
cell Biology
35
间隙连接的功能: 1、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 2、介导细胞间的通讯
37
2、突触 化学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与肌细胞 之间的突触部位。
cell Biology
38
化学突触
cell Biology
39
cell Biology
40
cell Biology
41
cell Biology
42
cell Biology
第二节 细胞黏附
细胞黏附:在细胞相互识别的基础上, 细胞发生聚集形成小包团或组织的过程。 细胞黏附分子: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 上的跨膜糖蛋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合并起粘附作 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是细胞间结构和
功能联系的基本形式。
3
第一节 细胞连接
cell Biology
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 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结构称为细胞 连接。
细胞连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三 大类,即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通讯连接。
4
cell Biology
5
cell Biology
68
整联蛋白的功能
cell Biology
1、整联蛋白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 2、整联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3、整联蛋白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
69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Claudins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
7
细胞生物学
8
细胞生物学
2.紧密连接的功能
◆机械连接作用 ◆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 形成渗漏屏障,是构成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的结 构基础。 ◆隔离作用:保证上皮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
维持细胞的极性,保证物质运转的方向性; 防止物质双向渗漏,并限制了膜蛋白在 脂分子层的流动
●功能:坚韧的细胞连接点。将相邻细胞连为 一体,承受机械压力,使上皮细胞不因外界 张力而分离。
●病理变化:
天疱疮病理:
➢ 属桥粒结构缺陷病.
24
细胞生物学
2.半桥粒(hemidesmosome):
●分布部位:上皮细胞与基底层的连接
●结构与生化组成:桥粒在相邻细胞间是对称 的,半桥粒只见于细胞的一侧,呈半个桥粒 状因而得名。
仅上皮细胞基底部胞质侧有桥粒斑、中间纤维 及钙粘蛋白。半桥粒将上皮细胞铆接在基膜 上。
●作用:加强上皮细胞与其下基质的联系,防 止细胞在受外力时与基膜分离。
25
细胞生物学
Hemidesmosomes
26
细胞生物学
Hemidesmosomes
15
细胞生物学
锚定蛋白
16
细胞生物学
◆功能:固定组织与细胞 ①使细胞群连成整体。 ②增强组织坚固的联系。
17
电 镜 形 态 结 构 和 组 成
细胞生物学
2.黏着斑(adhesion plaqua)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主要特点是: 肌动蛋白纤维通过整合素蛋白同细胞外
基质,如纤粘连蛋白等相连,而不是与另 一个细胞的表面相连。
E面(质膜胞外侧劈裂面):沟,嵴与沟对应互补。 嵴与槽相嵌之处正是相邻质膜外层接触融合之处。
7
细胞生物学
8
细胞生物学
2.紧密连接的功能
◆机械连接作用 ◆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 形成渗漏屏障,是构成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的结 构基础。 ◆隔离作用:保证上皮组织内环境的稳定性
维持细胞的极性,保证物质运转的方向性; 防止物质双向渗漏,并限制了膜蛋白在 脂分子层的流动
●功能:坚韧的细胞连接点。将相邻细胞连为 一体,承受机械压力,使上皮细胞不因外界 张力而分离。
●病理变化:
天疱疮病理:
➢ 属桥粒结构缺陷病.
24
细胞生物学
2.半桥粒(hemidesmosome):
●分布部位:上皮细胞与基底层的连接
●结构与生化组成:桥粒在相邻细胞间是对称 的,半桥粒只见于细胞的一侧,呈半个桥粒 状因而得名。
仅上皮细胞基底部胞质侧有桥粒斑、中间纤维 及钙粘蛋白。半桥粒将上皮细胞铆接在基膜 上。
●作用:加强上皮细胞与其下基质的联系,防 止细胞在受外力时与基膜分离。
25
细胞生物学
Hemidesmosomes
26
细胞生物学
Hemidesmosomes
15
细胞生物学
锚定蛋白
16
细胞生物学
◆功能:固定组织与细胞 ①使细胞群连成整体。 ②增强组织坚固的联系。
17
电 镜 形 态 结 构 和 组 成
细胞生物学
2.黏着斑(adhesion plaqua)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
主要特点是: 肌动蛋白纤维通过整合素蛋白同细胞外
基质,如纤粘连蛋白等相连,而不是与另 一个细胞的表面相连。
E面(质膜胞外侧劈裂面):沟,嵴与沟对应互补。 嵴与槽相嵌之处正是相邻质膜外层接触融合之处。
10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细胞分选
⑶ 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结构的形成。 如参与形成黏着带等。
桥粒
钙粘素-中间 纤维
粘附连接
钙粘素-微丝
3.钙黏着蛋白与疾病 钙黏着蛋功能的丧失在恶性肿瘤的扩散中起重要作 用,如缺失E-钙黏着蛋可导致上皮性肿瘤的发生;
脏器纤维化病变与EMT有关,例如与肾纤维化病
变直接相关的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绝大多数由上皮细胞
可发生与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不同物种 的同型细胞之间也可能发生
细胞黏附的介导因子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穿膜糖蛋白,是介导 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结 合并起黏附作用的一类细胞表面分子。 可大致分四类: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及整联蛋白家族。 共同点: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①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 体的识别;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③胞质区, 肽链的C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 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 活化信号转导途径。
2.选择素的功能 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与黏着,帮
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
选择素及整联蛋白介导白细胞迁移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Ig-SF),分子结构中含有 免疫球蛋白(Ig)的类似结构域,一般不依赖于Ca2+。免疫球蛋白 结构域是指借二硫键维系的两组反向平行β折叠结构。 结构:胞外区由一个或多个免疫球蛋白(Ig)样结构域组成。每一个 Ig结构域都是由90~11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紧密折叠结构,其间 有二硫键相连接。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基底面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
2. 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测向扩散的屏障,从而
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紧 密 连 接 模 式 图
细 胞 连 接 与 细 胞 极 性
二. ◆主要靠黏着蛋白、整联蛋白和细胞骨架体系将相邻 两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又称斑形成连接(plaque-bearing junction),分为: ●黏合连接 ●桥粒连接 (一)黏合连接 (adhesion junction) 细胞间的连接作用与细胞骨架系统的肌动蛋白纤维 相连,称为黏合连接。 ●黏合带(adhesion belt):(介导细胞之间相连) ●黏着斑(adhesion belt):(介导细胞与胞外基质 之间相连)
间 隙 连 接
化学突触
三、化学突触 synapse
• 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作用是通过释 放神经递质来传导兴奋。 • 由突触前细胞、突触后细胞、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 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起末梢膨大呈球形,称突触小体。
• 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化学突触的结构模型
几种不同方式的细胞连接
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方式
一.钙黏素(cadherin)
钙黏素(cadherin)属同亲性CAM,其作用依赖于Ca2+。 至今已鉴定出30种以上钙黏素,分布于不同的组织。 钙黏素的功能:
●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黏素是保持上皮 细胞相互黏合的主要CAM,是黏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 ●参与细胞分化。钙黏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 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黏素表 达的种类与数量可决定胚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 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器官形成过程。 ●抑制细胞迁移。很多种癌组织中细胞表面的E钙黏素减 少或消失,以致癌细胞易从瘤块脱落,成为侵袭与转移的 前提。因而有人将E钙黏素视为转移抑制分子。
2. 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测向扩散的屏障,从而
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紧 密 连 接 模 式 图
细 胞 连 接 与 细 胞 极 性
二. ◆主要靠黏着蛋白、整联蛋白和细胞骨架体系将相邻 两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又称斑形成连接(plaque-bearing junction),分为: ●黏合连接 ●桥粒连接 (一)黏合连接 (adhesion junction) 细胞间的连接作用与细胞骨架系统的肌动蛋白纤维 相连,称为黏合连接。 ●黏合带(adhesion belt):(介导细胞之间相连) ●黏着斑(adhesion belt):(介导细胞与胞外基质 之间相连)
间 隙 连 接
化学突触
三、化学突触 synapse
• 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作用是通过释 放神经递质来传导兴奋。 • 由突触前细胞、突触后细胞、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 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起末梢膨大呈球形,称突触小体。
• 突触小体内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化学突触的结构模型
几种不同方式的细胞连接
细胞黏附分子的作用方式
一.钙黏素(cadherin)
钙黏素(cadherin)属同亲性CAM,其作用依赖于Ca2+。 至今已鉴定出30种以上钙黏素,分布于不同的组织。 钙黏素的功能:
●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黏素是保持上皮 细胞相互黏合的主要CAM,是黏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 ●参与细胞分化。钙黏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 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黏素表 达的种类与数量可决定胚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通过 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器官形成过程。 ●抑制细胞迁移。很多种癌组织中细胞表面的E钙黏素减 少或消失,以致癌细胞易从瘤块脱落,成为侵袭与转移的 前提。因而有人将E钙黏素视为转移抑制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 锚定蛋白——α、β、γ连环蛋白(catenin),纽蛋白等。
➢ 功能: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跨膜粘连蛋白
连成广泛的跨膜网,使组织连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4
粘合带(adhesion belt)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CELL JUNCTION AND CELL DHESION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
第一节 细胞连接
➢ 细胞连接:是相邻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在质膜 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结结构,是维系细胞间相对稳定 的结构。
➢ 分布:人和动物体内除了结缔组织和血液外的各种组织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1
锚定连接由两大类蛋白组成
1. 细胞内锚定蛋白 ➢ 一端将特定的细胞骨架同连接复合体连接 ➢ 另一端与跨膜粘连蛋白相连 2. 跨膜粘连蛋白: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 ➢ 胞内区:与细胞内锚定蛋白相连 ➢ 胞外区:与相邻细胞特异的跨膜粘连蛋白或与细胞外
➢ 分类: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三大类:
➢ 紧密连接 (occluding junction),又称封闭连接
➢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黏着连接、斑块连接
➢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5
小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粘合带(adhesion belt)
➢ 形态特征:
➢ 相邻细胞的间隙约15~ 20nm
➢ 间隙中有交织结合的丝 状致密物质
➢ 在细胞膜胞质表面可见 成束的微丝,与细胞膜 平行排列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6
粘合带(adhesion belt)
WAandghhseSusniYoatn-senBUenilvtersity
17
粘合带结构模型
➢ 粘合带处的质膜下方有与 质膜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 束,钙粘蛋白通过附着蛋 白与肌动蛋白束相结合。 于是,相邻细胞中的肌动 蛋白丝束通过钙粘蛋白和 附着蛋白编织成了一个广 泛的网络,把相邻细胞联 合在一起。
9
二、锚定连接
➢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或称粘合连接(adhering junction):
是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的相邻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 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
➢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特别是在上皮、心肌和子 宫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中尤为丰富。
➢ 功能: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参与组织器 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以及发育和分化 等多种过程。
保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 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沿细胞间隙渗入组织;
➢ 防止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
➢ 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 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 构成脑血屏障和睾血屏障,能保护这些重要器官和组织 免受异物侵害 。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 封闭蛋白(claudin) 四次穿膜的膜整合蛋白,两
端伸向细胞质,对紧密连接
➢ 密封蛋白(occludin) 的形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 Zonula occluden(ZO)蛋白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8
(二)、紧密连接的主要功能
➢ 封闭上皮细胞间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
➢ 相邻细胞之间的质膜紧密结合,没有缝隙。
➢ 3. 存在部位:环绕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3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4
tight junction位于上皮细胞的上端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基质蛋白相连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2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3
(一)粘合连接是与肌动蛋白 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
1. 粘合带 ➢ 存在部位: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带状环绕细胞。 ➢ 分子组成:
➢ ① 跨膜粘连蛋白——钙粘素,属于Ca2+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 胞内区: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胞外区:与相邻细胞的钙粘素胞外部分相连
5
tight junction的模式图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6
➢ 相邻的细胞质膜以断 续的点连在一起;
➢ 特殊的跨膜蛋白排列 形成蛋白质颗粒条索, 交错成网状,将细胞 间隙封闭起来。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7
4. 分子组成
➢ 跨膜蛋白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8
2. 粘合斑(adhesion plaque)
➢ 存在部位:位于上皮基底部,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 外基质(ECM)之间形成的黏合连接。
➢ 分子组成:
➢ ① 跨膜粘连蛋白:膜整联蛋白——整合素(integrin) 胞内区: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连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0
➢ 分类:根据所在部位、结构形态及其与细胞骨架之间 的关系,可分为: ➢ 粘合连接: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 粘合带:细胞间的粘合连接; ➢ 粘着斑: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粘合连接。
➢ 桥粒连接: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 桥粒:细胞间的桥粒连接; ➢ 半桥粒: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桥粒连接。
➢ ② 锚定蛋白——踝蛋白(talin),α-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和纽 蛋白。
2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or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
(一)、结构
➢ 1.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细 胞,膀胱上皮细胞, 脑毛细管内皮细胞等。
➢ 2. 电镜下结构:
➢ 连接区域具有蛋白质焊接线,也称嵴线,由跨膜细胞粘附分 子构成。
➢ 功能:使相邻细胞的微丝束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和跨膜粘连蛋白
连成广泛的跨膜网,使组织连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4
粘合带(adhesion belt)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CELL JUNCTION AND CELL DHESION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
第一节 细胞连接
➢ 细胞连接:是相邻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在质膜 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结结构,是维系细胞间相对稳定 的结构。
➢ 分布:人和动物体内除了结缔组织和血液外的各种组织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1
锚定连接由两大类蛋白组成
1. 细胞内锚定蛋白 ➢ 一端将特定的细胞骨架同连接复合体连接 ➢ 另一端与跨膜粘连蛋白相连 2. 跨膜粘连蛋白: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 ➢ 胞内区:与细胞内锚定蛋白相连 ➢ 胞外区:与相邻细胞特异的跨膜粘连蛋白或与细胞外
➢ 分类: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三大类:
➢ 紧密连接 (occluding junction),又称封闭连接
➢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黏着连接、斑块连接
➢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5
小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粘合带(adhesion belt)
➢ 形态特征:
➢ 相邻细胞的间隙约15~ 20nm
➢ 间隙中有交织结合的丝 状致密物质
➢ 在细胞膜胞质表面可见 成束的微丝,与细胞膜 平行排列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6
粘合带(adhesion belt)
WAandghhseSusniYoatn-senBUenilvtersity
17
粘合带结构模型
➢ 粘合带处的质膜下方有与 质膜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 束,钙粘蛋白通过附着蛋 白与肌动蛋白束相结合。 于是,相邻细胞中的肌动 蛋白丝束通过钙粘蛋白和 附着蛋白编织成了一个广 泛的网络,把相邻细胞联 合在一起。
9
二、锚定连接
➢ 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或称粘合连接(adhering junction):
是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的相邻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 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
➢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特别是在上皮、心肌和子 宫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中尤为丰富。
➢ 功能: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参与组织器 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以及发育和分化 等多种过程。
保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 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沿细胞间隙渗入组织;
➢ 防止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
➢ 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 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 构成脑血屏障和睾血屏障,能保护这些重要器官和组织 免受异物侵害 。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 封闭蛋白(claudin) 四次穿膜的膜整合蛋白,两
端伸向细胞质,对紧密连接
➢ 密封蛋白(occludin) 的形成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 Zonula occluden(ZO)蛋白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8
(二)、紧密连接的主要功能
➢ 封闭上皮细胞间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
➢ 相邻细胞之间的质膜紧密结合,没有缝隙。
➢ 3. 存在部位:环绕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3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4
tight junction位于上皮细胞的上端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基质蛋白相连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2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3
(一)粘合连接是与肌动蛋白 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
1. 粘合带 ➢ 存在部位:位于紧密连接下方,呈带状环绕细胞。 ➢ 分子组成:
➢ ① 跨膜粘连蛋白——钙粘素,属于Ca2+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 胞内区: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胞外区:与相邻细胞的钙粘素胞外部分相连
5
tight junction的模式图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6
➢ 相邻的细胞质膜以断 续的点连在一起;
➢ 特殊的跨膜蛋白排列 形成蛋白质颗粒条索, 交错成网状,将细胞 间隙封闭起来。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7
4. 分子组成
➢ 跨膜蛋白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8
2. 粘合斑(adhesion plaque)
➢ 存在部位:位于上皮基底部,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 外基质(ECM)之间形成的黏合连接。
➢ 分子组成:
➢ ① 跨膜粘连蛋白:膜整联蛋白——整合素(integrin) 胞内区:通过细胞内锚定蛋白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胞外区: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连
Wanghs Sun Yat-sen University
10
➢ 分类:根据所在部位、结构形态及其与细胞骨架之间 的关系,可分为: ➢ 粘合连接: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 粘合带:细胞间的粘合连接; ➢ 粘着斑: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粘合连接。
➢ 桥粒连接: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
➢ 桥粒:细胞间的桥粒连接; ➢ 半桥粒: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桥粒连接。
➢ ② 锚定蛋白——踝蛋白(talin),α-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和纽 蛋白。
2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or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
(一)、结构
➢ 1. 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细 胞,膀胱上皮细胞, 脑毛细管内皮细胞等。
➢ 2. 电镜下结构:
➢ 连接区域具有蛋白质焊接线,也称嵴线,由跨膜细胞粘附分 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