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围城》的比喻修辞手法赏析

《围城》的比喻修辞手法赏析课堂教学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文字的美、意境之美,引导我们去发现这些美,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去表达它。
《围城》中很多优美而精辟的句子,其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围城》中最突出的比喻修辞手法就是比喻和拟人。
下面就以例举分析几种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和拟人:为了让人更加直观地理解,在具体的事物上来打比方,就是比喻;用人的特点、动作或情感来描述某个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就是拟人。
这两种修辞手法在《围城》中运用非常普遍,几乎所有段落都能够找到。
运用比喻的好处在于使文章生动形象、新颖活泼、含蓄深刻。
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度,否则反而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也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会适得其反。
同时还要注意将比喻和拟人相结合。
如“您这位亭亭玉立的大家小姐,天真无邪,纯洁可爱,真令人心醉神迷。
”将比喻和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指出了赵辛楣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君子,又写出了赵辛楣女友的可爱之处。
《围城》一书不仅写出了一个城市的世态炎凉,更写出了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的丑恶嘴脸。
因此需要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觉到一个城市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以及社会环境的险恶与阴暗。
2.比喻和借代:借代,就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在《围城》一书中,常用的借代有三种,第一种是人称代词代本体,即以人或物的特征、性状或行动,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孙柔嘉笑道:“你这样斯斯文文的老先生,倒像个造反派,自己没生意做,便去抢别人的饭碗。
”杨绛对丈夫照例答应着,心里却想,他那工作都快做到棺材里去了,自己在被窝里说梦话还差不多。
第二种是具体代抽象,即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
在《围城》中,这类比喻手法随处可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些比喻句逐渐增多,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找到,十分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三种是用部分代全体。
即用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整体。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精品文档6页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的成功。
它的语言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比喻辞格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1 《围城》比喻的特点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其中比喻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1.1比喻的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运用十分贴切恰当。
纵观,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都有。
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如反喻、曲喻和博喻。
反喻:用否定的语气构成的比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方面设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方鸿渐领鲍小姐去一家西菜馆,这莱馆的菜可真是别有风味: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不酸。
用一连串不相宜的事物写方、鲍二人一整天什么都别扭的倒霉相。
曲喻: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格式,比一般的比喻又暗含一层意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婉曲、隐蔽。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熟肉铺子”很俗,“局部真理”甚雅。
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
博喻:是以一连串各不相同的喻体来描绘同一事物或该事物的个方面、一种状态。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的比喻妙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享有不容争议的权威,它像一坛陈年佳酿,历时愈久愈显醇香,每次“品尝”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不惊世骇俗;而是沉稳、睿智、含蓄又不乏犀利。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要得力于钱先生在“比喻”修辞上的奇思妙想和精彩运用。
下面举几个〈围城〉中的例子试作分析:一、刻画心理,贴近经验方鸿渐与苏文纨同乘油轮回国,在途中本已非常熟悉和亲密,可是方鸿渐回国后去拜访苏文纨时,却意外地遭到冷遇,作者对方鸿渐当时的心情有一番细致的刻画:“分别时还是好好的,为什么重见面变得这样生分?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只好撒谎说,到上海不多几天,特来拜访。
……”方鸿渐以为苏小姐对自己有好感,此次登门必定受到热情的欢送,可是主人不冷不热的态度使好面子的方鸿渐非常难堪,当时的尴尬、羞愧、懊悔、沮丧可想而知。
作者在这里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这种复杂的心情比做临阵磨枪的学生在考试当天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这样的喻体源自我们的切身体验,贴近生活经验,所以,即使我们没有方鸿渐这样的处境和感受,也能了解和体会当时的种种复杂情绪。
“比喻”在这里起到了生动刻画人物心理,拉近艺术形象与读者经验之间距离的作用。
二、描摹肖像,勾勒灵魂作者得以在《围城》中成功塑造一系列群丑形象,肖像描写功不可没。
比方,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平日里西装革履,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其实工于心计,勾心斗角,且行为不检。
这个丑角在作者的笔下生有一张黄胖而油光的脸,一会儿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一会儿像“擦过油的黄皮鞋”,将他的虚伪和可憎挖苦得滑稽可笑。
另一个伪君子李梅亭也是平日里“神情傲兀”,故作正经,其实投机吝啬,肮脏猥琐。
六月里还穿着黑呢西服,偏偏叫一阵大雨淋出了原型:“法兰绒外套经过浸湿烤干这两重水深炽热的痛苦,疲软肥肿,又添了风瘫病;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李旷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
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
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
“结婚像金漆的鸟笼,笼外的想飞进去,笼内的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
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
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
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
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一)比喻体现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构造出典型的严肃背景,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此幽默诙谐的情节不是人们所谈及的油嘴滑舌,而是对当前形势下相关知识分子的幽默讽刺,以及相关心灵审视和道德批判。
有众人眼中的绅士,淑女,有学者,甚至是教授。
作者用自己幽默诙谐的文笔慢慢地揭露出他们在文明外衣下的愚蠢,虚伪和丑陋。
《围城》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悱恻,超凡脱俗。
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忧伤,世俗、可笑和滑稽。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精巧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生活观作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出身名门,骄傲自负的苏文执。
对爱情比较清高,一直等待着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人才肯付出自己的爱情。
于是作者写出了“宛如女士通常情况下将做好的新衣服封在衣柜当中,舍不得穿,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已经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
爱情需要志同道合,没有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价值观很磨合在一起。
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心灵上的契合,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即使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再小,也不可能合二为一”作者能把比喻运用的如此自然也是基于本身的文学功底,视野广阔。
他的幽默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他的比喻自然贴切,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曾经写道高松年立刻就跳了起来,并伴随着非常惊奇的表情,但是相比之下,要比方鸿渐显得稍微自然一些,在此之前他没有参与过话剧表演,在某种意义上是话剧的不幸,但是却是众多演员的万幸。
在此过程中对它的政客手腕进行了相应的讽刺,整体的话风还是相对幽默诙谐的,《围城》小说当中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进行旁刺让对手措不及防。
作者在对方鸿渐如何通过10美金来获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对两个骗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大事,“这也可能是中国外交以来取得唯一成功的一件事。
”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恰当。
不仅对主人公的招摇撞骗做出了有效的讽刺,与此同时,还有效反映出了国家层面上的腐败无能,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被作者有效的融合为一体,本来是很严肃的话题却被作者说的如此幽默,机智之极。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浅谈围城中的比喻与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丰富的比喻与讽刺手法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比喻讽刺一、所用的比喻本身特点:不落窠臼,形象巧妙《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惯用比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
他的小说中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把撒谎比作玻璃,把牙根肉比作侠客、块垒不平的胸襟,让人觉得新鲜别致。
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
”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一位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等同起来,这种比喻突兀、怪异、有很大的“落差感”,使人啼笑而非,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高松年)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上面的每一个比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带着点顽皮气质的比喻中,文学大师的那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学气质也暗暗显露了出来。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语言艺术的精品,它以一个个形式多样,新颖离奇,幽默风趣,意义深远的比喻构建了一个争奇斗艳的比喻王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形式。
文章试着从比喻喻体的广泛性,比喻形式多样以及比喻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浅要分析《围城》中的比喻句。
关键词:《围城》;艺术;意义;比喻;喻体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文学宝库的经典。
而《围城》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便是比喻艺术的运用。
据相关记载,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约600多个,堪称比喻的宝典,其数量之多,效果之奇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一、喻体取材极为广泛(一)取喻于日常生活作者真诚的热爱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和社会的载体,因此作者对日常生活有着更深刻和独特的体验。
如在描写苏小姐时“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P22日常生活中,油落到纸上会很自然的弥漫开来,这一比喻很形象的写出了苏小姐脸红的过程。
在收到方鸿渐订婚的家信时“方豚翁看完信,叫的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P290母鸡下蛋时总会伴随着叫声,这一比喻准确生动的展现了父亲得知儿子订婚后的喜悦心情。
(二)取喻于西方文化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化,很多喻体作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如“方鸿渐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烦人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P9亚当夏娃的传说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把神圣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
在描写方鸿渐没有收到聘书时“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尾巴的狐狸。
”P261这里的狐狸也是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失去尾巴的狐狸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方鸿渐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十分贴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内容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对中国知识阶层进行了刻意地描绘和无情地透视,使得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的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本文尝试论述《围城》中比喻的一些特点,认为钱钟书先生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形象比喻与逻辑推理熔为一炉,内容古今中外,形式丰富多彩,使比喻更加幽默、丰富而显得异常精彩。
关键词:围城、比喻、奇妙新颖、生动形象、幽默丰富、独特创新《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学着钱钟书先生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美籍学着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营造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将来定与《儒林外史》和《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①《围城》的含义,作者借书中苏文纨的话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i这是对现实社会中夫妻关系所作的无情讽刺,实际上《围城》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更为深远的社会内涵。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从法国回国青年知识分子方鸿渐为中心,生动地描写了赵辛媚、李梅亭、苏文纨、褚慎明、高松年、孙柔嘉等在生活、工作、婚姻恋爱上遇到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及其形象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土壤上滋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那种空虚魂灵和病态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围城》中,作者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赵辛媚等一系列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在语言上也是别具特色的,尤其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
文中的比喻句很多,简直是信手拈来,可称得上是比喻之城。
据有人统计,在这部二十三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数百条,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围城》中的比喻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千变万化,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钱钟书先生在文中的比喻不落俗套,独特创新,形式丰富多彩。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围城》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一、丰富多彩的比喻类型“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③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具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它能使语言更具有形象性。
常用的比喻手法形式有明喻、暗喻、借喻等。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一书中不仅用了以上三种比喻形式,还灵活运用了反喻、博喻和统喻等形式,把比喻类型扩展到了极限。
这些丰富繁茂的比喻手法,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让作品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一般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等比喻词来连接(5)。
如:“只听得阿丑半楼梯就尖叫嚷痛,厉而长,像特别快车经过小站不停时的汽笛,跟着嚎啕大哭”。
通过比喻词“像”把本体“阿丑的尖叫”和喻体“快车经过小站不停时的汽笛”连接在一起,生动地写出阿丑因不小心把柔嘉酒杯碰翻弄脏衣服被其母亲二奶奶痛打时的惨状。
再如“方鸿渐气的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把韩学愈买文凭的事麻口袋倒米似的全说出来。
”等都是典型的明喻。
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明喻是用的最多的比喻形式,充分显露出作者超人的想象力。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用“是、成为、变成、等于”等喻词来连接(6)。
如“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
”“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猬。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通过喻词“是”“变成”来联系,突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
3.借喻借喻根本说不出本体,或不在本句中说出来,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如:“她的话一部分是真的,加上许多调味的作料,鸿渐没法回驳,气哞哞望着窗外”一句中,作者就是直接用“许多调味的作料”来代替本体中的“一部分不真实的话”。
再如“她手上的无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掐死了。
”作者直接用“五根香肠”这个喻体来直接代替未出现的本体“五根手指”。
本体虽然没有出现,但读者一看就知,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一眼即能看破,非常清楚明了,让人回味。
4.反喻本体和喻体并不完全类同,采用比喻的形式来表明本体不具有喻体某方面特性的比喻叫反喻(7)。
喻词往往用“不是”或“不像”。
如“行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下面那些积犯相片的表情。
”这个例子从所要说的食物不具备喻体的某种性状,用“本体未必像喻体”的格式表示出来。
再如“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
5.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连续说明本体的比喻叫博喻”(8)。
如“有人失恋,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时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敬佩。
”作者从正反两反面来设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有人失恋的伤心,非常幽默,同时也刻画出了人世间的众生相。
再如“那女孩年纪虽小,打扮得脸上颜色赛过雨后虹霓,三棱镜下日光或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
”充分写出了公务员女儿打扮得过分妖艳,不相时宜的丑陋面目。
使用博喻,能充分强化本体的性质,状态,使读者能获得更多更真切的心里感受。
6.统喻“用一个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这样的比喻叫做统喻(9)。
如“鸿渐生平最恨小城市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两方补丁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喻体“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来比喻“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抓住本体和喻体间的相同点,生动、贴切地将喻义表达出来了。
再如“方鸿渐把这种巧妙的词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
”二、喻体新颖奇特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的比喻运用能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位谐趣横溢、博通古今中外的才子。
比喻的价值大小与它的喻体是密切相关的,喻体内容的别致新奇独特是比喻成功的关键。
在此方面,钱钟书使用的比喻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善用抽象观念一般情况下,比喻大多数都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具体的事物,或者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抽象的观念道理,让人容易理解并加深认识。
而钱先生的有些比喻却是用比较抽象的观念来比具体的事物。
如“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
有泥浆的“裤管”是形象具体的,而喻体“空心的国家柱石”是抽象的,用抽象比具体比来新颖独特。
再如“唐晓芙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用抽象的“政治家讲的大话”来比喻具体的“女人的大眼睛”新颖独特。
2.巧用想象情境文中有些比喻不是用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作为喻体,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画面来作为喻体。
如“曹元朗推开扇子,高声念了一遍,音调又像和尚施食,又像戏子说白”。
作者用两个创造性想象的画面刻画出曹元朗故卖姿态的丑陋嘴脸,滑稽可笑。
再如书中写方鸿渐失恋以后,赵辛媚在他面前提起唐晓芙,鸿渐的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
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
作者通过想象出的两个画面来比喻方鸿渐与唐晓芙分手后极度失望的心理,刻画惟妙惟肖。
3.妙用通感联想“通感联想,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10)。
换句话说,由某一门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艺术的感觉。
《围城》中的比喻有不少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让本体和喻体在所表达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和沟通,这样使语句更具表现魅力。
如“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唐小姐不笑时脸上还依恋着笑意”是视觉,能看得见的,而作者把它比喻成看不见但能听得到的“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作者运用通感联想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富有韵味。
再如“她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翼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地掀动壶盖”。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比喻抽象的心理感觉,就生动形象地把那种难以体会的心理感觉活龙活现地表达出来。
三、蕴含丰富多彩1.知识性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比喻知识广博,它的喻体融入文学、科学、哲学、宗教、民俗、典故等多方面的知识,比喻独具特色,意蕴深远,阅读了此书让人目不暇接。
作者借用比喻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性,真实地写出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使《围城》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人百看不厌。
如文中写道:“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钱钟书先生用了两个宗教知识和一个民俗知识写出了“轻轻一吻”的份量,表达了方鸿渐与苏文纨之间“近而远之”的亲近,把两人在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理生龙活虎地表现出来,让人拍案称绝,再如“桌子就象《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夫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作者运用典故,逼真形象地写出了方鸿渐和鲍到饭店吃饭时饭店脏乱的情景。
典故的大量运用使《围城》比喻知识性更为突出,作者引用了许多中外典故使文章语言活泼、优雅,更加意味深长。
再如“这一张文凭,仿佛又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2.幽默性钱先生是位幽默的学者,《围城》中的幽默的比喻,常常让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
如“有人失恋,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
或者时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敬佩。
”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比喻失恋后伤心,非常幽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世间的众生态。
再如小说中写船到香港的时候,方鸿渐与鲍小姐到岸上去吃西餐,有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激凌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该热的不是热的,该凉的反是热的,该酸的不酸,不该酸的反而很酸,鱼和肉变味不新鲜,被夸张成海军陆战队和潜水艇上的士兵,两者搭配在一起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读者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
钱钟书在《围城》这部小说中的幽默精致而又俏皮,含蓄而又机智,整部小说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3.讽刺性讽刺性也是《围城》语言特色之一。
小说主要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文中作者用了许多讽刺性的比喻对众多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态作了或深或浅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