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百家争鸣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以孔子、墨子为代表,这时候的思想还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并不为执政者所接受。

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商鞅,吴起,孙膑、苏秦,李斯等法家、兵家、纵横家的舞台,更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因而得以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实行。

战国七雄法家先秦法家思想主要有法、术、势和教四个方面。

依照侧重点不同,法家可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摒弃礼乐和道德教化,一切断于法;齐法家主张法教兼重,主张礼、法兼容。

秦晋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是战国变法的主要人物,其中李悝、吴起、商鞅以“法”为主,申不害以“术”为主。

法就是赏罚奖惩的制度,主要目的是发掘民力和加强集权。

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地利之教”,就是削夺贵族的封地分给平民,从无偿占有变成合理的税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土地。

吴起变法重点打击贵族。

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贵族已传三代若无军功的就收回爵禄,将收回的爵禄拿来奖励军功,提高将士的作战积极性。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是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升级版。

除了授民于田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推行了更为广泛和具体的措施激发民力。

比如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计算军功大小的方法简单粗暴,以斩首计。

一仗下来,活着的秦军腰间都挂着一串敌军脑袋,数一下脑袋就行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爱国主义,士兵上了战场就是想活命,而秦军奋力厮杀却是为了爵位。

这就好比敌军是绵羊,而秦军是虎狼。

绵羊奋力一搏只是为了逃脱虎口,而虎狼拼命杀戮是为了吃上肥美的羊肉。

在起跑线上,秦军就已把别国军队远远甩在身后。

开发民力的最终目的是集权于中央,而集权的基础就是依法治国。

让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执行力,民众才会遵法守法,国家才能通过法律凝聚民力。

战国纵横家与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

战国纵横家与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

战国纵横家与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混乱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外交斗争。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纵横家的思想就开始兴起。

纵横家以谋略和政治为中心,提出了许多有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论,也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纵横家的兴起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竞争使人们感到非常的不安和无奈,于是出现了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思想。

这些思想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关注政治和谋略问题,他们被称作纵横家。

纵横家的兴起主要与两个人有关。

一个是苏秦,他是个强大的谋略家,在战争和外交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他的理论为纵横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另一个是张仪,他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位将军,他为国家谋划了许多策略,并创始了“阴阳家”。

二、纵横家思想的多元发展纵横家思想多元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国家生存和发展纵横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纵横家认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首要的任务,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思想。

例如苏秦认为:“一国之兵不能胜,兵力必须强大,才能保住国家不被侵犯。

”2、注重谋略和政治纵横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谋略和政治。

纵横家认为谋略能够决定政治和社会的发展,采用正确的谋略可以使国家强盛,采用错误的谋略就会导致国家衰败。

张仪认为:“若要兴韩,以舌为之,若要亡韩,以舌为之。

”3、注重人性和道德纵横家的思想并不只是关注政治和谋略,他们也注重人性和道德。

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人性、道德和伦理方面的理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例如荀子谈到道德时说:“道德不就是仁吗?仁是人类兴盛的根本,没有仁就没有国家。

”4、注重文化和艺术纵横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文化和艺术。

纵横家认为,文化和艺术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文化和艺术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与实践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与实践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与实践运用在中国哲学史上,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思想流派。

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孙子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些具有独特思想的主张,主要表现为“纵横捭阖”,即运用“纵横”之策和“捭阖”之法,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谋求胜利。

虽然他们的理论有不足之处,但其实践运用却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苏秦主张“纵横”,即在战略方面要善于灵活应变,利用敌人的弱点和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不同兵种的作用,从而达到最大的作战效果。

张仪主张“捭阖”,即在政治上要把握时机和人心,善于化解矛盾,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孙子主张“奇正相生”,即在军事上要注重诱敌深入、固守待援、以少胜多等战略原则,同时也重视正统军纪的建立和维护,以促进军队的健康发展。

纵横家的实践运用纵横家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社会政治和军事形势提出的,他们的思想主张并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些主张的实践运用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许多较为成功的案例。

例如,苏秦、张仪在和秦国的交涉中,成功使用“连横”之策,最终使燕国和韩国联盟取得了对抗秦国的胜利。

孙子则创制了兵书《孙子兵法》,阐述了一系列针对当时实际情况的用兵战略,成为中国军事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纵横家的影响纵横家的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他们提出的“纵横捭阖”策略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在诸葛亮对魏国作战时,也使用了“连环计”、“空城计”等策略,这些策略有明显的“纵横捭阖”的特点。

此外,纵横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提出的“奇正相生”思想可以用来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强调不同理念之间的平衡和共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

总结纵横家的思想主张和实践运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政治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虽然他们的思想主张有局限性,但他们所提出的“纵横捭阖”策略和“奇正相生”思想都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浅析战国纵横家的谋略智慧

浅析战国纵横家的谋略智慧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往来于各国,他们是时代的宠儿,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江山,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锐,汪洋恣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他们就是战国纵横家们。

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九流十家"中,"纵横"是不太显眼的。

而在先秦诸子中,"纵横"也没有取得如儒墨那样号称"显学"的地位,可是在战国时代,"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纵横之学确曾风靡一时。

纵横家顺时而生,应时而盛。

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谓"苏秦为纵,张仪为橫。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便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当时举足轻重的政治作用。

纵横家既列诸子之一,自应有其系统的学问。

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纵横十二家,百七篇",都已失传,后人难窥其奥妙。

笔者在读《史记》时发现,有不少关于"长短"之说。

如在《史记·田儋列传》载: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里亦载:(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

早在熊宪光《战国策研究》这本书里就提到过"长短"之说。

从人言长,橫人言短,《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杰,言其利不言其害。

显而易见,这就是"长说"的要义;反之,"贬主之节行,言其害而不言其利",即是所谓"短说"。

正如《鬼谷子·权篇》所谓"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以及"言其有利者,从起所长也"。

张仪攻击"从人"如此,而作为"橫人"的头面人物,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战国纵横家看似分成两大敌对阵营,然而他们在游说上,却是同一衣钵,并无二致。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作者:徐升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纵横家集大成之著作,他们将各类游说、智谋、权变之事编纂成册,供后人学者学习揣摩。

《战国策》中,刺客这一类形象尤其突出。

他们虽不属于“游说权谋之徒”,但其言行举止仍然折射出纵横家独特的思想。

本文着重分析刺客形象所反映的纵横家之独立思想与“人为”精神、“知己”观念与报恩思想、“任侠”思想与尚勇精神。

关键词:战国策;刺客形象;纵横家思想纵横家的出现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有着密切聯系。

战国时七国争雄,诸侯国建矛盾利益复杂,征伐吞并频繁,“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于是此时出现了一类人物,他们擅长言辞论辩,习练游说之术,说服人君采取一己之见,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为所仕国谋取利益,古人称之为纵横家。

《战国策》是纵横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详细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纵横家的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学说。

书中塑造了大量风姿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包括典型的纵横家代表人物,诸如苏秦、张仪、甘茂等人;也包括非明确属于纵横家的人物,诸如刺客、游侠、隐士之流。

但他们身上同样具备鲜明的“纵横”气质,反映出纵横家独有的思想与特色。

《战国策》对于刺客事迹的描写集中在荆轲、聂政、豫让三人身上。

刘向在《续录》中指出,纵横家即“游说权谋之徒”,据此,刺客一类人物并不能明确归入纵横家流派。

《战国策》中所塑造的刺客形象虽然并非明确从属于纵横家,但其言行举止却折射出鲜明的纵横家思想及特色。

本文将深入分析归纳纵横家的部分思想及特色,并进一步探讨刺客形象是如何折射出这种思想和特色。

一、独立思想与“人为”精神《战国策》所体现主要思想之一是纵横家们强烈的独立意识。

由于宽松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与诸侯国君求贤若渴的心态,“士”的重要性在战国时有了质的飞跃。

此时,士人的自尊心理随政治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高涨。

在出仕过程中,纵横家与诸侯间虽然存在上下级的从属附庸关系,但士人以纵横术为依托,傲视诸侯,体现出纵横家对于王权的对抗。

中国古代的纵横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纵横家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和智慧,忽视了 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过于强调竞争和斗争,忽视了和谐 与合作的价值
传纵 承横 与家 发思 展想

纵横家思想在当代的传播与推广
学术研究:学者 们对纵横家思想 的研究与探讨
教育普及:将纵 横家思想融入教 育体系,提高人 们的认知水平
媒体传播:通过 媒体平台,如电 视、网络等,宣 传纵横家思想的 精髓
战略思维:纵横家注重战略布 局,能够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
创新思维:纵横家善于创新, 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 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团队协作:纵横家注重团队合 作,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团 队资源
纵横家思想的局限性
过于注重权谋和技巧,忽视了道德 和诚信的重要性
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和成功,忽视了 长期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性
注重实际:强调实 际效果和利益,不 拘泥于道德和原则
代纵 表横 人家 物思
想 的
鬼谷子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鬼谷子的思想主张通过游说和谋略 来达到政治目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他的学说主要体现在《鬼谷子》一 书中
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仪
生平:战国时期魏国 人,曾担任秦国丞相
典型案例:苏秦、张仪等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治实践:在战国时期,纵横家们 通过游说各国君主,推动政治变革, 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影响:纵横家思想在政治斗争中的应 用,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 影响,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启 示。
隋唐时期:纵横家思想逐渐衰 落,但仍然对政治、军事等领

从《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看刘向的一统思想

从《战国策》合纵、连横章节看刘向的一统思想
过常宝先生指出,春秋时期,“礼”虽然仍是“最高价值标准,而判断是否合礼的根据却是‘德’了”[5]32。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渐渐丧失了强制约束力,刘长江教授将此描述为:“‘礼’的法律效力逐渐消退,变成了仅靠人的信念和自觉来维系的道德规范体系。”[6]81而到了战国时期,“道”、“德”、“礼”等观念,更是被大多数人彻底废置,不仅西周初年的“盛世王道”遥不可及,就连“春秋五霸”也相继落幕,整个社会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毫无秩序可言:“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立。”[7]331而此时的“战国七雄”若想求存图强,对内方面,就必须变法革新,依靠军耕,最大限度扩充实力,其指导思想记载在法家著作《商君书》和《韩非子》等书中;对外方面,就必须展开外交手腕,或攻伐,或联盟,或标榜信义,或背信弃义,一切都只是为了本国能争取到更高的国际地位。而外交层面,摆在各个诸侯国面前的,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解决方案:合纵与连横。倡导这两个方案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这二人以合纵、连横游说各国君王,是《战国策》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
[3]牟华林.王力《古代汉语·战国策》注释补正[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高明.《战国策注释》训诂失误举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过常宝.《左传》源于史官“传闻”制度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在刘向的有意安排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策士,前后相继地在战国七雄的宫殿里展开了交锋。这也是势不两立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碰撞:“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2]508亦即合纵则保持割据,连横则天下统一。“合纵”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暂保无虞,但终究难以长久。因此提倡“连横”的张仪一出场,看似坚不可摧的反秦联盟,就瞬间土崩瓦解。苏秦此前的说辞越铺排、构想越宏伟,诸侯王的言辞越激烈、表态越坚决,此刻就越显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由连横而统一的路线,符合历史大势,也在刘向有意制造的强烈对比中,显得更加势不可挡。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

论《战国策》中刺客形象折射的纵横家思想

谋取利益,古人称之为纵横家。《战国策》是纵横家学派 精神。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乱频繁,政治局势错综复
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详细记载了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纵横 杂,但纵横家们不讳被卷入政治与权力的漩涡,反而采取
家的言行活动,集中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学说。书中塑造 了一种较为激昂的态度主动参与其中。纵横家积极投身于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主、朝秦暮楚是纵横家行事的一大特征;用今天的目光来
246
书评
看,纵横家们奉行的是“合则留、不合则去”的信条。但 秦,与前来劝降的辛垣衍辩论周旋,为平原君调遣军队
纵横家中却有一小部分人秉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贯彻“士 争取了时间,最终解邯郸之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并酬
况有着密切联系。战国时七国争雄,诸侯国建矛盾利益复 形象及事迹,纵横家一派崇尚身份独立、追求重要地位的
杂,征伐吞并频繁,“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于是此时 思想心态便一望而知了。
出现了一类人物,他们擅长言辞论辩,习练游说之术,说
此外,与讲究顺应天道、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相
服人君采取一己之见,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为所仕国 比,纵横家思想更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为”
们虽不属于“游说权谋之徒”,但其言行举止仍然折射出 出纵横家对于刺客的赞赏敬佩之情。唐雎把专诸、聂政、
纵横家独特的思想。本文着重分析刺客形象所反映的纵横 要离等刺客划归于“士”一类,并对其刺杀行动赋予较高
家之独立思想与“人为”精神、“知己”观念与报恩思想、 的评价,认为这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举动。刺客行刺的出
了大量风姿各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包括典型 各国间的利益交锋,凭借一人之辩才谋略改变国家与个人
的纵横家代表人物,诸如苏秦、张仪、甘茂等人;也包括 命运的奇闻异事常有发生。譬如颜率斡旋于周、齐之间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纵横思想分析——以《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为中心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是这个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

而纵横家,算是诸子百家中流传得较为广泛的学派之一。

纵横家,被列为九流之一,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

其合纵连横的谋略在军事、外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亦被战国天下的诸侯所接受并采用,是战国乱世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关键词:战国;纵横家;《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ought — Analysis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ook of Warring-States Strategic Advisors,Shi Ji as the centerAbstract: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Chinese history era of great change, this change also promoted cultural prosperity.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is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of the times, all classes of authors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the academic schools of this period. While the political strategists, is one of the schools of all classes of authors spread widely.Political strategists,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nine systems of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of concern for scholars.The opposite theories of vertical (north-south) and horizontal (east-west) alliance of states with the state of Qin as pivot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other areas, also be the Warring States world leaders adopted, is a product of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times.Key words:the Warring States;political strategists;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ookof Warring-States Strategic Advisors; Shi Ji一、绪论《战国策》是中国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时的刘向编订而成,因其记录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与外交策略而得名,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与政论文影响深远。

《战国策》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思想成就也是甚高。

战国时期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韩、赵、魏、楚、燕、齐合纵以据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纵横思想”来源于纵横家的“合纵连横”思想,但又不仅局限于此。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的司马迁撰写而成,世人称之为“太史公书”,后史书的通称“史记”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所记战国时期的部分文章,与《战国策》内容重合,特别是七十列传之中纵横家的几部列传,更是研究战国时期纵横家活跃表现的重要材料。

《战国纵横家书》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部帛书,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后定名。

《战国纵横家书》中有十一章的内容及文字,与今本《战国策》跟《史记》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章则补充了《战国策》与《史记》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纵横”即“谋略”(一)“纵横”谋略:军事,“上兵伐谋”所谓“上兵伐谋”,即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

“纵横”之术亦强调运用谋略来取得军事胜利,将谋略作为军事的决定因素。

纵横家虽然不能亲临战场,却能影响甚至是左右战局的发展。

在《战国策》中,杜陵、浊泽之战都是以军事奇谋取胜敌方的典型战例。

《秦策二·齐助楚攻秦》杜陵之战,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张仪故意诱使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化解了秦国的危机。

最后楚国攻打秦国时,秦国联合齐国、韩国败楚国于杜陵。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张仪南见楚王,曰:“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张仪曰:“张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1张仪施计用谋,先计而后战、谋定而后动;楚怀王不听陈轸赂秦伐齐之计,大败于杜陵。

“纵横思想”以策略为中心,认为策略决定战争的胜败,这点在《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末的论断中也有体现。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2《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浊泽之战,这一次楚怀王听从陈轸之言假称“救韩”,而韩宣王没有坚持公仲倗“以一易二”之计。

韩国等不来楚国的援军,败于浊泽。

浊泽之战一章也是《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史记》、《韩非子》四书都录入的唯一一章,除《史记·韩世家》外,此章章末皆有论断,体现各家不同的思想。

《战国策》中《韩策一·秦韩战于浊泽》章末论断: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也。

3《战国纵横家书》中《公仲倗谓韩王》章末亦有如上论断,还有类似于《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章末的论断:故曰:“计听知顺逆,唯王可。

”4《韩非子·十过》章末论断: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1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118页。

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23页。

3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989,990页。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07页。

2以上论断中,《战国策》与《战国纵横家书》显然体现纵横家的思想——以“计”服人,认为韩王的失败是因中了陈轸之计,没有坚持公仲倗之计;而《韩非子》则体现法家的思想——以“力”服人,认为韩王的失败是因过度依赖外国的帮助,自己的力量却不够强大。

纵横家不主张用战争达到胜利的目的,因此在游说各国诸侯时,言辞中常有贬战、弭兵的成分,即不用战争、只用计谋,不为惜民、只为崇计。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战争劳民伤财,计谋兵不血刃。

纵横家尤擅以逸待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若需要挑起战争以抬高个人地位,绝对会不择手段,不会吝惜或顾及无辜。

“纵横”思想,是合纵连横之谋。

《韩非子·五蠹》中说“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刘向《战国策序》中也说: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苏秦“合纵”也好,张仪“连横”也罢,本质都是在尽量不诉诸武力得情况下,变不利为有利,化无形为有形,仅于巧妙之处施力,针对漏洞进行攻击,用看似柔和的巧妙方式解决问题,以此实现其目的。

虽然合纵派与连横派各为其主,根本免不了要兵戎相见,但纵横家很少用需要争得头破血流的战争方式,也很少让对方察觉自己的意图,而是四两拨千斤,自然而然地顺势展开。

其“纵横”思想主要重计,认为计谋是决定的因素。

(二)“纵横”谋略:外交,“上智为间”所谓“上智为间”,即能使用具有高超智慧的人做间谍,“纵横”思想亦是如此。

用间有五: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因间指利用敌方的普通人做我方间谍;内间指利用敌方的官吏做我方间谍;反间指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方做间谍;死间指制造假情报,通过潜入敌方的我方间谍传给敌方,使敌方受骗,只因真情一旦败露,此类间谍难免被杀,故称死间;生间指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纵横”之术注重运用谋略来处理外交关系,将谋略作为外交的务本之要。

纵横家鼓吹依靠对外活动,通过合纵连横的战争来建立霸业。

在《战国策》中,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而用间是战国时经常采用的外交计谋,苏秦就是一位著名的间谍。

5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1356页。

3苏秦游说六国期间,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间齐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

后苏秦任齐相,彼时秦昭王与齐湣王并称东西帝,苏秦便劝说齐湣王取消帝号,与赵平原君约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

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

《燕策二·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苏代间齐,此章共三段,与《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部分内容相同。

《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曾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6,何建章亦认为此“代”当是“秦”无疑。

由此可见,此章应是齐国联合赵国出兵恫吓秦国,两月之内迫使秦昭王取消了称帝之后,燕国有人进谗言,于是燕昭王传令苏秦要派人代替其职务,苏秦之后给燕昭王写信作解释。

之后不久,乐毅率韩、赵、魏、燕、秦五国之师伐齐,从燕境进攻北地,齐国遭到沉重打击,这与苏秦在齐国的间谍活动是分不开的。

《战国策》此章之中亦提到苏秦恶齐赵之交,使两国关系时好时坏、时分时合;治齐燕之交,使齐国在靠近燕国的北部边境也不驻扎军队。

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

齐数出兵,未尝谋燕。

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

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埊行其兵。

7此章中的苏秦是典型的死间,受燕昭王之命入齐,给齐闵王一种燕国与齐国修好的假象,最后被车裂于市,死于齐国。

而不论是因遭遇刺客,病重而亡;还是因五国伐齐,燕国亦在其中,间齐之事情败露而亡;苏秦最终还是没有回到燕国。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纵横”思想之伐交便是运用谋略通过外交合纵连横,分化瓦解敌国联盟,扩大巩固己国联盟,而迫使敌国陷于孤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