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_康旭元
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前景展望地基处理技术是建筑物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当前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1. 混凝土地基加固技术混凝土地基加固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原有地基上铺设悬浇混凝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混凝土桩等技术对地基进行钢筋加固,能有效抵抗地震和其他外力的破坏。
2. 地基排水技术地基排水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以防止地基液化和土体沉降。
常见的地基排水技术包括排水井和排水管道等。
通过合理设置排水系统,能将地下水迅速排出,保持地基的稳定状态。
3. 岩土处理技术岩土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软土地区和高岩土含水区。
常用的岩土处理技术包括土方加固、灌注桩和岩石锚固等。
这些技术能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剪强度,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二、地基处理技术的前景展望1. 绿色环保型地基处理技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地基处理技术也将发展成为一种绿色环保型技术。
例如,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工程原理对土壤进行修复和加固,不仅能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智能化地基处理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基处理技术也将在智能化方向上有所突破。
通过监测和分析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地基的变形情况等数据,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地基问题,提高地基处理的精确性和效率。
3. 综合性地基处理方案未来,地基处理技术将更多地采用综合性的处理方案。
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建筑物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地基处理的整体效果和可行性。
总结起来,建筑物地基处理技术在现状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发展空间和潜力。
2023年地基处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地基处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地基处理行业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地基处理是指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善、加固、稳定处理的过程。
它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目前国内的地基处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如下:
一、市场规模与需求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发展迅猛,对地基处理行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据统计,我国地基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200亿元,市场需求量呈现相当大的增长
潜力,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二、技术水平
我国地基处理行业技术水平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各大企业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也不断加强,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研发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地基处理行业的效率和施工质量。
三、企业竞争
随着市场的增长,地基处理行业也日益竞争激烈。
市场上存在众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出现,均表明了行业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地基处理行业企业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等特点,行业竞争将逐渐趋向激烈。
四、政策支持
同时,国家在出台政策方面对于地基处理行业的发展也予以了很好的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加强对行业的规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地基处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地基处理行业在未来几年仍然存在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然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安全风险的认识。
地基处理方法简述及发展现状

二〇一四年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论文题目:地基处理方法简述及发展现状作者姓名:赵琛单位: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申报职称:专业:岩土工程二○一四年十一月五日地基处理方法简述及发展现状赵琛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基础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摘要:为了在工程实际当中选择更加准确、更加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本文通过查询、调研、总结等方式简述了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详述了适用地层,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特殊类型土——黄土的常见地基处理方式。
为工程实践的分析选择作出了建议。
关键字: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湿陷性黄土;cfg桩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treatment methodsZhao ChenCNCC208 Company of foundation Baotou Inner MongoliaAbstract:In order to choose more accurate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is more advanced,I have done the paper.The main methods of this thesis are the query,research,summary, and the main content are discusses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describes the applicable formation,summed up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s,analysis of the common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of special type--loess soil in middle areas Inner Mongolia.Make a suggestion for the choic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alysis第一章地基处理的概念以及原则地基处理的概念:土木工程建设中,地基作为建筑物的载体,需要达到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摘要】在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中,技术不断提高和创新,进一步适应着现在建筑的需求。
但现状也是不容乐观,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前言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的建筑需求越来越多,地基是建筑的根本,地基处理技术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地基处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它涉及的专业极为广泛,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大、社会性广的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岩土工程界博采众长,方面广泛引进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1、古代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在我国历史悠久,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大量丰富的经验。
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我国就采用过竹子、木头、麦秸来加固地基;而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用向软土中夯入碎石等材料来挤密软土。
此外,利用夯实的灰土和三合土等作为建筑物垫层,在我国建筑中就更为广泛。
2、现代地基处理技术建国以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起步应用阶段。
这一时期大量地基处理技术从前苏联引进,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垫层等浅层处理法。
主要为砂石垫层、砂桩挤密、石灰桩、灰上桩、化学灌浆、重锤夯实、予浸水及井点降水等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为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应用、发展、创新阶段,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最主要阶段,大批国外先进地基处理技术被引进国内,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到目前为止,不仅国外已有的地基处理方法被我国专家全部掌握,而且还在工程实践中发展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如真空预压法、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孔内夯扩技术等,地基综合处理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基处理技术是岩土工程的重要领域,通过改良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
本文将探讨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中国古代建筑就采用了夯土、桩基等技术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例如,北京故宫的地基处理就采用了木桩基础和夯土技术。
现代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随着岩土力学理论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积累,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压实法、换填法、注浆法、桩基础法和加筋法等多种方法。
压实法通过机械压实土体,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和承载力,适用于浅层地基的处理。
换填法通过挖除不良土层,回填优质土料或碎石,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适用于软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注浆法通过将水泥浆、化学浆等注入地基土中,硬化土体,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渗性能,适用于松散土层和地下水丰富地区的地基处理。
桩基础法通过在地基中设置桩体,将上部荷载传递到较深的持力层,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的地基处理。
加筋法通过在地基土中设置土工格栅、土工布等加筋材料,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适用于软土地基和滑坡治理。
在工程实践中,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中,常采用桩基础法,通过设置预制桩、钻孔灌注桩等,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在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中,常采用换填法和加筋法,通过换填优质土料和设置土工格栅,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沉降。
在水利工程中,常采用注浆法,通过注浆加固堤坝和水库坝基,提高抗渗性能和稳定性。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新型地基处理材料和方法不断涌现。
例如,聚合物注浆材料和微生物固化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地基的加固效果和环境友好性。
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项目的不断增多,在施工问题上,地基的处理技术越来越重要,一个工程项目中,地基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建筑的完成速度,而且也影响工程建筑的质量。
地基是建筑事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地基的处理技术是十分值得重视和关注的。
关键词: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地基处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施工工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地基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优化。
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吸取地基处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当地施工条件,对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从而形成了更适合我国建筑施工的地基处理技术。
加大对地基处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及意义1.1 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自古以来我国就采用竹、木、麦草等材料加固地基。
在科技革命之后,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我国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20 世纪50 到60 年代是我国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地基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从苏联引进。
采用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多为砂垫层、砂桩压实、石灰桩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地基处理技术。
20 世纪70 年代之后是地基处理技术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技术,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势特征,研究出了更适合我国实际地形的地基处理技术。
通过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也已跻身于世界前列。
1.2 地基处理技术的意义我国地域辽阔,且有多种地质类型,不同地区的土质、建筑环境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抗剪强度、压缩性和渗透性等对地质的影响。
对于一些含水量高,孔隙较大,抗剪强度极低,压缩性高,渗透性低,结构和流变性能较为明显的软弱土来说,采用一般的地基处理技术很难保证地基的稳固性。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

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地基处理技术作为确保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地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地基处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基处理技术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包括各种主流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等,以及地基处理技术在各类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文章还探讨了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地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处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
文章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文章总结了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了加强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文章也指出了当前地基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推动地基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传统地基处理技术传统地基处理技术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地基加固和改善方法。
这些方法大多基于经验和实践,具有成熟、稳定、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换填法是一种通过挖除基础底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然后回填以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无侵蚀性的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减小基础的沉降量。
换填材料一般选用砂、碎石、素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
压实法是通过机械碾压、振动或夯实等手段,使地基土密实,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压实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等地基。
压实法包括重锤夯实法、强夯法、振动压实法等。
排水固结法是通过在地基中设置砂井、塑料排水板等排水体,利用地基土的排水固结特性,使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排水固结,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1)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作者:宋道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岩土工程界博采众长,方面广泛引进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体系。
基于此,本文结合实例对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当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出现变形、渗漏、强度变差、不稳固等问题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地基处理。
经过处理后形成人工地基,从而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各种要求。
当前,随着工程建设的需要和土木工程的发展,促使地基处理技术不断的进步。
可以说现代地基技术就是伴随着现代化建设饰求发展的。
现在来看地基处理技术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地基处理理论不断的发展,地基处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地基处理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
地基处理技术已受到土木工程界的设计、监理、管理、科研、勘查等多个部们的重视和关心,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常见地基处理技术排水固结法堆载预压法在建造建筑物前,通过临时堆填土石等方法对地基加载预压,达到预先完成部分或大部分地基沉降,并通过地基土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然后撤除荷载,再建造建筑物,其适用于软粘土地基。
砂井法在软粘土地基中,设置一系列砂井,在砂井之上铺设砂垫或砂沟,人为地增加上层固结排水通道,缩短排水距离,从而加速固结,提高了地基强度,其适用于透水性低的软弱粘性土。
(3)真空预压法在粘土层上铺设砂垫层,然后用薄膜密封砂垫层,用真空泵对砂垫及砂井抽气,使地上水位降低,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加速地基固结,其适用于软粘土地基。
降低地下水位法虽不能改变地基中的总应力,但能减少孔隙水压力,使有效应力增大,促进地基固结,在建造建筑物前完成部分固结沉降和提高地基强度,其适用于饱和粉、细砂地基。
电渗法在土中插入金属电极并通以直流电,由于直流电场作用,土中的水从阳极流向阴极,水从阴极排除而不让水在阳极附近补充,借助电渗作用可逐渐排除土中水,其适用于饱和软粘土地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5)0120074202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收稿日期:2004210215作者简介:康旭元(19692),男,199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专业,工程师,山西铁龙地基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4康旭元摘 要:概述了地基处理技术的概念、分类及方法,重点综述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了地基处理技术的最新动向,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地基处理,发展与现状,前景展望中图分类号:TU470.1文献标识码:A1 概述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岩土工程迅猛发展。
由于基建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筑用地资源日趋紧张,为了充分、有效、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天然软弱的地基得到补强加固,以提高地基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降低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地基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陷;为消除地基土的振动液化潜势及消除湿陷性土的湿陷性、膨胀性土的膨胀性等各种土质的不良特性,以改善地基条件,达到满足地基强度、变形及其稳定性要求。
这就是地基处理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中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为此,由于土质软弱,不能满足建筑物强度或变形要求,或者由于动力荷载作用而可能产生液化、失稳和震害等危害,或由于吸水产生沉陷及由于吸水而引起膨胀失水且下陷的场地必须进行人工加固处理。
这种对不良场地进行补强加固的过程称为地基处理。
2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地基处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就有采用竹子、木头以及麦秸等材料加固地基的史料记载[3]。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近20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
回顾近50年来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为起步应用阶段,这一时期大量地基处理技术从前苏联引进国门,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垫层等浅层处理法。
主要为砂石垫层、砂桩挤密、石灰桩、灰土桩、化学灌浆、重锤夯实、预浸水法及井点降水等地基处理技术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
由于是起步阶段,既有成功之经验,又有盲目照搬之教训。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为应用、发展、创新阶段。
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被引进、开发,并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初步形成了 ②粉土,厚度2.0m ~3.0m ,黄褐色,孔隙比e =0.8,天然含水量w =19%,桩周摩擦力q s =25kPa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 k =170kPa ;③粉砂,黄白色,标贯N =20~25,q p =1MPa ,f k =180kPa ~200kPa 。
地下水属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而变化。
3.2 加固设计根据工程要求及地层情况,经优选,决定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设计桩长为4.0m 及5.0m 两种,桩径为500mm ,桩体强度小于1.5MPa ,水泥渗入比为15%,桩距S =1.6m ,置换率m =0.07,采用普硅425号水泥并加入适量早强剂,水灰比为0.95。
3.3 设计计算1)按处理规范公式计算当桩长为4.0m 时, q s 取25kPa ,α取0.7,d =500mm ,q p =1MPa 。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计算:R dk = q s ・U p ・L +α・A p ・q p =25×π×0.5×4+0.7×π×(0.5/2)2×1000=294.52kN ;当桩长为5.0m 时:R dk = q s ・U p ・L +α・A p ・q p =25×π×0.5×5+0.7×π×(0.5/2)2×1000=333.7kN 。
2)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计算f sp ,k =m R d k /A p +β(1-m )f s ,k =0.07×333.7/π×0.0252+1×(1-0.7)×200=304.97kPa 。
进行4根单桩复合静载试验,压板面积为2.50m 2,对应沉降量为7.5mm ~7.6mm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300kPa ~310kPa ,与公式计算值(304.97)相当,满足设计要求(290kPa )。
4 结语水泥搅拌体(桩)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工法,水泥搅拌体(桩)不仅适用于加固软土地基,还可用于加固非软土地基。
参考文献:[1]G BJ 2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2]J G J 79291,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技术规范[S].Application of cement mixed pile in stabilizing non 2soft foundationCHANG Xiao 2qing(Jincheng Kexing Cost Co.L td.,Jincheng 048000,China )Abstract :In conn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f cement mixed pile in stabilizing non 2soft foundation ,it discusses stabilizing mechanism of cement mixed pile and its applicative bined with concrete example of project ,it points out that this pile has many merits such as simple facil 2ity ,covenient construction ,short constructive period ,low cost and so on ,which deserves to be popularized.K ey w ords :cement mixed pile ,stabilization ,non 2soft foundation・47・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1No.1Jan. 2005 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及其支护体系,许多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大直径灌注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直径灌注桩陆续在广洲、深圳、北京、上海、厦门等大城市应用于高层和重型构筑物地基处理,80年代~90年代初已普及到全国数以百计的大中城市及新兴开发区,广泛应用于软土、黄土、膨胀土、特殊土地基。
据估计,近年我国应用大直径灌注桩数量之多堪称世界各国之最,可谓起步虽晚而发展迅猛。
2)石灰桩、碎石桩、高喷注浆、深层搅拌、真空预压、动力固结、塑料排水板法等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水工织物在建筑中得到重视和使用,利用工业废渣、废料及其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地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譬如采用粉煤灰、生石灰开发成二灰复合地基,又如利用废钢渣开发成了钢渣桩复合地基,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开发成了渣土桩复合地基等等。
这些项目的开发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资源、降低建设费用,同时为改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开辟了新的途径。
3)托换技术在手段和工艺上有了显著进展。
托换技术分加固和纠偏托换两类。
前者常采用的有微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静压桩、一般灌注桩及旋喷等措施。
后者是一种将已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不均匀沉降或倾斜纠正过来的特殊的地基处理手段。
近十几年来由于掏土纠偏技术的应用发展,不仅大量条形以及筏式基础的倾斜建筑物得到了纠正,而且使倾斜的桩基础建筑物得到了奇迹般的纠偏,在地基处理中特别是在已建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大刚度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地基处理的应用领域。
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桩体材料的强度或刚度来实现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在这一领域,1990年~1994年先后有中国建科院、浙江建科院、浙江大学研究开发了碎石、水泥、粉煤灰以及水泥、赤泥、碎石和水泥、粉煤灰、生石灰、砂石桩等复合地基、使得工业废料得到综合利用,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费用。
5)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发展还有大桩距的较短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的开发与应用。
它是一种介于传统概念上的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
采用桩基疏布,使得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桩与土共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地将建筑物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尽管疏桩基础设计理论有待完善,但它必将会推动这一新型基础形式的广泛应用。
6)近年来令人关注的还有:我国武汉、成都等地研制开发了将人工挖孔桩设计成空心桩,这在国外是没有的。
其特点与实心桩相比,可节省混凝土50%以上,仍可满足强度要求,同时能减少废土外运。
施工便捷、工艺安全、结构合理,具有应用前景。
7)我国近年有一项发明专利,称为“钻孔压浆成桩法”。
基本原理是用螺旋钻杆钻至预定深度后,从钻具内管底端以高压喷射出水泥浆,边喷边提钻杆,直至浆液达到无坍孔预定深度,再提钻具,投置钢筋笼、骨料。
然后通过附着于钢筋笼的通水管,由孔底自下而上以高压补浆而成桩,该法适应于杂填土、淤泥、流砂、卵石等各种地基,尽管是一种方法,但它是地基处理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朵奇葩,具有较好、较广的实用价值,不受地下水位影响,不需泥浆护壁,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8)深基坑工程及其支护体系得到迅猛发展,深基坑工程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中伴随着大量高层、超高层建筑、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城等大型市政地下设施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地基处理技术。
据有关资料,我国大中城市仅十几年间10层以上的建筑物已逾1亿m 2,其中高度超100m 的已近200座。
已跻身于世界百座超级巨厦之列的有上海金茂大厦(高420m )、深圳地王大厦(高325m )、广州中天大厦(高322m ),分别排名第三、第十和第十三。
真可谓后来者居上,举世瞩目。
资料表明,我国已建和在建的高楼、超高楼其基坑深度已由6m ,8m 发展到10m ,20m 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约5000万m 3,大体相当于深基坑工程规模。
深基坑的发展伴随着支护结构的发展,经过实践筛选,又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支护体系。
基坑深度在6m 以内乃至10m 以内的支护结构类型为水泥搅拌桩和土钉墙。
6m ~10m 的基坑除采用前述方法外,常采用钻孔桩、沉管桩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等,并根据边界条件如防渗止水时,则辅以水泥土搅拌桩、化学灌浆或高压喷射注浆而成水帷幕,有时亦用钢板桩或H 型钢桩。
当基坑深度大于10m ,一般考虑采用地下连续墙或SMW 工法连续墙等等。
在深基坑研究领域,1994年北方交通大学唐业清教授将其所编的近50万字的讲义命名为《深基坑工程学》,1997年由30多位专家学者合作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基坑工程手册》问世出版,该书绪论中也提出了“基坑工程学”,由此可见,从地基处理分支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