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1.白体:(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XXX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XXX称等先后研究XXX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
(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3)XXX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XXX指玉山。
3.晚唐体:(1)指宋初模仿唐代XXX、XXX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XXX。
4.XXX:(1)即指XXX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他的七绝清丽精美,XXX豪放。
(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具一格起了关键性作用。
5.XXX:(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施展阐发形式上极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性。
6.半山诗:(1)半山,是XXX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
(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XXX,要以学问为诗。
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XXX,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煞费苦心之作,其锤炼辛劳处与XXX无异。
9.简斋体:(1)即指XXX的诗歌特征。
(2)XXX先后研究XXX、XXX及XXX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总:1、西昆诗派(西昆体):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立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此集共收诗人十七人,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2、半山诗(王荆公体):“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他晚年的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他的这种诗被称为“半山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列宋诗诗体时有“王荆公体”。
3、苏门四学士:元祐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下,时称苏门四学士。
4、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在此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等,共二十五人。
《宗派图》显示的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1)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2)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而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3)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5、山谷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黄庭坚的诗为“山谷体”。
6、简斋体: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有《简斋集》。
他的诗被称“简斋体”。
7、“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倡导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
8、六一风神: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其特点是:(1)偏于阴柔之美。
(2)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
(3)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
(4)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9、东坡体:苏轼的诗歌世称东坡体,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2002年10月一祖三宗 (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来的。
(2)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作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师训,由黄庭坚上窥杜甫,有规则可循。
《录鬼簿》 (1)元代钟嗣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2)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3)该书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七类加以介绍,大致可归纳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目的是让那些已死和未死的剧作家们,均“作不死之鬼,得以远传”。
说铁骑儿 (1)宋代说话中的一家。
(2)讲说士马金鼓故事,尤其是宋代北方民族战争中的英雄传奇故事。
(3)是英雄传奇小说的来源。
神韵说(1)神韵说是清初诗人王土祯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2)“神韵”,是要求诗歌达到含蓄深蕴、空灵淡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2003年10月妙悟(1)这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歌理论,是严羽诗学的核心。
(1分)(2)就鉴赏言,对诗歌妙处的把握和领会需要大量的吟咏阅读经验,要“渐修”;就创作而言,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灵感。
(1分)(3)严羽的“妙悟”说重点在直观“顿悟”。
(1分)铁崖体(1)指元代诗人杨维桢所作的在当时极为盛行、在诗坛自称一派的诗歌。
(2 分)(2)诗歌包括杨维桢所做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
(1分)吴江派(1)明代后期出现的戏剧派。
(1分)(2)代表人物是沈璟(1分)(3)注重格律,推崇语言本色。
(1分)格调说(1)这是清中期诗歌理论家沈德潜提出是诗歌创作理论。
(1分)(2)在思想方面,它强调“诗教”,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
(1分)(3)在艺术方面,它提倡宗法唐诗。
(1分)2004年10月36.后山体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
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若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2-2 名词解释】1.西昆体: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追求辞藻堆砌典故,代表作家杨亿、钱惟演、刘筠,因为它们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西昆派。
2.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贴近自然,自然的叙事、自然的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高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本质使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3.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王安石晚年诗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亦即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4.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文学流派,据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陈与义25人,因黄庭坚及25人当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风格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此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
5.辛派词人:指的是宋代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包括张元幹、张孝祥、陈亮和刘过等人,他们在南渡后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风格,成为词史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6.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派转圆活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鲜活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
“诚斋体”诗以绝句最为出色。
7.清雅词派:南宋中后期词派,有清雅词派崛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门大师继之起者有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做词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其锻炼之精深,音律之闲婉,皆前所未有;但也因此伤于自然,有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虽工,却乏鲜活情气,难免有词匠之讥。
古代文学史(二)

`第五编宋代文学一、零散知识点1、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柳永;2、北宋词风始承南唐(晏殊/欧阳修),至苏轼始为之一变(士大夫之词:自我人格及性情抱负);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诗风至欧阳修始为之一变;3、南宋清雅派:清雅工致,讲求格律,注重词藻(姜夔、史达祖、吴文英)4、宋宋亡国前后的词人:文天祥、刘克望而却步、刘辰翁;5、“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南宋遗民:周密、王沂孙、张炎6、宋诗特点: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7、有“诗史”之称的宫女北徙见闻的作者:汪元量;8、南宋散文两派:理学家古文(朱熹、张栻、吕祖谦)、主功利的思想家古文(陈亮、叶适);9、文赋:散文化的赋;10、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话本小说;11、开宋代古文运动头的诗人:柳开、穆修;12、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词人:晏殊;13、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14、开宋文代文赋先河:欧阳修(骈散相间、奇偶错杂);15、梅尧臣:“诗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16、苏舜钦:横放豪雄;17、欧阳修词的特点:思深辞丽(承南唐冯延巳);18、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者:梅尧臣;19、实导江西派之先河,而开有宋一代之风气者:王安石;20、开文章“义法”者:曾巩、欧阳修21、明清唐宋文派、桐城派学古文初学:曾巩;22、苏东坡议论文以政论、史论突出:《思想论》《策略》《策别》《策断》;记叙文以山水游记、亭台堂阁为代表:《喜雨亭记》《放鹤亭记》《醉白堂记》《前赤壁赋》;23、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相通者:苏轼;24、开南宋抗战爱国词先河者:苏轼《江神子·密州出猎》25、苏门四学士: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秦观26、江西派一祖三宗:以杜甫为祖;三宗为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27、慢词始于柳永,大成于周邦彦;柳词对金元曲子影响很大,有“曲祖”之称。
28、柳词哀感顽艳而词语尘下,多亵俗、粗率的市井语;秦词清丽和婉,情致幽远,风格遒劲29、北宋最后一位以写小令著称的词人:晏几道30、二、名词解释1、白体:宋初的诗派之一,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代表诗人有李昉、徐铉、王禹偁;2、西昆体:狭义的西昆体单指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四六文;因杨亿诗人在秘阁唱合的诗体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以李商陷为宗,具有注重用典,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
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
在黄庭坚影响下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二十余人,后方回《瀛奎律髓》增杜甫为一祖。
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都主张宗法杜甫,讲究诗法技巧,影响直至明清近代。
6 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宋初“三体”诗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荚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丈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丈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派是北宋末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风格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全”之法。
5.王荆公体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一祖三宗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编者的唱和诗集,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
8.“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9. 苏门四学士元枯诗人以苏轼享名最盛,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均出其门,时称“苏门四学士”。
10。
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的四位诗人即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等,他们反对江西诗派而推崇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五言律诗,在创作上有共同的倾向,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诗境狭窄,内容贫乏。
由于四位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灵”字(照字灵晖,玑号灵渊,卷字灵舒,师秀号灵秀),故称他们为永嘉四灵,或四灵诗派。
11.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
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12江湖诗派.派是指南宋后期杭州书商兼诗人陈起曾刊刻《江湖集》,收戴复古、刘克庄等多家作品,遂称其中所收诗人为江湖诗派。
这些诗人大都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但各人作品的思想、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并不相同。
13.易安体是指李清照词的写作风格,其特点有:一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二是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是倜傥有丈夫气。
14.《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的代表作,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类。
附《答吴景仙书》。
本书提出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材、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
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但其中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造成诗歌评论中脱离现实的风气。
清人冯班不满其说,撰有《严氏纠谬》一卷。
15.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的作品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16.清雅词派起源于南宋后期,讲究音律,雕绘词藻,实际上是北宋末周邦彦所创制的格律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文学史称这派词人为格律词派。
代表词人有姜夔及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
其中姜夔尚有少数作品还能表现对国事的关注。
因为这派词人还讲究“体制高雅”,有别于周邦彦词的某些俚俗、软媚之处,故又称清雅词派。
此外,还有人称之为柔丽词派。
17.“活法”说是指吕本中所倡导的诗学理论。
是在有意识地“以苏济黄”,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关”的新途径,18.稼轩体稼轩体是辛弃疾词的风格称谓。
稼轩词具有形式解放、内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写题材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为两宋词人所无法比拟。
辛词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其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19.朱希真体指朱敦儒晚年的隐逸词,约占其《樵歌》总数的五分之三。
旷逸俊迈,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较浓厚的篇章。
尤其风格飘逸者,在词中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20.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论诗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即强调用典要以故为新,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21. 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他们成就大,名望高,被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
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外范诗亦很有特色,杨诗更有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2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一种概括。
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后世称之为“山谷体”。
23.辛派词人是指南宋词坛上,在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下,与他同时或稍后的一些词人,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国思想,都以词发表政见,抒发感慨,较少婉约词派的雕琢习气,而带有雄肆粗犷的词风。
这些词人中,有的是与辛弃疾唱和往来的朋友,如陈亮、韩元吉;有的是辛弃疾的门人,如刘过;有的是辛弃疾的仰慕者,如刘克庄、刘辰翁。
对这些词人,文学史称之为半派词人,或爱国词派。
1.说话四家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
在宋代民间“百戏伎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
今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
“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
2.铁崖体元代杨维桢,号铁崖。
其诗关心现实,揭露时弊,而在艺术上则受李贺的影响,奇辞异想,眩人耳目,当时称之“铁崖体”。
3.《赵氏孤儿》是一出以张扬正义、鞭挞邪恶而著名的古典悲剧作品。
纪君祥对《史记》所提供的史料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和艺术化的处理,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
正面人物比历史记载更为生动、崇高,是正义的化身;反面人物也更阴险毒辣。
但基本精神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4.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讲和,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有蔡硅、党怀英和王庭筠,以及王寂、赵可、刘迎、赵讽和周昂等。
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
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5.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未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6.诸宫调是辽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
因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将多种宫调的这些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唱为主,来说唱故事,因而称诸宫调。
这种文艺形式创始于宋中叶的东京开封。
由于它用琵琶来伴奏,又称“掐弹词”。
又由于它对元杂剧有直接的影响,故有“北曲之祖”的美誉。
著名的作品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7.《录鬼簿》为元钟嗣成所作,共二卷。
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的姓名、小传及作品目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制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
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记载元明杂剧作家及作品名目,体例与《录鬼簿》相同。
8.《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农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9.平话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故事,一般不加以弹唱。
平话大多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
关目曲折生动,丈词却比较质朴,具有提纲性质。
10.借才异代金初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很少有作品流传;再就是由宋入金的丈士,他们入金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
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里称为“借才异代”,揭示了金初文学的起因及其性质。
11.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号酸斋。
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后。
主要分为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
在元代后期流行的崇尚清丽雅正的曲坛上,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作品独树一帜。
12.话本指宋元间说话人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
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小说、讲史两大类。
今存《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等。
由于话本韵、.散并用,韵文多为通俗的诗话,故话本又有“诗话”、“词话”之称。
13.“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李德裕的文集。
其中提到“杂剧丈夫二人”,演出特点不说。
后称杂剧的有:宋杂剧、南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等。
在多数场合,杂剧即指元杂剧。
14.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士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5.散曲最先产生于金代的俗谣俚曲,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
它分小令与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
套数又称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
16。
西域诗人在元代后期,一批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诗人崛起于诗坛,他们中较著名的有马祖常、迹贤、泰不华、余阙和丁鹤年等。
他们都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历史上称他们为西域诗人。
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