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方式
高中古代诗歌表达方式举例

高中古代诗歌表达方式举例
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抒情、叙事、写景、咏物等。
以下是一些高中古代诗歌表达方式的例子:
1. 抒情: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黄河奔流不息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叙事:讲述一个故事或事件。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诗人通过描述草原上的草木生长和枯萎的过程,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故事。
3. 写景:描绘自然风光或城市景观。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奔腾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二、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工笔细描、象征、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移步换景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歌赏析表达方式

7.工笔: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描写。相对于白描,工
笔也可以称为细描。
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 顾,临堂空复情。”
①正面渲染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 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悲愁和对前途的迷惘。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这首词全用白描手法,不加任何渲染烘托,
通过纯客观的景物 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尚华丽, 务求朴实,却够成了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
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不著一个哀字,但是 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②侧面烘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 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 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 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 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02
议论
论诗 赵翼
1
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2
江山代有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
主张每一时代都应有表现各自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不必盲目尊崇古人,要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反映真实清新的时代生活。
4
例
谢谢聆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鉴赏表达方式 三、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汇报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抒情、描写、记叙、议论、说明
二、鉴赏表达方式
汇报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依照表达方式,可将诗歌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大类。古代诗歌最为发达的是抒情诗,叙事诗不多,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最为普遍(景),抒情、议论往往为点睛之笔(情)。
描写
一、正面描写 1、远近、高低 、俯仰、点面、动静结合 例: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 课堂练习: P1《终南山》 课后练习: P6《题李凝幽居》 P7《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练习4
01
侧面描写
02
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通过写锦官城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的花,侧面写出“好雨”润泽万物,使万物滋长。
04
课后练习 P7《夜雪》
01
直抒胸臆
02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抒情
议论,多出现于哲理诗中。
01
哲理诗:写景状物中往往有意识地蕴含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此类作品多叙议结合,寓理于景、事。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的区别+课件23张

表达方式: 一、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属于文章
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记叙、描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四种: 写、抒情、议论
例1. 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归田园居 陶渊明 叙事与写景相结合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带月荷锄归”一 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 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 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区别 表达方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 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 言的。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 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 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 生效果。
风所破歌》 (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鉴赏表达方式的要点:
①识别(找出)表达方式 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
析 ②指出它的表达效果(作用)
刻画人物
形象
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思想感情
凸显诗歌主题
Image No
(一)直接抒情。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

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学习一些古代诗词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代诗词表现手法介绍,欢迎大家阅读!一、文章的表达方式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其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不使用,试论其它四种。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这里纯粹是用了正面描写。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前两句正面描写了社日的举办环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写点出了社日结束的时间,最后一句尤其写得好,表面写很多人喝醉的场面,实际是在侧面描写社日的热闹景象,这句既填补了没有正面描写社日场景的'空白,有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简要分析本诗描写射手技艺的角度有 何不同?
答案: (明技法)正面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释运用)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是正面细节描写。“万
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是侧面描写。 (析效果)“背手抽”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灵
巧,“翻身控”的细节描写刻画路射手动作难度大,骑射技艺高超;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 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本诗描写射手的技艺 高超。
诗词鉴赏第一步:读懂诗词
上文画线两句诗,即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 没有任何修饰语。
这句诗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 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
工笔手法
即对描写对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 是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 细枝末节。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 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 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虚实结合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诗眼 意象 题目 作者 注释 关键词 意境
明体裁 辨题材
把握内 容范围
明确 风格 了解 时代
作者 背景 释词
把握感 情的切 入点, 找诗歌 情感依 据的
分体 析悟 意情 象感 特意 点蕴
鉴赏诗歌第二步:析题解答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技巧)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释运用)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
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青山伸头”,也是将静景化为动景来写。看
和。
以动衬静
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王维《鸟鸣涧》
月出惊山鸟,是以动的场面来衬托静;时鸣深 涧中,则以鸟鸣之声衬托静。
诗词鉴赏第一步:读懂诗词
——汉乐府《陌上桑》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 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后八句 不直接写罗敷,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 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白描手法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 染烘托等表现手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方式(描写)
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议论 说明
描写 抒情
判断下面诗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浔阳江头夜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诗眼 意象 题目 作者 注释 关键词 意境
明体裁 辨题材
把握内 容范围
明确 风格 了解 时代
作者 背景 释词
把握感 情的切 入点, 找诗歌 情感依 据的
分体 析悟 意情 象感 特意 点蕴
鉴赏诗歌第二步:析题解答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技巧)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释运用)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 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乐府民歌《上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描写方式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白描 细节描写
描写
⒊虚实结合 4 动静技巧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以动写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 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析效果)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例 3】(2015·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 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 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 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析效果)
4、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 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虚实结合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实景)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 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
(明技巧)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释运用)“故园松桂发”,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诗 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 “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写,但思念的人 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
(析效果)虚实结合,拉长了思乡的时间跨度、地域
广度,深化了思乡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