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探讨.pdf

合集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传统,而旅游开发能够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

然而,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其价值和独特之处。

这有助于制定合适的保护和开发策略,保证文化遗产不受侵害。

2. 社区参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需要社区的支持与参与。

应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决策过程,包括制定保护计划和旅游开发方案。

这样可以保证他们的权益和文化价值不被忽视。

3. 科学监测和保护:建立科学的监测和保护机制对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这包括定期进行文物状况评估、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案、修复破损的文物以及对文化遗产进行维护和保护。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各种媒介途径,如博物馆、展览、书籍和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需要。

5. 建立合理的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遵循公平、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原则。

此外,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和游客流量控制措施,以减少对文化遗产的损害。

6.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文化遗产为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这包括扶持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

7. 资金筹措与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积极主导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机构的参与。

此外,需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

8. 公平利益分享:在旅游开发中,要确保当地社区能够从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

这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确保当地居民能够分享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遗”,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 rituals and festive events, 知识与实践技能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非遗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旅游开发之中,以提升当地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出发,探讨相关的策略和对策。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1.商业化过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将非遗文化过度商业化,为了吸引游客,将传统文化变成了娱乐化的节目,忽略了其历史和内涵。

这导致了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的丧失,给非遗传承带来了不可逆的损害。

2.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够扎实,导致非遗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由于旅游带来的挤压效应,一些非遗文化更受到了威胁。

3.游客理解不足在非遗旅游开发中,游客对于非遗文化的理解不足,只停留在表面的观赏和体验,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髓。

1.建立保护机制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挖掘力度,确保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得以传承。

2.强化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游客在欣赏非遗文化的同时能够了解其历史渊源,增进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创新,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旅游文化中。

宁古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宁古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宁古塔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宁古塔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城南5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北方唐代古砖塔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塔之一。

宁古塔建于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4年),最初为大雄宝殿,后经历多次建设和修复,现高高矗立于南和县城南。

除了作为文化遗产,宁古塔还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朝拜者和旅游者来此参拜和游览。

宁古塔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耐人寻味,然而它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待提升和改进。

以下是本文针对宁古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策略与建议:1. 保护宁古塔文化遗产宁古塔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塔体进行全面的保护和维修是必要的。

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更好的规划和保护措施,保证其遗址、文化、建筑、景观等元素的完整性、严谨性和时代性。

需要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周围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控制和管理。

2. 提高游客服务和旅游体验在宁古塔的游客服务和旅游体验方面,应做出更好的改进和提高。

建立更好的服务设施和接待场所,如酒店、咖啡厅、餐厅、商店等。

鼓励和培养更多的旅游人才,提供更好的导游和解说服务。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宁古塔的宣传和推广,扩大其影响力,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熟悉这个历史文化名胜区。

3. 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除了建立好的服务设施和培养旅游人才之外,还应该考虑宁古塔的文化活动。

根据不同时间和节庆,可以引入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节目,如佛教音乐会、佛经讲座、文化论坛、美术展览和手作坊等。

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也能提高宁古塔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总之,宁古塔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综合考虑保护、服务、体验和活动等因素。

要取得成功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共同努力,让宁古塔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旅游的一大特色区域。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策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策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备受瞩目。

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和宝贵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变得更加重要。

然而,旅游的兴起却给文化遗产带来了挑战。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策略。

第一,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同时也能给当地经济带来良性循环。

可持续旅游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破坏。

同时,要尊重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第二,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都应当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

社会组织可以发起相关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公民个体也应当积极参与,了解和尊重文化遗产,不破坏和盗窃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

各国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跨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其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呵护。

第四,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和旅游体验。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让游客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同时,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许多国家和地区只是简单地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往往缺乏创新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数字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文化遗产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体验的新需求。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实现对其创新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现有的旅游创新发展现状,提出有效的开发策略,为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在如今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从而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借助旅游开发,通过旅游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化遗产,进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研究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提升当地经济水平。

【研究意义】2. 正文2.1 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和传统文化留存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产,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

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珍贵财富。

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历史性: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演变过程。

2.稀缺性:文化遗产是有限的资源,一旦消失或受损,将无法复原,因此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3.多样性:文化遗产包含了各种形式和类型的遗产,涵盖了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如建筑、艺术、技术、习俗等。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策略探究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策略探究

Tourism Overview 74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策略探究 卢嘉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西安为案例,首先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介绍西安的文化遗产概况,其次探讨西安文化遗产与保护利用现状,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保护与利用较为成功,最后提出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策略,包括确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目标、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原则、加强规划、注重文化遗产的整合与开发、加大宣传推广与市场营销力度,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展示西安文化遗产的魅力,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西安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当今社会两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日益关注,文化遗产成为各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1]。

然而,旅游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遗产可能面临过度开发、商业化、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有机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因此,以西安为例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策略,不仅有助于西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2]。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一)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与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文化遗产保护是对人类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研究的活动[3]。

文化遗产能够保留和展示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表达形式和传统习俗,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4],这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推动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人们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持续时间中得到了传承并保护下来。

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起来。

如何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1. 缺乏保护意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保护意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口老去,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会导致非遗资源的丢失和流失,影响到了旅游的体验和价值。

2. 商业化倾向过重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商业化倾向过重。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非遗资源可能会被过度商业化,导致了非遗资源的原本性质被破坏,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影响到了游客的真实体验。

3.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4.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有专业性和保护性,而目前一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文对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

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2. 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保护在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非遗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持一定的原汁原味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宣传推广和交流合作在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宣传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推广,扩大非遗资源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将旅游开发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好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开发规划方案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首先,旅游开发规划方案中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标。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的知识,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二、合理规划旅游开发区域其次,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应合理规划旅游开发区域,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规划过程中,应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评估和定位,确定合适的开发区域。

同时,要避免将文化遗产区域过度开发,以免破坏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意义。

三、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应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开发企业的监管,确保其在开发过程中遵守相关的保护规定。

另外,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四、推动旅游与文化遗产的融合旅游开发规划方案应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遗产的融合。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遗产展览、演出等活动,将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同时,可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最后,旅游开发规划方案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交流,借鉴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同时,可以申请国际组织的资金支持,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国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旅游开发规划方案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京杭运河济宁段历史沿革
至清末,由于河道淤积,洪水排泄不畅,运河河道不能通航,京杭大运河失去了南北运输的功能,渐渐衰落,济宁也丧失了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城市发展能力大大降低。

建国后,济宁市重视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经过大规模治理,济宁运河已初步成为一条具有防洪、灌溉、输水、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在“以河兴市”战略和《京杭运河济宁段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济宁市加快运河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四带一体化建设,并致力于打造运河文化品牌,以加快运河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和效益的实现。

二、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现状
1.数量与空间分布。

济宁运河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密集的文化遗产廊道,在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济宁拥有申遗保护规划里程293公里、运河文化遗产59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84处,以及包括南旺分水点段的11处申遗点,是申遗工作的重点区段和关键河段之一。

这些运河文化遗产分布在运河沿岸,集中于济宁市中心,如图1所示
2.等级与类型。

济宁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丰富、等级较高。

在诸多历史文化遗址中,有5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见表1.从类型上看,济宁运河文化遗产既有古建筑、水利工程遗址等“点”形式的单体遗产,也有以“线”形式存在的河道、街道遗址,还有以“面”形式存在的村、镇等聚落文化遗产。

从遗产形态上看,除了以上各类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见表2,其中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7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曲和传统手艺三大类,参见表3。

此外,还有省级非遗项目61项,市级非遗项目21项,县级非遗项目61项。

三、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济宁运河在历史变迁中历经兴衰,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仅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见证,更承载着真实、厚重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因其文化内涵深、可观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为济宁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

1.观赏游憩价值。

济宁运河沿岸自然生态环境好、人文底蕴深厚,观赏游憩价值高。

在济宁,自古就有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八大景观,被誉为“任城八景”。

当前,济宁市政府加快运河文化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将进一步发挥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开展运河文化复兴工程、新兴文化培育工程、特色风貌展示工程,实施河道总督衙门、济安台文化街区、铁塔寺历史街区、竹竿巷历史街区等项目,打造运河之都核心风貌区,展现“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的独特魅力。

2.文化艺术价值。

运河的开通使济宁称为经济文化开放之地,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渗透,对济宁当地的民风民俗、街道名称、建筑形式、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和市民性格,也产生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济宁老运河沿岸的东大寺、声远楼、崇觉寺铁塔等古建筑的造型、色彩、纹饰,民间艺术八角鼓、端鼓腔调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3.科学教育价值。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距离最长、持续发挥效益最久的人工运河,在选址、开凿、疏浚、保持航道通畅等方面攻克了诸多的技术难题,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运河全线的地势最高点位于济宁段,为保证运河的畅通,济宁运河修建了多处闸坝以调节水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先在戴村筑坝横亘“五里十三步”腰斩汶水,逼汶水入小汶河南流直达南旺,又在分水口处凿设了一个活动的鱼嘴形“石皱”,控制南北分水量,并创造性地将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再挖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300眼,分五脉水系因势利导,补充运河水源,从根本上克服了南旺水脊地势高的难题,确保了运河长年畅通无阻,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被称为运河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四、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济宁运河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且旅游价值高,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济宁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充分发挥千年运河的当代价值。

本文基于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价值分析,对济宁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提出建议如下。

1.更新观念,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

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矛盾,“唯开发论”和“唯保护论”的观点都不可取。

在对济宁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重视对文化遗存的原貌修缮、对水污染的治理、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修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性的展示遗产,开发高品质的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济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2.积极合作,共塑“儒风运河”旅游品牌形象。

京杭运河是一种线型文化遗产,有着跨区域特征。

济宁运河应积极寻求合作,特别是与山东段内的枣庄、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全面整合运河旅游资源,共同规划,联合宣传促销,共同做大做强“儒风运河”品牌。

此外,从济宁市旅游发展层面,在“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发展格局之下,济宁运河文化旅游要加强其他版块之间的协同发展,特别是与曲阜、邹城、泗水的儒家文化之间形成合力,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聚焦区和齐鲁文化旅游新高地。

3.加快开发,丰富济宁运河旅游产品体系。

当前济宁运河旅游产晶形式较为单一,应考虑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遗产旅游消费特点,依托济宁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全面开发,丰富和完善济宁运河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等类型。

(1)观光游览型。

以运河沿岸自然生态景观、遗产遗迹、历史街区、博物馆、寺庙庵堂、现代都市景观为重要节点,开发水上观光游览黄金旅游线,游客
可乘游船画舫游览沿途风景,也可登岸停留对感兴趣的景观深入探访。

(2)文化体验型。

济宁运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和发展已经渐渐衰落与消失的济宁特色文化,在开发时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让游客感受古运河的文化氛围,又使这些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3)休闲度假型。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更加强调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感受当地生活方式,具有游客停留时间长、旅游花费高、重游率高的特点。

以古运河为主线,将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微山湖湿地度假、古镇乡村度假和运河度假有机结合,开发必要的水上游乐、水上垂钓等旅游项目,融入养生、养心、养老、民俗项目,让游客达到放松、娱乐、保健和自我状态调整的目的。

(4)研学教育型。

研学旅行已成为促进济宁市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点,“运河探访”是济宁市重点推出的十大研学品牌之一。

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运河探访研学课程开发、研学基地建设和研学产品推介,更好的实现运河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的当代转化。

4.融合文创,助推运河特色旅游购物。

运河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记忆,只有在现代生活中予以发扬和创新,才能再现曾经的繁华。

搭建文创平台,将运河文化符号提取出来,创意设计出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包括与济宁运河相关的风物特产,如微山麻鸭、四鼻孔鲤鱼、英实米、“云记”的撒子、玉堂酱菜;传统手工艺品,如鲁锦绣、彩印花布、曲阜楷雕、竹编、尼山砚、泗水鲁柘砚、柘沟土陶;建筑微缩模型,如崇觉寺铁塔、东大寺、会通桥、天井闸遗址、太白楼等。

既能够促进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能满足游客纪念、馈赠的旅游购物需要,还能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宁运河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2]郭文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文化遗产构成和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作者:吕明笛 姜春宇 李雪婷 杨明慧 单位:济宁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