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合集下载

《静夜思》[唐]李白

《静夜思》[唐]李白

《静夜思》[唐]李白《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文译:看到床前面的月光,怀疑好像是地上面结了霜。

抬头望见山上空的月亮,低头思念起了家乡。

欣赏:全诗白描,实物只有床、月光、山月,虚拟的还有霜和故乡,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动作也只有看、望、举头、低头、思,包含近(看)远(望)、高(举头)低(头),最后突出思故乡的主题,通俗明白,紧扣题目。

没有任何声音,体现静字;近看月光、远望山月,说明夜字;思故乡,明确点题,归结到思字。

日常景色,不俗比喻,平常动作,俯仰之间,思绪万千,诗人见月,月照故乡,永恒思乡主题,人之常情。

月、头两字故意重复,说明在强调。

好诗似曾相识,就像宝玉黛玉初见,都眼熟面善旧相识,久别重逢一样,道出心底原就蕴藏着的情感。

此诗句是从晋《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化出。

细释:李白这首脍炙人口、原汁原味的原作原创诗,可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知道的是明朝的修改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为什么原作不被重视熟悉,而修改版本却广为流传呢?说来话长,主要是版本问题,校勘时详述。

还有,对最平常的床字,居然有六种解释,也是常人所不了解的,简述如下:一是平常之义,睡具。

二是井栏。

也有井上木栏、围栏、辘轳底座等说法。

三是井台。

据学者程实考证,并有论文发表。

四是床即窗的通假字。

五是凳、几、榻、胡床等,总称坐具。

马未都等认为是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六是檐廊台基,是床的繁体字——牀的本意,日韩字典里有此释项。

到底哪个解释是真的,只能问李白去,有些困惑吧,请你自己选择吧。

还有,疑是解释为若是、好像是,其实就是怀疑释项的延伸,都可以解释通。

另外,本诗是古诗,不是格律诗,不讲究平仄,但是声圆韵整,朗朗上口,应该归入乐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因其诗题自拟,归类到新乐府辞。

蘅塘退士分类错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将其纠正过来了。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静夜思》解析,欢迎阅读。

古诗《静夜思》解析篇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译文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非常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盛唐李白《静夜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原文:
静夜思
盛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银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忍不住抬头看那窗外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注释:
〔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疑〕好像。

〔举头〕抬头。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全诗的意思是: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1原文《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2《静夜思》作品介绍《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

《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静夜思[1]作者:唐·李白明代版本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古诗]《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似的。

⑷举头:抬头。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唐诗三百首之《静夜思》

唐诗三百首之《静夜思》

《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