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作者:郭昕车云凤王萍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23期摘要:山西省近几年谋求转型发展,致力于将旅游业转换成为山西省新兴支柱产业,并使其成为山西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打造文化旅游大省。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在竞争中独具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因其旅游开发起步晚,关注度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

文章通过研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同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分析游客感知,认为应更多的关注游客认知与反馈,提高游客认同感,从而提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Abstract: Shanxi Province have tri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s committed to transform tourism become the emerging pillar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and make it become the breach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hanxi Province, and then build a cultural tourism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has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and also has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of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starts late and gets low awareness, there is a degree of shortcom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xi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uses the method of network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ourists cognition, and argue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ourists cognition and feedback, improve tourist identity,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hanxi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山西省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hanxi Province中图分类号:G122;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45-050 引言根据2017年全国工作旅游会议的报告,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继2015年突破四十亿以后,2016年旅游人数趋于稳定并逐步增加,旅游消费额连年提高。

山西非遗现状分析报告

山西非遗现状分析报告

山西非遗现状分析报告山西非遗指的是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舞蹈、传统节日及习俗等。

山西非遗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是山西文化的瑰宝。

目前,山西非遗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技术逐渐被机械化取代,手工艺人的数量减少,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其次,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不完善。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非遗保护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再次,非遗的传播面临困难。

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手段使得非遗的传播更加便利,但是由于非遗的传统性和独特性,宣传和推广的难度较大。

然而,山西非遗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首先,一些非遗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山西木版年画、古城平遥的古建筑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非遗产品的创新和推广,使得非遗在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利用现代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创造出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非遗产品,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再次,一些非遗项目在旅游业中得到了发展。

山西非遗项目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进一步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山西非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场地等支持,为传统技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其次,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保护机构,加强非遗项目的整理和研究。

再次,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加大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发挥旅游业的作用。

政府可以将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非遗旅游品牌,提升非遗的价值和知名度。

总之,山西非遗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各方的努力,相信山西非遗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郭艳萍
【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如何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旅游开发至关重要.文章在剖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势与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与保障措施.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郭艳萍
【作者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25
【相关文献】
1.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 [J], 王忠;吴昊天
2.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J], 郭亚琼;孙虎
3.全域旅游视角下特色小镇旅游空间开发研究
——以山西省杏花村镇为例 [J], 郝金连;李美;周越
4.文化旅游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开发研究--以乌拉街满族镇为例 [J], 李宁
5.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甘肃传统表演艺术旅游资源开发为例 [J], 杨淑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蒲剧的旅游开发研究

蒲剧的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蒲剧——我国梆子声腔中古老的剧种,其表演程式丰富,基础雄厚。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山西省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构建与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打好传统艺术这张牌,已成为发展旅游、打造特色旅游的焦点。

关键词:蒲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一.蒲剧(一)简介蒲剧,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

蒲剧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当地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这些实物史料不仅证明了晋南地区蒲剧等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同时也存在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潜力。

(二)艺术特色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以做功戏、唱功戏居多。

各行当的代表剧目齐全。

主要文场乐器有板胡、笛子等;主要板式有二性、流水等。

蒲剧的音乐节奏强烈、明快;唱腔高亢、豪放、流畅;表演即舒展、粗犷、大方,又细腻、活泼、欢快。

并擅用各种特技以表现人物情绪和性格,如翅子、胡子、梢子、鞭子、跷子等技功。

蒲剧凭借粗犷豪放而又细腻缠绵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使其在晋南民间深受喜爱。

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谚语里说的(孙)广盛,(王)存才,都是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名旦。

20世纪50年代蒲剧艺术空前兴旺,不但整理改编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

由五大蒲剧明星——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联袂出演的戏剧电影《窦娥冤》,遍映大江南北。

二.蒲剧的旅游开发(一)戏曲旅游的概念戏曲旅游属于专项的旅游产品,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

戏曲旅游是以戏曲文化为平台,兼具娱乐性、欣赏性、休闲性、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不同于其他旅游活动的特点是季节性不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承和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实践、表现形式、各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及活动方式,这些是人类智慧的成果,也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通过旅游开发,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旨在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向游客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传播,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这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3. 增加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进了解和沟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方式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

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技艺、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比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传统技艺表演等。

2.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通过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让游客更加深入地感受当地的文化传统。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挑战和对策1.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传统民俗剪纸为例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传统民俗剪纸为例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相关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传统民俗剪纸为例谢然然(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新时期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分析表明,当前传承与保护的难点主要是社会、教育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措施的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文章中以剪纸为例,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2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62一、前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用灵巧的手工艺品,比如剪纸等,通过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绝妙的艺术作品。

这些民间技艺和作品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和外部发展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下逐渐衰落和消失。

随着政府和社会开始从各个层面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人们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传承保护体系。

中国民俗剪纸是中国国家无形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它显示了人们勤劳质朴的品质,这是对中国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见证。

①二、山西剪纸在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现状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体现着国家的精神文化。

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生日、丧礼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剪纸艺术。

它起源于古代工人对土地和火的崇拜,具有几千年的社会文明和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江威彩绘、刺绣、布匹雕刻等。

可以说,山西的民俗无形文化遗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历史,留下了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人文科学、艺术发展的痕迹。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旅游活化,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繁荣,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太谷区为例,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旅游活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非遗旅游活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太谷区作为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太谷饼制作技艺、形意拳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然而,当前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如非遗资源保护不足、传承人才短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推动太谷区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实际情况。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介绍了非遗旅游活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太谷区非遗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接着探讨了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发展策略及保障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太谷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非遗旅游活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活化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双发展的重要途径。

太谷区作为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地区,其非遗旅游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主要依托文化地理学、文化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

文化地理学关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变迁,为非遗旅游活化提供了空间分析的视角。

文化经济学则侧重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非遗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及策略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及策略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及策略【摘要】山西孝义皮影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文章从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入手,介绍了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

目前,山西孝义皮影艺术在当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缺乏传承人才和市场推广渠道有限等。

为了促进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和推动措施,如加强人才培养、拓展市场渠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等。

展望未来,山西孝义皮影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

通过本文的总结,彰显了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山西孝义、皮影艺术、开发现状、历史、问题、挑战、未来发展、策略、推动措施、发展前景、总结1. 引言1.1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重要性山西孝义皮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带,山西孝义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皮影文化,其皮影艺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赞誉。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被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瑰宝。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在传承中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皮影戏,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美丽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和智慧。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所在,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在当今社会,随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山西孝义皮影艺术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发扬下去。

1.2 发展背景要促进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和传承,需要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通过合理的政策扶持、艺术教育和培训、文化市场开发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为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姓名李雯浩系别地理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101班学号1190270109指导教师毛彦斌答辩日期成绩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内容摘要山西省自古以来就是文明比较发达的一块区域,相对的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十分的丰富。

本文笔者在对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做了了解之后,通过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种类、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与周围省份进行了比较,还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分析,接着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山西省Shanxi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development researchAbstractShanxi Province is an area of more developed civiliz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relative of Shanxi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s also very rich.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xi Province made after understanding, through to the Shanxi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quantity, typ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at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xi Province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urrounding provinc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xi Province, then made the Shanxi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hanxi Province目录1引言 (1)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分析 (1)2.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分析 (1)2.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省份数据对比 (2)2.3山西省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2)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4)3.1注重保护性 (4)3.2突出文化的特色 (4)3.3按照特点顺序开发 (4)3.4采用恰当的开发模式 (4)4总结 (5)参考文献 (5)致谢 (7)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学生姓名:李雯浩指导老师:毛彦斌1引言山西省一直以来把非遗视为财富,对于省内的非遗总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

保护非遗是一项持久工作,山西对于非遗保护经费投入逐年加大,同时,山西省各级政府对省内非遗投入也在逐步加强。

由于非遗有着很高的价值,可以增强所在地域旅游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在加强和塑造区域的旅游形象,拉长本地旅游的产业链条以及在促进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对于非遗如何保护如何使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而将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又是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对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也就成为了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

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分析【1】2.1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分析山西省目前共有两批省级非遗名录,第一批有及第一批扩展项目共127项,第二批有141项,共268项,笔者对其进行了分类(见图1)。

图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图从上图1中可以看出山西省非遗种类还是很丰富的,总体上看起来种类的数量还是存在有差距的。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技艺是山西省的一个突出点,同时传统医药和曲艺等又是山西省的短板所在。

山西省民间技艺所占比重是最多的,其次的民俗和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戏剧等种类的数量都是相差不大的。

这些优势类别都是山西省非遗发展起来的优势项目今后应该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对象,只有保护好这些非遗才能更快更好把这些非遗转化发展经济。

而曲艺、传统体育、民间美术、传统医药这几个相比之下处于劣势的类别,山西省也不能不对其有所作为。

应当尽量将这些类别少的非遗融入到当地旅游景点中。

【2】2.2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省份数据对比山西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时候要注意周边省份非遗状况,尽量避免和周边省份相似。

由于和周边省份距离较近,基本上客源都相同,如果对非遗的旅游开发也相似,那么游客就会出现选择来决定去哪个省份,这样山西省就会和周边省份产生竞争。

本文对山西省周边的四省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与山西省的非遗数据进行了比对(见下图2)。

图2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省份的数据对比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与周边4省份相比非遗数量并不占优势,仅仅比内蒙古多一点,比起河北省、陕西省、河南省来还是有所差距的。

在这种与周边省份在数量上相比山西自身是没有半点优势的,所以山西非遗旅游化要想在与周边省份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应该树立自己特色,走一条与其他省份不同道路,利用自己非遗特色来发展特色旅游,用特色吸引游客的到来,这样才能在与周边省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3】因为山西的非遗它是自身数千年慢慢沉淀下来的,这是每个地域都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必定会有自己的特色,周边省份也知道同样会利用这点因素来搞,这就取决于哪个地方能够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那就会占据很大优势。

2.3山西省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山西省十一个地市这十一个地市分布不同产生非遗也不同,所以每个地市的非遗在类别和数量都是有所差别的,笔者统计了山西省十一个地市非遗类别和数量(见下表1)。

表1 山西省地级市非遗空间分布表计量单位: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民间美术民间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大同市 2 5 1 2 2忻州市 4 2 2 1 2 2 3 朔州市 2 2 3 1 2 4 太原市 2 2 2 1 3 1 8 1 3 阳泉市 1 1 4 1 2 1 晋中市 2 1 4 2 3 2 3 4 5 吕梁市 3 3 2 2 1 2 6 1 3 临汾市 1 7 8 5 3 4 5 4 6 运城市13 4 3 6 3 1 3 11 3 8 长治市 3 2 3 1 5 1 3 4 晋城市 6 2 2 2 2 3 7 1 3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做成的表格并不能令读者很直观的发现这些省份在不同的类别上的数量差别,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观察山西省各个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类别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图来观察(图3)【4】。

图3 山西省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图从上图3中可以看出山西省非遗数量和种类分布不是很均衡,数量和种类多的地市主要是运城市、临汾市、长治市、晋城市等,这些地市的非遗数量不仅多而且种类也是非常的齐全,而在大同市、忻州市、朔州市等这些地市不但数量少而且种类还不齐全。

图中数量最多的运城市的民间文学部分有13个,或许从图3中还不能看出山西省非遗在数量和种类上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因为这幅图并不能给予读者明确的变化曲线。

但如果将山西省的地市分为三个地区来看就会发现其空间分布的规律。

笔者把山西省的地市分成三个区域:晋北地区(大同市、忻州市、朔州市)、晋中地区(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晋南地区(临汾市、运城市、长治市、晋城市)。

把这三个地区地市的非遗数量和种类统计后做成图4,从图4来看就不一样了【5】。

图4 山西省三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数量对比图从图4中就可以看出来山西省的非遗的空间分布来了,山西省非遗的类别和数量的空间分布是从晋南到晋中再到晋北依次递减。

晋南的非遗数量和种类远高晋中和晋北地区,从图4可以看出晋南地区的非遗数量最多是民间技艺部分,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及民俗反面数量都比较多,较少的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曲艺几个种类。

晋中地区非遗数量最多是民间技艺,曲艺和传统医药方面比较少。

晋北地区的非遗数量比较少,虽然从图中可以看出晋北地区的曲线是有波动的但是波动起伏较小,所以晋北地区的非遗种类总体差距不是很大,【6】不过在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上可以看到几乎是空白,结合表1我们可以看到晋北地区的这几个类别数量真的是很少。

根据上面几幅图的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非遗的空间分布总体上是从晋南到晋中再到晋北依次递减的。

笔者对于山西省非遗呈现这样的空间分布态势的理解是,山西省晋南地区靠近中原,自古以来晋南地区相对于晋中和晋北地区更容易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较高,所以文明程度也高。

这或许是造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这种空间分布的原因之一。

3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7】3.1注重保护性对待非遗我们要在其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在进行开发,利用是手段,保护是目的。

笔者认为对于保护非遗山西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遗的传承人,他们掌握着非遗的技艺和知识。

山西省可以对非遗的传承人采取发放养老基金或着给予生活上的补助等方式来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

(2)加强非遗的传承性:例如采用高科技技术将非遗保存下来,避免传承断绝,再者可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等等。

【8】3.2突出文化的特色山西省作为汇聚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地域,它具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使得其非遗资源跟其他省份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山西非遗的旅游开发的一大资源优势。

山西非遗中有许多特色项目可开发,像山西传统面食、漆器髹饰技艺、根祖文化等都可以将其作为主打特色开发成旅游资源。

山西面食历史源远流长,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9】山西现在就有举办面食文化节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作为一个特色文化的宣传项目,山西省应该继续将其举办下去。

举办面食文化节可以提供山西省的名气为山西省的旅游业打基础,还可以带动经济。

山西的漆器是很有名气和地域特色的,所以山西的漆器髹饰技艺也是很有特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