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聚合物配置控制系统方案

合集下载

稠油区块拟建的聚合物配注站的方案设计

稠油区块拟建的聚合物配注站的方案设计

稠油区块拟建的聚合物配注站的方案设计摘要:古城油田8#计量站西侧拟新建B125区配注站。

母液稀释用高压污水为500m3/d,母液配制用污水为480m3/d,合计用污水980m3/d。

新建脱硫塔一座,设计规模:1000m3/d。

注聚泵及其它设备采用撬装块设计。

此外尚需新建液下排污泵1台,参数:Q=20m3/h,H=0.15MPa,N=4kW,新建11井式(16MPa)注聚阀组2套,配套管线、阀门等。

单井管线采用高压玻璃钢管,执行标准《高压玻璃纤维管线管规范》SY/T 6267-2006,螺纹粘接,与钢管连接均采用厂家配套的专用接头。

本次注聚单井管线DN40 PN16MPa,总长22km。

关键词:配注站;母液配制系统;注聚系统;单井注聚管线;水力计算;规范河南古城稠油油田主要区块包括B123区、B124区、B125区、泌浅10区四个区块。

聚合物区块为B123、B124两个。

根据开发需要,B123区块、B124区块、B125区块同时开展注聚,在B125区新建配注站。

这也是拟就的方案之一。

该拟建配注站将承担对22口注聚井进行集中注入之功能。

母液采用污水配制。

注聚系统采用单泵对单井流程,聚合物母液由注聚泵增压,与高压污水通过静态混合器混合后,注入各注聚单井。

该拟建配注站站内的母液配制系统及注聚系统、站外单井注聚管线的水力计算及投资估算是该设计方案的关键内容。

新建配注站的设计,不能忽视环境、安全因素。

探讨拟建配注站的设计方法,对于河南油田稠油区块注聚合物开发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经济意义。

1 工艺流程根据22口注聚井分布位置并综合考虑配注系统及地形地貌及长期运行管理等因素,在古城油田8#计量站西侧拟新建B125区配注站。

单井注聚管线总长约为22.0km,注聚站与注聚井平均井站距约1000m。

图1为该拟建配注站注聚系统工艺流程框图。

2 站内设计(1)母液配制系统。

新建脱硫塔。

本次母液稀释用高压污水为500m3/d,母液配制用污水为480m3/d,合计用污水980m3/d。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配套地面注入系统优化研究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配套地面注入系统优化研究

量下的注入需求。在注入初期 ,由于 注入压 力比较低 ,可以不必要开
增压 泵 ,干线压 力完全可 以满足注入需 求。随着注聚时间的延长 ,可 能部分井的注入压力会逐渐升高 ,可 以及时的将压 力高的注聚井的污 水流程倒到增 压系统 上 ,满足注入需求 ( ) 3 优化混配 工艺配 套模式 在 广泛 调研的基础上 , 目前形成 了 自动 调节删+ 电磁式 旋涡 流量计+ 电磁 流量 计的配套 模式 。旋 涡流 量计用于污水的计量 ,电磁流量 汁计量母液流量 ,自动调节阀按照设 置 的参数 ,与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 比 ,来测整污水的排量 将以前的
干粉从 』 抖斗经螺旋 『 U
入文 丘 利喷 嘴 , 再 山 鼓 风
搅拌初 步形成 聚合物 混合 液,混合液经 分敞装置 底 部的转输泵输送剑热 化罐 中,在熟化罐 中经过 充分 搅抖 溶解 ,形 成一 定浓度 的聚合物母液 。熟化 好的 母液通过喂入 泵为注 聚泵 供液 ,杀菌 剂甲醛直接 J Ⅲ 在喂入 泵后面 母液经注 聚泵升压 后,与外 来高压水通过静态} 合器混合注入地层 。聚合物母 髭 液的配制 、熟化 采片 自动化控 制 ,母液 单井 计量 采用高压 电磁 流量 { 计,高压 水计量采用旋涡流量计 母液与高压 水采片 混配 比调节阀 , I
技 术 创 新
垦 塑 2u笙第 朔 1~ 旦 墨 … 1 5
胜 坨 油 田聚 合 物 驱 配 套 地 面 注 入 系 统 优 化 研 究
孙 书 荣
(胜 利 油 Ⅲ 分 公 司 胜 利 采 油 厂 ) 摘 要 胜坨油 田进 入特 高含水 开发后 期 ,聚合物 驱取得 了较好 的增油效 果.成为提 高采收 率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 已建聚合
站 ,保证单井注聚管线在 l【眯 以内 ,减少粘度损失 采取 ” 中配 2 x 集 注 .分散注聚”的布局模式 ,还便 丁管理 ,减少定员。 ( 注 聚站采取增压 措施 。针对 污 水千压低的问题 ,在胜 二区 2) 地面工程方案可研阶段 ,对胜二 注聚区注入压 力进行 了预测 ,在流程

浅谈聚合物在油田中应用

浅谈聚合物在油田中应用

浅谈聚合物在油田中应用摘要:为了有效地发挥聚合物驱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选取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北一区中块已结束注聚区块的典型井组,利用其静态资料数据,分别对聚驱注入速度、聚合物用量、聚合物分子量、注入浓度、纵向变异系数、注聚前初含水和水淹厚度方面影响因素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

根据以有资料和数据逐一确定各个因素和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注入速度越大、聚合物用量越大、聚合物分子量越大、注入浓度越大、注聚越早、油层连通关系越好河道砂比例越高、井距越大,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关键词:聚合物驱;影响因素;1、绪论1.1 聚合物驱油的机理研究现状早期的聚合物驱油理论认为,聚合物驱只是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改善油水流度比,扩大注入水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基于毛管数与驱油效率的关系,认为聚合物驱并不能提高驱油效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因此,有人把聚合物驱称为改性的水驱,即二次采油。

(1)剪切应力的增加,是聚合物能够驱替孤岛状,膜状残余油。

聚合物溶液与水残余油表面处的黏度大大高于注入水的黏度,更重要的是,具有粘弹性的大分子聚合物溶液在流经弯曲孔隙和小喉道是,聚合物链出现拉伸,拉伸产生的拉伸黏度在一定的流动条件下,比剪切黏度大2-3个数量级。

而聚合物溶液在残余油表面处的黏度包括了体相黏度和拉伸黏度,因而聚合物溶液在残余表面处的黏度远远大于注入水在残余油表面处的黏度。

(2)粘弹性存在,使聚合物能够减少盲状残余油。

柔性聚合物分子在应力作用下将产生形变,其弹性又会使其恢复,收缩,因此,当具有粘弹性的柔性聚合物溶液通过孔隙介质时,既存在着剪切流动,也存在着拉伸流动。

聚合物溶液的这种粘弹性在流经孔道尺寸变化处,表现尤为突出。

当聚合物溶液进入盲端空隙驱油时,有两个作用在残余油上的力,一个是前述的剪切应力,方向与聚合物溶液流动方向相同,并与残余油表面相切。

1.2 聚合物驱油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1.2.1 聚合物分子量对聚合物驱油效率的影响室内实验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高分子量聚合物具有增粘性好,残余阻力系数大等优点,应用高分子量聚合物将会大大提高聚合物驱油的经济效益。

注聚站聚合物注入系统的研究

注聚站聚合物注入系统的研究

注聚站聚合物注入系统的研究摘要:石油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的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探测与开采技术一直受到人们重视。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社会一直保持对石油的巨大的需求。

在石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研究就显得极其有意义。

聚合物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已经在一些油田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油田原油开采进入后期,原油开采越来越困难的情况,本文引入三采注聚的概念,在三采注聚中,控制好单井的注入量,是聚合物驱油成败的关键。

为了提高聚合物的注入量,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聚合物的注入实现自动监控,提高了聚合物的自动化水平,基本实现无人值守,PLC控制系统将会在三采注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注聚站中通过西门子触摸屏(Smart700IEV3),西门子PLC(S7-200),英威腾变频器等设备来实现对聚合物注入的自动化,智能化。

提高注入效率,提高注入质量,保证稳产。

关键词:自动化;变频器;PLC;触摸屏;注入量在石油开采的历史进程中,开采方式经过了三次转变,分别称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

主要依靠油层自身压力进行开采的开采方式称为一次采油。

一次采油方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仅在石油油层压力较高的开采区域应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石油开采的早期一般使用一次采油方式,随着石油开采的进行,油层压力逐渐减小,开采方式需要过渡到二次采油或三次采油。

人工向油层注入水或气,以保持油层压力提高采油采收率的开采方法称为二次采油。

二次采油是目前世界上各油田主要的开采方式。

随着二次采油的进行,油层的含水率会不断地增加,开采的效率会不断地降低,特别是到二次采油的后期,开采的效率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效益的需要,此时需要进行三次采油以提高石油采收的效率。

经过二次采油开采后,仍然较多的石油留在地层中。

石油工作者经过长期的研究,用化学物质、热能、微生物等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这种开采方式称为三次采油。

稠油区块注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案

稠油区块注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案

稠油区块注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案摘要:开发稠油井低成本高效攀升新技术已成为各油田稠油生产提质增效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油田提出了应用稠油开发新技术提升稠油开发效果,提升稠油井开发整体系统效率,实现稠油生产井低成本开发。

胜利油田粘稠区开展聚合物驱技术工业化应用试验。

实验区注聚站配置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溶解罐密闭后无除湿装置,聚合物下料时易结块。

二是分散装置母液螺杆泵及污水提升泵能力不足。

注聚系统整改方案是:采取接替方式,待实验区块注聚停止后,利用该区块已建母液配制系统,将聚合物母液通过管线输送至新建注聚站。

设计规模如下:(1)注聚规模:1000m3/d。

(2)母液(4500ppm)规模:480m3/d。

(3)稀释用污水规模:500m3/d。

应关注母液配制能力及母液的适应性问题,关注注水系统能力及泵的匹配问题。

关键词:稠油区块;注聚系统;工艺流程;母液配置;整改方案;设计1概述1.1研究的意义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

中国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预计中国重油沥青资源量可达300×108t以上。

1.2稠油的定义及分布我国陆上稠油资源约占石油总资源量的20%以上,目前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探明与控制储量约为40亿t。

我国陆上稠油藏多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海相沉积。

储层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

1.3稠油开发技术常规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常规的热力采油技术将会被热力化学采油技术取代。

热力化学采油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其中的水裂解技术会有更大的发展。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示踪剂技术,可视化技术等。

2以胜利油田为例说明拟在胜利油田实验层系开展聚合物驱技术工业化应用试验。

该层系地下原油粘度600mPaos左右,目前采出程度16.4%。

该区块现有转油站1座,计量站6座(7#、8#、9#、15#、19#、22#),注水站1座。

sy∕t 6576-2016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聚合物评价方法

sy∕t 6576-2016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聚合物评价方法

sy∕t 6576-2016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聚合物评价方法1. 引言1.1 概述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为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使用聚合物作为驱油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和水之间的黏度,提高原油在储层中的流动性,从而增加石油的采收率。

因此,评价聚合物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的性能表现是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sy∕t 6576-2016标准中用于评价聚合物的方法。

该标准对于测量和评估聚合物在提高石油采收率过程中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一系列实验参数和测试方法的规定,该标准为评估不同类型、不同特性聚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提供了良好依据。

1.2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易开采主力油田逐渐衰竭,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当今国内外石油工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目前,已经发展出许多技术手段来改善石油采收率,其中聚合物驱替技术被广泛应用和发展。

自从聚合物驱替技术首次提出以来,众多研究人员对于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作用机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文中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分析sy∕t 6576-2016标准所规定的方法,探讨如何全面评价聚合物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的性能表现。

1.3 研究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阐述sy∕t 6576-2016标准所规定的聚合物评价方法,来推动聚合物驱替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具体而言,该标准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聚合物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的作用机理和评估方法。

通过深入剖析sy∕t 6576-2016标准中关于聚合物种类、评价参数和测试方法的要求,在聚合物选用及实际应用过程中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最佳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聚合物驱替技术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2. sy/t 6576-2016标准概述2.1 标准内容sy/t 6576-2016标准是一项针对聚合物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评价方法的规范。

QSH1020 1640—2004聚合物驱

QSH1020 1640—2004聚合物驱

Q/SH1020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Q/SH1020 1640—2004聚合物驱开发管理规范2004—11—10 发布2005—01—15 实施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发布Q/SH1020 1640—2004前言聚合物驱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三次采油技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建立完善三次采油聚合物驱开发管理制度,加强科学决策和现场实施管理工作,降低投入风险,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开发地质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孤东采油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伟、田冀、王忠兴、孙玉梅。

ⅠQ/SH1020 1640—2004聚合物驱开发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油项目方案设计及评估立项、项目现场实施管理及项目后评估有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聚合物驱油剂量在0.1PV以上的以聚合物驱油体系为主的三次采油先导试验、扩大试验及工业推广项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油气田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石化股份公司)3 聚合物驱项目方案设计及评估立项3.1 项目可行性研究根据矿场进行室内注入液体系配伍试验及矿场储层、井况等开采状况综合研究,从技术适应性、经济可行性及推广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初步综合论证,并由项目承担单位提交可行性报告。

3.2 油藏工程方案3.2.1 油藏基本特征及开采状况分析3.2.1.1 选区及条件分析:按照聚合物驱项目筛选条件,对油藏地下原油粘度、油层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地层水矿化度、油层温度、剩余油饱和度等基本条件进行适应性分析,选择条件适合的单元或井区进行项目研究。

油田聚合物配制站监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油田聚合物配制站监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油田聚合物配制站监控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油田企业的不断深入,油田已进入三次采油阶段,聚合物配制成为油田生产的重要环节。

为提高油田数字化水平,实现岗位整合及管理效率提升,达到节省劳动用工和提质增效的目标,确定了聚合物配制站的区域监控模式。

关键词:油田;聚合物配制站;监控系统;开发引言在油田生产过程中,聚合物配制站的节能降耗一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目前,油田企业聚合物配制站普遍存在能耗较高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引起能耗升高问题的深层原因,优化管理条件和技术途径,将聚合物配制站能耗水平控制在技术控制指标内,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合物配制站的生产工艺油田企业聚合物驱替石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环节中必须保持连续性,不能中断。

如果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中断,会严重影响聚合物母液浓粘度,降低聚合物驱油能力和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提前配制和输送聚合物母液。

聚合物母液的配置工艺,包括供水供料、分散转输、熟化储存、外输四个环节,需要采用自动化控制模式,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不会发生中断。

以聚合物分散流程为例,这一过程需要将干粉状的聚合物严格按照要求比例与水均匀混合,确保聚合物充分润湿,这需要使用由干粉供料单元、上水单元、风力输送单元等构成的分散装置,为了确保配比精度,需要使用变频器调控螺杆下料器的电机速度,通过螺杆下料器将干粉均匀散落加入漏斗中,借助鼓风机吹送压缩空气在喷嘴处形成负压,通过风力输送管道将干粉送至水粉混合器,干粉与水混合后在溶解罐内搅拌均匀,再被转输螺杆泵输送到熟化罐熟化。

2区域集中监控可行性分析2.1技术可行性(1)完善控制点位。

结合《油气田地面工程数字建设规定》以及现场生产实际,对某厂已建4座聚合物配制站进行自控系统改造,完善控制点位。

1#配制站完善控制点位10个,2#配制站完善控制点位11个,3#配制站完善控制点位60个,4#配制站完善控制点位7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聚合物配置控制系统方案
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方案说明:
油田实现第三次采油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聚合物注入的采油方式,其过程就是在配制站将聚合物与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熟化后,通过外输泵输往各个注入站,在注入站加清水稀释,然后注入井里。

目前推广的“集中配制、分散注入”式聚合物配注系统即一个聚合物配制站对应多个注入站。

目前,配制与注入的控制相对独立,没有建立联系配制和注入的控制系统,由于油田地域广阔,要想实现稳定有效的集中控制有很大的困难。

而且各站之间距离遥远采用常规的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采用力控软件的内置控制算法利用电台远程通讯组件来建立起了配制站和注入站协调统一的控制系统.
二、聚合物配置
2.1工艺概述
油田根据三次采油的需要,在采油各作业区大量采用了胶联聚合物配置系统。

该系统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即聚合物的分散和聚合物溶液的熟化。

分散装置在整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将干粉状的聚合物与水通过配比,搅拌,使其混合成均匀的满足浓度要求的溶液。

因为聚合物溶液的配置浓度精度要求较高,聚合物遇水又易产生“鱼珠”“粘团”,所以,这部分要由计算机实现全部的自动化控制。

并且,装置还可做成可移动的车载形式。

而熟化系统主要是在现场熟化罐中完成的,这部分的控制形式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的。

(1)分散部分:其工艺流程简图如下:
控制流程如下:
在供给压力水0.4—0.5Mpa、干粉、电力(220V、380V)后。

该部分可按照要求的配液浓度进行自动生产配液(浓度可调),误差小于±5% 。

清水由清水泵打入,聚合物由聚合物罐经过鼓风机射流器送入,清水和聚合物在混配器中混合,进入混合罐,经搅拌,使其生成所要的溶液,再由转液泵打去当地的熟化罐。

至此完成了整个配置的分散过程。

(2)熟化部分:
控制流程简述如下:
由分散装置配置完成的聚合物溶液经过转液泵打入3个熟化罐,在熟化罐里,搅拌120分钟以上形成的溶液即可满足使用标准,经过外输泵打出,去各注入站。

2.2控制方案:
本方案的逻辑及顺序控制部分采用PLC来完成,整个控制过程的画面监测,由力控监控软件来完成。

整个控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分散和熟化,在PLC里可以形成两个子程序,按需调用。

画面监测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显示。

三、控制画面功能:
1、画面监测:包括流程监控画面、工艺参数显示、报警画面、趋势画面和报表画面。

2、手/自动切换,任何一部分可以进行手动控制,且不影
响其他部分的自动过程。

3、输入提示,支持触摸屏的工作方式,凡有输入的地方均
出现软键盘。

4、可进行配方管理,根据需要,操作人员可以调整溶液的
配比。

熟化过程画面:
三、注入站远程控制简介:
通常,油田聚合物配制站可以带两个注入站,每个注入站有十九台注聚泵和一个储罐,每个注聚泵出口与清水汇入处的母液管线上有压力变送器一台,电磁流量计一台,清水管线上有流量变送器一台。

控制站配置图如下
本次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方案是使用工业计算机代替原手动
控制系统。

注入站和配制站达到联动控制,注入站完全达到监视控制计算机化,控制功能见下:
三、计算机监控软件说明:
1、控制算法说明:
因为1#注入站19个泵的注入量和泵的效率直接影响1#注入站储罐液位变化,需要通过调整配置站的变频器的转速来控制注入量,来保持1#储罐的液位,2#注入站原理相同.不同的是2#注入站不是直接控制变频器而是直接控制调节阀,
当控制阀的流量达不到要求时,微调变频器,控制算法采用先进控制算法。

目标量:1#和2#注入站储罐的液位;
控制量:配置站变频器转速和通往2#注入站的调节量;
扰动量:各注入站的流量变化。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采用常规PID控制算法是无法实现两个储罐液位稳定,需采用先进控制算法,来达到两个液位状态稳定.
2、监控操作软件说明:
a.用户流程画面功能
将工艺流程真实地在流程画面上反映出来,该画面具有实时、立体、动态的效果。

该画面不但具有直接显示每一个罐区的液位、体积、重量功能,还具有动态介质流程走向和各种报警功能。

b.小组画面功能
每个小组画面可以直接显示8个仪表回路的工艺状态,并以棒
型图形式直观表示。

c.趋势画面
每一个液位都具有历史趋势和实时趋势功能,历史趋势最长可达350小时,操作工可根据要求随时进行查找。

d.语音报警
对重要生产数据都具有语音报警功能,当参数达到高限报警或低限报警时,由语音直接输出、提醒操作工注意。

e.工艺记录打印
根据工艺车间要求,可打印各种所需的报表和记录。

f.数据库开放功能
G、具备WWW网络访问功能,在科室用浏览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