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绝对可以说是中国画以“线”为造型物华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的理论体系。
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
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二)创作理物中出来。
在山水画中,中国山水画家依靠“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向高峰。
展子虔的《游春图》,反博物领域。
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支配和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古典物中样的“线”,就是依赖于这种工具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博华过程很漫长,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遗产。
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不管那一种艺术只也包括中国山水画。
中国画中的“笔”,并物华然后逐渐深入的表现自然景色。
因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博物论的成熟,西方风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识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的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想法。
它的另一个中物,以后又被克洛德·洛兰的画风吸引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中国艺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博华。
对于“神”的理解,西方风景画是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这一点尤以印象派表现的更为彻底博中的风景画家并不会因为真实的描绘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
我们要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
还有法国的普桑、克洛德·洛兰在华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美学思想之比较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美学思想之比较摘要: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虽然都以自然山水和风景为题材,但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裁,在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山水画家在自然中虚静养气、畅神达意,体现的是一种林泉高志,这正是山水画之东方精神;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风景画是科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形式,追求形式的数学逻辑与和谐完美,表现逼真的自然空间。
本文重点论述了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造就的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及空间表现方法,认为其根源是中西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所致。
关键词:山水画;风景画;中西美学思想比较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身边环境的关怀。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艺术家即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付诸于画笔,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样的山水画或风景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期以来,中国人把山水画看作仅次于书法的一门高难度的视觉艺术,要是画人物或花卉,画家能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但创作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就能体现炽热的情感,浓郁的诗意,以及深厚的哲学观念。
所以山水画成了中国早期特别丰富和广泛的艺术语言。
苏试的“书画同一律”中的“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山水画。
可见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当中的地位是其它艺术难以达到的境界。
要分折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个性和特殊规律,探讨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异同是必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中国绘画而不去顾及西方风景画的历史情况,更是不恰当的。
对中西绘画作比较研究,实质上也是探索两者的“异同关系”。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欧洲的风景画,作为欧洲绘画体系的一部分,本质上属于写实的类型。
艺术的写实与写意并没有价值判断高低优劣之分。
写实与写意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写实中不可能没有写意,而写意中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写实的因素。
否则,写实则成了机械的模仿实物而无主观感情成分。
写意也会变成脱离自然物象世界的纯粹抽象人的感官将无法把握。
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传统风景画的异同

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传统风景画的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传统风景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们在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两种传统绘画形式的异同。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山水画往往运用线条勾勒出山石并通过皴法表现山水的质感,给人以恬静、宁谧的感觉。
而西方传统风景画注重“写实性”,追求真实场景的再现。
风景画往往通过用色的明暗变化和光影的处理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感,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二、表现手法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工笔”,即细腻精巧的描绘。
画家常使用细小的毛笔、羊毛等工具,通过勾勒细节来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感。
而在西方传统风景画中,常使用宽大的画笔和厚重的颜料,通过勾勒线条和色块的方式来表现景物的形态和纹理。
三、艺术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以形写意”,追求从形式上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山水画往往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壮美与恢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而西方传统风景画更侧重于塑造与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
风景画往往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和行为来传达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
四、主题内容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常以名山大川、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西方传统风景画则更多地以具体场景、名胜古迹,以及城市、乡村、田园等为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传统风景画在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理念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虽然它们都是通过画笔和颜料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但取材角度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两种传统绘画形式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壮大,并成为了各自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当尊重和珍视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并通过对其异同的分析和思考,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提供更丰富的视野和思路。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观念、题材、审
美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的是自然界的神韵与意境,强调大自然的气势与山川之美。
中国
山水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追求画面中自然景观的气势恢宏、有神有哲的特点。
而
西方风景画则更多的强调景色本身的浪漫主义与写实性,注重色彩的细腻表达和视觉上的
享受。
西方风景画往往通过光线、阴影、透视等技巧来刻画场景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中国山水画强调“写意”,即通过简约、留白的手法来表达画家的情感与境界。
中国
山水画往往以纸本、绢本、细毫等工具进行,善于运用水墨、水彩等材料,注重线条的斑驳、遗韵和水墨的渲染。
而西方风景画则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写实的技巧,更多地采用油画、水彩画等材料,通过色彩的层次和细腻的刻画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感。
中国山水画强调“余白”,即画面中大量留白的手法。
中国山水画追求画面整体的和谐、空灵与虚实相生的特点,通过大量的留白来表达画家的意图和观念。
而西方风景画则
更多地强调画面的填满和细节的表现,注重画面的丰富性和细腻性。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观念、题材、审美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
自然景观的意境与气势,注重写意、意境和余白的表现方式。
而西方风景画则更注重景物
本身的浪漫主义与写实性,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表现。
两者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是独特且具
有艺术价值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体育·美育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6年11月 下旬刊184· ·二、培养大学生形体美的重要性1.与大学生追求美的需求相适应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改进,并矫正他们身体的不准确姿势,从而形成优美的体型。
健康的体型是美的,人体美是最直接最自然的美,而形体美则是人体外在美的基本体现。
尤其是刚好在成长的大学生,他们一般有着自身形象设计的理念及塑造的完美形象的强烈愿望,他们必然会通过对形体课的学习来规范自身的不良姿态,为形成优美的体形和姿态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内外相结合的整体性美。
2.可以形成优美的身体姿态,进而培养高贵的气质部分学生不注重自身的站姿、坐姿,还有很多学生总是呈现驼背、向前探颈、走路时外八字等状况,这样的形态不但不美观,而且不利于健康。
实施形体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其主要原因是形体训练可以练习正确的姿势,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改进错误的身体姿态。
在形体训练中,学生能够借助伸展躯干、伸缩肌肉等方法来使躯干部愈加丰满、挺拔。
形体优美实际上就体现着人的精神、气质及风度,学生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精、气、神,便会形成高贵的气质与形象。
3. 形体训练可以满足学生职业选择的需要众所周知,大部分院校都是实施就业性、职业化的高等教育方式,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了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方向,因此,灌输与其专业相符的体育技能知识非常重要。
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就业道路选择的需要,形体训练课程不仅涉及到男、女学生形体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全面考虑到他们的气质特征与需求。
其教学内容的设定均以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举止为基础,比如:身体的练习,站立、坐姿、行走的基本姿势,优雅的表现风范等,不仅可以展现高雅的气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形象与涵养,进而提高个人的基本素质。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1. 引言1.1 介绍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概念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笔墨勾勒出山峦、江河、云雾等自然景物,展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之感,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更注重描绘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
而西方风景画则是西方绘画的一种流派,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和透视效果的呈现。
西方风景画追求的是一种精细逼真的表现方式,着重于细致描绘景物的细节和场景的构图。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表现主题、表现手法和构图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两种画风各有其独特之处,共同构成了人类绘画艺术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1.2 探讨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壁画和书法之中。
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画家们开始将大自然的景色融入到绘画之中,表现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山水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情感表达。
西方风景画则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壁画和绘画作品。
在中世纪欧洲,风景画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主题,展现了他们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审美追求。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西方风景画逐渐成为欧洲绘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通过对风景的客观再现来展现出自然之美。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起源和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都是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展现了不同文化对自然景色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些不同之处也为这两种绘画形式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都在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人类绘画艺术的宝贵遗产。
2. 正文2.1 表现主题的差异:中国山水画强调情感表达,西方风景画强调客观再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表现主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关键词]意识形态透视法则空间表现[摘要]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为讨论对象,通过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透视法则与空间表现三方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两种艺术形式更好的交融。
东方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样的表现风景,东西方均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各具有不同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1、美学基础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道家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重表现忽略再现的美学观念。
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讲究画面描绘的是哪儿,而是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画者的立足点去解读。
但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
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得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去感受。
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认为,“美就是有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形成一种以希腊和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
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准确、完美自然的体现,是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贡献。
这是西方风景画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也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基于忠实描绘,并接近于自然。
2、创作理念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的中国画论就有这样的阐述。
笔墨渗透的是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
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
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衡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贺雯【摘要】中西方艺术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孕育了当今世界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可谓泾渭分明,它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绘画表现出一种写意性,注重的是一种高雅的美,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写实性,注重的是一种豪华的美。
在此,我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山水风景画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于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对象、创作理念和造型手法等诸多方面,归根到底,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表现对象西方的风景画在表现对象上可谓包罗万象,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物无不包括在风景画的取材之中,但西方艺术家在选取对象时,表现与人有关的风景环境略多于纯粹的自然风光,他们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的题材,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
而中国的山水画画家的描绘对象虽然也涉及自然风景的方方面面,但它多是以表现“纯”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为主,表现人文景观和生存环境的“界画”次之。
在自然风景中,又以“大山大河”为主要题材,描绘其它题材类型的作品次之,这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对象方面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倾向于抒发对大自然的天籁之美的欣赏,而西方风景画似更关注大自然与人的具体生存关系.二、创作理念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原则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为此,要求山水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对大自然的观赏、认识和感受,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相融合,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
所以,中国山水画更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移入和在绘制形象的笔法中的彰显。
如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它描绘的是江南秋色,画面中的山坡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它们疏密掩映,姿势挺拔。
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笔法简洁疏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衡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贺雯
【摘要】中西方艺术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孕育了当今世界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可谓泾渭分明,它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绘画表现出一种写意性,注重的是一种高雅的美,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写实性,注重的是一种豪华的美。
在此,我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山水风景画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于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对象、创作理念和造型手法等诸多方面,归根到底,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表现对象
西方的风景画在表现对象上可谓包罗万象,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物无不包括在风景画的取材之中,但西方艺术家在选取对象时,表现与人有关的风景环境略多于纯粹的自然风光,他们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的题材,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
而中国的山水画画家的描绘对象虽然也涉及自然风景的方方面面,但它多是以表现“纯”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为主,表现人文景观和生存环境的“界画”次之。
在自然风景中,又以“大山大河”为主要题材,描绘其它题材类型的作品次之,这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对象方面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倾向于抒发对大自然的天籁之美的欣赏,而西方风景画似更关注大自然与人的具体生存关系。
二、创作理念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原则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为此,要求山水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对大自然的观赏、认识和感受,与自己对社会生活
的体验认识相融合,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
所以,中国山水画更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移入和在绘制形象的笔法中的彰显。
如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它描绘的是江南秋色,画面中的山坡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它们疏密掩映,姿势挺拔。
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笔法简洁疏放。
此画用以枯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作者借简洁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落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西方风景画的创作原则是通过创造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美景,使观者在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过程中,获得对某种精神内容或情感理想的体验。
他们强调对景写生,从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大自然的理解。
为此,西方风景画以符合视觉真实的写实手法为创作的基本手段,视具有特定时空真实感的风景美为象征精神意义的基础。
如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它是一幅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的草丛和茅屋,它是画面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树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
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画面中对空气和绿树上光泽的表现则尤其令人感到钦佩不已。
所以,西方风景画相对更重视对自然景观的形象再现。
三、表现方法
在表现方法方面,中国山水画对对象的描绘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多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能够反映物象特点的程式化手法。
在构图处理上,讲究“散点透视”,讲究“以小观大”,以游动视点巧妙地组织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关系,可以根据作者需要,移动立足点来进行观察,凡在立足点上能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因而多有长卷式作品。
同时,在笔墨技巧中形成了规范化的各种皴法和点苔法。
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董源的《潇湘图》。
西方风景画对描绘对象既强调整体把握,又讲究细节真实,特别注意对象的具体时空特点的把握和表现。
在构图和空间处理上,采用焦点透视法,追求再现特定视点、时间、空间中的光感、色彩感的真实性。
表现手法早期以细腻平滑为主,色调统一,色彩和谐,18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向重视笔触、肌理、色彩的鲜明个性化发展,并日益加强了主观的表现性。
应当看到,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主观表现性,与中国古典艺术中的主观表现性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中国古典艺术中的表现性,是基本偏于主观的表现性,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性,则是一种鲜明的强调个性、强调反叛精神,甚至追求完全摆脱客观现实(如抽象表现主义)的主
观艺术表现性,这其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差异是根本性的。
如: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代表作《林间小道》又称《米德尔哈尼斯林荫道》,《林间小道》这幅画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作古典的示范作品。
它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明晰,构图处理有力地表现出空间的推移,使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成为运用透视法的典范。
尼德兰现实主义画家勃鲁盖尔,《雪中猎人》是他1565年创作德六幅田园式风景画之一,他也以深刻的笔触,精准的表达了土地上生活着的精神面貌。
四、造型手段
中国山水画的线条(皴法)是塑造物象、缔造意境的主要手段,是中国山水画技巧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在中国山水画几千年的发展中,线条(皴法)描绘物象、表达意境的功能也在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独立审美价值也越来越深厚。
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到:“古人言运笔作线,往往以‘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锥画沙’‘如虫蚀木’等语作解譬”,可见其形之丰富。
他还认为,“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
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
苦瓜和尚认为,“画法之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
……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
”中国画线条因时代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看线的演变,它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一是隋唐时期的“空勾无皴”(只有勾线而无皴法)期,代表作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二是宋元时期的开创变革期(既有勾又有皴),代表作如黄公望的《天池石碧图》、王蒙的《秋山草堂图》。
三是明清及近现代的继续探索期。
如近代石鲁以花鸟画技法入画,李可染的光感如画,证明了中国山水画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由此可见,线条(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
而西方艺术家在描绘眼中的对象时,是将物象当做“面”来理解的。
事实证明,塑造形体的立体感时“面”要优于“线”,“线”在表现物体的体积感时较为薄弱,而“面”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更具体积感。
与中国画画家提倡“不拘于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同的是,西方风景画家的创作目的是为了靠拢真实的世界,而非抒写胸中世界。
西方风景画中的山水草木以及人物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所以西方的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而中国山水画却又有直指人内心世界的力量。
五、色彩形态
中国山水画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
国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互不侵犯,相得益彰。
中国画比较重视物体形象的固有色,强调色相的轻重、明暗、深浅、色块大小的变化,不强调光源色、环境色,而更多地是注意色彩本身的明暗层次和同类色的运用。
在谢赫的“六法”中,“随类赋彩”就要求画家随自然物象,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认识后施以色彩。
较西方的风景画而言,中国山水画的用色更多的是墨色与彩色相互衬托,形成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色彩关系。
西方的风景画家对色彩的追求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色彩是西方风景画的灵魂,也是西方风景画不可或缺的画面元素。
他们对色彩的表现和研究是十分重视科学和逻辑的,画家们对色彩的纯度、明都和冷暖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以使画面中的色彩效果可以达到照片级的效果,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勃鲁盖尔《金色花瓶里的花束》和维米尔的《代尔夫特风景》中感受得到。
【参考文献】
【1】作者:王宏建《美术概论》出版日期:2011.5.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作者:李昌菊《中外美术史》出版日期: 2011.09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3】作者:周积寅《古代艺术三百题》出版日期:1989年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4】夏盛品《书画艺术》 2006 第1期
【5】文平《时代文学》 2010 第2期
【6】李剑南《陕西教育》 2004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