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中已存在和即将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有毒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第二章

1.迁移:自然界,生物体内

②机械迁移:水、大气、重力

②物理-化学迁移:是最重要的

无机污染物:溶解-沉淀、吸附-解析、氧化-还原、水解、配位等

有机污染物:上述以及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分解等

③生物迁移:是最有意义的

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

指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外部形状:固体、流体、射线;

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单质、化合态

3.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

迁移、转化同时进行

影响污染物转化的因素:①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②环境条件

污染物转化形式:

物理转化(只有形态的改变)

化学转化(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大气:CH、NO

X 、SO

2

—光化学氧化

水体: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反应等

土壤:吸附催化、自由基、pH

生物转化(吸收和代谢)

微生物、植物、动物

• 4.生物转运:化学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 5.被动转运:特点:①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是一种纯物理化学过程;②不需要消耗代谢能;③被转运的物质只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分为简单扩散:影响因素:

①化学物浓度梯度(主要因素)②脂/水分配系数③外源化学物的离解或电离状态

滤过:分子量大小

6.载体转运:在载体或运载系统的参与下,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

转运

特点:①需要有载体参加--生物膜上的蛋白质;

②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③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选择性;

④载体有容量限制;

⑤竞争性抑制,如铅利用钙的载体;钴和锰利用铁

的载运系统

•7.膜动转运:细胞与环境进行的一些大分子物质(颗粒物)的交换过程,主要特点是在转运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特异性,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胞吞作用:吞噬作用(固体)胞饮作用(液体)

•胞吐作用:由内到外的过程

•8.陆生动物的吸收:

•1)消化道:最主要的吸收途径,主要通过简单扩散少数通过主动转运;

胃、小肠 pH

•影响因素:1.化学物的物理性状2.胃肠道的蠕动情况3.胃肠道的充盈程度4.

•过程:食物消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小静脉-肠系膜静脉-肝门静脉-肝脏(吸收或解毒)-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大动脉输送至全身

•2)呼吸道:肺(表面积大、细胞膜薄-1.5μm)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①肺泡和血浆中的浓度差;②气体的溶解度;③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通气/血流比;④颗粒物大小

•过程:呼吸道:肺循环,即静脉血-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3) 皮肤接触:简单扩散

•影响因素:环境化学物本身的分子结构;物种表皮屏障的完整性;环境条件

•过程:体液-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

•9.影响环境化学物分布的因素

•①血流量:肝脏、肾脏

•②亲和力:铅染毒, 2h 50%分布在肝脏;1个月后,90%分布在骨中•TCDD 5min 15%肺,1%脂肪;24h,20%分布在脂肪组织

•③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10.动物体内的贮存库主要有: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11.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阶段:

•第一相反应(phaseⅠreaction):氧化、还原、水解;形成一些极性基团•第二相反应( phaseⅡreaction ):结合反应:第一相反应的代谢中间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反应,生成极性较强的亲水化合物

•12.排泄途径:经肾脏随同尿液排泄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经肺随同呼出气排泄

•其他排泄途径:经乳汁排泄经胃肠排泄随同汗液和唾液排泄随同毛发和

指甲脱落排出卵细胞排泄

•13.室的概念:将机体视作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毒物转运速率是否近似)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室不代表解剖学的部位或器官或生理学的功能单位,而是理论的机体容积。

•14.肠肝循环: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第三章

1.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暴露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了解)

2.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时,低浓度对机体产生有利效应,而在高浓度时却产生不良效应的现象。毒物低剂量兴奋效应对机体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促进生长发育、增加体重、延长寿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以及刺激损伤修复等方面。

3.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是根据慢性或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结果确定的,是评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主要依据。

4.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指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LOEL/LOAEL

半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半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值越小,毒性越强

5.效应: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6.反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比率,如死亡率、发病率、反应率等。

7.剂量反应曲线

8.联合作用的类型

独立作用:互不影响

相加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

协同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

拮抗作用:综合生物学效应<单独生物学效应之和-解毒剂

9.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

目前一般都以急性毒性试验为基础,测定单个化合物和混合物的LD50,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判断。

实验计算法

图解法

模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