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方言

合集下载

桐乡方言日常用语

桐乡方言日常用语

桐乡方言日常用语桐乡方言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桐乡方言在当地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介绍一些桐乡方言常见的日常用语,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1. 亲戚称呼:在桐乡方言中,人们在称呼亲戚的时候有着独特的方式。

比如,称呼父亲时可以说“爸爸”变成了“老豆”(lǎo dòu);称呼母亲时可以说“妈妈”变成了“老妈”(lǎo mā);称呼外公时可以说“外公”变成了“姥爷”(lǎo yé);称呼外婆时可以说“外婆”变成了“姥姥”(lǎo lāo)。

2. 日常问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一些特殊的问候语来打招呼。

比如,早上见面可以说“早咋搁”的(zǎo zǎ ɡē ),表示早上好;下午见面可以说“下咋搁”的(xià zǎ ɡē ),表示下午好;谢谢别人时可以说“多门觉”(duō mén júe),表示感谢。

3. 吃饭用语:在桐乡方言中,表示吃饭的用语也很有意思。

比如,吃饭可以说“食饭”(shí fàn);喝汤可以说“拿糊”(ná hú);喝水可以说“消汗”(xiāo hàn);吃肉可以说“浪花肉”(lànɡ huā ròu)等等。

4. 交流用语:在交流中,人们也用一些特殊的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说“磊一个”(lěi yí ɡè)表示一个很厉害的人;说“吃够饱了”(chī ɡòu bǎo le)表示某件事情已经解决了;说“足好胜”(zúhǎo shènɡ)表示某人很爱面子。

5. 生活习惯:桐乡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用语。

比如,说“磕瓦”(kē wǎ)表示敲门;说“闪斗鸡”(shǎn dǒu jī)表示下棋;说“冲火退”(chōnɡ huǒ tuì)表示走开;说“捣腚火”(dǎodènɡ huǒ)表示闹别扭。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顺口溜桐乡方言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的地方方言,属于吴语的一种。

在桐乡方言中,有许多有趣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下面是一个关于桐乡方言的顺口溜:桐乡话真妙舌头动,好玩又好听来看看,我们来学学传承我们民族的口头文化桐乡方言,有词特殊一呼一应,来去一律问候客人,热情十足“你吃了吗?”相信大家都听过桐乡人,不爱说你我他直接上来就“巴”相亲相爱,没有隔膜“阿巴阿巴”,成为我们的潮流桐乡话,耐人寻味嬉皮笑脸,善于自黑听得人,捧腹大笑好像看个相声不用钱说桐乡话,有技巧声音甜美,高低音起秀有奇怪的发音有特别的语调,一切来自桐乡的想象力其中,桐乡方言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1. “咬指指”,指的是无能的人,不努力的人。

2. “马大哈”,指的是粗心大意的人,不细心。

3. “铁公鸡”,指的是不肯出钱的人。

4. “瞎话匣子里放回炮仗”,形容一个人说话没有根据,信口开河。

5. “一卷细烟抽晕猫”,形容一个人抽烟抽得非常凶猛。

桐乡方言还有一些特别的词汇与表达方式。

比如:1. “乌嘴猴腮”,意思是嘴巴长得很大。

2. “齐剪水”,指的是人在下雨天步行或骑车时,鞋子前端打湿的情况。

3. “提起车篮下面就鸡”,形容一个人很矮。

4. “忘梳折子衫头来”,形容一个人头发很乱。

桐乡方言不仅有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还有一些有趣的口头禅。

比如:1. “粥里有屁,得吃饱了再说”,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谨慎,没有计划性。

2. “吃鸭撒把小米先吃”,形容吃饭时先选择好的食物吃。

3. “摸石头过河”,形容一个人做事冒险,没有明确计划。

总而言之,桐乡方言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这种方言不仅是桐乡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和传承桐乡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地方文化,增强地方凝聚力,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常用嘉兴方言

常用嘉兴方言

常用嘉兴方言1.昨天逛超市,“亨浜哴打”用了100元(昨天逛超市,总共花了100元)。

2.一不小心,把“脚馒头”弄伤了(一不小心,把膝盖弄伤了)。

3.“唔搭内七白相”(我带你去玩)。

4.他这个人有点“牵丝板登”(他这个人有点不爽快)。

5.“内个宁是蛮虾喳额”(你这个人是很能干的)。

6.“火车脱班哩”(火车晚点了)。

7.这点“事体毛毛雨”(这件事是很容易,不值得一提)。

8.“各个小把戏皮杀特了”(这个小孩很顽皮)。

9.“今朝恩起阿面挞了个玉”(今天我去外面洗了个澡)。

10.“格个人真是白脚花脸猫,纳哈坐不定”(这个人真是坐立不定)。

11.今天中午我家吃“弯转”(今天中午我家吃虾)12.张三的老婆很“做人家”。

做人家:节省、持家。

音:zou nin ga13.过完圣诞,可要“收收骨头”好好工作了。

收收骨头:收拾起玩乐的心。

音:sei sei guo dei14.下雨了没收衣服“哪哈办”?哪哈办:怎么办。

音:na ha bai15.今天的早餐是薄粥和“灰鸭蛋”。

灰鸭蛋:咸鸭蛋。

音:hui a dai16.做人不要“勿三勿四”。

勿三勿四:言语或行为流里流气,不正派。

音:wu sai wu si17.30岁的小李决定今年“谈朋友”了。

谈朋友:谈恋爱。

音:dai bang you18.大学毕业还找不到工作,真是“坍面子”。

坍面子:丢脸。

音:tai mie zi19.邻居家生了一对龙凤胎,一个是“嗯子”,一个是“呢嗯”。

嗯子:儿子。

音:en zi呢嗯:女儿。

音:ne en20.伊很“来三”。

来三:能干。

音:lai sai21.伊很“坍板”。

坍板:差劲。

音:tei bai22.这件事,“闲话一句”!闲话一句:一言为定。

音:ai wo yi ju23.老刘家的“小百戏”不大听话。

小百戏:小孩子。

音:xiao ba xi24.我的“爷娘”身体都很健康。

爷娘:父母音:ya niang25.70岁的林大爷十分“值钿”孙子。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民间文学浙江桐乡风俗习惯

浙江省桐乡市民风民俗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

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美誉。

地方特色——旅游桐乡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镇内民风纯朴,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它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乌镇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

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

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

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

丰子恺纪念馆: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1898年11日9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为石门镇,属桐乡县)。

父名丰鐄,字解泉,清末举人。

母钟氏云芳,生子女十人,先生行七。

九岁丧父,十七岁毕业于石门湾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赴杭州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先生学图画音乐,从师夏丐尊先生学写作,从此奠定了一生的事业与前途。

一师毕业后,与同学在上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

1921年东渡日本游学十个月,归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校任教,1924年末与同人在上海筹办立达学园。

又曾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0年遭母丧后蓄须;1933年在故乡建缘缘堂,后毁于日寇炮火。

抗日战争开始,先生率全家避难往大西南。

曾在桂林师范、浙江大学任教,到重庆后任国立艺专教授。

后辞教职,以写作卖画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上海分会主席等职。

1960年起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千年浩劫中惨遭迫害。

1975年春曾回故乡。

同年九月十五日含冤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八岁。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个八日,党为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

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桐乡方言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桐乡方言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桐乡方言的建议倡议者/沈涛、钟涛杰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桐乡的文化特色也承载在桐乡方言中,保护桐乡方言是保护桐乡本土文化的延续,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同乌镇戏剧节的建设,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推广普通话与传承保护桐乡方言二者并不矛盾。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语言隔阂,促进人民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是为了消灭方言。

桐乡是嘉兴五县两区流动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之一,相互融合环境良好,没有排外传统,推广普通话也取得较好效果。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桐乡方言的环境不断受到压缩,因此,有意识地保护和继承桐乡方言,很有必要。

对于桐乡方言,不仅有保护、防止流失的问题,还有一个利用和开发的问题。

新西兰作为移民国家,在如何处理本土语言和通用语言的关系问题上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特色即是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加大重视和挖掘桐乡方言文化的力度,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需要。

桐乡方言的现状(一)桐乡越来越缺少桐乡方言的语言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籍人员不断增加,现在桐乡尤其是梧桐街道、乌镇镇、濮院镇等镇(街道),年轻一代更多会选择采用普通话作为交流工具,越来越缺少桐乡方言的语言环境。

此外,桐乡方言也缺乏有效的宣传载体,公共场合极少设置方言广告,成功的方言广告语或宣传语很少,电视、广播媒体也缺乏语言性的节目或栏目。

如嘉兴电视台的“今朝多看点”、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绍兴电视台的“师爷说新闻”等等这些城市已在这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观念、意识不利于方言保护。

桐乡人现在缺乏保护自己语言文化的意识,未认识到桐乡方言是个宝,许多桐乡本地人对教育下一代说桐乡话的积极性不高。

同时许多桐乡人的观念没有转变,认为桐乡话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影响与人交流。

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教学是以普通话为主,生活中孩子可以适当说方言,除了对与人交往、吴语的发音丰富,所以会吴语利于学习外语发音,还能增加一种思维方式。

最全的各地方言,你知道多少?

最全的各地方言,你知道多少?

最全的各地方言,你知道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承载的是人类最草根、最贴近生活的文化。

何为方言从书面上的解释来说,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一种在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

方言在中国的存在是十分久远的,晋朝葛洪《抱朴子·钧世》中记载:“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唐朝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中曾书:“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明朝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举例来说,“妻子”在不同的地域,称呼的方式也不同,这是地域方言最直接的体现。

烧锅的——安徽安庆家主婆——上海、太仓婆子——南昌衰婆——广东婆娘——重庆、成都、云南、绵阳、陕西婆姨——宁夏、陕西婆婆子——天门、长沙戒指婆、架子婆——苏州老婆子、老太婆——年长男人的称呼老布、老不——上海老马(mo)、老母、老嫲——绍兴、杭州、常州、福州老娘儿——成都老妪——绩溪老娘、老姩(nian)——桐乡老妞儿——成都老安人——吴语象山港周边老拧——浙江慈溪老板子——内蒙古乌盟方言、陕西老媪、老约、老佞、老迎——温州老爱——北方俗称、天津老蒯——山东、吉林老嫚子——沭阳,老年男子称呼妻子老妈——莆田女人——盐城女将、女匠——通泰、泰兴、兴化、海安女客——椒江、苍溪女佬——宜兴女们:盐城滨海后屋里:汉川屋人:河南南部、随州屋里头的:河南屋里厢、伲屋里厢个:苏州厝里:闽南、福州家里的:河北家里头:安徽舒城我家里的、旮里:宣城、池州家溜(里)人们:德州我屋里的:江西修水屋里人:无锡媳妇:河南、陕西、徐州娘们儿:天津媳妇子:宁夏堂客:湖南、重庆夫娘:平江娘子:吴语太湖周边马马、马马儿:通泰、赣北、六合、海安、如皋劣魔:龙港蛮内卡:宁波宁海袖的:河北邯郸捞佛:海南马呢:江西湖口阅客:天台馁瓜:浙江永康内子:台湾女古拧:江西鹰潭喜子:日照奶奶(na na):南通新妇:赣北、南湘窝里狗:江苏常熟大娘:四川自贡我家老娘们:东北里疼:九江诸娘人:福州锅舍的:山西古交姑娘:湖北宜城拐仔:广西柳州伙计:湖北随州那口子:山西太原烧火的、做饭的:山东德州内人:四川合江嫁(GA)娘:湖南凤凰细妹姆:广东丰顺客方言老Mu 、财星:江苏常州公喇子:江西右客:湖北鄂西山区方言形成原因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逐渐产生了方言。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是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区一种独特的方言,它是桐乡人日常交流中最常使用的语言之一。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几个桐乡方言的顺口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桐乡方言的特点吧!
顺口溜一:祖辈留下来,桐乡话传千年。

桐乡方言声声亲,乡里人爱又亲。

咱们桐乡讲方言,十分潇洒又亲切。

顺口溜二:桐乡人特点,呷糊嘴底前。

吃油旋泡和锅贴,桐乡菜最地道。

推杆糖和花卷,家家户户喜迎新。

顺口溜三:桐乡人爱聚会,桐乡方言热热闹闹。

闲聊时候一通讲,笑声乐声传万家。

桐乡人才子弟,思乡情意醉。

顺口溜四:语言文化桐乡话,千年不变多窒语。

勤劳智慧桐乡人,地地道道乾隆语。

桐乡方言传家宝,欢迎大家鼓掌!
顺口溜五:桐乡方言走天涯,让世界了解她。

自豪情感溢心头,桐乡方言传千古。

桐乡话美如诗,让我们心连心。

顺口溜六:桐乡话,家乡情,天涯海角也相通。

朋友问候一句话,桐乡话最亲切。

桐乡人爱好聚,相约一起走。

顺口溜七:桐乡话,兄弟心,友情满满真挚情。

桐乡人喜欢玩,猜字谜儿笑声长。

聚会上一起唱,桐乡话齐舞蹈。

以上是一些用顺口溜表达桐乡方言的特点和魅力的内容。

桐乡方言是桐乡人的独特符号,它代表了桐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桐乡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载体。

通过桐乡方言,人们可以感受到桐乡人的坦诚、热情和勇敢,也可以感受到桐乡方言中蕴含的智慧和幽默。

让我们彼此学习和交流,让桐乡方言在世界各地传扬开来!。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顺口溜

桐乡方言顺口溜桐乡方言是浙江省桐乡市的地方方言,隶属于吴语的太湖片。

桐乡市作为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方言作为该地区的一种语言形式,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方言中的顺口溜则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形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桐乡方言中的顺口溜。

桐乡方言的特点桐乡方言是吴语中的一种变体,在浙江省的南部地区广泛使用。

和普通话相比,桐乡方言语音比较平和柔和,也比较抑扬顿挫。

而且桐乡方言的语调升降相对比较平缓,有点像唱歌的节奏,而且使用起来也比较符合浙江人的性格,既说话不着急,又能表达清晰。

桐乡方言中的顺口溜1. 呦哟帽里有只虫,若是不信打开看,帽里没虫你得争,帽里有虫你得叫。

这个顺口溜表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是当我们在帽子里发现了一只虫子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尽管这种情况在现代城市中已经难得出现了,但是这个顺口溜则成为了桐乡人之间的一种经典谈资。

2. 政妮子丝毫不淡,肚里藏着一条蟒,跑得快的没处跑,跑得慢的都发疯。

这个顺口溜中的“政妮子”是指的政妮子市场,这是桐乡的一个传统市场,市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从玩具到饰品,到各种食品等等都有,可谓是一站式购物中心。

而蟒则是桐乡的绝对特产,因此这个顺口溜也成为桐乡人熟知的经典之一。

3. 那个伯仲不相让,南浦头上打半场,东方一声便开始,西风起时满街跑。

这个顺口溜的情境是指的一个球场上的比赛,其中的“伯仲”指的是球场上的两个队伍,而南浦头则是桐乡市著名的一个地方。

这个顺口溜形象生动,让人想起了童年时代的记忆。

4. 粘糕香嫩出厂门,桑拿鸭子难割断,芝麻糖坚硬难吃,糯米炊饭香无边。

这个顺口溜则讲述了一些桐乡地区的特色食品。

其中的“粘糕”是指桐乡的一种小吃,口感香甜嫩滑,问及桑拿鸭子,则是一种糯米蒸鸭子的传统做法,而“芝麻糖则是一种传统的糖果,糍粑则是一种甜草莓饺子。

结语桐乡方言,深受桐乡市民的喜爱,是该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乡方言(杭嘉湖平原的吴侬音)中没有翘舌音,少有后鼻音,基本声调是平音第1声,少有仄音,有则一般为第2、4声,一般用在粗鲁、贬怨之气中,不如苏州方言那么软,不如上海咸话那么嗲。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受打着浓厚南方方言的桐乡家长给影响下,官化了,很多新生代已经不会自己家乡的方言了。

我们桐乡话属于吴方言,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到如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渊源流长的历史使桐乡话显得既丰富多彩又耐人寻味。

在古语里面,白天就叫“昼”,所以有个词语叫昼夜不分,表示“昼”和“夜”是相对的。

那时的人们为了区分上午和下午,就把中午之前叫“上昼”,中午之后叫“下昼”,这种叫法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由此可见,我们的桐乡话代代相传,不知已经延续了多少年。

除了上昼、下昼,桐乡话里还有很多词保存了古语的风貌。

火柴用桐乡话叫“洋火”。

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没有火柴,火柴是从大洋彼岸的外国进口的,那时候人们把外国人叫“洋人”,所以外国进口的火柴就叫“洋火”了。

由于当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从外国进口的东西还有很多,像柴油,我们就把他叫做“洋油”,肥皂就叫“洋皮皂”。

原来桐乡话里还有不少的辛酸历史。

从很多桐乡话里面,我们还可以了解桐乡的风俗习惯。

“吃豆腐饭”是参加丧礼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把参加丧礼叫“吃豆腐饭”呢?因为以前我们江浙一带农民家里有了丧事,要把一具尸体从家里移到坟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村里的人、亲戚朋友来帮忙的。

但是由于主人家都不富裕,所以办丧事的饭菜比较简拙,以豆腐为主,因为豆腐不仅价钱便宜,还是白色的。

亲戚朋友忌讳说去参加丧礼,就说是去吃豆腐饭的。

我们的桐乡话是“土话”自然也融入了桐乡老百姓的智慧,很多词语还非常形象生动呢!缝衣针用桐乡话叫“引线”,膝盖用桐乡话叫“脚馒头”缝衣针的作用就是把线从这头引向那头,“引线”把针的功能说得再明了不过。

再看,你的双腿上,哪里最像馒头,当然是膝盖了,“脚馒头”形象地说出了膝盖的外形特点。

别看桐乡话这么俗,好像不登大雅之堂,其实也挺高深的呢!“着火”“力气”“腐乳”用桐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火着”“气力”“乳腐”,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不就是倒装吗?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把“我对不起你”说成“我对你不起”,把“我打不过你”说成“我打你不过”,这就是把一些话的顺序给颠倒过来了。

桐乡方言属吴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

苏沪嘉小片中的“嘉”指嘉兴,包括嘉兴、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等县市的方言。

嘉兴话是上海话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由于嘉兴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嘉兴话极大影响了吴语。

桐乡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嘉兴市与湖州市之间。

目前虽然桐乡属于嘉兴市,但以前嘉兴与湖州是一个地区,即嘉兴地区。

因此,桐乡方言的部分特点与嘉兴话接近,部分特点与湖州话一致。

比如,卜院与嘉兴靠近,语言特点有许多地方与嘉兴类同;乌镇与湖州接壤,乌镇话也与湖州话比较相近。

语言是一种会变化的交际工具。

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振兴,文化的传播,桐乡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无一不处于嬗变之中,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普通话全面普及,桐乡方言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章桐乡方言语音系统及其变化一、桐乡方言声母系统及其变化桐乡方言声母共29个。

它们是:p、p‘、b、m、f、v、t、t‘、d、n、l、ts、ts‘、s、z、tþ、tþ‘、þ、dü、Ƥ、ü、j、N、k、k‘、g、h、ú、零声母。

近二十年来,桐乡方言的声母系统保持了基本稳定状态,经过新老桐乡方言声母的比较,发现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没有变化,发音方法有: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和边音五类;发音部位有:上唇下唇、上齿下唇、舌尖齿龈、舌面前颚、舌面中颚、舌根软颚和喉门七类。

桐乡方言近二十年来,声母的数量发生了一定变化。

1996年出版的《桐乡县志·方言篇》中,桐乡方言声母有26个。

现在桐乡声母的数量为29个,比《桐乡县志》所记载的多了三个:即[ü]、[j]、[N]。

其中的声母[ü]是受普通话的影响而新产生的。

《桐乡县志》认为桐乡音没有[N]声母,根据调查,桐乡方言中有声母[N],且可自成音节,如:儿子[N113][ts•44]、囡五[n•42][N22]、嗯娘[N22][Ƥia)22]。

声母[j]在《桐乡县志》归入声母[ú]中,为了记音方便准确,我们把[j]作为一个声母。

二十年来桐乡方言保持了声母分为清浊两类的特点,其中有[b][d][g][v][z][ü][dü][m][n][Ƥ][N][j][ú][l]等14个为浊声母,保留了典型的吴方言特点。

《桐乡县志》所载,[m][n][Ƥ][l]4个声母阳调带浊流,即分为清浊两套。

新方言中也有这个特点,如:[m]马美敏[m]毛矛梅[n]奶脑努[n]难南能[Ƥ]女研尿[Ƥ]泥娘年[l]老拉里[l]劳来疗新老桐乡方言均没有普通话的翘舌音:[tƧ]、[tƧ‘]、[Ƨ],因此,“资”“知”不分,“私”“诗”同音。

二、桐乡方言韵母系统及其变化桐乡方言韵母共有38个。

它们是:开口呼:a æ ε • o • «l «µ a) •) «n o) a/ o/ «/齐齿呼:i ia i• i«µiæ iε ia) i•) in io) ia/ io/ i«/合口呼:u ua uæ uε ui ua) un u•) ua/ u«/《桐乡县志》记载的韵母数是37个,桐乡新方言中多了一个[u•)]。

老桐乡话没有韵母[u•)],光框汪等字,在口语中分别读成:光[g•)22]、框[k•)44]、汪[•)44],[u]韵脱落。

受普通话的影响,青年人中产生了[u•)]韵。

《桐乡县志》中有[oN]、[ioN]二韵母,我们用鼻化韵[o)]、[io)]表示。

老桐乡方言没有摄口呼ü,故只有三呼而无四呼。

普通话中的“举趣吕俱”等字的韵母[ü]在桐乡方言中都读成齐齿呼[i]。

新桐乡方言保持了老方言的这一特点。

老桐乡方言前后鼻音不分,新桐乡方言保留这一特点,普通话中ing和eng在桐乡话中变为[in]和[«n]。

因此,桐乡话中[in][iN]相混,“兵平明英”和“宾贫民引”不分。

[«N][«n]相混,“生恒萌蹦”与“身恨门奔”不分。

三、桐乡方言声调及其变化新老桐乡方言中均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各分阴阳,共8个。

声调的阴阳与声母的清浊相对应,清声母的字读阴声调,浊声母的字读阳声调。

阴调的调值比阳调略高。

新老桐乡方言均保留了古代的入声。

四、桐乡方言语音系统的变化趋势及特点近二十年来,桐乡方言的语音系统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发生了若干变化。

其基本趋势是向普通话靠近。

主要变化趋势有如下几点:1.浊音清化趋势桐乡方言保存了较多的古音成分,存在着14个浊声母。

随着普通话影响的加深,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中,呈现出由浊音向清音过渡的趋势。

如:[dü]-[ tþ]:桐乡方言中,部分字的声母[dü],青年人清化为[ tþ],如:俭竞睫,这些字的声母都是[dü],在普通话中,这些字的声母都是[tþ],青年人受此影响,这些字的声母读为[tþ]。

[z]-[s]:部分青年人有把声母[z]清化为[s]的趋势,如:殊誓示肾慎。

[g]-[k]:部分青年人有把浊声母[g]清化为[k]的趋势,如:葵柜鲠搞。

[b]-[p]:部分青年人有把浊声母[b]清化为[p]的趋势,如:暴并。

[v]-[f]:部分青年人有把浊声母[v]清化为[f]的趋势,如:扶符浮愤。

2.新增声母[ü]桐乡老方言中只有舌尖齿龈浊声母[z],而无舌面前颚浊声母[ü]。

而在青年人说的方言中,出现了[ü],如:齐徐脐邪谢巢樵泉全钱渐贱前秦寻睛巡静尽嚼绝疾截席习寂袭藉,这些字在普通话中的声母分别为[tþ]、[tþ‘]、[þ]。

在桐乡话中,这些字的声母老年人读为[z],青年人大都读为[ü]。

声母[ü]的产生的原因是受到浊音清化的影响所至。

由[z]向[ü]转变,是声母从舌尖齿龈向舌面前颚的转变,而[ü]与[tþ]同属于舌面前颚,由[ü]再向[tþ]、[tþ‘]、[þ]转变就比较自然了。

3.[æ]韵高元音化在桐乡话中,有一套韵母[æ]、[iæ]、[uæ]。

30岁以上的桐乡人大多有这一套韵。

但在青年人中,[æ]韵高元音化,舌位变高,开口度变小,由[æ]、[iæ]、[uæ]变为[ε]、[iε]、[uε]韵,如:[æ]-[ε]:班攀办蛮凡担饭谈难斩三铅喊[iæ]-[iε]:简艰砚念[uæ]-[uε]:关环还弯怀有的字存在着[æ]、[ε]两读的情况,如:关[guæ]/[guε]。

4.新产生鼻化韵[u•)]桐乡话原没有鼻化韵[u•)],受普通话的影响,新产生了[u•)],主要用于读书音的拼读,如:“光”、“框”,老年人读成[k•)44)]、[k‘•)44],部分人读成[ku•)44)]、[k‘u•)44],而青年人读成了[kua)))44)]、[k‘ua))44]。

5.鼻化韵[•)]趋向于消失桐乡方言中有鼻化韵母[a)]和[•)]两个系列,分别是[a)]、[ia)]、[ua))]和[•)]、[i•)]、[u•)]。

青年人受普通话的影响,两个系列的韵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韵向[a)]演变;二是[a)]韵接近于普通话的[aN]。

如:[•)]---[a)]---[aN]:帮胖忙房当堂桑床[i•)]---[ia)]----[iaN]:旺[u•)]---[ua))]---[uaN]:光框黄6.入声韵[u«/]的变化桐乡方言中的[u«/]受普通话的影响,韵变为[uo/],如:国扩阔或获核。

因为这些字的普通话韵母中都有[o]韵,青年人受普通话[o]韵的影响,把[u«/]读成[uo/]。

7.入声韵[io/ ]韵的圆唇化桐乡方言中,有入声韵母[io/ ],青年人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圆唇化为[yo/],如:确缺觉菊局曲屈。

8.[h]与[u]相拼老梧桐话中[f]可与[u]相拼,而[h]不能,因此“肤呼”不分,“府虎”相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