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一种严重威胁,其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广泛存在。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各国普遍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旨在提前识别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高灾害应对的准确率和效果,制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是至关重要的。

一、前言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地质体破裂、滑动或崩塌等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模型,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灾害应对的准确性。

二、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由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监测设备和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地面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监测,通过布设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的地面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裂缝、土壤位移等指标;卫星遥感监测则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信息。

监测设备包括地面监测仪器、卫星传感器等,用于获取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信息传输系统用于将监测数据传输到地质灾害监测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地质灾害发生的统计规律,结合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建立的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可分为统计模型和机理模型。

统计模型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降雨、地质结构等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建立统计模型进行预测。

机理模型基于地质灾害发生的物理机理,通过模拟地震、降雨等外部刺激条件下地质体的变形、滑动等过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四、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划分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是根据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的结果,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进行划分。

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级别:低风险预警、中风险预警、高风险预警和临界风险预警。

低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较低,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较小;中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但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尚可控制;高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临界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极高,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安全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震等。

这些灾害破坏力强,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尤为重要。

针对地质灾害监测的问题,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可以实时获取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监测效率。

其次,利用地质雷达技术进行监测,地质雷达可以在地下探测地质结构,及时发现地质隐患,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同时,还可以通过地质监测站点的建设和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地质监测网络,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全方位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除了技术手段的应用外,还可以加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

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建议,为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监测与应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积极推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科技含量和应用水平。

总之,通过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和建立地质监测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完善监测与预
警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为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水平和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类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会获取到多种类型的数据。

首先是地形地貌数据,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

其次是地质结构数据,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这对于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还有水文数据,包括降雨量、地下水位、河流水位等。

降雨量的大小和变化往往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而地下水位和河流水位的变化则可能影响到地面的稳定性。

此外,位移监测数据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如全站仪、GPS 等,可以实时获取地质体的位移变化情况,这是判断灾害是否即将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和预警。

它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

例如,通过分析降雨量和位移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降雨量达到多少时可能会引发滑坡等灾害。

数据分析还能够评估灾害的发展态势。

持续监测和分析位移等数据,可以判断灾害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正在加剧,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很多。

统计分析是基础的方法之一,通过计算均值、方差、频率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则侧重于研究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趋势。

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类,有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征和规律。

此外,机器学习方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数据分析中。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要求地质勘察工程是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地质灾害潜在风险,以保障工程的安全进行。

地质灾害监测则是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对特定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为了确保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相关部门制定了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要求。

一、地质灾害监测的基本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必须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全面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监测,包括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3.实时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要求能够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并能够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动态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应该以时间为序列,进行连续监测,并及时更新监测数据,以便及时了解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二、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1.地质环境监测:对地质灾害潜在发生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土层厚度等因素的监测。

2.地表形变监测:对地表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现象的监测。

3.地下水位监测: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以了解地下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4.地震监测:对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监测,以便及时预警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

5.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区域进行监测,以获取更全面的地质灾害信息。

三、地质灾害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地质灾害监测所获得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清洗和校验:对监测数据进行清洗和校验,排除无效数据和错误数据。

2.数据整合和分析:将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进行整合,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获取更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

3.数据统计和制图: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制图处理,将监测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便于理解和分析。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作用或外界力量引起的,造成人类财产损失、生命伤亡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活动带上,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威力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手段、预警方法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一、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形变监测和气象监测等。

首先是遥感技术,它通过航空或卫星平台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检测地貌的变化,如山体滑坡、崩塌等,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地表温度、湿度等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助于预测灾害的潜在危险。

其次是地震监测。

地震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震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至关重要。

地震监测通过地震台网和震源研究等手段,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地震涌泉等。

再次是形变监测。

形变监测包括测量地面高程、变形速度等相关数据,通过监测地壳运动情况,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概率和规模。

例如,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断层附近的地表进行定位和变形观测,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的变化,为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最后是气象监测。

气象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

因此,气象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尤为重要。

监测气象要素,如降雨量、风速等,尤其是短时强降雨和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可以提前预警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人们采取应急措施提供时间。

二、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地质灾害预警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利用各种手段提前预测和预报灾害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是基于经验模型的预警方法。

通过历史灾害的统计资料和相关数据建立经验模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可以通过对灾害发生条件的总结和总结,对潜在灾害区进行风险区划和预警。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①绝对位移监测:是根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

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X 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

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

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展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展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工程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

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展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

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假设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展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展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

〔2〕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监测对于及早发现、预警和采取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和监测体系等内容。

2. 监测目标地质灾害监测的目标是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具体的监测目标包括:1.地震监测:监测地震活动的强度、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前兆,提前预警地震灾害。

2.滑坡监测: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和变形,预测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3.泥石流监测:监测降雨情况、地下水位变化和土体饱和度等,预测泥石流的危险等级。

4.地面沉降监测: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和地下开采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5.地裂缝监测:监测地表裂缝的扩展和演变过程,预测地裂缝的危险程度。

3. 监测方法地质灾害监测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遥感等方法进行。

具体的监测方法包括:1.地震监测:利用地震监测站网络监测地震波产生的振动、地壳变形和电磁场变化等信息。

2.滑坡监测:采用测量仪器(如位移传感器、加速度计等)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和变形情况。

3.泥石流监测:利用降雨量监测站和流量监测站等设备,收集降雨和流量数据,并结合遥感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4.地面沉降监测: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定期测量地面沉降情况。

5.地裂缝监测:通过摄像机、GPS等设备实时监测地裂缝的扩展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

4. 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由观测设备、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以及应急预警系统等组成。

具体的监测体系包括:1.观测设备:包括地震仪器、位移传感器、测量仪器等各种专业监测设备。

2.数据传输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有线传输等方式,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3.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利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对传输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模型建立,提供灾害预测和预警。

4.应急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并采取应急措施。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地质灾害,如同自然界中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一旦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提前预警、降低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当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遥感技术成为了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能够对大范围的地质区域进行宏观监测。

它可以获取地表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区域。

比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体的变形和裂缝。

其次,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在监测点安装 GPS 接收器,能够精确地测量出监测点的位移变化。

哪怕是微小的位移,也能被及时捕捉到。

这种高精度的测量,为评估地质体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另外,地质雷达技术也是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它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来判断地下的地质结构和异常情况。

对于地下空洞、滑坡体的厚度等,都能进行有效的探测。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

例如,位移传感器、倾斜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地质体的物理参数变化,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

然而,尽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现有的监测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但在一些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多雨、多雾的地区,遥感图像的清晰度可能会降低;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可能会出现误差。

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也存在困难。

许多地质灾害发生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给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而且,监测设备长期暴露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受到损坏,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换,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监测的连续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有待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4
地质灾害管理
预案实施
抢险救援
灾害管理 灾害管理周期的基本形式 救灾济灾 排险
监测系统
灾害侵袭
灾情调查
预测系统
预报发布
信息管理 预警
响应
政策法规 防灾工程 防灾预案 救灾物质 预警系统 应急通讯 演习 公众教育
预防
发展
a
恢复重建
15
地质灾害管理
中国灾害管理体系 * 灾害管理方针
•减灾工作必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a
Hale Waihona Puke 16地质灾害管理中国灾害管理体系
* 现行管理体制
• 实行中央统一决策,政府各部门按照统一 决策和自身职能,分工负责,密切配合, 组织实施。
•以地方政府为主,按行政区域内统一的组 织指挥,实行行政长官负责制。 •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a
17
地质灾害管理
中国灾害管理体系
中国减灾委:国务院主管
主任: 李贵鲜
广西省 215起 死亡157人 直接经济损失0.6亿元 浙江省 151起 死亡88人 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广东省 56起 死亡84人 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云南省 800起 死亡181人 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 重庆市 94起 死亡12人 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四川省 64起 死亡74人 a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 6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a
1
主要内容
我国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概况 地质灾害管理 崩滑地质灾害主要监测方法、监测仪器 建立崩塌滑坡监测网(站)的工作程序
和技术要求
a
2
我国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概况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21世纪我国经济 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主题。防治地质灾害 、保护地质环境是国家赋予国土资源部重要 的行政管理职责之一。
(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着人民的生 命财产,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a
3
我国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概况
1. 我国目前有400个地质灾害重灾县(市), 占全国县(市)的20%。每年地质灾害 (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各 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20%-25%,年平均死 亡近千人,伤近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百 亿元。
地震局. 中国气象局.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部作战部
a
18
地质灾害管理
中国灾害管理体系
* 现行管理体制的优势 在这种体制下,发挥了三大方面的力量
• 党政军组织体系的主要作用 • 国务院院各部、局的纵向减灾系统:行政 立法.行政规章.监测预警.重灾防治. • 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的科济作用
我国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概况
长江三峡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
目前,库区已查获滑坡、崩塌2000处 ,总体积38亿立方米,泥石流沟90条 。
具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以来,库区发生重 大地质灾害69起。库区近十几年来,库区地
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伤亡
。因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年均高达5.5亿元。
组成单位:外交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国家经济
贸易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公安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 铁道部. 交通部.信息
产业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卫生
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广播电影电
视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统计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
a
12
地质灾害管理
灾害管理
定义:灾害管理是指所有各级有关灾害各阶
段的政策和行政决定及对其相关活动
的综合管理。
目的: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获得可
靠信息,以便在灾前及时发出危险警
告;灾中阻止和减少人员伤亡,减轻
灾民痛苦,减少经济损失;灾后快速
恢复和重建。
a
13
地质灾害管理
灾害管理
主管:由于灾害管理包括与灾害有关的全 部活动,各职能部门由于工作种类及主要 职能的限制,只能进行集中一部分工作。 因此,灾害管理需要权威的部门(政府) 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协调、全面管理。或 政府授权主管职能部门进行全面管理。
a
4
1998年我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
发性地质灾害18万起,其中重大者447起,
造成10000余人受伤,1157人死亡,50多万 间房屋被毁,直接经济损失 270亿元。
a
5
1999年我国地质灾害 相对较轻,仍造成重大 损失,据六省(市)不完 全统计,发生地质灾害 1390起,596人死亡,直 接经济损失12.1亿元。
或其中的一部分。
行政规章的优势:
具有专业性.
比法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在法律委任的前提下,具有其法律效力
a
24
a
7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图
a
8
巴东二道沟滑坡
1995年6月10日发生,体积
4万立方米,造成5死9伤和1千
万元的经济损失。
a
9
巴东新城黄土坡滑坡
黄土坡滑坡
a
10
巴东县新城的白岩沟滑坡 (1998年,人工切坡形成,体积22万立方米,毁公路)
a
11
1999年8月巫山老县城城墙内的登龙街滑坡 (50万立方米,3600人无家可归)。
a
19
地质灾害管理
中国灾害管理体系
* 现行管理体制的局限性 • 缺乏对灾害综合统一的组织管理 • 信息系统(中国灾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共 享机制 • 灾情评估和辅助决策系统
a
20
地质灾害管理
中国灾害管理体系 * 综合灾害管理系统
• 实体机构. • 预警系统. • 通讯信息系统. • 灾情获取系统. • 灾害评估系统. • 辅助决策系统
a
21
地质灾害管理
*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系统
全国总站、各省、市、自治区总站30个
• 地市级分站160个
• 地下水监测点19000个
• 即将建立全国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县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三级群策群防系统
数字通讯网络系统(互联网、电话网、无
线电通讯网、微波通讯等)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Ga HGIS)
22
地质灾害管理
*行政立法
宪法
六大法律:
刑法 刑事诉讼法
民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法 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法规、命令、规章、规则
部长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a
23
地质灾害管理
*行政立法
《地质灾害管理办法》条文释义
行政规章:是指行政机关为执行、解释、说
明法律和政策,而发布的具有普遍或特定适
用力以及对未来具有的约束力的文件的全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