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合集下载

肝癌转移淋巴治疗方案

肝癌转移淋巴治疗方案

一、引言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当肝癌发展到晚期,出现转移至淋巴系统的情况时,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

本文将针对肝癌转移至淋巴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肝癌转移淋巴的病理生理1. 肝癌转移至淋巴的途径肝癌转移至淋巴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直接侵犯:肝癌细胞直接侵犯周围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硬化。

(2)淋巴引流:肝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远处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3)血行转移:肝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到全身各处淋巴结。

2. 肝癌转移至淋巴的病理生理肝癌转移至淋巴后,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生长、繁殖,形成转移灶。

转移灶的恶性程度与原发肿瘤相似,对患者的危害较大。

淋巴转移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三、肝癌转移淋巴的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原发灶切除:针对肝癌原发灶,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减少肿瘤负荷。

(2)淋巴结清扫:根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和数量,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清除转移灶。

(3)联合手术:对于多发转移淋巴结,可进行联合手术,如联合肝切除、门静脉癌栓取出等。

2. 放射治疗(1)体外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

(2)近距离放射治疗:将放射性同位素植入肿瘤组织,实现高剂量、局部照射。

3. 化学治疗(1)全身化疗:通过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

(2)靶向治疗:针对肝癌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使用靶向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4. 中医中药治疗(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

(2)扶正祛邪:针对肿瘤细胞,采用中药制剂进行抑制、杀伤。

5.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2)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肺癌的转移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肺癌是指肺部组织内恶性肿瘤的生长,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肺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经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肺癌的转移途径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肺癌的转移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淋巴转移途径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系统侵入淋巴结,形成淋巴结转移。

肺部与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等淋巴结相邻,因此肺癌通过淋巴转移的途径比较多。

分为纵隔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淋巴道,而颈部淋巴结转移则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转移在肺癌的早期就可能发生,一旦淋巴结转移,病情通常属于晚期。

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对于肺癌的治疗非常重要。

2. 血行转移途径肺癌的血行转移主要通过肺静脉系统进入全身循环,最终到达其他器官。

肺癌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包括肝脏、骨骼、脑部和肾上腺等。

肺癌转移到肝脏的比率最高,而血行转移到骨骼也较为常见。

一旦肺癌发生血行转移,病情往往处于晚期,治疗难度也会加大。

预防和及早发现血行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3. 直接蔓延途径肺癌还可能通过直接蔓延的途径转移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肺癌位于肺胸膜表面时,肿瘤细胞可以直接侵入胸腔壁、心脏、纵隔等部位;而位于肺门的肺癌可以直接侵犯心脏或大血管。

肺癌还有可能直接侵袭邻近的肺叶、肋骨、食管等结构。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并干预肺癌的直接蔓延非常重要。

4. 胸腔转移途径肺癌的胸腔转移通常是指肺内肿瘤直接扩张侵犯到胸膜腔,形成脊柱、肋骨和胸膜的转移灶。

肺癌胸腔转移通常会导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腔炎症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胸腔转移会使病情加重,治疗和护理上也需要更加细致的关注。

5. 其他途径除了上述几种途径外,肺癌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转移。

淋巴管外蔓延、肺内肿瘤向周围淋巴结蔓延、支气管内下方蔓延等。

这些途径的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肺癌的转移途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呢?对于肺癌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吸烟者和职业暴露者,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肺癌病灶。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及病理过程,以及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肿瘤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指原发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经血管或淋巴途径迁移到其他部位并再生长的过程。

肿瘤转移是肿瘤的恶性特征之一,常常是患者预后恶化的重要原因。

肿瘤转移可以分为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两种类型。

局部转移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远处转移则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生长。

根据转移途径不同,远处转移又可以分为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两种。

肿瘤转移发生的机理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

首先,肿瘤细胞本身具有增殖和迁移的能力,能够穿过基底膜并入侵周围组织。

其次,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腺泡或间质间隙进入淋巴管或血管,经过周围组织扩散到其他器官。

最后,肿瘤细胞还需要适应新的器官环境,与其细胞间质相互作用,促进再生长形成转移灶。

所有这些步骤都需要多个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肿瘤转移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

首先,原发肿瘤细胞通过侵犯基底膜和周围组织进入血管或淋巴管。

然后,这些肿瘤细胞在血流或淋巴流中被输送到其他组织或器官。

一旦到达目标器官,肿瘤细胞需要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并适应新的局部环境。

最后,这些肿瘤细胞通过与宿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开始再生长形成新的肿瘤灶。

肿瘤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转移规律方面,有一些常见的模式被观察到。

例如,乳腺癌常常转移到骨骼,肺癌常常转移到肝脏,等等。

这些特殊的器官偏向性可能与肿瘤细胞与器官细胞之间的特定亲和性有关。

另外,肿瘤转移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肿瘤细胞在远处转移后可能会呈现出与原发肿瘤不同的形态,因此准确的细胞学检查非常重要。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来诊断转移。

总结起来,肿瘤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涉及到肿瘤细胞的侵犯、迁移和适应新环境的多个步骤。

胃癌的转移过程

胃癌的转移过程

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高。

胃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过程,这是胃癌治疗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转移过程,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胃癌的转移。

胃癌的转移途径胃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蔓延转移、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1. 直接蔓延转移直接蔓延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的过程。

胃癌的直接蔓延转移主要发生在胃壁内,包括浸润性生长和腺癌浸润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形成新的癌灶。

腺癌浸润性生长是指癌细胞从原发灶向胃壁深部扩散,形成腺癌。

2. 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向淋巴结转移的过程。

胃癌的淋巴转移主要发生在胃周围淋巴结、胃门淋巴结、脾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和胰头淋巴结等部位。

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向远处器官转移的过程。

胃癌的血行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肺部、骨骼和脑部等部位。

血行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胃癌的转移过程胃癌的转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在胃癌的转移过程中,癌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成功地扩散到其他部位。

1. 癌细胞的侵袭和浸润癌细胞的侵袭和浸润是胃癌转移的第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组成,使得癌细胞能够穿过基底膜和周围组织,进入到血管或淋巴管中。

2. 癌细胞的入侵和逃逸癌细胞的入侵和逃逸是胃癌转移的第二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需要通过血管或淋巴管的壁膜,进入到血液或淋巴液中。

同时,癌细胞还需要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以便在远处器官生长和扩散。

3. 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是胃癌转移的第三步。

在这一过程中,癌细胞需要在远处器官中定植并生长。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等。

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

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

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到远处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复发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不同肿瘤的转移方式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

1. 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播到远处器官或组织的方式,是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肿瘤细胞经过血流被输送到全身各处,通过血管壁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到目标器官或组织。

例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常常通过血行转移扩散到肝脏、肺部和骨骼等部位。

2. 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液传播到淋巴结和淋巴道,最终到达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

恶性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管侵入至邻近淋巴结,然后再通过淋巴液分散到远离原发病灶的淋巴结和器官。

举例来说,乳腺癌常常通过淋巴转移扩散到腋窝淋巴结;恶性黑色素瘤可通过淋巴转移到淋巴结和其他皮肤区域。

3. 腹腔腔隙扩散转移腹腔腔隙扩散是指腹腔内脏器官之间、脏器表面之间及术后切除部位之间的直接扩散转移。

腹腔内脏器官之间拥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和移行。

常见的腹腔腔隙扩散转移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胃癌、胰腺癌等。

4. 腹水种植转移腹水种植是指肿瘤细胞扩散到腹水中并通过腹水种植到腹膜、肠道和其他腹腔器官的过程。

腹水种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尤其是卵巢癌、胃癌和结肠直肠癌等。

肿瘤细胞通过腹腔内脏器官的浸润转移到脏器表面和腹膜表面,然后再通过腹水的循环扩散到腹腔其他器官。

5. 原位转移原位转移是指肿瘤细胞未侵犯基底膜,仅局限于组织内扩散的过程。

原位转移通常发生在上皮性肿瘤中,如乳腺癌、宫颈癌、肝癌等。

这种转移方式表明肿瘤已经恶化为浸润性肿瘤,有可能进一步扩散到远处器官。

总之,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腹腔腔隙扩散转移、腹水种植转移和原位转移。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

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和用药指南乳腺癌转移扩散的途径有很多,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临床上最为多见,主要转移途径有两种:①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为最常见,也是较早出现的转移部位,约占就诊病人的60%,癌细胞沿着胸大肌外侧缘的淋巴管浸入腋窝淋巴结。

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病期越晚,腋淋巴结转移越高,转移数越多。

临床上即使未扪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后也常发现有淋巴结转移。

②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率约占30%~50%,癌细胞向内侧浸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癌栓亦可返流引起胸膜或脊柱转移。

2、血行转移:乳腺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

乳腺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的静脉汇入腋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是肺转移的重要途径。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和病理分级有关。

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等。

①肺转移多数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偶为单个结节。

少数病例表现为癌性淋巴管炎,临床上有明显的咳嗽、气急发绀。

②骨转移以胸、腰椎和盆骨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等;多数为溶骨性改变,少数为成骨性;长骨转移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时由于脊髓受压可引起截瘫,临床上有进行性加剧的疼痛。

③肝转移早期症状不明显,超声显像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④胸膜转移常继发于肺转移,偶亦见单纯胸膜转移者,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可为血性,有时胸水内可找到癌细胞。

⑤脑转移在女性患者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灶,借助CT检查可帮助诊断。

乳腺癌转移并不是无药可医,在辅助治疗中,很多患者选择了中药人参精华提取物人参皂苷RH2。

人参皂苷Rh2能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乳腺癌癌、胰腺癌、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的预防复发转移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适合肿瘤患者等重症病人及年老体弱人群服用,对改善患者食欲和睡眠也很有帮助病例:病例一:江苏王女士,39岁:右乳腺癌术后1年半。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tumor metastasis)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形成远处的转移性病灶的过程。

肿瘤转移也被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癌症转移”。

以下是一些肿瘤转移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原发灶(primary tumor):指肿瘤最初出现的部位或组织。

2. 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原发灶细胞侵入新部位后形成的新的肿瘤结节或肿瘤灶。

3. 淋巴转移(lymphatic metastasis):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进而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4. 血行转移(hematogenous metastasis):肿瘤细胞通过血管进入其他部位,形成转移性病变的过程。

5. 转移性病灶(metastatic lesion):肿瘤细胞在新的部位形成的转移性肿瘤。

6. 代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初次接受淋巴引流的淋巴结,如果发生转移,则表明该种癌症已经发生局部转移,他有时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生存率预计的依据之一。

肿瘤的转移是癌症治疗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了解相关名词及其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肿瘤转移的过程,及时进行治疗和预防。

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一)

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一)

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一)医学转移的名词解释1. 什么是医学转移?医学转移是指癌症或其他疾病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也称为肿瘤转移或转移性疾病。

医学转移是癌症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癌症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原发部位原发部位指癌症最初发生的组织或器官,也称为原发肿瘤。

不同类型的癌症通常有特定的原发部位。

例如,乳腺癌的原发部位是乳房,肺癌的原发部位是肺组织。

3. 转移部位转移部位指癌症细胞在原发部位生长并扩散到的身体其他部位。

转移部位可以是相邻的组织或器官,也可以是远离原发部位的远处器官或组织。

例如,乳腺癌经过转移可以扩散至肺部、骨骼或肝脏等部位。

4. 转移途径转移途径是指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方式。

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转移途径:•淋巴转移: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扩散到周围淋巴结,随后到达淋巴循环系统,最终到达远处的淋巴结。

–例如,乳腺癌经过淋巴转移可扩散到腋窝淋巴结。

•血行转移: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

–例如,肺癌经过血行转移可扩散到骨骼、肝脏或大脑等部位。

•种植转移:癌细胞通过直接扩散或手术操作等方式种植到身体其他部位。

–例如,手术治疗中,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种植到手术切口周围组织。

•乳腺转移:特指乳腺癌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的过程,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例如,乳腺癌经过乳腺转移可扩散到骨骼、肺部或脑部等部位。

5. 转移性疾病转移性疾病是指癌症或其他疾病细胞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的病变。

这些病变通常会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治疗转移性疾病通常比治疗原发肿瘤更具挑战性。

6. 转移率转移率是指某种癌症的转移发生率或患者出现转移病灶的概率。

转移率通常通过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得出。

以上是一些与医学转移相关的名词解释,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癌症转移的过程和影响,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 宫 内 膜 癌
Carcinoma of endometrium
概 述
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癌,绝 大多数为腺癌。 高发年龄是58-61岁,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 20~30%。发病率明显上升,甚至超过宫颈癌。
病 因
确切的病因不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宫体癌综合症)
1、肥胖 5、未婚 2、高血压 6、少产 3、糖尿病 7、不育 4、绝经迟
大多因肌瘤小又无症状,在妊娠分娩过程中易被忽略。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分娩均有影响。
特点:
妊娠期肌瘤明显增大,分娩后逐渐缩小。 妊娠期肌瘤可发生红色变性。 浆膜下肌瘤可发生慢性或急性蒂扭转,导致肌瘤坏 死、感染、化脓等。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阻碍受精卵着床或致早期流产。 •由于机械性阻碍或宫腔畸形易流产。 •胎位异常。 •发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低置或前置等。 •分娩时可发生产道阻塞、胎先露部下降困难造成难产。 •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而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 多能自然分娩,但要预防产后出血。 若肌瘤阻碍胎儿下降可作剖宫产。 妊娠期、产褥期肌瘤发生红色变,采用保守治疗
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症状,症状的出现与肌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 肌瘤变性的关系密切,与肌瘤的大小、数目关系不大。
1、月经改变:最常见,肌瘤一般伴有子宫内膜增生,
可引起月经紊乱。
2、腹部包块:常有腹部胀大,下腹正中扪及块物。 3、白带增多:是由于宫腔面积增大,腺体分泌增多
及盆腔充血引起。
临床表现
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通常在经期加重。 5、压迫症状: 6、不孕 7、继发性贫血
3.手术治疗 :若肌瘤大于2.5月妊娠子宫大小
或症状明显致继发贫血者,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1)肌瘤剥除术: 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未
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2)子宫切除术:肌瘤较大,症状明显,经药
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 50岁以下、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
(UPSC) 管及淋巴转移,无明显肌层浸润时也可发生 腹膜播散,常见于老年患者。
透明细胞癌等:恶性程度较高,容易早期转移。
病理分级:1、2、3级,分级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大
病理分型
子宫内膜癌可分为:
1、 雌激素依赖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
2 、非雌激素依赖型(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相对较好,预后良。
Ⅳa期 Ⅳb期
临床分期
对于术前估计病变和制订手术方案,临床分期占有 重要地位。
临床分期的不足
对于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腹膜内种植、附件 转移、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和腹膜细胞学检查等临 床上不容易也无法了解的很准确。
决定癌分期最重要的是临床检查和手术探查
手术-病理分期
I期 病变限于子宫体 Ia 局限于子宫内膜 Ib侵犯肌层小于1/2 Ic 侵犯肌层超过1/2 II期 癌扩散至宫颈,未超越宫颈 IIa仅累及宫颈管腺体 IIb浸润宫颈间质 III期 癌变局部或区域转移 IIIa浸润至浆膜和/或附件,或腹水有癌细胞或腹腔 冲洗液阳性 IIIb 癌扩散至阴道 IIIc癌转移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IVa 癌浸润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IVb 远处转移。
子宫肿瘤
第一节 子宫肌瘤
Myoma of uterus
概 述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 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 多数肌瘤无症状。
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子宫肌瘤的分类
按所在部位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分为 1肌壁间肌瘤 2浆膜下肌瘤 3粘膜下肌瘤 各种类型的肌瘤 可发生在同一子 宫,称多发性子 宫肌瘤
其发生与雌激素的长期大量刺激有关,一般经历 子宫内膜增生到不典型增生的过程。
转移途径
内膜癌生长缓慢,局限在内膜的时间较长, 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
直接蔓延
输卵管(可到盆腔附件、腹膜、大网膜) 宫颈管(可到阴道)
淋 巴 转 移和血行转移
为内膜癌的主要注意途径。途径与内膜癌的部位有关
病理
大体观察:为实质性的球形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
肌组织有明显的分界,有“假包膜”。
肌瘤剖视:呈白色,质地硬
(与其中的成分有关),切面 呈漩涡状结构。 血管壁缺乏外膜,受压后引起 子 宫肌瘤的各种退行性变。
子宫肌瘤的变性
1 、玻璃样变(hyaline degeneration) 2 、囊性变(cystic degeneration) 3 、红色变(red degeneration) 4 、肉瘤变(sarcomatous change) 5 、钙化(degeneration with calcification)
体征:
与肌瘤的大小、部位、数目以及是否有变性有关。 肌瘤较大在腹部即可扪及。 妇科检查: 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检查所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诊断多无困难。另外B超、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妊娠子宫 2、卵巢肿瘤 3、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 4、盆腔炎性块物 5、子宫畸形
宫底部
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
经骨盆漏斗韧带 沿圆韧带
卵巢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宫角部
子宫下段
腹股沟淋巴结
与宫颈癌淋巴转移途径相似 少见,晚期发生
血行转移
临床分期
0期 I期 Ia期 Ib期 II期 III期 Ⅳ期 肿瘤范围 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不列入治疗效果统计) 癌局限于宫体 宫腔长度≦8cm 宫腔长度>8cm 癌已侵犯宫颈 癌扩散至子宫以外盆腔内(阴道或宫旁组织 可能受累),但未超出真骨盆 癌超出真骨盆或侵犯膀胱粘膜或直肠粘膜, 或有盆腔以外的播散 癌侵犯附近器官,如直肠、膀胱 癌有远处转移
其他像体质和遗传因素与内膜癌有一定关系。
病 理
大体检查:多位于子宫底内膜,以子宫两角附近居多。 依据病变形态和范围分为:
弥漫型
局限型
病 理
细胞类型包括:
内膜样腺癌:最常见,占80%,预后相对较好 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1、鳞腺癌
2 、腺角化癌 3 、腺癌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浆液性腺癌:占10%,恶性程度高,易广泛累及肌层,脉
治 疗
治疗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肌瘤大小 等情况全面考虑。
1.随访观察 :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 年龄。
2.药物治疗:肌瘤在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以内,症状不 明显或较轻,近绝经年龄及全身情况不能手术者。 1)雄激素 2)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α)
3)米非司酮
治 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