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0后集体缺席互联网

合集下载

是什么使我们告别了网吧时代?

是什么使我们告别了网吧时代?

是什么使我们告别了网吧时代?(组图)2002年“蓝极速”网吧的一场大火,使单体网吧遭受了长达十年的严查猛打。

然而,真正使人们告别网吧的不是政策,而是互联网向着移动终端的一次变革。

1995年,中国第一家网吧“3C+T”在上海成立,以网络咖啡屋的形式经营。

此后的10年间,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

图为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上海访问期间,参观位于陕西路的一家网吧。

90年代末,互联网悄然走入人们的视野。

由于当时的电脑价格偏高,大多数家庭没有购置电脑,网吧便成为了人们上网的主要场所。

图为2002年,北京的一家网吧。

网络游戏的盛行,吸引中国最早的一批忠实网友,网吧行业也随之步入黄金时代,成为人们新的休闲圣地。

图为2002年,北京一家二手商店内摆满了从网吧回收的二手电脑。

当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叫“要想发,开网吧”。

除了上网和包夜费,网吧还靠卖游戏点卡和Q币赚钱。

规模稍大的网吧,一天收入可达数千元。

图为2005年,重庆市一网吧内人满为患,晚来的客人在排队等号。

网吧成为了年轻人接触世界的桥梁,也是许多80后学生必不可少的青春回忆。

图为2003年,四川一网吧内,几名学生在躲避记者的镜头由于缺乏监管,网吧内出现大量暴力、色情等内容,被喻为社会闲杂人等的集散地,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新闻也开始见诸报端。

图为2005年,福州一学生因迷恋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其家长一怒之下,向工商局举报了黑网吧。

图为2000年,山东,一僧人在网吧浏览佛教信息。

对于目前网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他说了一句颇有禅意的话:“若僧有罪,罪不及僧众;若僧当罚,罚不在焚宫。

”网吧行业的转折发生在2002年6月16日。

当天凌晨,北京“蓝极速”网吧遭到四名中学生纵火。

起火时,网吧老板为防止客人逃走,把客人反锁在网吧内,导致25人死亡,其中一半是学生。

图为2005年,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向公众展示蓝极速网吧火灾的复原现场。

“蓝极速”事件震惊全国,各大、中、小学校由此开展起了浩浩汤汤的“远离网吧”教育活动。

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 辩论稿

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          辩论稿

今天我方要论证的观点是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

1.网络的出现,以及网络无可比拟的方便快捷,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网络这一种交流方式,从而产生了一种惰性,人们就越来越习惯并渴望使用这种交流方式。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如今过节,走亲访友的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游离于千千万万部手机间的雷同短信。

难道这些所谓的祝福短信就真的能取代双方微笑时的和谐,拥抱时的亲切,热语家常时的感人场面吗?网络的优势使它开始盲目地扩张,进而占据了我们原本就很有限的精力,从而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其他的交流方式,这样人与人间的情感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少了。

由此推理,网络可是使人疏远的呀!我想对方的几位男同学不仅仅是想收到女友一条“我爱你”之类的短信吧,如果能收到一封带着女友香唇印的情书,是否会让你更魂牵梦绕,怦然心动呢?殊不知,网上的问候又怎么比得上回家给母亲刷刷筷洗洗碗揉揉肩呢。

如果网络上的交流真的能使亲人之间的感情更亲近,怎么会有“常回家看看这首歌”?2.互联网确实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便利,但这样的交流真的能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具有随意性,是浅层次的交流。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会:一些人在网上聊天时,聊的天花乱坠热情似火,可当哪天碰面之后,便只剩下了距离感与陌生感,所以说对方辩友所说的亲近又能从哪里看出来呢?在互联网上手势,眼神,表情,都没有,即使有也是隔着冷冰冰的屏幕,只有一行行的宋体字和批量下载的表情包,哪里会亲近呢?3. 请求汇款的虚假短信漫天飞舞,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贴吧里污言秽语地谩骂到处可见,这都说明互联网里的并不都是真,善,美啊!不必负责的互联网什么都可以乱说,什么都可以乱写,怎能使人信任,使人亲近?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

借用诗人的话“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样拥挤,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

近的是我们貌似亲热的表象,远的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心灵!!所以本方坚定无比地认为“网络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产品经理互联网告别80后

产品经理互联网告别80后

互联网告别80后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些互联网老产品开始退出,这些平台承载着那个时期互联网人的很多思想,但随着如今的发展局势,它们的容身之地早已受到威胁;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互联网产品的思考,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比猫扑关帖,向大众官宣死亡消息早9年,胡一帆已经猜到猫扑的结局。

他是猫扑最早一批的产品经理,也是猫扑深度用户。

1999年注册,2006年入职成为核心项目的领导,在2012年猫扑从北京搬到南宁前离职,“离开北京互联网核心圈,猫扑已经预告了死亡”,亲身经历了猫扑从繁荣到消亡的全部过程。

如果没有猫扑,胡一帆没办法想象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从大学接触猫扑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变了,“认识了新世界”,从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娃,接触到最前沿的互联网流行文化;“结识了众多朋友”,基于共同的游戏爱好,他们相识、相交20年,他的社交网里,除了亲人和同学,朋友都来自于猫扑;“有高事业起点”,入职猫扑就是核心项目的高管,成为国内最早期产品经理,离职后顺势进入国内头部互联网大厂,事业轨迹直线向上。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的人生成长轨迹,跟随猫扑一起嵌进了中国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历史历程。

胡一帆觉得骄傲,“猫扑称得上是国内大多数70后、80后心里,中国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发源地,几乎集齐如今市面上所有知名游戏网站、游戏公司的创始人、高管,即便是在现在95后扎堆的B站,走红的鬼畜视频里都多多少少有猫扑当年的影子。

”可那又怎么样呢?当95后、00后成为互联网核心用户,70后、80后扎堆的互联网产品们不约而同被时光化成前浪,“北猫扑南天涯”走向落寞,红极一时的贴吧沉寂,虎扑活成“直男桃花源”,5500万的月活,在互联网产品中连腰部都算不上。

4月15日,猫扑发公告关闭发帖功能胡一帆无数次反思过猫扑的死亡原因,推及到大多数社区产品似乎也适用,“日益增长的用户规模和落后的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矛盾。

”以至于平台信息过载严重,内容难流动,“用户想搜信息,搜不到,想跟人互动,互动不上,体验越来越差。

给80后丢脸了的文案

给80后丢脸了的文案

给80后丢脸了的一、引言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80后这一代人逐渐成为了过时的一群。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丢脸”,我们的文化吸引力和社会地位也逐渐被新一代所取代。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80后为何会丢脸,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二、社交网络的崛起1. 社交网络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网络应运而生。

Facebook、Instagram、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分享自己的生活、交流思想和感受。

然而,80后在这一领域却表现得迟钝和无力,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2. 社交网络的对比与80后相比,新一代对社交网络更加熟练和擅长。

他们善于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己,吸引他人的关注。

他们懂得如何运用社交网络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生活。

相比之下,80后在社交网络上显得笨拙和不自如,丧失了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

三、消费观念的变化1. 牌子意识的落后80后在消费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以往的观念中。

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产品,而忽视了品牌的重要性。

与之相对,新一代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品牌和包装,他们更愿意花大价钱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

2. 老旧形象的维持80后在时尚潮流上也存在丢脸的问题。

我们的穿衣风格和形象与时代脱节,无法赶上时尚的潮流。

相比之下,新一代非常注重时尚和潮流,他们懂得如何通过时尚的穿搭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四、职业发展的滞后1. 教育观念的影响80后在职业发展上往往受到我们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们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和相对较少的冒险。

与之相反,新一代更加注重创新和个人追求,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开放和大胆。

2. 技术的劣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新的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80后在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上存在滞后的问题。

相比之下,新一代在技术方面更具优势,他们更加熟悉和擅长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和应用。

五、应对之策1. 学习新技术面对新一代的竞争,80后需要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

互联网高龄裁员现象合理

互联网高龄裁员现象合理

互联网高龄裁员现象合理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针对互联网高龄裁员现象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互联网高龄裁员现象合理。

开宗明义:互联网企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服务并因此获得收入的企业,具有快速性、创新性、迭代性的特点。

高龄:在互联网企业中,相较于其他员工年龄偏大。

如腾讯公开表示将对80-85年出生的,并且还没有成为高管的员工进行认真劝退。

裁员:用人单位对因年龄因素落后整体员工队伍的人解除劳动合同合理:合乎个体与整体发展规律,寻求整体与个体的同时提高今天我方判断的标准是,在互联网企业中对高龄人员进行裁员的行为是否合乎互联网企业和被裁员工的发展首先,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对高龄员工进行裁员,招纳进更为年轻的新鲜力量,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一,年轻员工相较于高龄员工更加高效。

他们大多数是九零后,相较于八零后甚至七零后,在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技术方面更贴近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新技术的接纳度也更高,学习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是互联网企业年轻一代无可比拟的优势。

且没有繁重的家庭和生活负担,精力也更加充沛,个人成长速度快。

其二,价格也是互联网企业高龄裁员的考虑因素。

当今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在竞争环境下,互联网年轻从业者的个人水平也越来越高,且一般来说,刚入职的员工较有一定年龄资历的员工薪资低,因此优质低价的劳动力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其三,年轻的员工意味着年轻的企业氛围,能够给企业带来新观念、新技术、新动力等新鲜活力,更契合互联网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特点,有利于营造朝气蓬勃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更有利于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其次,对被裁高龄员工来说,离开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对个人来说意味着更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一方面,结束也是一种新的开始,离开企业可以作为一种促进和激励,给予高龄员工学习的动力,有利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完善。

另一方面,作为高龄员工,技术、精力、体力可能不再是他们的优势,中年职场人最大的优势转化为经验、人脉和资源。

90后鄙视80后的十大非主流理由

90后鄙视80后的十大非主流理由

90后鄙视80后的十大非主流理由从九十年代出生的90后与八十年代出生的80后之间,常常存在一种微妙的代沟和看法差异。

有时一些90后甚至会表现出对80后的鄙视之情。

接下来便列举了90后鄙视80后的十大非主流理由。

首先,90后认为80后对时尚的理解不够前卫,他们的穿着打扮显得有些过时。

80后往往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潮流风格上,无法跟上当今社会的时尚潮流。

其次,80后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他们多数还持有节俭的理念,对于购物更注重性价比。

相比之下,90后更加追求品牌和个性化,更愿意为了自己的喜好花费更多金钱。

第三,80后在理解互联网和科技方面没有90后那么在行。

90后出生在信息互联网时代,对于新兴科技和互联网应用更加敏感和熟悉,而80后可能处于技术知识相对滞后的状态。

第四,80后在生活态度上有时显得过于稳健和谨慎,他们更愿意按部就班地在传统的生活模式中前进,而90后则更愿意冒险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

第五,80后可能更加保守和传统,对于一些新奇的事物不太敢尝试,而90后则更加开放和乐于尝试各种新奇刺激的事情。

第六,80后的思维方式可能相对固化,他们较难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适圈中。

而90后则更加敢于挑战并试错,积极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

第七,80后有时候显得有些迂腐和墨守成规,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相对传统,不够灵活。

而90后更加注重自由和个性,更愿意打破陈规,探索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八,80后在工作中可能显得比较保守和不够敏锐,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变化反应相对迟钝。

而90后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更愿意接受挑战和改变。

第九,80后有时表现出对于娱乐和娱乐产品的兴趣偏窄,他们更喜欢在家中看电视或者看书,不够开放和多元化。

而90后更愿意尝试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和产品,追求多彩多姿的生活。

最后,80后在对待婚姻和家庭方面可能显得比较传统和守旧,更注重家庭责任和孝顺。

而90后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幸福感,更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80后是垮掉的一代

80后是垮掉的一代

80后是垮掉的一代八十后,指的是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群。

他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飞速发展。

然而,许多人认为80后是一代“垮掉”的人,他们有怎样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就业、消费、家庭、人际关系和梦想等方面来分析80后的一些现状。

首先,从就业方面来看,80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大学扩招的进行,高学历人才层出不穷,使得80后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冲击,许多行业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困境。

因此,许多80后只能选择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甚至不得不接受低收入的工作,造成了“命悬一线”的就业状态。

其次,80后在消费方面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由于80后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与前几代人不同。

他们更倾向于消费体验和品质,对品牌和时尚有着更高的追求。

同时,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稳定,许多80后也面临着消费过度和储蓄不足的问题,导致生活负担沉重。

在家庭方面,80后也遇到了许多挑战。

由于受到家庭成员和周围环境的影响,80后在恋爱、婚姻和生育方面的选择也与前几代人有所不同。

许多80后延迟结婚和生育,或者选择独身和不生育,这种现象在中国城市地区尤为突出。

同时,80后在照顾老人和子女方面也面临着压力,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舍。

另外,80后的人际关系也值得关注。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人际关系的多样化,80后更注重朋友圈的扩大和交际的广泛。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虚伪、疏远和孤独的问题,使得80后在寻找真挚友谊和爱情时感到困难。

最后,80后的梦想也在不断碰壁。

面对着社会的压力和现实的残酷,许多80后在追求理想和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各种阻碍。

他们不得不面对竞争激烈和机会稀缺的现实,使得梦想变得越来越遥远。

综上所述,80后是一代“垮掉”的人,面临着就业压力、消费困扰、家庭问题、人际困惑和梦想困难等多重挑战。

80后面临中年危机,失业被裁,基本上已经被时代所抛弃!

80后面临中年危机,失业被裁,基本上已经被时代所抛弃!

80后面临中年危机,失业被裁,基本上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今年因为疫情,生活面临了很多抉择,今日一条新闻引起我的触动,这两天没有更新视频和文章,因为我也在经历裁员,我也即将离开奉献了十几年青春的北京,我所在的行业是互联网行业,按理说是受疫情影响最小的行业,或者应该业绩增加才对,因为人们都居家隔离,用的最多的就是网络,也许是公司借口疫情,想把35岁以上的裁掉,恰巧我正处在35的中年危机年龄。

35岁,是人生才开始,还是人生的结束?35往往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来临了,作为80后的你,有没有预感到危机的靠近:失业了我们该怎么办?几乎每一年公司为招进更有才能的职员,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都会进行裁员。

今年格外不同。

80后这一代,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不像90后那样没成家立业,做不到轻松自在,如果失业,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很担心自己的事业从此会不会一蹶不振。

来自亲人的安慰!正因如此,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番话,说领导在公司里面,你可以随便骂80后,但不能骂90后。

80后他们这些员工有家有口,有房贷、有孩子,他们每天唯恐自己被裁员,肯定不会轻易辞职换工作。

但90后不一样,他们年轻机会多,身上也没有负担,想换什么工作就换,不满意就跳槽。

80后在职场中的确不如90后吃香了,甚至90后的工资都比80后的高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90后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上班挤公交车!在互联网行业里,80后的身影渐渐在消失,基本上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了,一听就让人觉得心酸。

“原来看不上的中年人,慢慢的变成了镜子中自己的模样' 原来议论别人中年危机,没想到几年后自己也是这样的命运,这就是给私企打工的结果?“80后”普遍对自己的工作很上心,也非常专一,即使对工作不满意,也不会轻易选择跳槽,除非是被逼急了,才不得已选择离职。

80后的确实是要赶紧转型提升了,技术人员危机意识一定要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档来源:月光博客,特此声明!
技术的人就不多,所以也不存在抄袭什么的。 竞争加剧 技术的发展本来是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用户服务体验, 但根据中国人喜欢拱模仿抄袭 的特点, 技术的发展反而让抄袭变得更加容易。 现在要复制一个网站只需要一周或者一个月, 所有只要有一家网站成功了,其它人都扑上去,然后大家都死了,最后利益者是有钱的或者 已经成功的网站。比如 Groupon 的成功让团购网站在中迅速发展了上千家,如果不是因为 众所周知的原因,笔者估计微博肯定不止现在的区区10余家而已。 门槛太高 10年前只要你会做网站,只要你自己有服务器,只要你不反党反革命,基本上你做任何 网站都没有人来找你, 甚至连黄色网站也大行其道, 2000年左右的时候使用一般的搜索引擎 就可以搜索到国内很多黄色网站。 但现在个人创业者要做一个网站门槛太高了,如果你想与用户交互搞一个 BBS 需要办 证,个人网站也要备案办证,还需要网站所有者去服务器所在地拍照存档。网站要是做电子 商务那就更不得了,需要更为复杂的证书。 种种门槛加剧了马太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恒弱,互联网本来是平的,可是到了中国还 是被中国化了, 再平的互联网也被拱起来了了。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要么是有背景有后台 有底子的, 要么是在第一波创业浪潮下成功的, 要么是耍流氓做盗版钻空子然后把自己洗白 的,要说草根创业者成功的,几乎找不到例子。 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被笔者认为是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瓶颈之一, 10前会遇到版权么?当然 会有, 但是版权这种问题一定要有一个量才会出现, 当年的技术不足以让这么多人肆无忌惮 的抄袭与盗版。现在中国的 IT 行业不仅是版权问题,还有一些其它的一些对创新的保护, 包括一些已经在互联网上混出头的大公司也参与到其中。 四、结语 笔者期望有一天中国的互联网可以让80后90后崭露头角,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创业精神 有所传承,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所有人都有公平公正的机会, 而不是只让有后台有底子走 灰色道路的人才有机会。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链接,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涂雅并保留原文链接,否则网
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上只有70后,没有80后90后呢,按理80后现在已经到了30岁,也差 不多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可为什么会互联网上集体缺席呢?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鲜有8 0后,为什么? 一、年索引擎 公司。马云,1964年生, 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 时年35岁,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 王志东,1967年生,1998年创立新浪,时年31岁,现在新浪是中国四大门户之一。马化腾, 1971年生,1998年创立腾讯,时年27岁,现在腾讯是中四大门户之一,也是中国三个最具潜 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丁磊,1971年生,1997年创立网易公司,时年26岁,现在网易是四大 门户之一…… 二、拷问 上述互联网的风云人物在创立现在的公司基本上都在30岁左右,3-5公司成功上市,然 后身家上亿。笔者搜遍目前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发现一个怪现象,他们中间几乎没有80后的 身影。 这是怎么一回事?80后为什么集体缺席中国互联网创业成功的阵营, 按照这帮人的创 业轨迹推断,80后现在最大的已经有30岁了,也应该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了啊,难道真如九 斤老太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了,还是另有原因? 三、为什么 没有人可以找出准确的答案,因为历史一去不返,我们无法校验答案的真实性,但我们 可以总结过去的教训,警醒现在的人们。实际上笔者在之前发曾发表过为什么中国出不了 F acebook 和 Twitter?以及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瓶颈也谈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上述两篇文章 都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没有80后出现在互联网上。 技术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的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当时从事互联网的人较 少,而且当时的技术也比较差,要做一个网站可不是现在这么容易的事。那时候网站的开发 非常困难,没有像现在.Net,Java 这些高级网页开发语言,连 ASP 也没有,基本上都是静 态页,后来出现的 CGI 也是很难搞的技术。所以那时候做网站天生就有技术壁垒,本来会
本文地址:/archives/2233.html
本文档来源:月光博客,特此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