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患上了集体怀旧病
“70年代生”人集体焦虑 五种压力最具典型

“70年代生”人集体焦虑五种压力最具典型杭城医院病房报告:“70年代生”患者比例大幅提高。
社会中坚力量正遭遇着“集体亚健康”,遭遇着癌症、肝病等可能致命的疾病,比例已经达到20%-30%。
“70年代生”为何如此高负荷,70年代生的人,到底承受着怎样的压力,这样压力和社会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众多患者调查中,记者对5个典型的“70年代生”重病患者进行全面对话。
他们身上,折射着5种最典型的压力,在对压力来源进行追溯中,他们的故事里折射了一代人的生存生态。
社会正给予这个最有活力的群体最大信任,也给予他们最大的压力。
我省著名心理学家、职业压力研究专家陈树林博士,对此认识深刻。
压力一冷静的女人被气成肺癌报告1源:家庭婚姻矛盾36岁的王敏(化名)是家大医院的医生,前夫是公司总经理。
两人都事业有成,家庭本很幸福,让很多女人妒忌。
去年2月14日(情人节),她故意早早下班,希望和丈夫一起吃晚饭。
结果,接到丈夫的电话说要出差,当晚不回来了。
无奈,她约了位单身小姐妹,到南山路上的咖啡馆吃饭。
车子开到西湖大道,却意外看见丈夫的汽车。
仔细一看,车里坐着个女人,正和丈夫亲热着呢。
而丈夫也看见了她,却没把车停下,假装没看见,走了。
这一幕,她毕生难忘。
她当时不知如何是好,但没打电话给丈夫,整夜未睡。
第二天,丈夫还是没回来……一周过去了,丈夫递给他一张离婚协议书。
她果断地签了字。
结婚后,他们从没发生任何争吵。
理性的她天天失眠在外人看来十分冷静理性的王敏,事实上天天失眠,而脑子里全是丈夫的身影。
为了忘记过去,她天天在医院里抢着加班,主动申请驻病房。
一天,医院为职工体检。
体检报告结果震惊全院:王敏得了早期肺癌。
她住进了省肿瘤医院,虽经化疗等系列治疗,病情却一直在恶化。
昨天,记者见到她时,王敏正拿着与丈夫的合影,又在神伤。
照片里的她,很美丽,而如今,她实在已说不上有光彩。
“我认为自己是个心态很好的人,没想到也会这样。
”至今,她依然放不下。
老年人群共病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老年人群共病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往往会患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会导致共病问题的出现。
共病问题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医疗负担。
因此,探索如何应对老年人的共病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老年人共病问题的现状是多种多样的。
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往往会同时出现,导致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加剧。
老年人共病问题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各种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策略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和平衡;
2.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增加,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治疗效果较差,康复期较长。
针对老年人共病问题,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病史和活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做好全面的规划和管理;
2. 加强整体管理,优化治疗方案。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管理,包括膳食、营养、锻炼、睡眠等方面,全方位调整生活习惯和节奏,重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建立社交网络。
老年人进行社交互动,增强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缓解共病问题。
建立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增设运动健身、文化娱乐、老年大学等活动,加强社交交流和情感支持。
综上所述,老年人的共病问题是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制定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和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社区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怀旧治疗PPT课件

认知理论
怀旧可以促进自我连续感 ,增强个体对自我身份的 认同和归属感。
记忆理论
怀旧是一种记忆重构,通 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可以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 。
神经科学理论基础
STEP 02
STEP 03
情绪调节理论
怀旧可以作为一种情绪调 节策略,帮助个体调整情 绪状态,缓解压力和焦虑 。
神经可塑性理论
STEP 01
Part
05
怀旧治疗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怀旧治疗的有效性争议
怀旧治疗的有效性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表明怀旧治疗可以 缓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但也有研究质疑其效果。
怀旧治疗的有效性可能受到个体差异、治疗师与患者关系 、治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适用 范围和效果。
怀旧治疗的理论完善与实证研究
01
怀旧治疗的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 完善,以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02
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怀旧 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和影响因素。
怀旧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关系与整合
怀旧治疗可以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相 结合,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探讨怀旧治疗与其他心理 治疗方法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怀旧治 疗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整合,以提高 治疗效果。
怀旧治疗的原理与意义
原理
怀旧治疗通过引导个体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情感,激发积极的情绪和认知,以缓解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意义
怀旧治疗对于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压力缓解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 心理健康水平。
Part
02
怀旧治疗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基础
情感理论
怀旧能够激发积极的情感 ,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
三期群体性癔症诊治体会

三期群体性癔症诊治体会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0年至今收住三期群体性癔症,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2000年12月博乐市青得里乡中学初一的20名学生,因上午上课时生煤炉取暖,有少量煤烟溢出,当即有2人感头痛头晕,送至我院。
当日又有17例发病,其中有与首发者症状相同的7例。
出现恐惧,头晕,全身无力者17例;腹痛,恶心者2例,共19例发病。
经隔离,心理治疗,部分病例镇静治疗后,全部治愈。
2001年博乐赛马场工地20名民工在工地吃晚飯大盘鸡后,2人突然腹痛,恶心、呕吐,后抽搐,一度引起群体恐慌,很多民工出现身体不适。
后查实,2名民工因有人在其吃的大盘鸡中下灭鼠药而引起。
经抢救2名灭鼠药中毒民工脱离生命危险,向其他民工澄清事实后,症状均缓解离院。
2005年8月精河县大河沿子镇某小学三年级32名小学生,因有3人喝了学校门口商店所出售的袋装饮料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故其余同学都相继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当即送往当地镇医院治疗,症状仍不缓解,当晚又转到县医院就诊。
学生仍有不适症状,故家长要求转州医院检查,当晚就转来我院,查肝功、电解质、肾功、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给予心理治疗,向家长解释病情,安抚后学生都好转。
讨论群体性癔症,又称流行性癔症,是癔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首先,此病有特殊的易感群体,多发生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和农村的中、小学生中。
由于少年儿童人格尚未成熟,对各种外界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应激因素突然出现时,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暗示作用的影响而发病,往往是首先有一人出现癔症发作(有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发作),周围目睹者相继发生类似症状,使癔症在短期内形成暴发流行,并具有“传染性”的感觉,造成的社会影响往往很大。
癔症起病往往有先后顺序,有清晰的发病流程,一人起病后,周围人因心理不成熟和知识的缺乏产生恐惧心理,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引起群体性癔症,所以群体性癔症发作类型基本相似,往往发病年龄基本一致,发病属同一区域,且处在同一环境下,同一时间发病,受同一精神刺激因素而引起,所以诊断并不困难。
群体性癔症的名词解释

群体性癔症的名词解释群体性癔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某个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类似症状或行为,但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原因。
这种现象往往具有传染性,人们通常根据群体行为和信仰模式来解释其发生原因。
群体性癔症最早被称为“集体或群体病”,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大规模病例。
最著名的群体性癔症事件之一就是发生在美国的塞勒姆魔女审判。
在1692年,塞勒姆镇的一群年轻女孩突然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症状,包括疲乏、抽搐和幻觉等。
这些症状迅速传染给其他人,最终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魔女审判,数十人被控与魔鬼勾结。
群体性癔症的症状通常是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失常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抽搐、昏迷、呕吐、幻觉、瘙痒等。
在群体性癔症中,这些症状会像传染病一样在人群中迅速扩散,人们之间互相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其影响。
很多时候,这些症状的出现并不是由于真实的疾病,而是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
群体性癔症的发生通常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如果一个团体中有人开始表现出异常行为,并且得到了其他人的关注和认同,那么其他人可能会模仿并表现出类似的症状。
此外,压力因素、焦虑和不良生活事件等也可能增加人们出现群体性癔症的风险。
群体性癔症往往被视为一种心理治疗的对象。
早期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安慰剂、建立正常的信任关系和提供情感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理解和解决群体性癔症中的心理冲突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群体性癔症事件的发生比较罕见,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类似的模式。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可以引发一系列类似行为的个体,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关注和认同。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对媒体的信息保持警惕,不要盲目接受和模仿他人的行为。
总之,群体性癔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某个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类似症状或行为,但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原因。
其症状可能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失常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具有传染性。
该爱还是要爱 青春怎可暮气沉沉.doc

该爱还是要爱青春怎可暮气沉沉作者:王晨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3年第18期5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莫让青春染暮气》一文,引起社会强烈共鸣。
文章中写道: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
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凉皮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当有些80后都不会再爱的时候,有些60后却还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激情和热爱。
她就是郎平。
一我们又一次谈到了郎平,不厌其烦地谈,因为值得谈。
本周,郎平正式走马上任国家女排主帅。
今天,她的队伍就将在宁波北仑比赛,这或许是中国女排史上最为仓促的一次首秀。
郎平,1960年生人,对于80后而言,她是妈妈级人物。
在儿女们都不会再爱时,这位妈妈却对排球还是满腔热爱。
53岁的郎平,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完全可以过上休闲享受的富裕生活,根本没必要在中国女排主教练这个“高危”岗位上冒险。
她的理性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潜藏在郎平心中对排球的热爱,终究让她感性战胜理性,在中国排球人、全国球迷热诚的期盼中,接过了教鞭。
以我的看法,郎平此番征程不会平坦,最终的战绩不见得会令人满意。
5月17日至19日的比赛,中国女排或许会表现糟糕,但她置自身荣辱于脑后,用一腔热血想再为中国排球做点贡献的行动,已经让我们给她打了高分。
二70后也有爱。
本周,扬纳基斯抵达北京,开始一段执教中国男篮的旅程。
在他的球员名单中,再一次出现王治郅的名字。
王治郅,1977年生人,对于80后而言,他是大哥级人物。
在小弟们都不会再爱时,这位大哥还拖着一身伤病在运动场上坚守。
在姚明出道之前,当时中国男篮最好的内线就是王治郅;在姚明退役之后,中国男篮最好的内线选手还是王治郅。
大郅在篮球场上拼搏了20多年,虽然比姚明大三岁,但楞是把姚明拼退役了,自己还留在场上。
常见的老年共病

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全身组 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的一种综合 征。老年人由于心脏退行性变、 心肌病变等原因,易发生心力衰 竭。
心律失常
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 部位等发生异常。老年人常见的 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颤、室早等 。
共病机制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常相互关联 。心力衰竭可导致心脏电生理不 稳定,易引发心律失常;而心律 失常又可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
慢性肾脏病及透析治疗选择
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 和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患者 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贫血等症状。 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 等危险因素,延缓病情进展。
VS
透析治疗选择
对于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患者 ,需要选择透析治疗。透析治疗包括血液 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
03
量和预期寿命。
对老年人健康影响
01
02
03
04
老年共病会导致老年人身体功 能下降,增加跌倒、失能等风
险。
老年共病可能引发或加重老年 人的认知障碍、抑郁等精神心
理问题。
老年共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 重的照护和经济负担。
老年共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多种疾病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 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过度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一种病变。老年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高发人群。
血栓形成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下,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
共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栓形成的基础病变。随着斑块的增大和不稳定性的增加,易发生破裂或 脱落,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血栓形成又可加 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80后”集体怀旧,意味何在

“80后”集体怀旧,意味何在2011年4月26日解放日报作者:龚丹韵/于海●“80后”出生于集体主义的营养水,吸收新的开放多元潮流,再到如今面临个人奋斗的竞争环境,这样的落差,也是造成他们谈起童年就津津乐道、倍感温馨的原因。
●今天“80后”的怀旧,不是那种厌世、颓废、消极的怀念,而是有感情要发泄、要沟通、要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绝非沉溺于过去、看不到未来、退出舞台的沧桑感。
●主持人:本报记者龚丹韵●嘉宾: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解放观点:微博和论坛中,“80后”发布小时候的玩具、零食、怀旧贴和成长话题,总是被争相灌水,跟帖无数;网店中,“80后”怀旧主题的物品也是卖得很火爆;视频网站,类似的怀旧短片比比皆是……“80后”刚年近30,那么早就集体怀旧,究竟意味何在?于海:“80后”的成长背景非常特别。
中国社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从原来的教条僵硬、不关心世俗价值,逐渐发展为富足多元、关心每个人感性权利、追求个人幸福。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启蒙热等,一波接着一波,个人创造力开始释放,城市增加了各种新机会,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全社会处在发展的共赢阶段。
几乎所有家庭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改善,孩子可以读大学,农村知青可以回来,大众关心大师,青年人充满理想,讨论文化,醉心于国家的未来蓝图……尤为特殊的是,那时的计划经济,仍然给人某种稳定和保障,而同时,市场经济的活力又被唤醒。
因而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既衣食无忧,又享受着市场经济的最初活力。
他们实际上没有受过苦,但他们的成长经历很丰富。
出生以后,刚刚经历的社会转型,正在从单一向多元文化发展、从国家塑造人生一切到主动自我设计,一步一步变化,告别了原来的匮乏。
可以说,“80后”生活在释放人性的时代,童年的回忆,充满美好温暖的东西,还带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比如当年的小孩很流行看《小鹿纯子》、《一休》等电视剧,虽然假,但深入人心。
与此相比,“90后”的经历可能更加单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后患上了集体“怀旧病”
继李雷韩梅梅之后,国民床单也在网络上走红。
儿时相伴的各种物件,一件一件地被人们晒在网上……熟悉又陌生,亲切而温暖的记忆一下子弥漫开来……80后的怀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怀旧”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
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n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
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思乡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
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年人才怀旧,但在中国,怀旧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已在网络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怀旧。
有人认为80后的怀旧是沉湎过去、无法断奶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怀旧是排解现实压力、寻求群体认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不论如何,怀旧的起因总是比较--与过去的时光进行比较。
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海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
”怀旧则让我们“回”到过去自由选择,选择希望沉浸其中的各个时期,此时似乎过往的一切都是好的,有诗意的,而现实是剥夺了诗意的,令人不满的。
它无法和美好的过往相抗衡。
80后的症结也恰是如此,他们在童年时期接受了传统式的带有革命信仰色彩的教育。
但中国社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从原来的教条僵硬、不关心世俗价值,开始变成一味追求效率和速度,讲究个人绩效和财富,高度商业主义,温情在慢慢消逝。
一方面集体给予的保障逐渐隐去,另一方面自主设计人生的理想开始萌芽。
童年时期被灌输的意识和信仰在80后的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得到强化,而是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逐渐被现实解构。
陆续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要自主寻找工作,面对狂飙的房价,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蚁族”“房奴”“裸婚”等众多时尚(微博)名词背后,折射出这一代人生存的压力和焦虑。
青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进入社会后的残酷现实,这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更想寻找某种安抚。
因此,有人认为,怀旧就是一种安抚,是对激烈竞争的现实的安抚。
其实,从价值观层面说,“信仰迷失”也把他们推向了怀旧。
成年后,80后在价值观剧烈冲突及残酷的现实面前,便陷入了信仰危机。
他们大多数的信仰可能仅仅是多挣钱,通过努力积攒起买房的首付,再获得好一点的社会地位。
没有明确价值标准和坐标,没有安全感的他们通过“怀旧”来寻找共鸣,获得认可。
于是,怀旧情愫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