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区治理恢复方案及防护措施

合集下载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三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三篇)

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一.沉陷的防治技术途径沉陷破坏的防治技术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对开采沉陷的控制,即通过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工艺、合理布置开采工作面、采取井下充填法、覆岩离层带空间充填等措施,来减少地表下沉,控制地表下沉速度和范围,达到保护地表和地面建、构筑物与耕地的目的。

(2)开采沉陷破坏的恢复和整治,运用土地复垦技术和建筑物抗采动变形技术,对开采沉陷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和利用。

1.1.1全部充填开采在煤炭采出后顶板尚未冒落之前,用固体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密实充填,使顶板岩层仅产生少量下沉,以减少地表的下沉和变形,达到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的目的。

其中水沙充填是充填采煤法中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其次是风力充填和矸石自溜充填。

但充填采矿法需要专门的充填设备和设施,还需要有充足的充填材料。

矿井初期投资大,吨煤成本相应的增加。

1.1.2条带开采根据煤层和上覆岩层组合条件,按一定的采留比,在被开采的煤层中采出一条,保留一条。

由于条带开采仅是部分地采出地下煤炭资源,保留了一部分煤炭以煤柱形支撑上覆岩层。

从而减少覆岩移动,控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实现对地面建、构筑物的保护。

但该方法采出率低、巷道掘进多,工作面效率低。

1.1.3覆岩离层带充填根据采空区上方覆岩移动形成三带的岩移特性,在煤炭采出后一定时间间隔内,用钻孔往离层带空间高压注浆,充填,加固离层带空间,将采动的砌体梁结构加固为稳定性较好的连续梁结构,使离层带的下沉空间不再向地表传递,以减少或减缓地表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

但该技术难度大,再近一步研究。

1.1.4限厚开采根据矿区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和建、构筑物抗变形能力,以不产生地表积水和满足建筑物所要求的保护等级为依据,确定可开采的煤层厚度,开采是仅回采这一厚度的煤,其余各煤层均不开采,以实现减少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及土地的目的。

但该技术采出率低,仅在薄煤层中应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

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

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煤矿塌陷区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空洞会因为煤矿开采活动而发生塌陷,这不仅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塌陷的区域,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和评估,了解塌陷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情况以及塌陷形成的原因。

根据勘察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在治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填充法、支护法、固化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塌陷区域进行修复和加固,以恢复地表的稳定性。

其次,需要加强对煤矿开采活动的监管,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过大,进而引发塌陷。

同时,对于已经停止开采的煤矿,需要进行闭坑处理,封闭井口,填平矿井,以防止地下空洞演变成塌陷区域。

在进行闭坑处理时,需要考虑地质环境、地下水情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闭坑方案,确保闭坑后地表稳定。

另外,加强对周边地质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也是煤矿塌陷区治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地质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下空洞的变化情况,预警可能发生的塌陷风险,为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煤矿塌陷区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煤矿开采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风险。

专业机构要加强科研力量,不断完善煤矿塌陷区治理技术,为实践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综上所述,煤矿塌陷区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理方案,加强对煤矿开采活动的监管,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工作,共同致力于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采煤沉陷区治理恢复方案

采煤沉陷区治理恢复方案

水城县阿戛乡禹举明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方案水城县阿戛乡禹举明煤矿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2009年第44号)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编制采煤沉陷区治理方案以指导矿山在生产过程中系统的进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

方案编制的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2009年第44号)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下列相关规范,编制本方案。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12328—19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848—19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Z/T0157—19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 0133~19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SL/T183~96 地下水监测规范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一)地理位置禹举明煤矿位于水城县南东阿戛乡境内,属水城县阿戛乡管辖管辖,距六盘水南编组站25公里,水(城)-阿戛公路从矿区经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及管护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及管护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及管护采煤塌陷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矿体空腔的形成和顶板失稳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塌陷的现象。

采煤塌陷区的地表破裂、下沉、变形等问题给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破坏了局部的生态平衡,对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也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修复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和生态环境,需要进行植被重建及管护工作。

1.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的目标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的目标是恢复塌陷区的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质量和水质,改善环境状况,增加生物多样性,避免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具体目标包括:(1) 恢复植被覆盖,增加土壤稳定性,减缓土壤流失和侵蚀。

(2) 提高土壤质量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生物活性。

(3) 选择适应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植物,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4) 保护地表水质,防止采煤塌陷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

(5) 增加采煤塌陷区的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

2.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的方法(1) 土壤改良:采煤塌陷区的土壤通常贫瘠,养分含量低,酸碱度较高。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石灰等方法改良土壤,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

(2) 植物选择:选择适应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植物进行植被重建。

一般选择抗旱、抗寒、耐瘠薄的植物,如大豆、旱稻、狗牙根等。

可以根据植物的功能要求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如草地植物、灌木、乔木等,以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3) 种植技术:采取适当的种植技术,如直播、定植、造林等,确保植物能够顺利生长。

要根据采煤塌陷区的特点,合理设置遮荫网等保护措施,防止太阳暴晒和风力破坏。

(4) 管护措施:植被种植后需要进行管护工作,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

管护工作的目的是保持植被的良好生长状况,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长期监测: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后,需要进行长期监测,了解植被生长情况、土壤质量变化、水质污染等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引言煤矿塌陷是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空洞或煤层失稳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坍塌的现象。

煤矿塌陷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煤矿塌陷区进行修复和维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煤矿塌陷区治理措施。

1. 沉降区域修复1.1 基础处理在煤矿塌陷区域进行修复前,首先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

主要包括: - 地质勘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确定稳定性。

- 土体加固:采用注浆、灌浆等方法加固地基。

- 加固结构物:对于受损的房屋、道路等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基础稳定。

1.2 环境修复煤矿塌陷区域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修复。

主要包括: - 土壤修复:采取植物修复、堆肥施用等方式恢复土壤质量。

- 水环境修复:对于受到煤矿塌陷影响的水体进行净化和恢复。

1.3 建设规划煤矿塌陷区经过修复后,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人口迁移:将塌陷区的居民合理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塌陷区域的规模和用途,合理规划并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管网等。

-绿化景观:在塌陷区域进行绿化工程,打造绿色景观,提升生态环境。

2. 防治措施2.1 矿山支柱矿山支柱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支撑煤层的重要措施,对于防止煤矿塌陷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 - 合理设计支柱:根据煤层厚度、倾角等参数,合理设计支柱的高度和密度。

- 及时回填支柱:煤层采完后,及时回填支柱,防止地表下沉。

2.2 加固地面建筑煤矿塌陷区域的地面建筑物常常受到破坏,因此需要进行加固措施。

主要包括:- 桩基加固:对于受损房屋的地基进行加固,采用桩基等方式增加承载能力。

- 补强结构:对于受损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如加固梁柱、墙体等。

2.3 排水处理煤矿塌陷区域常常存在排水困难的问题,需要进行排水处理。

主要包括: - 建设排水井:在塌陷区域建设排水井,加强地下水排泄。

- 设施完善:对于已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确保排水通畅。

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

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

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1. 引言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煤矿塌陷区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因此,针对煤矿塌陷区的治理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煤矿塌陷区治理方案,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 治理方案2.1. 地质勘探在治理煤矿塌陷区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地质勘探旨在了解煤矿塌陷区的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和地下水位等信息,为治理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2.2. 地表特征分析通过对煤矿塌陷区地表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塌陷区的范围、塌陷沉降的程度和塌陷裂缝的分布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治理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

2.3. 治理策略选择根据地质勘探和地表特征分析的结果,确定合适的治理策略。

常见的治理策略包括土地回填、土木工程支护和地下水排泄等。

2.3.1. 土地回填土地回填是指利用大量的填土材料将塌陷区重新填平,恢复地面的平整。

这种治理策略适用于塌陷区面积较小的情况,能够有效地改善地面条件。

2.3.2. 土木工程支护土木工程支护是指在塌陷区域周边进行建筑物支护、地下水排泄和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

这种方式能够保护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防止土地继续塌陷。

2.3.3. 地下水排泄地下水排泄是指通过井水抽取或地下排水的方式减少塌陷区域的地下水位。

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塌陷区的水分含量,有效地防止土地塌陷的发生。

2.4. 实施治理方案在确定了治理策略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并进行具体的工程实施。

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确保治理工程的质量。

2.5. 治理效果评估在治理方案实施完成后,需要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包括地表沉降情况的监测、裂缝的变化情况等。

通过评估可以判断治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3. 结论煤矿塌陷区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表特征和治理策略等因素。

通过地质勘探、地表特征分析和治理策略选择,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及管护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及管护

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及管护采煤塌陷区是指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引发地表陷落形成的区域。

在采煤过程中,大量的煤矿废弃物会被堆积在地表,导致土壤贫瘠、植被丧失,形成裸露的坡面和塌陷槽。

这些塌陷区的植被重建及管护是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的重要一环。

一、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的目标及原则:1. 目标:通过种植适应环境、快速生长、能够固定土壤、改善土壤质量的植物,恢复原有的植被景观,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 原则:(1) 选择适宜的植物:选择生长速度快、耐恶劣环境、抗逆性强的植物种类,如松树、楸树等。

(2) 种植层次分明:根据植物的高低,分层次进行种植,形成较完整的植被结构。

(3) 多样性原则:种植多种植物,提高植被群落的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生物工程措施: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在塌陷区种植草、灌木等,以加强土壤固定,减少水土流失。

(5) 恢复水景:根据塌陷区的地理条件恢复水流,可栽种复叶翅膀耳、复叶锦鸡儿等水生植物。

二、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的措施:1. 土壤改良:采用有机质改良、酸性土壤调整等方法,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2. 预先铺设覆盖物:在塌陷区种植前,可预先铺设草皮、草帘等覆盖物,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3. 选择合适的植物:根据塌陷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如耐寒、耐旱的树木和灌木。

4. 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根据塌陷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包括植物配置、密度和排列方式等。

5. 合理施肥和浇水:在植被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和浇水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加快植被恢复的速度。

6. 定期修剪和管理: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和管理,保持植被的健康生长,防止杂草生长。

三、采煤塌陷区植被重建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植被重建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和水源的安全。

2. 提高生态功能:恢复植被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湿度,缓解气候变化,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2024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引言: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矿开采所带来的沉陷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行业的难题。

沉陷不仅会对地下和地表设施造成破坏,还会引发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开采沉陷的原因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煤工作面的开采导致煤层的失稳和破裂,引起上覆地层的塌陷,形成沉陷。

1. 煤层岩性特征:煤层的岩性特征决定了其开采导致的沉陷程度。

软岩煤层更容易发生沉陷,而硬岩煤层的沉陷程度较小。

2. 采煤工艺:采煤工艺的不同也会对沉陷程度产生影响。

目前,常用的采煤方式有顶煤爆破法、胶运放顶法、割缝法等。

对于不同的煤层类型选择合适的采煤工艺可以减轻沉陷程度。

3. 开采方式:煤矿开采一般采用的方式有直接开采和分层开采。

直接开采是指从地表直接开采煤炭,分层开采则是在地下不同深度开采不同层煤。

两种方式对沉陷程度都有不同的影响。

二、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为了减轻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问题,需要探索并应用适合的防治和控制技术。

1. 改变开采方式:采用分层开采方式可以减轻沉陷程度。

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深度开采不同层煤,减少单层厚度,从而减少沉陷量。

2. 改进采煤工艺:改进采煤工艺可以减轻煤层的失稳和破裂,从而减少沉陷程度。

例如,在顶煤爆破法中使用合适的爆破参数和爆破顺序可以减少煤层的破裂面积,降低沉陷量。

3. 应用支护技术:在采煤过程中使用支护技术可以减少沉陷程度。

目前常用的支护技术包括采空区充填法、支架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填充采空区,维持地表稳定,减少沉陷程度。

4. 灌浆技术:灌浆技术可以减少地层的破裂和沉陷。

通过注入填料,将地层中的空隙填实,增加地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沉陷量。

5. 数值模拟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煤矿开采引起的沉陷。

通过模拟煤矿开采的过程和条件,可以预测沉陷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三、案例分析以某煤矿为例,该煤矿采用了分层开采方式,并结合支护技术和灌浆技术对沉陷进行了防治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煤沉陷区治理恢复方案及防护措施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矿井沉陷区治理方案及防护措施
登封市向阳煤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
沉陷区治理方案及防护措施
一、沉陷区治理方案
(一)地面塌陷、地裂缝
矿区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在开采影响范围内可能产生,治理时要统筹考虑开采沉陷与地裂缝的关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地表塌陷区管理小组成员每次对地表裂隙检查后,分析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并实施。

2、重点加强雨季前对地表塌陷区的检查工作,雨季期间要加强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水情检测,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工作。

3、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

首先将采空区用密闭与巷道隔离开来,采空区建立观察站,进行观察并记录。

4、地下已废弃巷道或采空区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时,采取地下回填废渣,减缓地面沉陷速度;为制止地面塌陷形成,通过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快充填废渣的固化。

5、地下坑道尚在使用阶段,地面出现地面塌陷和地裂缝迹象时,对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浆、密实等措施;在地下坑道采取修筑支护工程等防塌措施,必要时停止该区段的开采。

6、地下已废弃巷道,地面形成塌陷但规模不大时,采取由地面至外向内将废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细粒尾矿充填,夯实、上部复土的方式处理。

7、地下已废弃巷道,地面塌陷规模巨大,难以治理的特殊地段,圈定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研究区,制定监测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划定出禁入区、监测区,修建栅栏和观测道路,立明显标志,防止人畜误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8、因采空塌陷,造成的民房屋不同程度开裂的,已与矿方达成协议,组织刘东村、刘西村、狮子口等搬迁。

9、地面恢复耕地。

10、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

首先将采空区用密闭与巷道隔离开来,每个采空区地面建立一个观察站,每1——2月进行1次观察并记录。

(二)其它
固体废物及处置
矿山固体废弃物有煤矸石、矿井水处理站的煤泥、动筛车间的煤泥、燃煤锅炉炉渣、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站的污泥等,矸石运至矸石场排放,煤泥经压滤脱水后参如煤泥销售。

严禁河道内堆放垃圾,要保持河道畅通。

二、防护措施
1、坚持长期、认真的矿山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随时注意矿山开采进度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人为灾害发生。

2、必须规范开采施工、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弃物,必须存放至安全的场所,严禁随处乱倒。

3、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周围地形情况要勤观察,多测量。

对开采活动可能引发崩塌,地裂隙、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