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_常运兴

合集下载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稠油(heavy oil)指的是高黏度、低流动性的油,具有取采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通常采用热采、化学驱油等方法进行开采。

在热采过程中,需要使用稠油降粘剂(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er)来降低稠油的黏度,提高采收率。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稠油降粘剂多为水溶性,但对于水油两相体系的稠油,这种稠油降粘剂的效果较差。

因此,研究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意义本研究旨在合成具有油溶性的稠油降粘剂,以提高稠油的采收率。

通过研究稠油的表面活性剂特性、分子束行为等方面,合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稠油降粘剂,并在模拟实验中测试其效果。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究稠油降粘剂分子与稠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稠油热采及稠油降粘剂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研究内容1. 合成油溶性表面活性剂2. 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水油两相界面上的分子行为3. 合成油溶性稠油降粘剂4. 聚集行为的表征与稳定性评价5. 稠油降粘剂效果的模拟实验6. 稠油降粘剂与稠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四、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表面活性剂合成、界面活性剂行为研究、稠油降粘剂效果模拟实验等技术路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合成油溶性表面活性剂。

对表面活性剂进行结构优化和表征。

2. 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水油两相界面上的分子行为。

测定表面张力,研究分子的自组装、聚集、膜性质等表征3. 合成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对降粘剂分子的结构进行优化和表征。

4. 聚集行为的表征与稳定性评价。

通过粒度仪、稳定性测试等手段研究聚集行为和稳定性评价。

5. 稠油降粘剂效果的模拟实验。

构建模拟稠油热采体系,在模拟实验中测试降粘剂效果。

6. 稠油降粘剂与稠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利用荧光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降粘剂分子与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五、预期成果1. 合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油溶性稠油降粘剂,提高稠油采收率。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稠油油田原油降粘技术探讨

稠油油田原油降粘技术探讨

稠油油田原油降粘技术探讨摘要:针对我国的油田开采行业的高速发展,稠油油田现场开发原油降粘技术的创新,对我国的油田开发的意义重大,但是现阶段的我国的稠油油田原油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通过全面的分析稠油油田原油开发过程中,提出了通过稠油化学技术降粘技术,并且根据不同稠油油田原油的粘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化学降粘对的药剂以达到最佳的降粘效果,其中主要有水溶性的乳化降粘技术和油溶性稠油化学降粘剂的降粘技术,通过深入的研究稠油原油的化学降粘技术,为我国化学的原油降粘技术发展提供经验,更为我国稠油油田原油开发的提供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稠油原油原油降粘化学技术近年来,我国的常规石油开发技术的已经日渐成熟,加上石油管道集输技术,极大的促进我国的是石油行业的发展,但是油田若是想要加大生产量,就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原油开采,尤其是对油田稠油的开采,由于稠油中含有大量的沥青质以及胶质物质,使得稠油原油的粘度非常,不适合常规的石油开采,进而加大了稠油油田的开采难度,为了能降低稠油开采的难度以及节约石油开发成本,通过化学试剂实现有效降低稠油原油的粘度,进而实现稠油原油的常规方式开采,实现稠油油田原油大量开采。

一、稠油原油化学降粘技术开发的理论基础1.稠油原油降粘原理稠油原油中的胶质以及沥青质分子物质中具有羟基、羧基、氨基以及羰基等有机化合物,导致胶质分子与沥青质分子间发生剧烈的氢键作用,沥青质分子中的芳杂稠环平面互相堆积使得极性基团间的氢键产生的沥青质粒子,而胶质分子则是相反是通过及受到氢键的固定产生沥青质粒子的包覆层,这两中粒子的氢键可以相互连接,进而导致原油的高粘度增高。

可将稠油的高粘度主要与胶质粒子和沥青质粒子的相互作用有关,或者是与稠油原油中胶质粒子和沥青质粒所形成的高聚化合物有关的,除此之外在稠油中的胶质粒子、沥青质粒子和杂原子、有机金属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导致稠油粘度过高、流动性差,这些高聚化合物或者是混合物的分子量较大、密度高,虽然含量很低但是严重影响了稠油原油的粘度,导致稠油原油开采困难。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进展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进展袁静珂;何柏;韩慧敏;孟科全;邹国君;伍波;刘洪涛【期刊名称】《精细化工》【年(卷),期】2024(41)3【摘要】稠油各类开采技术中,物理降黏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好等优点,但存在生产成本高、稀油资源短缺等不足;化学降黏具有见效快、能耗低等优点,却存在处理工艺复杂等短板。

油溶性降黏剂技术结合了物理降黏与化学降黏的优点,具有添加量少、效果好、成本低及后处理简单等诸多优势。

该文介绍了稠油高黏度的原因;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各类油溶性降黏剂的合成工艺;分析了不同类型降黏剂的优点与不足。

相较于二元和三元油溶性降黏剂,四元油溶性降黏剂的多种极性基团能够更好地与稠油中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并破坏胶质、沥青质的层状结构,进而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降黏剂的复合及复配使用可增强降黏效果。

对油溶性降黏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还需从分子层面进一步对降黏机理开展深入研究、从绿色环保的角度优化降黏剂合成工艺,以上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高效油溶性降黏剂分子的设计、制备与广泛应用。

【总页数】14页(P520-533)【作者】袁静珂;何柏;韩慧敏;孟科全;邹国君;伍波;刘洪涛【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四川中泽油田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5【相关文献】1.表面活性剂对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稠油油溶性降黏剂及其降黏机理研究进展3.稠油降黏剂的降黏机理研究进展4.油溶性降黏剂降黏降凝作用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5.稠油降黏机理及降黏剂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稠油降粘工艺技术概述

稠油降粘工艺技术概述

稠油降粘工艺技术概述摘要:矿场常用的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加热降粘技术、掺稀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油溶性降粘剂。

文章概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工艺技术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稠油降粘技术有了一个准确的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今后降粘技术研究方向。

关键词:稠油降粘技术原理复合降粘稠油一般是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的粘度超过100mPa?s以上,密度大于0.92g/cm3的原油。

对石油来说,固态烃、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及组成是决定其流变性的主要因素。

因此降低稠油粘度,改善稠油流动性,是解决稠油开采、集输和炼制问题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稠油输送过程中常用的降粘方法有:加热降粘技术、掺稀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油溶性降粘剂等。

一、加热降粘技术1. 降粘机理稠油加热输送方法主要是通过加热的方法提高稠油的流动温度,以降低稠油粘度,从而减少管路摩阻损失的一种稠油输送方法。

稠油中胶质与沥青质分子的结构特点及相互作用,使稠油体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Π键和氢键,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获得足够的能量时,Π键和氢键被破坏,使得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

2. 存在问题用加热降粘技术输送稠油是传统的输送方法,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委内瑞拉从I955开始采用这种技术。

但最大缺点是当管线温度降至环境温度时,常发生凝管事故,且其能耗高,输量1%以上的原油被烧掉和损耗,经济损失大。

因此,应逐渐减少或取代加热降粘输送。

电伴热法在印尼苏门答腊的扎姆鲁得油田已成功应用多年,国内多用于干线解堵、管道附件和油气集输管线。

二、掺稀降粘技术1. 降粘机理利用有机溶剂相似相溶的原理,在稠油进入管道前,将一些低粘液态碳氢化合物作为稀释剂,与稠油混合在一起,降低稠油的输送粘度,从而以混合物的形式进行输送。

通常掺入的稀释剂为轻质油,主要包括天然气凝析液、原油的馏分油、石脑油等。

向稠油中掺入稀油得到混合物的粘度与稀油的掺入量之间成指数关系。

稀释剂的注入量主要取决于稠油稀释剂的相容性。

枝状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评价

枝状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评价

枝状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及评价蒲梦雅;叶仲斌;陈洪;陆丽;马盼盼【摘要】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空间规整度和网络结构都有利于破坏稠油的网络结构,降低稠油粘度.从这一点出发,设计合成出一种枝状结构的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优化反应条件,综合降粘剂的降粘降凝效果和聚合物溶解性,得到枝状骨架的最佳加量为1‰,丙烯酸十二酯、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单体比为5∶1∶4.并将得到的枝状降粘剂对塔河JT-2、胜利G8和辽河3-SX稠油进行了降粘对比,发现枝状降粘剂对胜利稠油有最好的降粘效果,降粘率达到了69.2%.%The space regularity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polymer viscosity reducer were conductive to heavy damage to the network structure, reducing heavy oil viscosity. Based on this point, an oil-soluble polymer of dendritic structure was designed. Under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viscosity and pour point depressant effect and polymer solubility were studied, the best addition of branched skeleton was 1 %o, the monomer ratio of lauryl acrylate, styrene and maleic anhydride was 5: 1:4. The polymer viscosity reducer was used in Tahe JT-2,Shengli G8 and Liaohe 3-SX heavy oil to compare the effect, it was found that branched viscosity reducer won a best results to Shengli G8, the viscosity was decreased to 69. 2% .【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2(041)003【总页数】4页(P469-472)【关键词】降粘降凝;空间结构;枝状骨架;合成【作者】蒲梦雅;叶仲斌;陈洪;陆丽;马盼盼【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川庆钻探井下作业公司,四川广汉618300;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7.4;O631.6稠油降粘剂是一种流动改性剂,加入很少量时即能大大改变稠油中石蜡的结晶状态,改变沥青质分子之间、胶质分子以及沥青质分子和胶质分子之间氢键缔合状态,从而有效降低稠油粘度和凝点,改善原油在采油、集输、储存等作业中的质量和效率。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特性及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进展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特性及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进展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的特性及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进展石植真【摘要】The current through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asphaltene colloid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high viscosity of heavy oil.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ene colloid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 polar groups.Such structural features asphaltene colloid,resulting in the role of bigπ bond and a hydrogen bond between the gum asphaltenes,making it easy to tightly packed,and finally to crude oil viscosity and poor fluidity.For heavy oil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e researchers synthesized the many varieties of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for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applications.Summarize large amounts of data,current synthetic oil-soluble reducing agent are mostly small organic molecule functional manner by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r condensation-type manner synthesized branched or comb-type polymers,these oil-soluble Viscosity agents on both lipophilic group, another hydrophilic group,and the structure is irregular.The oil added to the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er,which can damage the structure of closely spaced to achieve viscosity reduction effect.At present oil-soluble synthetic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agent continues to expand,more and more varieties,can be synthesized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oil-soluble crude oil viscosity reduce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to solve production problems oilfield.%大量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胶质沥青质是导致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国内稠油资源丰富,先后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全国已探明控制储量约16×108t[1]。

随着常规油可开采储量的减少,国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有效、经济地开采稠油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稠油高粘度和高凝固点,流动性差,不易开采。

降粘、改善其流动性是稠油开采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稠油开采过程中采用的降粘方法主要有:物理降粘(加热降粘法、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加碱降粘、降凝剂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改质降粘法、微生物降粘法。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粘技术;技术进展1导言我国的稠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粘度高,流动性差,增加了稠油开采和集输的困难,为了改善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必须研究稠油的性质和稠油的降粘工艺技术。

稠油之所以稠,主要是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也就越高,即油越稠。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并不是单一物质,它们是结构复杂的非烃化合物的混合物,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溶于油,而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是胶质的进一步缩合物,不溶于油,分子中稠环部分成片状。

2 稠油的性质特点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mPa.s的脱气原油,但通常都在1Pa.s以上。

相较于普通轻质原油,稠油有其自身特性:粘度高、密度大(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在50℃时,平均粘度为452029mPa.s);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会对温度变化较敏感;O、S、N等杂原子以及Fe、Ni、V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蜡含量低。

但我国部分油田如大庆、华北、中原等,其稠油蜡含量较高,大于10%。

3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3.1加热降粘技术稠油热力降粘开采是应用了稠油对温度高敏感性,即稠油温度越高粘度越小,即应用工艺手段使稠油油层温度提高,胶质分子间、沥青质分散相间和胶质分子与沥青质分散相间通过氢键和分子纠缠而产生结构的作用力减弱,稠油中的结构被破坏,使粘度明显降低,提高油层流动性来开采稠油,在一定温度的范围内,温度升高稠油粘度将明显下降,即温度每升高10℃,稠油的粘度约下降一半;当结构完全被破坏时,稠油粘度就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得很小,即超过一定温度范围,温度继续升高,稠油的粘度降低很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常运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
张新军(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剂被认为
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
法。

本文讨论了稠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
并通过加剂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
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曲线的对比,
分析稠油加剂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
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主题词 稠油 高粘度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
11稠油高粘的本质
稠油与含蜡原油组成上的不同在于稠油体系中蜡含量极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

稠油中的蜡即使全部析出,也不至于形成以蜡晶为主体的原油结构,且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的粘度也相当大。

因此引起稠油高粘度的实质并非含蜡原油中存在的结构,而是其本身分子(特别是沥青质、胶质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

首先,稠油体系是一种胶体系统已得到公认,其中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作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

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粘度也相当高的根本原因。

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其次,稠油体系中的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是紧密堆积的,低层次的结构在某种分子间力作用下可发生相互连接、聚集,进一步形成松散的较高层次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把大量的液态油包裹其中。

再次,根据Pfeiffer和Saal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分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或内部吸附有可溶质,可溶质中分子量最大、芳香性最强的分子质点最靠近胶束中心,其周围又吸附一些芳香性较低的轻质组分,即沿胶束核心向外其芳香度和分子极性连续递减至最小。

其中,比较靠近沥青质超分子胶束核心的吸附层可称为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的存在可增大分散相的体积。

在溶剂化层的外面还存在芳香度和极性逐渐减小的分散介质,使沥青质胶粒具有较大的空间延展度。

在流体受力剪切过程中,它们虽然和胶粒不能看成一个整体,但由于其与胶粒之间的较强吸附作用也会引起粘度的增加。

最后,虽然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很低,一般在10%以下,但低温下蜡晶的析出也会造成稠油粘度的增高,使稠油低温下具有一定的非牛顿性。

21加油溶性降粘剂前后稠油性质对比
实验油样采用新疆塔河油田外输稠油,油溶性降粘剂为筛选复配得到的BSA(主要成分为丙烯酸十八酯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的复配物),对加油溶性降粘剂前后的塔河稠油样品分别进行以下测试:
(1)粘温曲线的对比。

在稠油中加入一定量的降粘剂,加热到80℃,恒温60min,降温测各温度下的粘度,并与不加剂稠油同一温度下的粘度对比。

按下式计算降粘率:降粘率=(不加剂原油粘度-加降粘剂后粘度)×100%/不加剂原油粘度。

所测稠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及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率见图
1。

图1 塔河稠油的粘温曲线和降粘率
从图1可以看出:加降粘剂后稠油粘度尤其低温下的粘度大幅度降低,降粘剂的降粘率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

降粘剂在较高温度下(如80℃)已具有较好的降粘性能,说明降粘剂并不是依靠改善蜡晶的结晶性能而发挥作用的,而是因为降粘剂分子通过与稠油体系中的胶质-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发生作用,改变了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从而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对塔河稠油样品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均能很好地符合Arrhenius方程:
η=AeΔE/RT=Ae B/T(1)式中:η———表观粘度,Pa・s;
A———常数;
8 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5卷第4期(200614)
R———普适气体常数;
T———热力学温度,K;
ΔE———活化能,J/mol;
B=ΔE/R———常数。

用Arrhenius方程对塔河稠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回归,分别得到式(2)、(3)。

η=412638E-13e888319/T(2)
η=115635E-11e744512/T(3) ΔE/R值可用来表示活化能的相对大小。

活化能指流体开始流动前在分子旁形成足够大的空穴以供该分子移动所必须克服的能垒,是流体分子间内摩擦力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流体分子的极性、分子量大小和分子的构型。

不加剂稠油的ΔE/R值为888319,加剂后稠油的ΔE/R值为744512,说明加降粘剂后流体分子流动所必需克服的能垒减少,这应该是由加剂后流体分子的分子量减小造成的。

所以说,稠油中加入油溶性降粘剂虽不能降低体系中金属杂原子或沥青质、胶质的浓度,但能变沥青质-胶质大分子为小分子,从而达到降粘的目的。

(2)透射电镜图像的对比。

室温下塔河稠油加剂前的透射电镜图像中的凸起或凹陷是由稠油中的分散相“颗粒”在复膜时产生的,因此其存在状态能够直接反映稠油体系作为胶体分散体系的最基本属性,包括其中存在的超分子结构特性。

由透射电镜图像可看出:塔河稠油体系中的胶体结构十分发达,存在较大的胶团结构,且胶团结构比较松散,内部包裹大量的液态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稠油中含有大量超分子结构的胶体特性。

室温下塔河稠油加剂后的透射电镜图像与不加剂稠油的图像相比,其结构变化是相当大的。

加剂后稠油的电镜图像中已看不到较大的胶团结构,也不存在超分子结构相互搭接形成大的片状结构的现象,超分子结构以更为低层次的结构存在;体系中超分子结构的尺寸明显减小,由其构成的分散相的数量也明显减少;体系的分散度增大,胶体结构明显减弱。

这一切都说明,加剂后降粘剂分子与稠油中的超分子结构发生了相互作用,改变了超分子结构的存在形式,使胶体结构向更为分散、更为微弱的方向发展。

(3)DSC曲线的对比。

把加剂前后的塔河稠油样品加热到80℃,由加剂前后塔河稠油样品DSC曲线可看出:加剂前稠油的析蜡点在37℃附近,加剂后稠油的放热高峰区左移,析蜡点降低到33℃左右。

对放热高峰区积分得到加剂前的结晶焓为188175J/g,加剂后的结晶焓为165137J/g,说明加剂后蜡晶的结晶焓减小,结晶能力减弱。

31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的提出
根据以上对加降粘剂前后稠油性质的对比分析,提出以下降粘机理:
(1)降粘剂分子与胶质、沥青质分子的相互作用。

降粘剂分子结构中一般含有极性较强的官能团,从而使降粘剂分子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以及形成氢键的能力。

在较高温度下,稠油中胶团结构比较松散,降粘剂分子即可借助较强的形成氢键能力和渗透、分散作用进入胶质、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与胶质、沥青质之间形成更强的氢键,从而拆散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的聚集体,使稠油中的超分子结构由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转化,同时释放出胶团结构中所包裹的液态油。

这就会引起稠油体系的分散度增加,且体系中的超分子结构尺寸减小,分散相体积减少,连续相体积增加,从而大幅度降低稠油的粘度。

(2)降粘剂分子的溶剂化作用。

在稠油体系中,沥青质分子形成的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吸附有大量的分子量较大、芳香性较强的分散介质。

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一定长度的烷基长链,当降粘剂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与沥青质粒子相互作用时,降粘剂分子结构中的烷基长链能够在沥青质聚集体周围充分伸展,形成降粘剂溶剂化层,起屏蔽作用,使沥青质聚集体的外围形成一个非极性的环境。

这就可防止胶质、沥青质芳香片之间重新聚集,原油中其它的芳香份物质也将在原油中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沥青质聚集体周围堆积,粒子的空间延展度大大减小。

可见,沥青质芳香片的溶剂化层由胶质分子转化为降粘剂分子时,可以防止芳香片的重新聚集,减小聚集体的尺寸,从而起到降粘的作用。

(3)降粘剂分子的溶解作用。

由于胶质、沥青质分子是多个芳香环稠合的强极性物质,而一般所设计的降粘剂分子结构中都含有苯环以及其它强极性基团,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当稠油中加入降粘剂时,降粘剂分子对胶质沥青质分子聚集体能起到溶解、剥离作用。

这样,参与形成沥青质聚集体的分子数目减少,粒子的体积减小,稠油体系的胶体特性减弱,因此体系粘度也会降低。

(4)降粘剂分子与蜡晶的作用。

虽然蜡对稠油粘度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但低温下蜡晶的析出会造成稠油低温下的粘度急剧增加。

降粘剂的加入可降低析蜡点,改善蜡晶的结晶性能,从而降低稠油低温下的粘度。

[http://www1cnogfe1com/2006041zip]
(栏目主持 杨 军)
9 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5卷第4期(20061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