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生产用稠油降粘剂室内选配方法

生产用稠油降粘剂室内选配方法0.引言稠油在地层条件下流入井筒,在井筒中,随着压力降低稠油因脱气而变得越来越稠,加上稠油在举升过程中与较冷介质进行热交换,其在井筒中的热损失是很大的。
稠油的温度越来越低, 粘度就会急剧上升,流动就会更加困难。
针对此特征以及各油藏的构造,人们采取了各式各样的稠油开采工艺,本文详细论述了稠油生产过程中化学降粘原理、乳化性稠油降粘剂主要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并相应地为稠油筛选出与现场相适宜的稠油降粘剂、实验室内选配时需要注意稠油伴生水的影响等问题以及现场应用后的效果。
1.稠油化学降粘的方法及原理化学降粘法是原油开采中普遍应用的方法之一.。
所谓化学降粘法,就是将一定的化学药剂从油管(套管)环形空间注入井底,在井下泵的抽吸搅拌作用下,使药剂溶液与稠油混合,降低原油粘度后将原油提升到地面。
由于原油物性及所用药剂不尽相同,其原理也有所差异,降粘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乳化降粘法和润湿降阻法。
乳化降粘法是将水溶性较好的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按一定量加入水,然后再注入油井,使原油分散游离,形成O/W型乳化液,将稠油的摩阻变成水的摩阻,达到降低稠油粘度的目的;润湿降阻法是在稠油生产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破坏油管或抽油杆表面长期与稠油接触所形成的亲油性,使其表面润湿反转,转变为亲水性,形成一层连续的水膜,减少抽吸过程中稠油流动的阻力,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因此,由不同表面活性剂(乳化液)和不同助剂就构成了种类不同的稠油降粘剂。
2.室内实验在实际生产中,针对不同区块或稠油井内的稠油,首先要在实验室进行稠油降粘剂的筛选实验,实验方法如下:2.1取样取需要降粘稠油井的稠油,稠油油样要包括稠油的伴生水或者该区块采出的污水(注入水)。
2.2降粘率测定(a)稠油的处理:将稠油在(50±1)℃的恒温水浴中保持恒温,搅拌去除其中的游离水和气泡。
(b)稠油原始粘度测定:取280克稠油油样置于烧杯中,在水浴中恒温1小时,迅速用旋转粘度计测其在(50±1)℃时的粘度μ0。
降粘剂知识

降粘剂知识第一篇:降粘剂知识降粘剂的相关知识通常说的降粘剂有两种一、采油用的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是针对稠油而言,故被称为稠油降粘剂,稠油由于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所以很多稠油都具有高粘度,粘度过高流动性能差,对开采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所以通常在开采之前加热稠油,或者加入稠油降粘剂。
稠油降粘剂主要分为两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和油溶性稠油降粘剂1、水溶性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极易溶于水,配制成一定的比例注入开采井中使稠油的粘度降低,由自然状态下的油包水变成水包油,从而大大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以便于稠油的开采和运输。
这种降粘剂主要在取水方便的油区使用。
2、油溶性稠油降粘剂这种降粘剂主要的溶剂是稀油,就是用稀油溶解降粘剂,把溶有降粘剂的稀油注入稠油开采井,便于稠油开采和运输,这种降粘剂主要用在缺水的油区,由于油区缺水,所以不可能使用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综上所述,稠油的开采可以伴热,也可以注入化学降粘剂的方法,由于伴热不利于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减少动力消耗,降低系统压力,增加单井原油产量,特别在高含砂井中,由于乳化剂对井下泵具有润湿性,使泵速更协调。
所以开发用量少、成本低的降黏剂是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研究降粘剂的效率,可见其客观的经济效益,很多降粘剂不具有耐温性能,然而在才有的时候,一般都要注气(向开采井里注入高温蒸汽),这样有利于降低粘度,可是很多降粘剂由于不具有耐温性,所以注入蒸汽之后,没有耐温性的降粘剂就会失去效力,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单位和机构都在研究怎么使降粘剂具有耐温性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很多单位研究出了耐温性降粘剂,这项技术逐渐成熟。
二、钻井液用降粘剂在钻井的过程中由于固相含量增、温度升高、盐侵和钙侵,钻井液形成了网状结构或使网状结构增强,导致钻井液粘度和切力增加,使得钻井液泵送非常困难、钻屑难以除去或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等现象。
所以,必须加入降粘剂,来降低粘度和切力,使其具有合适的流变性。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国内稠油资源丰富,先后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全国已探明控制储量约16×108t[1]。
随着常规油可开采储量的减少,国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有效、经济地开采稠油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稠油高粘度和高凝固点,流动性差,不易开采。
降粘、改善其流动性是稠油开采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稠油开采过程中采用的降粘方法主要有:物理降粘(加热降粘法、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加碱降粘、降凝剂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改质降粘法、微生物降粘法。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粘技术;技术进展1导言我国的稠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粘度高,流动性差,增加了稠油开采和集输的困难,为了改善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必须研究稠油的性质和稠油的降粘工艺技术。
稠油之所以稠,主要是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也就越高,即油越稠。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并不是单一物质,它们是结构复杂的非烃化合物的混合物,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溶于油,而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是胶质的进一步缩合物,不溶于油,分子中稠环部分成片状。
2 稠油的性质特点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mPa.s的脱气原油,但通常都在1Pa.s以上。
相较于普通轻质原油,稠油有其自身特性:粘度高、密度大(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在50℃时,平均粘度为452029mPa.s);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会对温度变化较敏感;O、S、N等杂原子以及Fe、Ni、V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蜡含量低。
但我国部分油田如大庆、华北、中原等,其稠油蜡含量较高,大于10%。
3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3.1加热降粘技术稠油热力降粘开采是应用了稠油对温度高敏感性,即稠油温度越高粘度越小,即应用工艺手段使稠油油层温度提高,胶质分子间、沥青质分散相间和胶质分子与沥青质分散相间通过氢键和分子纠缠而产生结构的作用力减弱,稠油中的结构被破坏,使粘度明显降低,提高油层流动性来开采稠油,在一定温度的范围内,温度升高稠油粘度将明显下降,即温度每升高10℃,稠油的粘度约下降一半;当结构完全被破坏时,稠油粘度就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得很小,即超过一定温度范围,温度继续升高,稠油的粘度降低很小。
LRD—油基降粘剂降粘技术

LRD—油基降粘剂降粘技术针对水基降粘剂对低含水稠油井降粘效率低,不适合集输降粘的问题,选择了三种油溶性降粘剂进行了室内对比试验,通过对降粘率和配伍性指标结果分析,确定了月桂酰氨酸钠降粘剂为现场试验药剂。
通过对单井原油取样、联合站混合油样和外输油样降粘率测试,在加药浓度2-5%时,降粘率可达80%以上。
取得了降低举升载荷,提高了油井产量和降低了生产成本的效果。
标签:油基降粘剂;室内试验;月桂酰氨酸钠;集输降粘;原油降粘率1、LRD-油基降粘剂组分及技术指标1.1降粘作用机理。
LRD油基冷采降粘劑系由小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N-月桂钠盐、油溶性分散剂等组成。
小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高温下成为沥青胶质的中心连接体,使沥青胶质分子团变小,释放稠油中小分子组分;N-月桂钠盐降解性好、耐高温,属于环保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分散剂能更好地溶解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具有润湿、渗透、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降低稠油粘度,润滑油井管壁,减少摩擦阻力,改善原油流变性,提高油田采油速度。
1.2降粘剂组分构成。
根据稠油中沥青、胶质分子聚集状态原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确立LRD 系列油基降粘剂组分的选择原则为:(1)选择具有强电荷特性和分子活性基团的物质作为沥青活性基团的聚集体;(2)选择能够被沥青质分子团所吸附的长链分子在沥青质分子周围形成包覆隔离层;(3)针对油层地下环境的复杂性,选择耐高温、抗高矿化水强的表面活性剂;(4)对于各油田稠油成分的差异性,采出水矿物组分含量的不同,采出水pH值的差异,选择适当的体系控制稠油采出液稳定性,利于后续破乳处理。
根据以上原则,经过大范围的筛选及大量试验,选择了有机金属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包覆材料、N-月桂钠盐表面活性剂、高效有机溶剂、pH缓冲体系等作为LRD油基冷采降粘剂的组分体系。
1.3主要技术指标。
锦45-26-153井因原油粘度高,生产负荷大,生产液量6-7方,含水30%左右,油井只能低效生产。
环保型生物低温稠油降粘剂

专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制造商
环保型生物低温稠油降粘剂
一、产品性能
稠油含有大量的蜡质、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及少量重金属,密度大,粘度高,常温下流动性差,因此,稠油开采的关键问题是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稠油在地层和井筒中的流动性。
降粘剂可对稠油进行分散和乳化,降低稠油粘度,增加稠油的流动性,提高稠油的采收率。
因此,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主要利用降粘剂降低稠油的粘度。
本品由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功能性助剂经科学计量复配而成,能够发挥很好的驱油作用,并且不会对地层造成损害。
二、技术指标
外观:淡黄色液体
pH:7~9
三、产品特点
1、抗硬水,能够耐受钙镁离子的浓度之和为小于或等于
4000mg/L;
2、适用于低温储油地层,在60℃以下具有优异降粘性能,对粘度为小于或等于75000mPa·s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8 .5%以上;该稠油降粘剂对粘度为大于75000mPa·s小于或等于120000的稠油的降粘率在95 .1%以上;
3、适用于低温储油地层,在60℃以下,具有优异的将粘性能;用量少,综合成本低;
4、易于生物降解,不会造成污染,绿色环保。
四、产品用途
本产品适用于低温稠油地层的开采。
五、包装
200公斤塑料桶装。
小样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及其降黏机理研究进展

的相互作用
沥青 9 、
分子9
的相互作用 ,均 G
与沥青 之 J:
。 形成氢键,降黏剂与沥青质有形成稳定胶束的可 [202933回34]
状态,表面仅存在微小的裂缝,由于降黏剂能够降低
除上述降黏机理的研究方法外,差示扫描量热
沥青 的 序 , 沥青 与
相互作用 , 沥 法、动态光散射、光学显微镜都是常用的降黏机理的
XU Jia-ii, QIN Bing,ZHAO Lin ,]IANG Jiag-lin
( Reseaeoh Ins iniu ie o tPe ieo eeum Peo oe s nn.SINOPEC Beninn.100033Chnna)
Abstract: The advvnces in oit-soLUte viscosity educers and their functiongy mechanism for viscoss cruUe oils we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oit-soluU-e viscosity seducers were introSuceP Pom fosr op—ts.①The develogmest of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s and their moLcular stuicture type were inteduad.②Thegah SEM,XRD,1R,moLcuLr simulation,5em the grspective of mice-mon>holopo of aspPaltescs and inteunoLcular (bees, the viscosim-reduciny mechanism of oit-soluU-e viscosity reducers were ieeSuaC.③The viscosity reducing edect of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s and the viscosity reducgy edect of oit-soluU-e viscosity reducers combined with sunactant were ieeSuaC.④The pehLms were ana eoaed nn ihe eeseaeoh and nibe ene eed iha i ihe ens oos ni oeedu oinon me ohans nm o to neNso eub ee ens oos ni oeeN duoeesoouedbetundameniaeooeaentnedbodeeeeopnn.iheeteoiotoneNsoeubeeensoosnioeeduoeesonihe ooeondaesosiem toeoeudeoneaiihemoeeoueaeeeeee2 Key worPs: viscoss cuiUc oils; viscositp-reducers; oit-soluU-e viscosity reducer; viscosity reduction meohannsm;eeenew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文章结合稠油高粘本质特点,综述了稠油开发降粘稠油粘度的办法,其中包括蒸汽吞吐降粘、蒸汽驱降粘、井筒加热降粘、火烧油层降粘、稠油乳化降粘、掺稀油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水热催化裂解降粘、超声波降粘、磁降粘等及其降粘机理,浅谈各种降粘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总结降粘工艺特点。
标签:稠油;降粘;乳化1 稠油粘度较高的根本原因1.1 稠油体系作为一种胶体系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胶质是胶溶剂,而沥青质则是分散相,油质就是分散介质了。
而导致稠油体系在高温下仍然具有很高粘度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内部所含有的复杂超分子结构了。
1.2 在稠油体系中,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都是紧密相连的,一些低层次的分析结构会在力的作用下发生聚集的现象,这样就会形成排列很分散但复杂程度却很高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就包裹了大量的液态油。
1.3 随着又有一种应用更加广泛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当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受到被流体剪切的过程中,即使其与胶粒是不能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然而其与胶粒之间却还是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其粘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1.4 一般情况下,稠油体系中的蜡含量是不大于10%的,然而由于温度较低时蜡晶的析出,稠油的粘度也会增高,因此稠油在低温状态时是呈现出一定的非牛顿性的。
2 常规稠油降粘方法2.1 热力降粘的方法由于稠油体系中的重质组分含量很高,所以其流动性很差,粘度很高,并且其还具有较强温度敏感性,通常采油的热力降粘的方法有井筒加热、蒸汽驱、热水驱、单井蒸汽吞吐、热化学以及火烧油层等方法,而应用的较为广泛则是蒸汽驱和蒸汽吞吐这两种方法。
2.1.1 蒸汽吞吐降粘法。
这种方法也叫做循环注蒸汽法或注蒸汽热激励法。
其实质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具有高温高压的湿饱和蒸汽注入到稠油体系中去,在油井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进行加热,从而降低稠油体系的粘度。
这种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油气高,可多次吞吐并且井间地层不需要连续等优点,然而随着油藏天然能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吞吐时间的不断增加,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会越来越低,束缚水就会逐渐饱和,蒸汽热效率降低,周期生产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SDDS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DDS 002-2010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2010-04-08 发布 2010-05-08实施
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Q/SDDS 002-2010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提出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德仕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黎明 谷之辉 高瑞美 孙蓓蕾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三年:到期复审。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
-----Q/SDDS 001-2007
----- Q/DDS 006-2003
Q/SDDS 002-2010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
包装、运输及贮存以。
本标准适用于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61-2008 闪点的测定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4472-1984 化工产品密度 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SY/T5281-2000 原油破乳剂使用性能检测方法(瓶试法)
3 技术要求
3.1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 1
项目 指标
外观 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闪点,℃ ≥30
密度,g/cm3 ≥0.9
粘度,mpa·s ≤10.0
降粘率(10%) ≥80%
与原油破乳剂配伍性 ≥95%
4 检验方法
4.1 外观的测定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目测。
4.2 密度的测定
按GB/T4472——1984中2.3.3的规定执行。
4.3 闪点的测定
按GB/T261-2008规定执行
4.4 粘度的测定
4.4.1 仪器设备
a) 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 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4.4.2 测试方法
取100ml的样品溶液于100ml烧杯中,放入恒温至50℃的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用
粘度计测其粘度。
4.5 降粘率的测定
4.5.1 仪器及材料
a) 恒温水浴:控温精度±1℃;
b) BROOKFIELD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1mpa·s。
c) 天平:鉴别力阀0.01g。
4.5.2 测试方法
4.5.2.1 称取5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h,用旋转
粘度计测其粘度µ0。
4.5.2.2 称取450g(精确至0.02g)稠油于烧杯中,再称取50g(精确至0.02g)降粘剂加入稠油
中,放入50℃的恒温水浴中,恒温30min,取出充分搅拌,测其粘度µ。
4.5.2.3 结果的计算
降粘率按公式(1)计算:
f=(µ0-µ)/µ0×100…………………………………………………(1)
式中:f——降粘率,%;
µ0——加样前原油粘度,mpa·s;
µ——加样后原油粘度,mpa·s。
4.6 与原油破乳剂的配伍性的测试
4.6.1 取原油所在地使用的原油破乳剂标样1.00g,用无水乙醇配制成1%的破乳剂溶液。
4.6.2 取4.5试验前和试验后的原油,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成原油乳
状液。
4.6.3 在两支100ml具塞量筒中,分别加入上述两种乳状液80ml,加入1%的破乳剂标样溶液
1.6ml。
4.6.4按SY/T5281-2000标准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原油脱水。
4.6.5 结果按式(2)计算
A=V1/V2×100…………………………………………………(2)
式中:A——相对脱水率,%;
V1——含有降粘剂的原油乳状液出水体积,ml;
V2——不含有降粘剂的原油乳状液出水体积,ml。
5 检验分类
5.1 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5.1.1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由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检验包括:外观、水
溶性、PH值、固含量、发泡体积、半衰期、界面张力7项。
5.1.2 型式检验
凡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试制定型时;
——正式生产后,若材料、工艺有较大变化,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正常生产半年例行检验或长期停产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项目指标与上次型式检验指标有较大差异时;
——上级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
仲裁时;
6 检验规则
6.1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应由生产厂质监部门进行检验,所有出厂的产品包装外应贴有产品
合格证。
6.2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以每投料一次生产的产品或现场一次到货为一批,每一批为一抽样
单元进行检验。
6.3 抽样方法
抽样时,按表2的规定随机抽样,每桶样品在上、中、下部位均等量采样,桶与桶等量取
样,总量不小于1000ml。混合均匀后,分别装于两个500ml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注
明产品名称、取样时间、地点、厂家、批号、生产日期、密封。一瓶送检验,一瓶留作备
查。
表2 液体降粘剂取样标准数
每批桶数Q <10 10~100 >100
取样桶数q 3 5 8
6.4 检验结果中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则加倍抽样复检,仍有一项指标不符
合本标准的要求,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包装桶上应有明显而牢固的标志,标明产品的名称、牌号、生产日期、批号、净含量、生
产厂名称、地址、执行标准编号,并附产品合格证。
7.2 包装
产品用清洁、干燥、无泄漏的铁桶或硬质塑料桶包装,每桶净含量为(200±1.0)kg或
(25±0.25)kg。
7.3 运输
运输应轻装轻卸,防止雨淋、曝晒及碰撞。
7.4 贮存
贮存时应放于阴凉通风处,防止日晒雨淋,远离热源,保质期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