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

合集下载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

稠油降粘技术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乳化降粘、微生物降粘技术等五种)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

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乳化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一、掺稀降粘掺稀降粘采油工艺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环空向油井底部注入稀油,使稀油和地层产出的稠油充分混合,从而降低稠油粘度和稠油液柱压力及稠油流动阻力,增大井底生产压差,使油井恢复自喷或实现机械采油的条件。

掺稀油方式有空心抽油杆注入、单管柱注入、油管注入和套管注入4 种。

空心抽油杆注入: 稀油由空心抽油杆注入井下, 在泵筒内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由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1) , 减小了流动阻力。

单管柱注入: 平行于油管下一条管柱, 将稀油注入到泵下与地层液混合, 经油管将混合液采出(见图2)。

图1空心杆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2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套管注入: 稀油从油、套环形空间注入, 在泵下与地层稠油混合后经油管举升到地面(见图3)。

油管注入: 稀油从油管注入与地层液混合,经抽油泵上的带孔短节进入油、套环形空间被举升到地面(见图4)。

图3套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图4油管注稀油降粘示意图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确定合理的掺油比应根据油井的原油粘度、温度、含水、含砂等情况而定。

给稀油管输温度,是决定掺油量的重要因素。

辽河金马公司通过多年摸索发现,当管输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时,稀油黏度降至最低,能够充分带动井内稠油举升至地面。

为此,他们在偏远井站的稀油干线上增装了5座加热炉,保证了稀油入井温度在40摄氏度以上;同时对4座采油站的稀油干线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零散输送带来的热损失。

稠油井井筒降粘技术研究

稠油井井筒降粘技术研究

稠油井井筒降粘技术研究摘要:本文针对稠油井原油粘度高、含水低,开采困难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油井的经济效益,对井筒举升工艺进行完善配套,优化加药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单井日常管理维护措施,有效提高了高粘原油的开发水平。

主题词:稠油降粘剂井筒降粘加药前言东胜牛庄井区油井特点是原油粘度高、含水低,单井产量高,为了有效提高油井的经济效益,我们对井筒举升工艺进行了完善配套,同时加强了单井日常管理维护措施,有效提高了高粘原油的开发水平。

1、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高粘油井的生产现状:日产液量51.4方,日产油量33.5吨,综合含水34.8%,平均原油密度0.9572g/cm3、原油粘度平均3641mPa.s。

在没有实施加药前期,从数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该类油井存在烧皮带频繁现象,年烧皮带次数为18井次,烧电机2井次,换变速箱2井次,断高原机链条2井次,高原机滚筒更换1井次,断杆4井次,由于事故频繁,直接影响着油井的开井时率,生产经营效益差,油井的目标免修期短。

2、实施对策2.1原因分析根据油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与采油组相结合,对这些特殊油井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分析,通过减小抽油杆的运行阻力,降低驴头最大负荷,避免事故率的发生,来确保油井的正常生产。

通过我们分析论证,认为实施井筒降粘技术比较可行,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便于管理,适用于不加热开采的油井,而且在我矿的相关油井应用过、有效果,技术比较成熟。

它的降粘机理:化学降粘技术是利用某些特殊性质化学剂,使稠油形成以水作为连续相的水包油型乳状液,从而降低乳状液的粘度,减少稠油与油井井筒的摩擦,以达到经济高效开采高粘原油的目的。

2.2制定方案在加药初期,我们按照一定的周期从套管直接加入定量的药剂,从示功图显示的负荷变化,和现场的故障率下降来看,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井筒降粘的作用。

典型井例,针对312X181井油稠未加热开采,在原油举升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原油粘附在油管和抽油杆壁上,增加了抽油杆的运行阻力,造成光杆上行困难,负荷增大,影响油井正常生产,我们实施每5天加100公斤降粘剂维护。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在含水量60以下的稠油井一般按产油量的左右从井口固定装置上连续加入hc可使被试三高稠油50时的粘度由100000mpas平均下降5960可见目前油溶性降凝降而在采油工艺中的应用则刚刚开始粘剂在管输上用得多效果较好技术也比较规范主要降凝降粘剂商品名称商品名称主要组份生产厂家swim211paradyne70eca5217carryolcf2201xc8806c8361emcegypahc丙烯酸高级酯2烷基苯乙烯共聚物乙烯2醋酸乙烯酯共聚乙烯共聚物乙烯2醋酸乙烯酯共聚甲基丙烯酸高碳混合醇酯共聚物乙烯2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丙烯酸高碳醇酯共聚物ce鹿特丹2莱菌孟买2乌兰管火山线管输稠油生产井shellcoessoesso日本三洋化成exxo徐州华冠石化公司中油昆山器材公司中油管道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乳状液的腐蚀问题不容忽视脱出的含油和含各种化学剂的污水量大增加了对污水进行杀菌絮凝和过滤等处理的负担大大增加了药剂设备和运行的费用等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使用油溶性降粘剂是克服乳化降粘技术缺陷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油溶性降粘剂主要是基于原油降凝剂开发技
[ ), !)] 术, 针对胶质、 沥青质分子呈层次堆积状态 , 借
助高温或溶剂作用下堆积层隙 “疏松” 的特点, 使降 粘剂分子 “渗” 入胶质或沥青质分子层之间 (类似于 粘土水化的过程和作用) , 起到降低稠油粘度的作 用。 由于不同稠油的胶质、 沥青质分子结构和分子 大小不同, 油溶性降粘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一般
主要降凝降粘剂商品名称
生产厂家 ’,-.. /0 1 8’’9 8’’9 日本三洋化成 8==07 徐州华冠石化公司 中油昆山器材公司 中油管道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 中原油田化工集团 备 注 鹿特丹+莱菌、 孟买+乌兰管输 鹿特丹+莱菌、 法因岛管输 菲那尔特+格兰管输 中东输油管 马惠宁、 中洛、 鲁宁线管输 鲁宁、 中洛、 魏荆线等管输 花格线管输 马惠宁、 库鄯线管输 火山线管输 稠油生产井

降粘剂德康企业标准

降粘剂德康企业标准

GB/266-88
石油产品恩氏粘度测定法
GB/T 18612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 微库仑计法
GB/T511-88
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
3.技术要求
项目
外观
密度,(20℃),g/cm3
pH 值
粘度,(20℃)mpa.s
溶解性
闭口闪点,℃
氯离子含量(有机氯)
机械杂质,
降粘有效率,

与原油破乳剂配伍性,≥
2、本标准自 2010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对于产品应用中有可能出现的影响产品性能等方 面的问题,需要在生产规范中进行调整的,将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
3、本标准由新疆德康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出。 4、本标准由新疆德康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起草。 5、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尹辉、罗建英、马英麒
装卸运输过程中,应小心轻放,严禁撞击,以免泄漏。 7.6 贮存
贮存时应放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
Q/XJDKS-001-2010
8.安全 操作时应使用防护用品,当稠油降粘剂喷溅到眼睛、皮肤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或及时医
治。稠油降粘剂洒落在地下,应及时回收,对少量的稠油降粘剂用沙土填埋。.9 与原油破乳剂的配伍性 4.9.1 取原油破乳剂样品,用无水乙醇配制成浓度为 1%的破乳剂溶液。 4.9.2 取降粘实验后的原油,按照 SY/T5281-2000 标准所规定的方法配制原油乳化液。 4.9.3 在量筒中分别加入符合实验要求数量的原油乳化液,并加入 1%的破乳剂溶液。 4.9.4 按照 SY/T5281-2000 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原油脱水。 4.9.5 测试结果计算脱水率的方法为: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Q/SH1020 2193-2013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文媛、曹秋芳、宋 丹、赵晓红、王善堂。

IQ/SH1020 2193-20131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以及 HS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3 技术要求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 指标 项目液体 固体 外观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水溶性溶于水 pH 值(1.0%的水溶液)7.0~9.0 固含量≥30.0% 2000~5000 ≥95.0% 5000~10000 ≥98.0% 降粘率(50℃或油层温度) 原油粘度 mPa·s10000~50000 ≥99.0% 耐温性能(300℃、24h 处理)降粘率保持在原有的92%以上 乳液状态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高温后沉降脱水率≥80% 有机氯含量 0.0%Q/SH1020 2193-201324 试验仪器a)分析天平:感量 0.01g;b)恒温干燥箱:室温~350℃,控温精度±2℃;c)高温高压热处理容器:内径 25mm,长度 150mm;d)BROOKFIELD 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 1mPa·s;e) 搅拌器;f)精密 pH 试纸;g)恒温水浴:可控制在(50±1)℃。

QSH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Q/SH1020 2193-2013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2013-07–05 发布 2013-07–15 实施Q/SH1020 2193-2013前 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文媛、曹秋芳、宋 丹、赵晓红、王善堂。

IQ/SH1020 2193-20131高温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以及 HSE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溶性高温稠油降粘剂的采购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 6679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Q/SH1020 2093 油田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3 技术要求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 1 高温稠油降粘剂的质量要求 指标 项目液体 固体 外观均匀液体,无机械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水溶性溶于水 pH 值(1.0%的水溶液)7.0~9.0 固含量≥30.0% 2000~5000 ≥95.0% 5000~10000 ≥98.0% 降粘率(50℃或油层温度) 原油粘度 mPa·s10000~50000 ≥99.0% 耐温性能(300℃、24h 处理)降粘率保持在原有的92%以上 乳液状态油滴均匀分散在水中,未见透明水层 高温后沉降脱水率≥80% 有机氯含量 0.0%Q/SH1020 2193-201324 试验仪器a)分析天平:感量 0.01g;b)恒温干燥箱:室温~350℃,控温精度±2℃;c)高温高压热处理容器:内径 25mm,长度 150mm;d)BROOKFIELD 粘度计或同类产品:精度 1mPa·s;e) 搅拌器;f)精密 pH 试纸;g)恒温水浴:可控制在(50±1)℃。

企业标准 稠油降粘剂

企业标准 稠油降粘剂

企业标准稠油降粘剂稠油降粘剂是一种应用于油田开采的特殊化学剂,用于改善稠油的流动性,提高采油效率。

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稠油降粘剂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稠油降粘剂企业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示例:稠油降粘剂企业标准1. 引言1.1 目的本标准旨在规范稠油降粘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使用,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规、安全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企业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储存和使用等全过程。

2. 规范性引用列明了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以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行业要求。

3. 术语和定义明确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消除可能的歧义。

4. 产品分类和性能要求4.1 产品分类按照产品的用途、成分、适用条件等分类,明确每类产品的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

4.2 性能要求列出稠油降粘剂应满足的基本性能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降粘效果;温度稳定性;流动性改善效果;对设备和管道的腐蚀性。

5. 原材料要求5.1 主要原材料明确主要原材料的选用标准、来源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

5.2 辅助原材料明确辅助原材料的种类、用途和添加比例,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生产工艺和控制6.1 生产工艺流程描述稠油降粘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混合、反应、分离、提纯和包装等环节。

6.2 生产设备和条件规定生产设备的选用标准、操作条件、维护要求,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3 质量控制明确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取样检测、实时监控、成品检验等,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7. 质量检验和测试方法7.1 质量检验规定对成品的质量检验标准和方法,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性能要求。

7.2 测试方法明确稠油降粘剂性能测试的标准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测试、现场测试等。

8. 包装、储存和运输规定产品的包装标准、储存条件和运输要求,确保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9稠油降粘剂

19稠油降粘剂

Q/CP E61北京盛昌百年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稠油降粘剂前言本标准作为生产厂家控制产品质量的依据;同时也作为用户对所用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依据,最终满足现场施工作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本标准提出单位:北京盛昌百年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盛昌百年石油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牧王哲李明霞本标准由北京盛昌百年石油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解释稠油降粘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油溶性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产品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质量检验单、使用说明书、运输、贮存以及安全环保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稠油降粘剂的准入、采购、质量监督检验、入库验收和性能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GB/T 261 石油产品闪点测定法闭口杯法GB/T 18612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3 要求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该符合以下几项技术要求,具体如下表1所示:表1 降粘剂产品质量技术要求4 仪器设备及材料a) 恒温水浴锅:YXSF型精密数显恒温水浴锅,温差±1℃;b) 粘度计:美国BROOKFIELD DV-II+Pro 粘度计,精度1mpa.s;c) 循环水浴:HH-S数显循环恒温水浴带玻璃循环水套两个;d) 电子天平:JA12002电子天平,感量0.001克。

e) 烧杯: 5L、1L、500ml、250ml烧杯若干;f) 塑料杯:150ml和250ml一次性塑料杯;g)实验油样:选含水率低于10%酸液泥浆含量小且未变质的稠油样于10-4稀油调配成粘度在15000mpas左右的油样进行室内评价实验;5 实验方法5.1 外观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目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试结果的数值修约依据 GB/T 8170 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抽样方法 6.1.1 稠油降粘剂按批检验,每供货一次的产品为一批。 6.1.2 抽样按 GB/T 6678—2003 中 7.6 规定确定抽样数量,按 GB/T 6679、GB/T 6680 的规定进行抽样。 液体抽样总量不少于 1000 mL,固体抽样总量不少于 1 kg。 6.1.3 将抽到的样品充分混合后,等量分装于两个清洁、干燥的瓶中,密封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注明 样品名称、生产单位、样品型号、抽样日期、抽样地点和抽样人。一瓶作质量检验,另一瓶留作为备样, 留样期为三个月。 6.2 检验结果判定
A总
=
( X1
− X01)×100 m1 ×106
×100%
…………………………………(1)
式中:
A总 —— 总氯含量; X1 —— 烧后样品水溶液中总氯的浓度,mg/L; X01 —— 空白中总氯的浓度,mg/L; 100—— 定容体积,mL;
m1 —— 试样质量,g。
5.5.2.2 无机氯含量的测定
I
Q/SH1020 1519—2010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降粘剂(以下简称降粘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安全环保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降粘剂的室内评价和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98.0%
80%
mPa·s
10000 ~ 50000
≥99.0%
乳液稳定性
无明显可见相的分离,未见透明水层
/
自然沉降脱水率
4 仪器设备及材料 4.1 酸度计:精度 0.01;
≥80%
/
4.2 分析天平:感量 0.01 g;
4.3 旋转粘度计:NDJ-5S 型或同类产品,精度 1 mPa·s; 4.4 搅拌机:精度±10 r/min;搅拌桨见图 1;
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目测。 5.2 溶解性 5.2.1 水溶性降粘剂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成10%的溶液、固体样品配成3%的溶液,用玻璃棒搅拌1 min,静止3 min, 在自然光线下目测,溶液无悬浮及分层现象。 5.2.2 油溶性降粘剂
用煤油将样品配成10%的溶液,用玻璃棒搅拌1 min,静止3 min,在自然光线下目测,溶液均匀、 无乳化现象。 5.3 pH 值
盐含量测定仪测试Cl-原理:将处理后的样品注入含Ag+的滴定池中,试样中的氯离子即与银离子发 生反应:Cl-+Ag+ →AgCl,反应消耗的银离子由发生电极电生补充,通过测量电生Ag+消耗的电量,根据 法拉第定律即可求得氯离子含量。
盐含量测定仪测试Cl-检出限:0.5 µg/g~5000 µg/g,高于上限的可将样品稀释后测试。 5.5.2 试验步骤 5.5.2.1 总氯含量的测定 5.5.2.1.1 按附录 B 要求剪两张硫酸纸,一张用于空白,一张用于样品。在一张用于样品的硫酸纸旗 中央放置约 0.05 g 的脱脂棉,在脱脂棉上用 1mL 注射器滴加(0.02~0.05)g 样品,准确称量并记录 其质量为 m1,迅速包好,然后将其夹紧在氧燃烧瓶中支持杆的铂丝上,一张用于空白的硫酸纸旗,放置 约 0.05 g 的脱脂棉。 5.5.2.1.2 在 l L 的氧燃烧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 30%的过氧化氢和 0.1 mol/L 的氢氧化钠各 2mL,以 适当流速(液面呈微波纹状)向氧燃烧瓶内通入氧气 2 min,然后一手紧握氧燃烧瓶,另一手拿起瓶塞在 酒精灯上点燃硫酸纸条,迅速将瓶塞小心插入瓶口,盖好瓶塞,用手顶住瓶塞将氧燃烧瓶底向上倾斜, 使吸收液封住瓶口。燃烧完毕稍冷却后,轻摇氧燃烧瓶几次,使吸收液润湿瓶壁,然后放置 30 min 至 白烟消失。 5.5.2.1.3 在吸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 0.2%的硝酸钡溶液 l.0mL,消除 SO42-对 Ag+的干扰。用蒸馏水 分三次冲洗氧燃烧瓶壁和支持杆,然后移至 l00mL 容量瓶中,定容。 5.5.2.1.4 打开盐含量测定仪,调好偏压,待基线平稳后加 Cl-标样测出平均转化率,之后用微量进样 器向电解池中加入处理好的样品溶液测出总的氯离子浓度 X1。 5.5.2.1.5 用以上同样的方法做空白试验,记录空白中氯离子的浓度 X01。 5.5.2.1.6 总氯含量按公式(1)计算:
Q/SH1020 1519-2010
代替 Q/SH1020 1519-2006
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2010-12–22 发布
2011-03–15 实施
Q/SH1020 1519—20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Q/SH1020 1519-2006《稠油降粘剂通用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 Q/SH1020 1519-2006 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固含量”技术要求; ——删除“表面张力”技术要求; ——修改“pH 值”技术要求; ——修改水溶性降粘剂的“降粘率”技术要求; ——增加“有机氯含量”技术要求; ——增加“乳液稳定性”技术要求; ——修改“水溶性”试验方法; ——修改“自然沉降脱水率”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采输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质量监督检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金林、张 娜、唐永安、张晓璇、何 留、张志振、郑召斌、于爱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Q/SL 1519—2001、Q/SH1020 1519—2006; ——Q/SL 1520—2001。
5.5.2.2.1 在 100 mL 容量瓶中加入(0.02~0.05) g 的降粘剂,称准至 0.0001 g,记录其质量为 m2, 加入蒸馏水(油溶性降粘剂加入 95%乙醇),定容摇匀。
3
Q/SH1020 1519—2010 5.5.2.2.2 按 5.5.2.1.4 进行试验,记录降粘剂中无机氯的浓度 X2。 5.5.2.2.3 用盐含量分析仪对蒸馏水(95%乙醇)进行空白试验,记录空白中氯离子的浓度 X02。 5.5.2.2.4 降粘剂中无机氯含量按公式(2)计算:
结果按式(5)计算:
V S=
× 1 0 0 % ……………………………………………(5)
30
式中:
S —— 自然沉降脱水率; V —— 稠油乳液静止后的脱水体积,mL; 30 —— 100 mL 稠油乳液的含水量,mL。
5.8.3 报告 每个样品做两个平行样,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每个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1.0%,
A无
=
(X2
− X02)×100 m2 ×106
×100%
………………………………
(2)
式中:
A无 —— 无机氯含量; X2 —— 样品水(乙醇)溶液中无机氯的浓度,mg/L; X02 —— 空白水(乙醇)溶液中无机氯的浓度,mg/L; 100—— 定容体积,mL;
m2 —— 试样质量,g。
5.5.2.3 有机氯含量
结果按式(4)计算:
f = µ0 − µ ×100% ……………………………………………(4) µ0
式中:
4
Q/SH1020 1519—2010
f —— 降粘率; μ0 —— 50℃时稠油油样的粘度,mPa·s; μ —— 加入样品溶液后稠油乳液的粘度,mPa·s。
5.6.5 报告 每个样品做两个平行样,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每个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不大于 1.0%,
将稠油在(50±1)℃的恒温水浴中恒温1 h,搅拌去除其中的游离水和气泡,迅速用旋转粘度计测 其(50±1)℃时的粘度μ0。 5.6.2 水溶性稠油降粘剂降粘率的测定 5.6.2.1 配制含 3%NaCl 和 0.3%CaCl2 的盐溶液,用盐溶液将液体样品配成质量分数为 1%的溶液, 固体样品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0.3%的溶液备用。 5.6.2.2 称取 280 g(精确至 0.1 g)5.6.1 中制备的稠油油样于烧杯中,加入 120 g(精确至 0.1 g) 5.6.2.1 中配制的样品溶液,放入(50±1)℃的恒温水浴中,恒温 1 h,将搅拌桨置于烧杯中心,并距 底部(2~3)mm 处,调节转速为 250 r/min,在恒温的条件下搅拌 2 min。 5.6.2.3 迅速用旋转粘度计测定 5.6.2.2 中制备的稠油乳液,测得(50±1)℃时的粘度μ。 5.6.3 油溶性稠油降粘剂降粘剂的测定 5.6.3.1 称取 360 g(精确至 0.1 g)5.6.1 中制备的稠油油样于烧杯中,加入 40 g(精确至 0.1 g) 样品原液,放入(50±1)℃的恒温水浴中,恒温 1 h,将搅拌桨置于烧杯中心,并距底部(2~3)mm 处,调节转速为 250 r/min,在恒温的条件下搅拌 2 min。 5.6.3.2 迅速用旋转粘度计测定 5.6.3.1 中制备的稠油乳液,测得(50±1)℃时的粘度μ。 5.6.4 稠油降粘率的计算
2
Q/SH1020 1519—2010
用蒸馏水将液体样品配制成1%的溶液,固体样品配制成0.3%的溶液,用酸度计测试。 5.4 闭口闪点
按GB/T 261中的规定执行。 5.5 有机氯含量 5.5.1 方法提要
降粘剂样品经氧瓶燃烧分解后,有机氯转变为无机氯,通过NaOH溶液吸收后,用盐含量测定仪测出 总氯的含量,再测试样品中的无机氯含量,总氯减去无机氯即为降粘剂中的有机氯含量。因在燃烧分解 过程中使用硫酸纸包样品,燃烧后吸收液中 引进了SO42-,SO42-和Ag+生成Ag2SO4沉淀,产生干扰,故用 Ba(N03)2掩蔽。
3 技术要求 降粘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 1 的技术要求。 表 1 技术要求
指标
项目
液体
水溶性
固体
油溶性
外观
均匀液体,无杂质 自由流动粉末及颗粒,无结块 均匀液体,无杂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