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合集下载

2018年昆明市经济发展状况

2018年昆明市经济发展状况

1-4季度
同比增长±%
1115.41
4.6
705.66
11.0
1223.20
8.1
600.98
5.4
94.73
3.8
249.90
8.8
135.80
6.4
76.55
6.3
185.36
3.9
85.60
0.3
117.37
0.6
95.90
3.0
90.00
0.7
430.20
25.5
农业(季报)
指标名称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6.1
二、旅游
(一)国际旅游
1.旅游人数(万人次)
16.49 142.20
6.1
2.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6799.94 68406.20
28.5
(二)国内旅游
1.旅游人数(万人次)
1465.33 15911.23
20.5
2.旅游收入(亿元)
73.23 2134.79
35.7
(三)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595.63
6.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
756.80
-2.5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
13618.77
8.00
9.7
注: 带★号为季度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季报)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季度
同比增长±%
5206.90
8.4
第一产业
222.16
1-12月 101.7 100.8 102.4 95.8 103.7 109.6 105.2 102.6 99.8 98.3 101.1 103.5 104.2 103.2 103.0 103.7 105.5 104.3 103.3 100.8

寿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寿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寿光市统计局(2019年3月11日)2018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争当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一奋斗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动力,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在农业受灾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经济仍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0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4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355.6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447.6亿元,同比增长7.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0:39.4:49.6。

二、农业农业以新发展理念加强创新。

全年粮食总产56.4万吨,其中夏粮总产29.8万吨。

棉花播种面积同比下降7.3%,总产0.2万吨,同比下降60.0%;水果总产量4.1万吨,同比下降6.9%;瓜菜总产417.7万吨,同比下降4.7%。

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了占地800亩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共引进水肥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实现了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的集中展示、集成优化。

种业研发能力逐步提升,全市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蔬菜品种6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的蔬菜品种58个,另有5个蔬菜品种已拟授权公示。

畜牧业发展增速下降。

年末生猪存栏54.5万头,同比下降10.3%,出栏89.0万头,同比下降3.5%;牛存栏0.9万头,同比下降18.0%,出栏0.3万头,同比下降61.0%;羊存栏7.7万只,同比下降31.9%,出栏11.0万只,同比下降25.1%。

全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同比下降4.1%;禽蛋总产量2.4万吨,同比下降7.3%;奶类总产量2.4万吨,同比增长4.9%。

2018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2018年,全市经济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

一是全年经济总体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稳中有进”的态势不变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四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884.48亿元,增长9.2%,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连续15个季度的最高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

在全省11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增速居第1位,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三次产业同向发展。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05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13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04.30亿元,增长8.8%。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7%和58.2%,分别拉动GDP增长0.01、3.83和5.36个百分点。

二是非传统产业较快增长,传统产业增势稳定,工业多元化增长的态势进一步优化非传统产业增速加快。

2018年,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7.8%,增速比上年(9.5%)加快8.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9.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增势稳定。

2018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8.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个百分点。

其中,钢铁行业增加值增长1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4.1%,炼焦行业增加值增长12.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5.6%。

多点支撑工业增长的格局逐渐形成。

2018年,全市前10大行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6个行业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前10户重点工业企业中,9户企业增长,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4%,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65.5%。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

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 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

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

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

2018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537.3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676.7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0:41.7:42.3调整为18.0:36.3:45.7。

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6亿元,增长17.2%。

税收收入82.1亿元,增长23.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7.5亿元,增长11.1%。

其中,教育支出70.9亿元,增长9.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4亿元,增长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6.8亿元,增长7.9%;公共安全支出18.3亿元,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2.4亿元,增长11.1%。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971.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生产总值快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2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449.8亿元,增长10.3%。

据抽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

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5%,医疗保健类上涨16.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6%。

其中,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2%,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8%。

(201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见附表三)二、农业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72.2亿元,增长6.7%。

从结构看,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业和肉牛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一)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一)

个 个 个
万人 万人 %
万人 万人 % 万人 人 人 万户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公顷 公顷 %
5 12 3
935.93 500.61 53.5
969.38 478.83 40.70 965.69 106287 31222 329.53
三.资源环境 (―)土地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建成区面积 城市现状建设用地面积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 本年征用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绿化覆盖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9349.06 25.31 15.50 29.36 -
摘编自《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19》
-
289.03 196.93 68.1
287.62 143.77 56.01 286.02 33923 7066 95.24
2564.57 195.00 188.78 65.53 16.18 10.19 46.85 4.73 24.09 6.04 15.17 6.89 3.24 5.65 8540 8341 42.78
指标名称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一)
计量位
全市
市辖区
一.行政区划 所辖行政区数 所辖行政县(旗)数 所辖行政县级市数
二.人口规模 (一)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 城镇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二)户籍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 女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年平均人口 年出生人口 年死亡人口 年末总户数

迁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迁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迁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是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范例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迁安高质量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6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3亿元,同比下降4.4%;第二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374.1亿元,同比增长7.5%。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3:57.9:38.8。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4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

— 2 —2018年末,全市总户数23.2万户,户籍总人口77.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0万人,女性人口37.7万人(户籍人口数据尚未经省公安厅核定)。

全年出生8786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5.61%,人口出生率11.85‰;死亡4439人,死亡率5.99‰,人口自然增长率5.86‰。

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0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72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9%。

201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

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衣着上涨2.5%,居住上涨4.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 1.3%,交通和通信上涨 2.2%,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0.8%,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

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9%。

2018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64723户,本年新增12686户。

其中,内资企业9462户,外资企业10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98户,个体工商户54558户。

二、农业2018年,全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1亿元,同比下降4.4%。

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促 改 革 、 调 结 构 、 惠 民 生 、 防 风 险 各 项 工 作 , 经 济 社 会 保 持 平 稳 健
康 发 展 。
一 、 综 合
经 济 增 长 : 初 步 核 算 , 全 年 实 现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3 0 3 2 0 亿 元 , 按
可 比 价 格 计 算 , 比 上 年 增 长 6 . 6 % 。 其 中 , 第 产 一 业 增 加 值 1 1 8 . 7 亿
绝 对 数 亿 元 比 上 年 增 长 比 重 (

% (

% (

3 0 3 2 0 . 0
6 . 6
1 0 0 . 0
1 1 8 . 7 5 6 4 7 . 7 2 4 5 5 3 . 6
2 - . 3 4 . 2 7 . 3
0 . 4 1 8 . 6 8 1 . 0
元,
下 降 % 2 . 3 ;
第二产Fra bibliotek业增
加值
5 647 . 7
亿
元 ,
增 长 % 4 . 2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亿 元 增 长 次 业 构 上 年 24 5 5 3 6 .

% 三 7 . 3


成由
的 0 4: .
变 化 为 按 常 住 人 计 算 全 市 人 均 1 9 . 0: 8 0 . 6 ,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十九大精神 ,
坚 持“稳 中 求 进” 工 作 总 基 调 ,
坚 持 以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革为 主 线,
全面对标对表 高 质 量发展要求 ,
深 入 落 实 首 都 城 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

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

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

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

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

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

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

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

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

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

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

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

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

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

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在我市设立江南石油有限公司启动运行,后续将陆续设立旗下子公司并集团化运营,作为上海石油交易平台的华东总部,集物流、仓储、金融等多个功能板块于一体。

4.电子商务。

顺利举办第三届常熟昆承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会,引入创新理念,助力常熟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构造更优质的商业生态。

常熟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在常熟综合保税区B区内正式启动运营,先期开展跨境出口业务。

全年共认定常熟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4家,常熟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1家,常熟市电子商务重点服务平台2家。

自7月起,云裳小镇、常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产业园由云裳小镇运营方莫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开始自运营,优化调整迁出企业3家,新引进入驻企业7家,截至2018年11月底,园区当年度销售营收约7亿元。

新引进唐贸羽绒城常熟交易中心由常熟服装城、波司登、苏州纤检联合打造,是面向羽绒全产业链的第三方羽绒交易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全面提供羽绒交易、价格、质量、收款、融资、仓储、加工、物流等服务。

1-9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42.4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98%,电子商务单位数累计达到2.76万家,同比增长6.59%左右,
5.全域旅游。

编制下发《常熟市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为下阶段的工作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出台《常熟市旅游民宿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特色民宿,完善旅游住宿业业态。

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一期工程完工,并于10月1日顺利开街迎客;环虞山生态步道已
建成约21.2公里环线道路主体建设;蒋巷书苑、沙家浜芦花湾旅游民宿投用,并入选苏州市精品民宿;沙家浜旅游度假区与华侨城、田园东方合作开发大型文旅项目建设详规基本确定。

旅游+、涉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引进举办“风光智跑”、“逐梦常熟探寻虞山全民户外运动嘉年华”等文体旅活动,沙家浜风景区户外拓展旅游线路入选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2018研学旅行与文旅产业融合研讨会,“常塾·研学堂”研学游品牌成效初显;全年工业旅游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实现营收超过1.2亿元。

预计2018年旅游接待人次将超过2200万,同比增长2.5%,旅游总收入将突破360亿元,同比增长4.6%。

6.现代商贸。

永旺梦乐城土建完工,已转交日方进行室内装修,预计于2019年正式开始营业。

截至11月,交家电、常客隆等重点商贸企业累计实际销售额106.87亿元,同比减少2.6%,入库税金1.32亿元,同比增加23.4%。

1-12月城市商业综合体预计营业额12.96亿元,同比增长8.4%;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826.6亿元,同比增长约6.5%。

7.城市配送。

城市综合物流园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截至三季度实现营收26.8亿元,上缴税收1.26亿元,园区内苏州烟草物流、常客隆配送中心、交家电物流中心、梁燕酒业配送中心、华诚物流高标准仓储中心运营良好。

《常熟市现代物流专项规划》获批;莫城街道组织编制的《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论证,力图打造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集综合公路运输、国际贸易、智能仓储、智能服务平台及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

全年城市物流业务总量
预计达到328.88万吨,同比增长3.3%。

全市现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46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9家,比上年度增加11家,其中国家4A级企业18家,5A级1家。

二、下阶段思路举措
1.营造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完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促进部门、板块间协同配合。

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实施细则的重点扶持内容,做好政策解读和项目申报,特别要加大对重点载体、骨干企业与重点项目的支持、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对上争取,着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2.推进产业升级。

以服装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推动服装城转型,加快时尚与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市场业态改变,通过打造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发挥富莲广场的专项招商和中意、中韩时尚设计中心作用,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发设计中心,提高原创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设计师业态;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完善综合配套体系,通过专业流通市场改革、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渠道创新拓展市场,通过品牌并购和本土培育加快品牌建设提升价值;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逐步提升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优化区域物流仓储体系,促进服装制造企业向服装产业价值链两端攀升,带动全市服装产业转型提升。

3.加强载体建设。

要坚持走平台先行、集约集聚之路,加快建设大数据应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城市配送等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功能提升和综合配套能力,引入专
业团队专业运营,加大招商力度,简化行政审批,推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提升质态。

持续现代商贸,加快城市商圈建设,做好周边路网、交通、停车等配套建设,支持邻里中心、社区e 店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入有能力的运营管理团队,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

4.促进产业融合。

要整合挖掘好大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有序开放,吸引一批大数据企业落户;积极与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开展合作、深度对接,培育本地大数据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顺应互联网+、旅游+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大势,大力促进城市产业的多元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经营业态、运营模式和服务形式,推动线上线下、文商旅融合发展。

加强全域旅游调研,做好旅游+文章,促进旅游和文化有机融合,做好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的发展,做好湿地旅游、科普研学旅游的发展,系统推进旅游业建设发展。

5.培育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在七大重点领域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营造“创品牌、优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

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致力于引进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带动作用强、财税贡献大的优质项目。

要加大对外招才引智力度,突出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等各个重点环节,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措施,继续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广泛吸纳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