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秦汉以来的道家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总结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总结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总结秦汉时期,即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秦朝及其后的汉朝统治下,中国政治思想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与思想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总结,以期了解当时的功绩、局限和启示。

首先,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

在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中央集权措施,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他大力推行法家思想,以治理国家。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幅员辽阔,所用手段不够灵活,治国理政的方式过于粗暴,使得国民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发言权和参与政治的机会。

第二,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强调统一和稳定。

随着秦朝的灭亡,刘邦建立了汉朝,对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

他通过重用儒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恢复了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仁爱和人伦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统治的合法性。

同时,刘邦也借鉴了秦朝的实用主义,采取了灵活的措施,包括减轻赋税、取消苛政等,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

第三,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还注重儒家的文化传统。

刘邦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文治”与“武功”的结合。

儒家的主要原则是以德治国,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培养人民,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刘邦巩固了政权,也使得汉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第四,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于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儒家经典的流传,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思想体系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政治制度、社会伦理、教育体制等方面。

此外,秦朝的法家思想也奠定了中国法制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统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统一和稳定,注重儒家的文化传统。

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与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统治的过于集权化和重用儒将的局限性。

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政治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政治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道家、儒家、》政治思想诸子百家的形成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各种思想碰撞,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

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个学派?“故名思议”诸子百家是全部思想学派的总称呼,“除了形成学派的十二家”其他能叫上名字也有上百家。

据历史各类史书记载,当时的学派共有一千多家,涉及到了各个领域。

各大学派培养人才、著书立说,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进程。

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强大的治国方案和完善的封建专制制度。

道家思想精髓及政治思想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如果你仔细研究道德经不难发现,他的思想用两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反用》他提倡不与人争,功成身退的思想,被后世推崇。

老子在政治方面曾提出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等思想。

在治国方面他提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有德行的圣人在治理的方法上,使百姓心境恬淡,生活安康,意志无争,信念坚定。

道家思想也称之为黄老思想,是黄帝学派及老子学派的结合。

在政治上走的是一种温和的路线。

国家战乱后,统治者常用这种治国方式,让国家百姓休养生息。

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熙盛世”都是黄老思想的产物。

其实这种治国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

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就是把权力外放出去,让大臣们各自为政。

当政者什么都不管,地方诸侯势力扩大,很可能威胁皇权,如果国家太平倒好,如果发生内乱,也将难以掌控局面。

可见黄老思想,只利于战后休养生息。

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几乎对于国家作用不大,这也导致了黄老思想,不能成为一个封建时期国家主流思想的真正原因。

儒家思想的分支与改良。

孔子的一生都在周游列国,提倡他的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孝、悌的治国理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终其一生都在处处碰壁,他的思想在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一点发挥的空间也没有。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B、顺时变法与礼法 历史既是一个进化过程,又是一个退化过程; 以一世之制度治天下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 从历史运化的原则看,人为的礼仪制度只能收一时之效,不可能永远适用,
因此,礼仪要随时代而变迁,要“与化推移”。 ,不仅礼仪是历史的产物,法、是非也是历史的产物,《淮南子》还强调了
法的社会性。 认为形势胜于个人,主张政治要“趋时”
“独尊儒术”的影响 经过汉武帝的提升,儒学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与政权相结合的道路,以后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3)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 A、背景 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要利用一切有利于巩固其政权的政治理论;
西汉中期,各个学派之间的交融合流已逐渐成为时尚。
B、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 求变: 变的地位: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A、法自然与无私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要受自然的制约,人不能将自己置于自然的
对立面; 顺应自然规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无私; 无私落实到行动上,则要遵循顺自然,遵必然和贵因的原则; “所谓无为者,不易自然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
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 A、认识前提: 阴阳之道作为天的运行规律,直接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统治者的政策原 则; B、内在秩序:阴兼于阳
C、内容 第一,“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 关联的两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 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
B、行礼法、定名号 礼不仅表现为秩序和事理,又是道德、风俗和日常行为的标准与规范; 礼的核心是“别贵贱、明尊卑”,尊卑要通过名号、等级等具体规定来体现和保 证,因此要定名号; 礼的另一种精神是天子爱民,上爱下; 在强调礼之外,贾谊也注重法,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势法制”,才能谈仁义的问 题。

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道家学说经过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发展,影响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起源道家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其始祖可以说是莫邪山人老子。

老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了道家学说,主张“以无为的态度来看待存在,以逍遥自在的方式将生活过好”。

老子提出的“道”概念,是一种贯穿天地万物的普遍原理,它是一种无形无形的存在,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也不可捉摸。

二、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道”,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而生、由道而成,并且认为道是“无为无为”,不会对世间的事物进行干预。

而受到兵家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也提出了“非攻”的主张,认为“法不战”、“形不名”的治理原则,更适合于实践生活。

三、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强调“无为”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这也是老子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强调了“以生活状态提升自我,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以达到顺应自然的天道”。

认为人如果能够不断地“虚心以待,积极进取”,就能够做到“无为而不无功”,实现“至上而无上”。

2、谴责权力追逐道家学说认为权力追逐是人类社会的根源,有着毁灭性的后果,应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认为“身无长物,心不是非”,同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不必刻意去违背这个规律。

3、倡导自由道家学说倡导自由,认为“天地自然而然”,人类社会也应该保持自然无为的态度。

并且试图让人们摆脱旁人的束缚,使自己脱离外在因素的干扰,追求自己内在的天性和本性。

四、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学说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

1、对中国哲学的影响道家学说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道家思想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秦汉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体系。

一、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基本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调。

在这个时期,道家思想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道家思想与政治秦汉时期的政治激烈动荡,大量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被流放,道家思想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不过,一些道家思想家也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例如著名的黑暗孔子门徒荀况就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的道家思想家。

他认为“君子不食猪肉”,强调道家思想与世俗社会的联系。

2. 道家思想与传承秦汉时期,一些经典文献的流传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道家思想的传承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同时也孕育了一些新派别。

3. 道家思想与敦煌文献敦煌文献属于中国历史中文献发掘最多的一个收藏,其中大部分是与道家思想有关的文献。

由于城隍神在秦、汉时期逐渐与民间崇拜的道教融合,城隍神文化成为了一个包含道教思想的文化系统。

敦煌文献对于秦汉道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秦汉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的体系是一个几乎覆盖了所有哲学思想的哲学体系,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体系则是道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道家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涉及到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哲学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后期的重要体系之一。

阴阳五行的学说基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关于宇宙、人类和自然的各种道家思想。

在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成为道家思想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2. 道教思想道教思想发展自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化

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化

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政治上有很多变革,哲学思想也有了很多新的发展。

本文将从哲学思想和政治变化两方面来探讨秦汉历史。

一、秦汉哲学思想的发展1.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在秦汉时期,阴阳五行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其阴阳五行属性,而这些属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世界的本质。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医学、农业等方面。

2.墨家、道家、儒家的兴起在秦汉时期,中国哲学形成了以墨家、道家、儒家为代表的三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墨家思想强调利益共享,反对战争,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儒家思想则强调仁政、礼教等。

3.佛教的传入秦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死轮回、缘起性空等,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

二、秦汉政治的变迁1.秦朝的崛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推动着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变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

2.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王朝,它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并加以改革和创新。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五经注我、百官定品”的科举制度,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科举制度。

3.王莽的改革汉朝末期,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试图挽救朝廷的危局。

他废除惠帝、孺子婴等皇帝,自立为新帝,实行以“公卿大夫”为核心的新政,试图恢复汉朝的统治。

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奏效,反而导致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三、秦汉历史中的哲学思想与政治变革的相互关系在秦汉时期,哲学思想和政治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唯有深刻理解这种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秦汉历史的发展。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曾经影响深远的时期。

秦始皇的三大改革,开创了中国的皇权专制时代;刘邦通过“分封制”与诸侯共治,打破了战国七霸的格局,奠定了汉朝的基础。

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既涉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又关系到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影响。

一、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专制秦始皇通过将封建制度彻底消灭,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将国土划分为同一的政治单位,制定统一的法规,集中大权于一身,实行硬性统一和等级制度,结束了长达五百余年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权专制的开创者。

2、分封制汉武帝改变了秦朝“予民以土”的政策,采用五等爵制、郡县制的方式,以地方诸侯为支撑,通过与诸侯共治的手段,确保自己的统治,使得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相对稳定和变得相对和谐。

3、官制改革秦朝的官制实行“任贤不遇,用人不当”的制度,是由于皇权集中、专断和自负的政治意识所导致的,而汉朝对于官制的改革与创制,将官员考试制度化,限制血缘关系、任用年限、受到考核评价等手段,充分提高了政治人才的选拔和后备人才的储备。

二、秦汉思想的影响1、法家思想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显然是推动皇权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力量。

在法家思想中,法律与人情之间的矛盾要通过法律的严厉规范,来避免滥权和腐败,保证政治制度的稳定和运转。

2、儒家思想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则是对于法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和修缮。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必须利用人性这个优势,来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儒家经典《论语》中平衡孝悌、忠恕与公义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中流砥柱,对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3、道家思想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想以庄子为代表,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宗教性,而透过“无为而治”的境界,许多人希望逃离政治、社会的现实,寻求一种世外桃源、避世静谧的生活。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墨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墨家有宗师,有旗帜,有师承,甚至还有一定的组织,如墨家。

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道家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他们的旗帜和宗师就是黄帝和老子。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

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在先秦尽管无派别的名称,而且相互之间还有激烈的争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

道家的理论特点。

道家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讲道,二是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他们都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脊梁。

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它的内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它所具有的方法论的意义。

道家的道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依照道的观点,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切在变;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这种方法论给人们的启迪显然比具体论述更有意义。

道家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与人们的社会性是根本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性,特别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仁、义、法、治等,都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破坏。

常人所说的圣贤,如尧舜之辈,恰恰是破坏人性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因此不是改造它,只有抛弃它才能解脱枷锁。

回到大自然中去,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道家的政治倾向。

道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又为统治者提供了精神麻醉剂。

道家丰富的政治哲学是统治者必需的,但是对统治者尖锐的批评又是统治者不喜欢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陆贾:《新语》
• 重视法律。
• 《淮南子》主张“君制臣,臣事君”,重 视势与术。 • 君臣异道、守职分明。君主要知统御之术
(四)作用
• 对迅速恢复经济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 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世从大乱 走向大治时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提供了历 史借鉴。
三、《淮南子》的政治思想
• (一)《淮南子》的概括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 对黄老之学作较为全面系统总结的代表性 著作。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所写。原书有 内书、外书、中篇等,现在仅存内书21篇 。通观全书,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 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 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该书对当时影响有限 ,但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影响较大。
• 总之,《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导,以被改造了的道家思想为基 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成分融合而形成 的吕氏独特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不管秦王朝二世 而亡是否与秦始皇否定《吕氏春秋》的政 治主张有关,汉初的文景之治与《吕氏春 秋》政治理论的某些思想的联系是显然而 无疑的。
• 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最要本是在于君 主修身。古代圣王“成其身而夫下成,治 其身而天下治”,“为国之本,在于为身 ,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 为”。核心在于修身而自然之道,而达到 至公无私。 • 《吕氏春秋》认为君主治其身的一个重要 内容.在于自知、自罪。它说:“存亡安危勿 求于外,务在自知”。君主能够自知才能 反躬自责,有所戒惧。‘三代之兴王,以 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于王。”
秦汉以来的道家思想
汉初黄老、《淮南子》
• 道家学派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思想也不 那么一致和清晰,道家只能是有大体一致 的思考路数和思考兴趣的一批知识分子。 一般认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共同特点, 但孔子也赞成无为。北大教授江荣海认为, 道家政治思想是一种自然主义政治观,道 家学说的共通思路是体验宇宙变与不变的 “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 人类。
• 《吕氏春秋》认为君主要做到无为而无不 为的第二条是必须求贤用贤。天下贤明的 君主用不着白己劳形伤神,只要掌握住为 君治国的关键就可以了,这个关键就是得 贤。
• 《吕氏春秋》认为君主要做到无为而无不 为的第三条是要正名审分。君主设立百官 ,还要能控制百官,君主要做到无为而治 ,必须立官,必须“控其辔”。这个譬就 是正名审分。正名审分是使百官各尽其能 达到天下大治的关键。
• 道家思想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创造期;
• 秦汉综合期;魏晋以后为因袭期,其中玄 学清谈流行于世,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 作用,同时道家思想结合阴阳方术,在魏 晋南北朝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点的神仙道教, 但其思想基本沿袭先秦两汉,故谓之因袭。
•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 ,认为天道无为 , 道法自然 ,据此提出无为而治 、贵柔守雌、以柔克 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还要庞杂。老子的 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庄子逃 避政治,并且是无君论的宗师;杨朱是“人人不损 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黄老道家在 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同时,又杂糅了其他学派 的思想,如法家的权术;魏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实 践了政治上的个人不服从主义。
• 2、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思想是《吕氏春 秋》政治思想的核心。 《吕氏春秋》针对当时各诸侯国内刑外兵、 欲治而愈乱的现实,提出了以“无为”为治 国方法,要统治者顺应自然,不要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而要顺民心治天下。
虚君还包括虚静以待,不暴露个人的意图、 见解与欲望,不要钻到事务堆中去。君无为 臣有为,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 《吕氏春秋》还提出一整套以民本思想为 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
• 要得众顺民。提出以德治为主以赏罚为辅 的方针。 • 德治就是提倡忠孝礼乐。
• 《吕氏春秋》主张“完备”和“义兵。
• 完备,就是完善完备,注意兵备。提出以武 力夺取天下。但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 的。它说“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禁塞》 )这种根据战争是否合乎正义来判断战争的性 质并决定去取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 战争思想上它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说 :“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 决胜》)这就是说,战争的胜负除了它是否合 乎正义之外,就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勇敢了同 时认为武器装备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 本书十二月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阐 明四季十二月的天文、历象、物候等自然 现象,说明天子每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 应遵守的规定,以及为顺应时气在郊庙察 祀、礼乐征伐农事活动等方面所应发布的 政令。要求天子行事制令要“无变天之道 ,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实际上, 这十二纪是作者构想的一年的施政纲领。 • 如孟春,万物复苏,是养生的季节,不能 杀生,兵戎不起,否则有天殃。如果行夏 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 《吕氏春秋》集诸子百家思想之长,对先 秦黄老之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在道家 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黄老学派的代表 著作。
• (二)《吕氏春秋》的主要思想 • 1、《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的基础是“法 天地”。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 能达到清平盛世。 • 由自然而推论人事,通过宇宙、自然来相互 对应地论证人事,把人事、政治具体地纳入 到自然和宇宙图式里,即所谓“上揆之天, 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这是《吕氏春秋》 的一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十二纪提出的政 治运行模式。分《春纪》、《夏纪》、《秋 纪》、《冬纪》,每纪王篇,共60篇。 • 。
二、黄老之学的政治思想
• (一)黄老之学概述
•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 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 战国盛于汉初,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 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 诸家观点而成。《史记· 乐毅列传赞》称其代 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是继承了老 子“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谋略派,这是道家 主流,庄子寻求自由的隐逸派并占主流。
• 《齐俗训》指出:“圣人论世而立法,随 时而举事”;“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 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 ”
• 3、援儒入道,仁义利民。
• 仁义为本。《主术训》讲“国之所以存者 ,仁义是也”“国无仁义,虽大必亡”。
• 安民富民。“善为人上者不忘其下,诚能 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弗爱弗利,亲子 叛父。”
• 产生的背景
• 大一统的新制度帝国建立,秦以法治国很 快灭亡,引发人们对秦亡进行深入的反思 ,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也有自己的思考,如 何巩固和发展郡县制的帝国。《淮南子》 则反映了道家学派对新制度确立后如何巩 固政权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 “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淮南子 》上承《吕氏春秋》,下启《春秋繁露》 ,一方面对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各家思想进 行了大规模融合,反映了汉初学术经世致 用及思想融合的倾向;另一方面,也体现 。
一、秦道家:《吕氏春秋》
• (一)《吕氏春秋》的产生:成书于秦王 政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 代类百科全书性的巨著,有八览、六论、 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 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言 君王南面之术,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 当时秦国即将统一全国,吕不韦召集天下 宾客,主要是稷下先生,要求“人人著所 闻”,“记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 也”。
• 黄老之学按地域分为南北两支。一是南方 黄老学,叫楚地黄老学,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黄老帛书》、到《庄子》后学中 的黄老思想,再《鹖冠子》的历程。
• 北方黄老学,又称稷下黄老学,是指以战 国时期齐国古都临淄为中心所发展的黄老 道家学派思想,以稷下先生田骈、慎到等 为前奏,并形成《管子》四篇为代表。
• 了西汉道家思想转向老庄之学的倾向,开 启了东汉、魏晋玄谈清议的风气。
• 《淮南子》是以道家学者为主,书中对治 国之道的探讨十分深刻,蕴含着丰富的政 治思想。
(二)主要政治思想
• 1、无为论。
• 贯穿《淮南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是无为, 尽管全书并不是专讲无为。
• 道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基础,人也是道 和天地、阴阳的产物,人的活动也必须体 道、尊道。《原道训》中指出:“达于道 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 落实到政治层面,人君治国应始终遵守无 为的原则。
•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要为民兴利除害。
• 无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省事”、“节欲 ”,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发展农业生产, 实现社会安定。 • 做到法宽刑缓。 • 这是对秦亡及西汉初年治国经验教训的总 结。
• 2、“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历史观。
• 继承法家的历史观,反对复古,又融合了 儒学的思想。
(二)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的休养生 息的政策的需要。
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儒家, 法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 家的特点。
(三)主要内容
• 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 4、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 4、虚君明法重势。
• “虚君”,就是主张君主不生事、不奢华 、不独裁、用众智、重法治。
•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 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
• 善纳谏,用“众智”,反独裁,重法治。 “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
• • • • • •
另外还有 两晋之际思想家鲍敬言的无君论; 葛洪的有君论; 玄学的个人不服从论。(单独放在儒学讲) 晚唐无名氏的《无能子》倡无君无臣论; 晚唐罗隐的明君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