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选材原则与要求

新闻选材原则与要求
新闻选材原则与要求

新闻选材原则与要求

一、新闻选材的含义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一是指选材的范围。首先,要区分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承认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这是从哲学角度强调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并非所有事实均能构成新闻,只有当某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时候才会转化为新闻事实,因而新闻价值是区分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试金石。新闻选材的范围,只能限定在新闻事实的材料之中。其次,要区分新闻素材与新闻题材。素材,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是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件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等等。新闻素材虽然都和新闻事实有关,但因受到新闻主题、新闻体裁和记者个人写作习惯的制约,决不可能兼收并蓄,全部写进新闻作品里去。换句话说,它只是一堆供人筛选的原材料,而不是准备组装的零部件。题材,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则是指记者经过反复思考,根据报道规律,围绕写作目的,确定新闻主题,在此基础上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而选出来的准备写进新闻作品里去的材料。只有新闻题材,才能构成新闻作品的实际内容。

二是指选材的过程。选材的过程,就是记者对已占有的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再鉴别,从而确定取舍及其使用的过程。一般说来,从采访到定稿必然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提炼主题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对素材的筛选,经过筛选,决定取舍。筛选,通常是把新闻主体事实、重要数据、典型细节或事例、必不可少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的具体材料选做新闻题材。筛选,还要认定入选材料的使用价值,价值大的重点描述,次之则一般记叙,再次一点的便点到为止或一笔带过。

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到社会传播的过程。只有准确、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事实,才能产生有益的传播价值;如果需参才失实,或是不能主动、深刻地反映事实真相,传播则将产生极大的负效应。另一方面,新闻事实乃至客观存在,如何反映则为观念形态,这里就有选材的倾向性问题。再一方面,新闻事实是一个立体的多面材料系列,反映什么会有一个目的性问题。所以从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材料,到选择的倾向性和目的性要求,都有一个认真选材的问题。

华山同志曾谈过这样的情况,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的记者一过江就跟上穿插作战部队,一连三个战役,都是插到敌人中间猛追猛打,耳闻目睹的莫不是敌人狼狈逃窜的情景,于是她就说美国军队“不堪一击”、“比国民党军队还好打”、“打美国佬好比吃烧饼”,诸如此类的报道都出现了。也有的记者,在朝鲜总是跟在狙击部队,俘虏见得不多,炸弹却挨得不少,于是有人对胜利前途怀疑起来,说:“美国是纸老虎?我看还是钢的哩!”两者各执己见,似乎都是亲身经历的事,但因只看局部,不看全面,则都有局限性。须知新闻事实是由多方面材料组成的,不从全局看,常会出现围观真实而宏观失实的问题。正像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必将以偏概全。所以选材,不可不慎!

二、新闻选材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讲求报道效果,这是新闻选材的指导思想,并具体体现于下列选材原则:

一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前已述及,事实材料决定主题。这里要讲的是,主题制约事实材料。新闻构思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主题的确定和提炼,主题在新闻作品中起主导作用。新闻主题一经确定,就该围绕主题,从严选用能够说明主题的材料,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则应一概舍弃。

《“迟到”的勇气仍可嘉》是1994年3月3日一家晚报发表的通讯标题,也是通讯的主题,报道一普通女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终于鼓起勇气上交了一年前拾到的金项链。通讯围绕这一主题思想,在选材方面就下了一番功夫。当时拾金过程、环境以及拾金者的平时表现等等,记者都割舍了或者一笔带过,而着力选用的是紧扣和深化主题的材料。如描述拾金未交时的心理压力:“戴在王求兰脖子上的这条金项链,如同枷锁一样沉重”,“她说:‘越戴越感到心里不安,毕竟是别人的东西。’”如刻画“迟到”的勇气:“看到报上、电视里精神文明事迹一幕又一幕……她与丈夫商量,一定要把这桩‘心事’了结,学雷锋题词纪念日又到了,她鼓起勇气付诸行动。”“昨日,记者在武林浴室了解到……一位一年前在该浴室洗澡时捡到一条金项链的年轻妇女,一年后的今天,鼓足勇气将这条”越戴越不安心“的金项链交到了浴室经历沈荣宝的手里。”

二要区别主次,反应实质

事实的各种素材,总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新闻选材,必须提出表面化和枝节性的东西,而把反映事物实质的主要材料抓住,这样才能揭示不同新闻事实的内在特性,准确、鲜明、深刻地表现新闻主题。

实践证明,对新闻事实材料的选择,不是一种随意性行为,更不能“拾到蓝里都是菜”,必须择其要者而取之。有时候,只能截取其中的“闪光”部分,即最突出、最有特点和新意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片段。如会议新闻常截取其最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一点,速写、特写则取材于一个场面或几个镜头。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只选择与此有关的题材,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主要部分,其他与此无关的素材均应删去。例如1986年5月13日,北京召开“‘六·五’国家科技公关成果总结表彰大会”,许多记者参加了会议并写了会议消息。《文汇报》一位记者慧眼独具,从中捉住了大会上的一个新消息,即国家计委主任在讲话中提到,“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将改变过去的合同制,采取招标、投标制,项目研究资金将投放给中标的单位作为资金。他敏锐地感到当时这个消息的重要新闻价值,于是舍弃了其余的新闻素材,将这个材料单独“曝光”,写了一条非常引人注目的新闻。又如有一年,在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会上,曾经出现这样一个镜头,泰国队的一只巨型风筝放飞时窜落,在场的上百名观众却依然秩序井然,目光毫无嘲笑之意,而是充满友好和善意的安慰;泰国队队员开始沮丧不安,继而吃惊和感动,他们把风筝拼命撑开,露出由中国万里长城和泰国金庙组成的巨幅画面,画面联结处是六个中文大字:“中泰友谊永固。”人们中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记者抓住这个重要情节,舍弃了其他素材,写出《中泰友谊永固》的特写,以显示中泰人民之间的友好情感,使这篇新闻作品拥有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和一组新颖的题材。

新闻选材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要求对掌握的事实材料做一番鉴别和分析,该取的取,该舍的舍。《新华日报》发表的《大火无情人有情》,报道大火毁了许其均一家,并夺去了两个女儿的生命,当地干部和群众在党支部带动下,伸出热情的手,帮助许其均重建家园。在这则新闻中,记者没有引用诸如接受教训、加强防火一类的材料,而是深刻表现新形势下农民

新的时代精神。正如一位农民说的:“现在大家都开始富起来了,我们不能让许其均一家掉队。”新闻以生动的令人信服的事实,驳斥了当时所谓“农村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社员心散了,风格低了”这种论调。又如《工人日报》曾报道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沉,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事情。此事并不是给死者加上“英雄”桂冠和开个追悼会就能开脱责任的,因为事件发生绝非偶然,是有关领导长期不重视安全生产,不尊重科学,不严格执行规章的必然结果;加上时候又不如实报告情况,欺上瞒下,强行统一思想,企图掩盖矛盾,并给事故调查设置障碍。这种情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极大。因此,选材角度应从事实的根本原因方面去挖掘,以抓住读者最关系和政策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这篇报道正是这样作的。

三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记者在采访时,素材越多越好,以便留有余地。写作时相反,取材少而精,要选用能说清问题的典型材料,事例也不再多,力求以一当十。

新闻的内容充实、丰富,并不是单纯指事实材料多、例子多,而是指选用的事例能够充分地深刻地说明新闻的主题。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用一个例子能够说明问题,就不要引用第二、第三个例子,类似的例子多了反而显得累赘,关键在于事例要生动、典型、有代表性。前面讲到过的魏巍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尽管某些“合理想象”成分不适用于新闻写作,但作为一篇很有影响的作品,又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就包括事例的精选。全文仅用三个事例,却能分别代表志愿军战士的个体与群体、深爱与深恨、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这三队不同层次的矛盾统一体,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思想和伟大精神得到生动而深刻的表现。

新闻写作,实际上是一种选择与表现新闻事实的艺术。有较高业务能力的记者,透视社会的视角往往是“立体状”的。他们可以根据新闻事实的各种材料,按报道需要,依照各种材料的性质和价值,进行多层次排列,从中选择最适宜的材料,使材料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意见重大的新闻事实发生后,记者可以立即写出动态新闻,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大事;接着又可根据采访掌握的目击性现场实况材料写出速写、特写等形象性新闻,使人们得到现场实况的了解;随着新闻事实的发展,真相逐渐暴露,记者又可写解释性新闻、典型新闻、背景新闻、新闻述评等深度报道,反映事实产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必须选择该新闻最能说明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选择最有意义的事例。

三、新闻选材的要求

新闻选材总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价值,并善于运用新闻规律,有效地进行新闻宣传。新闻选材有四方面具体要求。

1.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新闻选材要选新鲜生动的,即新近发生又富有新意的事实材料。所以就选材

《江西日报》关于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报道,在选材上就很注意新鲜生动的要求。国际鹤类基金会经过调查宣称:当前世界只有3200只白鹤,

它们已被列为时间诶濒临灭绝的重要珍禽之一;江西鄱阳湖突然出现庞大的白鹤群,其中最大的一群达到409只,其信息质量之高异乎寻常,所以消息已发表《江西日报》关于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报道,在选材上就很注意新鲜生动的要求。国际鹤类基金会经过调查宣称:当前世界只有3200只白鹤,它们已被列为时间诶濒临灭绝的重要珍禽之一;江西鄱阳湖突然出现庞大的白鹤

友来鄱阳湖观看难得一见的白鹤群。

《新民晚报》报道《郁达夫北海真相大白》,新闻中选用的也是新发现的事实材料。中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军队杀害于印度尼西亚。但是怎样被杀害的一直是个谜。1985年9月17日在浙江富阳召开的郁达夫烈士殉难4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日本横滨大学教授铃木正夫当中公布了经过多年调查而获得的郁达夫被害真相,自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2.选用积极作用的材料

我们强调选用具有积极作用的新闻事实材料,目的是使受众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北京日报》刊载的《京郊出现“科学热”》,报道北京郊区农民迫切要求科学种田,纷纷邀请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粮食作物栽培教研室教师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应用推广新技术。这篇报道选用的事实材料,对于启发人们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起到积极作用的材料,往往也是有重大影响的材料。怎样才能抓到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影响的材料呢?一般说来,需要经常注意三方面的动向:一是政治动向。主要是党和政府在一个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意图,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记者要善于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分析形式,分析社会各界的各种反映,衡量客观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抓到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材料。如关于“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很快分析了当时的全国形势,认识到这是一场拨乱反正的重大政治讨论,便及时进行报道,终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二是思想动向。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一个热点问题的出现,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也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思乡情绪。记者应从中发现和分析人们思想的症结所在,从中作出积极的引导。例如1978年第四季度,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一些“大字报”,国内不少群众担心又会乱起来,国际上对我国局势也有种种猜测。记者正是根据这些思想动向,及时报道了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和日本朋友时发表谈话的两条消息,对促进安定团结,澄清模糊认识,消除群众疑虑,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是经济动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伟大战略方针。作为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全国的地方的经济形势,了解有关工农业经济、金融、贸易各方面的主要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各项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台。

在抓经济动向方面,材料是很多的。诸如抓住成功经验加以推广;派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狠抓党的方针政策落实;以及怎样从宏观和围观两个方面反映

经济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和成效,等等。

3、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新闻事实材料的选用,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应该尽可能多取那些独具特色的材料,注意从“一般”中抓“不一般”,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

前几千推行厂长负责制,似乎工厂只要一承包,厂长一负责,工厂所有问题立即解决,生产上去了,经济效益也好了;农村搞多种经营,农民富裕了,于是“万元户”满天飞。这种现象反映了新闻报道“一窝蜂”、“一刀切”的倾向,也说明新闻选材缺乏特色。

一窝蜂报道的倾向为什么会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记者虽然等得新闻选材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主要矛盾),但是却没有懂得必须同时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即要抓住新闻事物的个性特点。这样,新闻就会公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就会概念加例子,反映不出事物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报纸上登载了一些重要的新闻后,同类型的稿件就会大量涌向报社,往往主题雷同、事例类似、角度相仿。这样的稿件内容大同小异,毫无特色。以往跑农村的记者在报道农业生产方面,常常是题材内容雷同,只不过时间和数字变动了,有人讥之为“四季歌”:“春季里来春耕忙,夏季里来快双抢,秋季到来闹三秋,冬季分配喜洋洋。”

因此,新闻选材要独具特色,就要突破旧的思维框架,选用新颖的材料,包括新的动向、成就、经验和问题等等。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和不曾采用过的表达方式。如前几年我国强调植树造林,一般都满足于泛泛介绍XXX单位如何搞好植树造林,或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如何。新华社一位记者则写了《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南京市是绿化的先进典型,他突破框框,直截了当抓住这个典型存在的问题,就别具特色,不同凡响了。

4.选别人没用过的材料

新闻的选择,还应当选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包括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是因为“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结果将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应反而成为负数,也不符合新闻姓“新”的要求。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求新求异,这是受众的普遍心理。一般说来,凡是欲知而未知的材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阅读或收听(收看)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而别人已经用过(报道)的材料,读者(观众、听众)已经见(听)给偶,如果重复引用,就显得老套、陈旧,降低甚至失去信息含量。如飞机喷药、播种的材料,屡见不鲜,就不要再滥用、套用。新华社的一则电讯报道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花了1.9万元向北京航空学院定购了一架“蜜蜂3号”超轻型飞机,用于本村即周围村庄粮、棉田的喷药、施肥和飞播树种等。因为这是我国农民购买的第一架农用飞机,机组人员由村里选派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到航空学院培训,这样的新闻事实材料别人从未用过,这就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而且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赖给农村带来的经济发展景象。由此,我们而就不难理解国外报纸常常爱用“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的原因。近几年,国内刊有“独家新闻”的报纸也多起来了。

新闻结构和结构规律

一、新闻的结构及其构成

所谓“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和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本章以上三届已经述及,新闻的主题犹如人之“灵魂”,新闻的材料犹如人之“血肉”。但是,灵魂也罢,血肉也罢,都需要一副骨骼作为它们的依托,否则,血肉固无所依附,灵魂亦无处寄托。正如一个人,若无完整匀称的骨骼,或畸形变态,或缺手断腿,那也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新闻结构犹如人的骨骼,是一种组“局部”为“整体”的营造艺术,当代西方写作学称之为“建构艺术”,是新闻写作中又一个必须反复推敲,细心斟酌的重要课题。

我国古代文论对文章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有物”就是文章要有真切、实在的内容;“有序”,就是文章要有条理,结构要清晰严谨。古代文章家都很重视文章的章法,主张动笔之前,先要进行整体的构思,“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李渔:《闲情偶寄·词典部·结构第一》),胸有全局,才能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新闻写作也应该借鉴古人的这些见解和技法,特别要注意写得“有序”,避免杂乱无章。

当然,文章结构必须与内容相适应,不同的内容就不可能只按某一个固定的模式如法炮制。即使像应用文、消息等在写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格式,但那也只是一个大框框,就单篇写作而言,仍然存在布局谋篇的问题。每篇文章(包括新闻作品)在写作之前,都要根据特定的写作目的和具体的思想内容,精心构思,合理安排,以求为文章的材料和主题找到一种最佳的表现形式。新闻结构如何,将会或字节影响报道的效果。讲究新闻结构,不仅仅是把事实材料组织成篇,而且要有步骤、有重点,使之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更好地反映事实并发挥新闻宣传的功能。

新闻结构的组成部分(结构内容),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层次,主要是指文章内容表达的次序,体现作者思路进展的步骤。人们常把文章的层次叫做“意义段”、“结构段”,或称之为“部分”。“段落”,则指行文中的最小意义单位,以换行、提头空格为标志,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人们通常把它叫做“自然段”。

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式也不同。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层次安排方式,即结构方式,可以事实的重要程度为顺序,或以事实发生的时间、空间为顺序,也可以问题或材料的分类为顺序,还可以几种顺序结合运用,岁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定。

分段要注意单一性,避免把几层相对独立的意思挤在一个自然段里;分段又要注意完整性,每一段应该把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集中说完;分段还要注意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合乎逻辑,使每个段落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段,合则为篇”。此外,分段需要注意整体匀称、粗细适当,不宜某一段过长或过短。当然,不分段的短消息另作别论。

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也有各自的逻辑关系,组织段落时要考虑一群句子的聚合排列、衔接连贯。几个聚合的句子,有的是“总”和“分”的关系或“分”和“总”的关系,有的是承接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有的是转

折关系等。恰当地组织段落,是清晰地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

过渡,是指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连接和转换。在新闻作品中,通讯、特写常用“过渡段”、“过渡句”,消息常用“过渡性词语”来表示。新闻作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呢?

一种情况,内容转换时需要过渡。如写消息,在插入背景介绍时,为了使读者跟上作者的思路,往往需要过渡;又如写通讯、特写,在地点转换、时间转换或时间转换时,为了同样目的,也常需要过渡。

另一种情况,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变动时需要过渡。如由记叙转为议论,或由议论转为记叙,由描写转为抒情,或由抒情转为描写时需要过渡;由概括说明转为具体描述时需要过渡;记叙事件采用倒叙、插叙的交接处需要过渡。

照应,则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也就是说,新闻写作,应该瞻前顾后、首尾圆和。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道的内容,前面要有所交代或暗示。

具体的照应方法通常有3种:

一种是正文与标题照应。有的新闻作品在正文里多次照应标题,目的是为了点明主题、突出中心。也有的是因为标题含义比较深刻、含蓄,读者一下子了解不透,需要在作品中逐步交代和照应。如上面举过的实例,《谁是最可爱的人》、《追求》等等,都十分注意提问照应。

一种是前后内容照应。即在行文当中,根据主题的需要,围绕一个事件或一个问题,自然而仍然地加以照应。这种照应绝非重复,而是通过多次照应,使内容层层深入,更加鲜明地表现主题。如著名作家峻青所写的散文式通讯《鹤兮归来》的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看一看那已逝去的仙鹤可曾重新归来?”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为后文设下伏笔——因为作者在后面通过老人之口说出“就是有这种不讲道德的人拿气枪达仙鹤”、“仙鹤这种鸟儿,它不但喜欢幽静安全的环境,也喜欢清净洁净的空气”之类呼应前文的话。

再一种是首尾照应。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常在开头点名本文主题或交代写作动机,中间层层展开,收尾小结全文。这样的开头和结尾,往往兼具首尾照应的功能。如报道残疾青年马文仲和妻子矢志办学的人物通讯《躺着的人生站立的事业》,开头教导:“10年前马文仲拖着残疾的双腿办起了小学差生补习班,至今已让1000余名儿童复学,并把800名小学生送进了中学。”结尾写道:“马文仲的人生是躺着的,但他的事业是站立的,他的精神是高达的。”这样的首尾照应、问题照应,不仅说明了主题,而且深化了主题,显示了结构的严谨。

过渡和照应,是一种促进新闻作品气脉贯通、衔接自然、浑然一体的重要手段。但是,又不能滥用,对那些自然明白、无需过渡或照应的地方,如果硬要使用,反而会影响行文的简洁和通篇的和谐。

开头和结尾,是很多新闻作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居篇首,给人以第一印象;一居篇末,予人以最有印象。两者位置突出,功用特殊,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头尾的起结技巧,消息写作尤其要重视“开头”。

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篇点题法”和“形象导入法”两盅。前者或概括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或突出个性,强调内容特点;或开宗明义,提出全文主旨;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等等。后者或描写环境,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渲染气氛;或回忆联想,导入正文的展开;或借用诗词,作为叙事的开端等等。常见的结尾方法则有:或总结全文,揭示主

题;或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或指明方向,鼓舞斗志;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开篇贵在“先声夺人”,让读者看一眼就被抓住,引发一种急于读完的期待心理;结尾好在“清音有余”,要使读者感到饶有余味,读后印象深刻。

二、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

新闻结构有其自身规律,总的要从体现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其传播价值考虑。具体要求是:

1.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

新闻报道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愿望要求和传播各种重要信息的特殊职责。传媒性质的特殊性,规定了新闻作品必须正确体现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和自身发展规律。如以“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为例,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和谁有关系?产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发生的情况和结局如何?都要区别主次轻重逐层回答,尽管可以按其重要程度的递减顺序安排结构,但必须反映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至于其他方式的结构,有的故事性较强,则按时间顺序、按时间发展过程来写;有的涉及面广,则以矛盾为线索,突出相互关系,围绕矛盾,逐层剖析;有的矛盾复杂,则抓住主要矛盾,概括主要情况,逐层分解,达到一目了然;有些新闻趣味性强,则先扫描片段或场景,然后呈现新闻事实。总之,结构要因时而异,因需要而异。但归根到底,都要能真实、生动地反映客观事实,使若干事实材料性策划那个一个有机的整体,按事实本来面目反映事实,并使事实的各个部分脉络贯通。

2.有利于表现主题

新闻报道总是有目的的。目的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广义的,即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一个动态消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另一层意思是狭义的,即通过事实的报道表达某一思想观点的,我们称之为狭义主题。不论狭义主题或是广义主题,新闻写作都要围绕主题(目的性)展开。新闻报道是对事物运动状态的有目的的陈述,结构上突出什么或不突出什么,都要从有利于表现新闻主题考虑。

3.适应受众心理

新闻结构要便于受众接受新闻事实。从总体说,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广大受众,只有受众喜欢读、喜欢听,新闻报道才能产生传播效益。因而新闻结构必须适应受众,便于阅读,便于听和看,以及急于了解事实的心理。如”倒金字塔式“结构的产生,就是适应受众急切心理的结果,新闻一开始就把最主要、最有趣、最生动的事实材料放在前面,使读者一下就找到了要读的东西,而且还要弄清有关情况,迫使他非读下去不可。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新闻结构就要把主要的问题提出来,激起读者同感,并认真的读下去。为此,新闻写作要考虑受众的心理状况,诸如接受兴趣、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对有些难懂的事,你要解释、补充;对复杂的事,你要用背景材料来说明;对于难以理解的事,你要加以分析;对于行内行外不同的接受对象,由于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你有时要用比喻等等。既要层次分明,又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从新闻写作的层次来看,动态新闻的结构在于首先突出什么事,注重受众信息需求,所以要把最精彩、最重要、能吸引人的事实材料放在前面,然后再依次提供有关情况,使受众能够获得有关信息,满足对“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需求,这种结构因而往往以“倒金字塔式”结构为主,这是第一个层次。

新闻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受众获得新闻事实的初步信息后进一步想了解这件新闻事实的现场真情实况,所以结构往往要突出怎么样,以回答新闻事实发生时的变动轨迹。这种新闻常借助文学笔法,绘声绘色,所以常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加以表现。新闻的第三个层次,是在受众获得发生了什么事和怎样发生的以后,为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而写的。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寻根究底心理而写。即回答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背景情况又如何,有什么经验可借鉴,其今后发展趋势可能会怎样等问题,重点在于释疑、解惑,也称之为理解需要。这类新闻的结构常常是先将人们关注的有关新闻事实中的疑点,放在文章前面,然后再逐层剖析,这类新闻形成所谓分析性新闻,背景性新闻,问题新闻,解释性新闻等深度报道,其结构特点是按新闻的逻辑顺序将事实材料逐层展现的。

4.紧凑又富有变化

新闻写作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出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要在极短的时间里传播更多的信息内涵,所以新闻写作的特征表现为言简意丰,反映在结构上要力求紧凑、明快,不宜繁冗拖沓;新闻事实的丰富多样,有要求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新闻的魅力是要在受众刚一接触新闻时就能被吸引住,而且又要能以较短时间即可了解详情。根据这种特点,在结构上必须有自己的特点——紧凑。即紧紧抓住新闻中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部分,逐层展现出来,要摒弃一切多余的部分,而且要表现得明快畅达,一目了然,不留疑点。正如上文所说,动态新闻要突出展现新闻的重要事实材料,让受众了解发生了怎样一件事;形象性新闻要围绕新闻事实发生、变化时的重要场面、情节、细节,予以精彩的展现;而深度报道则围绕事实产生的原因、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按矛盾发展的逻辑顺序予以展现。

新闻作品要短,结构要紧凑,并求灵活多样,富有变化,这是由于新闻事实丰富多彩,受众对各类新闻要求各有不同所致。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几篇新闻,因内容各有侧重,结构也灵活多变,如1948年10月22日发表的《我军解放郑州》一则,一开头即用“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与今日占领郑州。守敌向北逃窜,被我军包围于郑州以北黄河铁桥以南地区,正歼击中”。文章先将主要事实清楚地介绍出来,然后围绕解放郑州在地理位置及战略上的重要性与守敌为何慌张逃窜的背景材料加以衬托,反映了这则新闻的重大价值。

5.符合体裁的特点

各类新闻体裁都有各自的写作规律,都有不同的结构要求,并有其基本的结构组成部分。为此,必须细致研究各类新闻的体裁特点,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即对某种文体的具体印象和特有感受,通过反复的练习,以期比较成熟地掌握几种常用的新闻体裁,使自己在撰写新闻作品时能根据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恰当的结构形式,从而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地表现新闻内容。

掌握各类新闻体裁特点,对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十分重要。在报道主旨(主题)和材料选择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新闻写作考虑新闻结构即谋篇,首先要看是选择何种体裁。这是因为:其一,每一种新闻体裁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体裁的特性和基本功能,如果记者报道的目的是选取某一素材来传播某一重要消息,就应该首先确定采用消息这种体裁,而不宜采用通讯文体。其二,每一种新闻体裁的篇章结构,也有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某些特点。例如,消息结构的基本特点是高潮在前,开门见山,头重脚轻;通讯则通常采用“风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把最重要最有力的事实写在后面。如果记者手中的许多材料足以反映一个深刻的

思想观点,而这个观点只有当这种材料逐一表述之后才能使人明白和接受,那么,记者应该采用通讯这种文体,而避免采用消息。所以,记者写作首先要确定与内容相宜的体裁形式,而后考虑其篇章结构。

掌握各类新闻体裁知识并能应用自如,将使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掌握的许多素材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常说记者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是说他掌握所有新闻体裁的功能,特性和写作要领,就像一位精明的木工师傅,熟知什么样的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家具。记者通晓什么样的素材适用于什么样的体裁及其结构,手中有意义的素材就都能派上用场了。因此,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十八般武艺”的记者必然是“高产”的记者,高效率的记者。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年至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读书报告

灯光下的思考 ——读《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有感 当我读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间已经临近午夜,我依然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脑海中总是跳跃过书中的文字片段。我想这本书为我带来的好处不仅在于它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新闻的思考。从进入新闻系的第一天开始,我一直停留在不断吸纳新闻相关知识的状态,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我所学专业的方面还是第一次。因此,在提笔记录下我零散的所思所想之前,我要首先由衷地感谢书的作者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两位先生。 一、新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新闻的原型是早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当一个人把自己所知道的消息告诉给另一个人的时候,新闻便诞生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已经突破了其诞生之初的粗糙模式,带着时效性与真实性,向着更加精致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传播,新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相信未来,新闻将再一次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给我们带来更加强烈的惊喜与冲击。 对于人们来说,新闻是获知各种信息的最便捷方式。通过新闻,人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国际、国内、军事、经济、天气、社会、科技、文化、健康等许多内容,真正印证了一句老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已经愈发地离不开新闻。计划外出旅行的人,需要通过新闻来了解天气方面的情况,来调整自己出行的方案;商人则更多关注新闻的经济版块,来掌握市场方面的动态;百姓之间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当日新闻所报道的一些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伴随着新闻采访的实时性,传播工具的快速更新换代,新闻已经进入了大爆发时代。 二、作为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从广义上讲,新闻是传播各类信息的一种工具,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新闻是我们的第二生命。对待自己的第二生命,我们应该慎之又慎,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 新闻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诠释新闻的意义和价值,走上了工作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们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工作在幕后的工作者们,为了能够使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第一时间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不舍昼夜,忘我工作;为了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新闻机构在世界各地设臵了记者站,工作在那里的记者们忍受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与饮食结构带来的不便,更多的是与家人远隔重洋的苦楚;更有那些奔赴战争现场的战地记者,在我的眼中,他们是无惧无畏的战士,随时面对着死神的威胁仍然从容不迫地进行着来自第一线的报道。 对待新闻,我们应该首先忠于事实真相。任何经过刻意加工和改编的新闻都不应该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的初衷,也违背了新闻工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第1单元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内容要点 1.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大新闻传播的群众性内容:①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为其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当好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③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沤歌人民群众的创造业绩。 (2)提倡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形式:①形式生动活泼多样化;②语言通俗易懂大众化;③风格鲜明泼辣个性化。 (3)实行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方式:①充分重视群众来信来访;②坚持发表读者(听众、观众)来信;③经常开展受众调查。 二、重点讲解 1.“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这是马克思对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指出,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的报刊应当是属于人民的。它体现人民的精神,表达人民的思想,与人民同甘共苦,同生同在,为人民表达舆论,仗义执言;它依靠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需要500、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 这是列宁对于报刊工作的群众性原则的重要论述。他除了强调党的报刊要反映工人群众的利益,充当工人群众的喉舌外,还格外强调党报工作要争取工人群众的支持。他坚持在报刊上发表工人群众的来信和来稿,积极主张在工人群众中发展通讯员,建立党报的工人通讯员队伍。列宁主张报刊注意挑选和扩充工农通讯员,建立和健全工农通讯员队伍,以便了解各地情况,保持同群众的联系。 3.“《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 这是1986年7月2日,《人民日报》在为纪念改版30周年致读者的社论《我们的心愿》中的重要观点。它充分表明了党要将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的鲜明立场。 三、难点解析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实质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坚持群众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一项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 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国家的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说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新闻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记者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是 A.社会活动家的职责( D ) B.时代瞭望者的职责 C.历史记录者的职责 D.采访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职责 2.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 C ) A.实事求是原则 B.依靠领导原则 C.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3.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B D.内外有别原则) A. 流与源的关系 B. 源与流的关系 C. 并列关系 D. 等同关系 4.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当前,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 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 D ) A. 采写人情稿 B. 拿原则作交易 C. 见利忘义 D. 有偿新闻 5.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 D ) A.搜集创作素材 B. 采风问俗 C. 取得人证物证 D. 识别和获取新闻 6.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决定报道 的质量,还可以( A ) A.指明采访的去向 B. 赢得采访的主动权

C.提高采访的工作效率 D. 把采访引向深入 7. 在采访中,记者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心入",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还要( D ) A.广泛地接触群众 B. 多方面地挖掘材料 C.细心地掂量各种材料的价值 D. 真心实意地和群众打成一片 8《. 人民日报》有位记者,曾采写了一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新闻述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次采访的成功,主要是因为( A ) A.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B. 记者的头脑灵活 C.采访的机遇好 D. 记者的笔杆子硬 9.采访中开好座谈会首先要求( C ) A.认真做好记录 B. 注意同与会者展开讨论 C.根据采访目的选好对象 D. 把握好座谈的气氛 10. 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 ) A.不受具体答案的限制 B. 思想更加开放 C.有思想活动 D. 有细节与故事 11. 记者为了全面报道长江三峡建设的情况,较长时间住在三峡工地,这种采访方式是( A ) A. 蹲点采访 B. 隐性采访 C. 易地采访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从新闻事业的业务规范方面看,有真实性原则;从新闻事业的政治规范方面看,有党性原则;从新闻事业的业务规范和政治规范两方面的结合上看,有客观性原则。对新闻事业这三个基本原则的阐述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在新闻事业中的表现 (二)所有新闻事业都要求遵守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一)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定义 第一,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准确度。 第二,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 第三,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二)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的含义 第一,新闻事实必须完全真实。 第二,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全面。 第三,新闻报道要反映时代的真实。 三、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工作不扎实,责任心不强造成新闻失实 (二)为了突出新闻主题造成新闻失实 (三)蓄意编造假新闻 第二节客观性原则 一、关于新闻的客观性

一是,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 二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职业态度。 三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四是,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 二、新闻客观性的局限 首先,新闻报道是一种选择性的报道,而作出选择的人,即新闻的“把关者”,既要把个人意志实践化,又要服从于他所属阶级、政党、集团和国家的意志。这些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使新闻报道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其次,客观性不等于中立。 第三,客观性也不是追求虚幻的公正。 三、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本方法 首先,事实要准确。 其次,叙述要全面。另外,在处理各类消息的总量时,记者特别是编辑应该注意平衡处理的原则,免得厚此薄彼,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再次,态度要公正。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 最后,应该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的最基本的策略方法。 第三节党性原则 一、关于党性原则的定义 第一,党性原则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新闻事业具有党性。 第三,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殊原则。 二、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 1、完整、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作者:————————————————————————————————日期:

浅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内容: 要谈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闻? 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指企业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推广价值的人和事的简要报道。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中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定义: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另外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不管他们怎么样界定,都离不开一个字“新”和“未知欲知”的事。 新闻的特点: 尽管新闻的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新、真、实、强、短、快、活。 “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那时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当朝的百官需要了解朝政,也需要对外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而且这个时候传播的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新闻的写法。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考点)

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重点) 一、选择题考点: 1、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3、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新闻作品的特点有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4、新闻要迅速及时,但不是“唯快是好”。 5、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提出: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重点) 6、从社会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表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7、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是消息。 9、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0、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1、在形式上,以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力与文字之组织力”,为我国的新闻通讯开创了新局面,使之大放异彩的人是黄远生。 12、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重点) 13、人们对穆青的人物通讯有着很高的评价,其反响巨大的有在延安时期写的关于劳动英雄赵占魁的通讯;60年代关于焦裕禄的通讯;粉碎“四人帮”后关于植棉劳模吴吉昌的通讯。 14、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应在内容上,也反应在表现形式上。 15、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写作基本理论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价值 无论是以报道为主的新闻文体(消息、通讯),还是以评论为主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所选择的对象都必须具有某种价值,应该值得报道或者值得评论,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或者明理欲望。 新闻报道的对象要有价值,主要是说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一般认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与它所体现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事件)越是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或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诸多要素同时具备),就越是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都可以报道,还必须考虑它是否具备社会价值。所谓事实(事件)的社会价值,是指它被批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有利的功用。因此,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事件),才具有报道的价值。

新闻评论的对象应当蕴含某种意义,具有议论价值。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四、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1、真实:准确而客观,感人而形象 2、简洁:简洁而生动,鲜明而深刻 3、时效:新鲜而富动态,快速而富有个性 五、新闻写作的语言: 1、准确简练。 2、浅显易懂。单位 (二)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构成要素 “五W”和“一H” 新闻的“五W”和“一H”是消息写作所要具备的六要素。“五W”指的是英语中以“W”为开头的五个单词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一个H(how)”即何果。 二、消息的结构: 一篇消息大致有如下几部分组成:标题、消息头(一般分成“讯”和“电”两类)、导语(包括自成段落或几段联结的复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杨杰 今年,通过我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杜绝虚假新闻对于网络媒体的重大意义,只有根据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共同特点。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绳。它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更是新闻工作者诚信度的试金石。当前我们正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随时能上网、人人可发言”的优势是任何一个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在这里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得到飞速传播和放大,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网上虚假新闻的传播主要表现为论坛、博客等互动环节的不实信息,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抢先求快”对信息不核实、不求证便发稿,之后很多网络媒体再进行转载,于是假的就变成了真的,这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一名编辑,在转载新闻时要注意尽量从合法稿源中找,一些小网站的新闻要经过核实确认无误后再转载,对于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环节的消息更要慎之又慎。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职业素质和文化身心等综合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

备辨别批判错误言论和观点的能力,发挥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的纽带作用,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新闻的本来面目、同假新闻做坚决的斗争”是每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网络媒体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此外,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要为新闻的正常运转加班加点、要为采访四处奔波,因此要爱岗敬业,耽于安逸、不愿付出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新闻工作的。只有不断加强新闻业务和职业道德的学习,才能成长为业务好、政治强、道德高的合格人才。

电视新闻文稿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八节电视新闻文稿写作的基本原则 魏俊宝 电视新闻写作是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不仅仅是对画面语言起解说、补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画面有着串联、提示、丰富的意义,使听觉信息与视觉信息有机结合,并延伸和深化画面内容,从而拓展视觉的深度和广度,以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画面,加强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度。 因此,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重视并提高文稿写作水平,克服电视新闻只要画面摄制好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结构方式,决定了解说词有别于其他媒体的新闻文稿。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 它的特性具体在两个方面:⑴解说词和画面是相伴而行的。解说词塑造形象的手段不能仅凭语言自身独立完成,而是要根据电视画面的特点,与画面及其表现手段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形象的塑造,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不能离开画面而独立存在的,它缺乏独立性。所以,解说词的优劣,不能简单从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好坏来评价,最重要的是在于其他表现元素的配合协调。(2)解说词是用来播讲的。它是有声语言的方式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因此,它应该同广播文稿一样具有有声语言的特点。 45

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为看而写 “为看而写”是指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 表现元素,也就是常说的“本”,要注意解说词与电视新闻其他表现元素尤其是与画面之间的配合关系。“为看而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解说要紧密配合画面,以加强“看”的效果。 解说应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交 待画面无法而又必须传达的信息,使解说与画面形式一种呼应,一种默契,不仅解说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而且画面内容也依赖解说得以丰富和延伸,两者紧密交织,互相融通,最终完成对形象的塑造。千万不要造成“声画两张皮”的现象。 其一,解说词直接解说画面,补充画面表现不了的内容。使画面更精确,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有价值信息。 其二,解说词根据主要的需要,提炼画面含义,发掘画面内涵,升华画面内容,既加强了画面的力度又深化了主题。 2、解说词要简洁凝练,为观众腾出理解和思考画面的 余地。 电视新闻以简约为审美标准之一,解说词写作更是如此。解说词是和电视画面互相配合使用的语言。画面强烈的现场感和色彩多变的特点,使观众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上。在对解说词注意力相对下降的情 46

新闻稿写作要求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以下有几种新闻的格式: 新闻的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五个W”: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 “一个H”:How(如何) 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评论等 新闻的结构: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抓人眼球 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写作要律: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一页尤佳)。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倒金字塔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新闻 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新闻,是消息、通讯、新闻特写、速写等体裁的统称。 二、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 新闻,要求报道真实的事实。人们通过这样的真实事实,可以洞察宇宙万象的恢宏,大千世界的风云,社会发展的趋向,生活演进的动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是写生活真实的事实,那就不会取得人们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真实事实。 2、实证性 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 律,主要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应交待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那么就必须有新的事实,新的内容,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新的意义。否则,写人家已写过过人家早已知道的过时的事实、过时的内容,或者一条新

闻写上十天半月才报道,那就不叫新闻了。要突现新闻的“新”,就得要及时地捕捉,及时地采写,及时地报道。可以说新闻是一种极重时效的文体。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 写与报道。新闻是今天生活的快摄,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前天的新闻。 4、广泛性 新闻是由新闻机构发布的,它是面向全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 为广泛的信息形式。正因为新闻具有这样的广泛性,所以新闻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 5、开放性 由于新闻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由于有了迅速灵敏的新闻传播,使当今世界每个角落发生变化的重要消息,能在瞬间传遍全世界,于是遥远 的距离得以缩短,孤陋寡闻者得以开扩视野,居于斗室,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宇 宙星云,天下大事。 6、变动性 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而生活中的 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 三、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

新闻写作学习方法

第一章怎么样学习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是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制作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作品主要分为:的,采访时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与归宿。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决定:1、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2、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品 3、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一)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二)新闻写作直观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同样写作也反作用于采访。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唯物辩证主义认识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 第三节功夫在笔外 所谓功夫在笔外,即有关记者素质问题。 党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六种作风: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二)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想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 思维能力。 课后:1、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 2、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3、新闻记者要加强哪些修养?为什么?上编总论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首先,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其次,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浅层次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务必真实准确,深层次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一)确有其事(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what/who/where/when/why/how)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中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 言、动作必须真实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 当事人所述

新闻策划十大原则

新闻策划十大原则 时机性原则 新闻策划必须重视新闻推出的时机。 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大背景就会发生变化,公众的关注点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同样一个新闻事件放在不同的时间——也就是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发生,会产生不同的新闻效应。 对于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事件来说,只有在符合其“发生”的社会大背景存在的那个时间段推出才能产生效果。当这个时间段已经过去,在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已经转移时,如果你再来推出这一“过时”的新闻,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所以,新闻策划有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性,以选择准最佳的、能产生最大新闻效应的实施时机。 创造性原则 新闻策划必须有创造力,最好是能策划出奇特的、有着匪夷所思情节的新闻,因为只有“惊世骇俗”的事件,才能保证被人强烈记忆。相反,如果失去了创造力,所策划的新闻只可能是缺乏足够传播力的普通新闻——这就失去了新闻策划的价值。 人们常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就是因为狗咬人较为普遍,虽然有时也能提炼出“无证养狗的祸害”、“被狗咬之后如何自我救护”等新闻点,但对于太常见的事情,人们是不会投以太多的热情的。相反,如果真出现了人咬狗的情况,由于事件的奇特性,必然会引来强烈关注。 新闻性原则 策划的新闻必须有很强的新闻价值,而且原则上应该具备第一性——即是对某类新闻事件的第一次报道。因为人们往往只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同类型的事物出现多了,大家会觉

得疲惫,关注度也就不高了。 只有“第一性报道”才可能成为好新闻,后面再东施效颦就只是普通新闻了,传播力会大大降低。就像第一个比喻女孩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 导向性原则 新闻策划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中国的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在进行报道时必须遵循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新闻策划是通过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来达到目的的,因此同样必须遵循宣传的导向性。 导向性主要分为:、政府政策导向;、民众心理导向;、全球社会发展趋势导向。 前瞻性原则 要有预见能力,能判断准即将到来的形势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并进行相关的新闻策划。 前瞻性从大的范围来说,是对一种社会形势(包括政策、社会思潮等)的预见能力;从小的角度来讲,是对某一行业发展的预见能力。 当然,这种预见能力必须建立在对现状事实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 需要指出的是,前瞻性原则和上一节的时机性原则是不同的。这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会大背景认识上的不同: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公众已对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非常了解,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起到了一个“印证”公众认识的作用,这符合的是时机性原则;而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公众对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还很模糊,新闻起到一个“引导”公众认识的作用,这符合的是前瞻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 在新闻策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度”:一是宣传要适度,不能炒作过头,产生副作用。否则有可能在获得短期效应的同时,却损失了更多未来的机会;二是投入的代价要适度,也就是说策划带来的实际效益必须大于实际投入,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投入

新闻宣传稿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

新闻宣传稿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 新闻宣传稿作为宣传性质的文章,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规范与要求。新闻消息的写作,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如果缺失任何一个结构,该稿件可以说是不够完整的。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新闻宣传稿的基本落脚点在于宣传,根本目的在于宣传,因此如何把握宣传力度和在宣传方面如何下工夫,是新闻宣传稿写作的基本问题所在。以下简单阐述一下新闻宣传稿写作规范和基本要求;大家共勉。 一、新闻稿件写作的基本规范 新闻宣传稿的写作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特殊的要求。 1.新闻宣传稿要重视宣传的本身意义和作用 新闻宣传稿的根本目的在于宣传,因此在写作新闻的同时需要尤其重视宣传的本身意义和作用。同时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新闻宣传稿是新闻而并非纯粹宣传稿件,也就是说,新闻专业性的书面语言是新闻宣传稿必备的一个基本性内容。因此,如何把握新闻和宣传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新闻基础上体现宣传的基本作用,是写好新闻宣传稿的一个基本前提。新闻宣传稿具有宣传的多种功能,因此重视宣传的本身意义和作用,是新闻宣传稿写作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2.新闻要注重事件本身的报道,突出报道事件的重点 新闻报道离不开事件本身,事件构成新闻报道的主体,即常说的新闻素材。注重事件本身的报道,突出报道事件的重点,其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只说明一点潜在的作用构成。在新闻报道中突出事件,不是要否定事件发生的主体行为人,因为新闻五要素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定了新闻事件主体行为人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本身对于主动性极强的活动主体就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定位,不必在乎上述这种否定所可能发生的几率性;相反,突出事件本身,往往起到意外的遮眼障目的作用,即在突出行为人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能够遮掩新闻报道本身从属于行为人、完全为行为人宣传服务的“奴性面目”,即使新闻报道本身丢却了从属与主观的嫌疑,更加突出新闻宣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注重在规范形式上的创新,尽量避免新闻宣传稿出现千人一面的尴尬现象 新闻宣传稿最大的弊端恐怕在于规范形式上千篇一律的呆板和新闻报道方面千人一面的尴尬。这种弊端的形成既与新闻写作理论本身内在的规律性和机械性有关,同时又是宣传稿所必然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麻烦和窘区。从理论本身来说,新闻宣传稿需要有这样呆板的规律,则必然出现千人一面的尴尬。因此,如何在实际运作中充分调动新闻宣传稿写作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在规范形式上有大的创新,是避免新闻写作出现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4.注意新闻语言的专业性和书面化,做到字斟句酌,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新闻宣传稿本来形式是新闻,运用专业性强、书面化的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规范。做到字斟句酌,主要是体现写作人的新闻素养和职业要求。常识性错误出现是新闻写作人的大忌,是时时刻刻需要注意、需要完全避免的。常识性错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几类:错别字类;语法错误类;组织表达错误类等等,这些错误是写好新闻宣传稿的致命硬伤,因此是绝对要避免出现的。为避免出现宣传对象的表达错误,可以将新闻宣传稿交由组织内部相关人士确定,或通过掌握组织详尽材料等途径解决,而作为内部宣传的写作人,则对于此类问题应有更高的敏感性和严谨性,杜绝此类错误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宣传稿件上发生。 二、新闻写作坚持的基本标准

新闻写作规范及要求

教案首页

信息员新闻写作培训 提纲: 一、信息员怎么样写新闻 二、信息员写什么样的新闻 三、信息员怎么样获取新闻 四、信息员写作要注意的问题 五、提高写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什么是新闻 西方:新闻是一个故事。可以引起一批人感兴趣,成为他们热门话题,所以“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中国: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 新闻报道目的: 让公众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作用: 一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塑造企业外部形象的主要渠道。 二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主要手段。 三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培育企业文化的主要方式。

一、信息员怎么样写新闻? 首先学会写消息。 消息是新闻的主角,熟练地写好消息,就掌握了打开新闻写作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消息定义: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的最基本体裁,其它新闻体裁都是作为消息的补充、延伸而发展起来的。 消息格式:标题+消息头(“本报讯”或“电头”)+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导语:导语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 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结尾:是对消息内容的小结。有些消息可无结尾。 (例:) 陕煤化集团携手招商银行 本报讯(消息头)近日,招商银行总行行长助理王庆彬、西安分行行长王冰剑带领总行、分行有关人员来到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与陕煤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华炜,总经理高仰才,副总经理尚建选,董事吴继亮和集团有关部门人员进行了座谈,并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导语) 在座谈中,招商银行总行行长助理王庆彬介绍了招商银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