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简析

合集下载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

第二,相对主义倾向
哲 学 上:从反对绝对开始, 强调现象高于本质,强调个人感 性活动,强调事物的变化偶然性 物理学上:爱因斯坦的相对主义对牛顿的绝 对主义自然哲学的批判 特点: 反本质、反中心、反一元论、没 有绝对的规则,绝对的秩序。
第三,人本主义倾向
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是现代西方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 的根本原因。现代西方文明越是发展,人的生存问题越是受到关 注。这一思潮强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的生存、人的发展、 人性的解放。 人本主义发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哲 学,认为意志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基础。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 学的重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关注个人的存在,认为人的 本质就是自由,强调个人选择在人生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评析
主讲人 张 雄
第一章 导 论
1.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语义范围及其根源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 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 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 的思想潮流。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 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以具体个人心理活动为对象,以所谓的“利比多”、“无意识‘和人 格结构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早年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对 象,力图以黑格尔改造马克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思潮根源于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 思潮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政 治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
2.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
第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并存
● 全球化倾向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显著并存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三大政治思潮述评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三大政治思潮述评

• 4、有限理性 与迷信自觉、灵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不同, 自由主义持一种坚定的理性主义立场。但 哈耶克强调,要准确地把握这一立场,必 须克服盲目的愚妄自大,对人类理性能力 的限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乃与“建构 的理性主义”相对的“进化的理性主义”。
5、合理避害 由于主张价值一元论的唯美主义和声称设计文明秩序的 唯智主义都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因此,自由民主制度 的成就应当从否定性的方面而不是肯定性的方面去体会。 它的合理之处,与其说在于趋利不如说在于避害。它并不 奢望完美,因而根本就不存在使人人幸福的完美的理想秩 序;但它认为免于地狱之灾,努力将可以避免的不幸化减 到最低程度,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 健康政治的两原则:(波普) 第一原则:我们不可能在地上建立天堂,我们成不了自 由精灵或天使,至少是在未来几个世纪成不了。 第二原则:“一切政治在于选择较少的罪恶” 结论:渐进社会工程而非乌思想三大政治思潮 述评
•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主要流派: 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 新左派的政治思想,女权主义与绿色和平 主义,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保守自由 主义,现代基督教神学,新政治经济学, 政治社会学,政治科学等
一、自由主义 (Liberalism)
•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潮和政治思想观念。 • 自由主义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又称古典自由主义)和现 代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护资产 阶级的利益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 • 传统自由主义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主要主张(1)保障 个人自由。(2)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3)国家的 权力必须受到限制。洛克最早阐述这些原则,被称为“自 由思想的始祖” • 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 化,自由主义理论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二战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实践

二战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实践

二战后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实践摘要本文将以二战后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及实践为主题,探讨二战背景下西方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它对当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引言二战结束后,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面对战后重建的任务,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并试图通过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来解决战后社会和经济问题。

本文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与实践,并探索其影响以及与其他主要思潮的关系。

一、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的出现1.1背景二战后,西方世界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和经济衰退。

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感到深切,并渴望找到一种更为和平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一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新的改革和变革方案。

1.2西方社会主义的新思潮二战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主义理念,如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等。

这些思潮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和社会福利制度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二、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典型代表2.1瑞典模式瑞典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西方社会主义实践的典范之一。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政府致力于建立起一个兼顾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平的福利国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节将对瑞典模式进行详细介绍。

2.2瑞典模式的特点瑞典模式的特点包括高福利制度、公共卫生保健、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瑞典成为了一个充满社会保障和公平的社会。

2.3瑞典模式的影响瑞典模式在后来的一些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借鉴和效仿。

它对当代欧洲社会制度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其他国家寻求解决社会不平等和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启示。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其他主要思潮的关系3.1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和区别。

本节将探讨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和不同之处。

3.2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尽管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潮,但两者在实践方式和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节将分析这些差异,并讨论二者的关系。

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探讨其在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提出并发展一种结合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理论,旨在寻求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对于理解和应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其理论渊源和演变过程入手,揭示其作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与超越,如何逐步发展成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思潮。

随后,本文将分析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包括生态优先、社会公正、基层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生态社会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实践应用和影响,包括其在环保运动、绿党政治、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实践案例,本文将揭示生态社会主义在应对环境危机、促进社会公正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潜在挑战。

本文将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其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绿色、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评析,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入理解和研究生态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流派,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它根植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同时汲取了生态学、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精髓,形成了一套旨在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公问题的理论体系。

生态社会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

它指出,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张性和利润追求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在对自然的掠夺之上,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这种反生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征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展现,其中就有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者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1.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

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

2.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3.生态社会主义本世纪50、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环保运动,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及时地顺应了这一意义深远的社会动态,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社会主义的观点。

他们从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和危机的结果,为此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的口号。

4.市场社会主义这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

5.后社会主义所谓后社会主义一般是西方学者对原先实行以苏联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反省、改革后,所选择的新发展道路的称谓。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当代国外社会思潮是指当前国外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在不断演变。

在当今世界的社会思潮中,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观点备受关注和讨论。

多元主义多元主义是一种认同和尊重不同文化、宗教、种族和性别的思想。

它主张社会应该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不歧视和排斥任何群体。

多元主义强调平等和包容,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环境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关注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等。

它提倡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未来。

环境保护主义呼吁个人和社会采取行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

性别平等主义性别平等主义追求男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平等。

它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主张消除性别差异和不平等。

性别平等主义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思潮。

它关注财富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主张通过政策和制度改革来缩小社会经济的差距。

社会公正强调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的人权和机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进步。

多元主义、环境保护主义、性别平等主义和社会公正等思潮在国外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理解和掌握这些社会思潮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至关重要。

概念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理念,旨在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员和群体的尊重和包容。

它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平等地位,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不论他们的种族、宗教、性别或其他身份特征。

背景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与移民、全球化和跨国交流密切相关。

随着移民和难民潮的增加,社会对于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和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兴起,并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之间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述评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述评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述评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涌现出一些新的流派和思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本质,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应从解决生态问题入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

这一思潮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其主要目标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寻求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的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这一矛盾将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并由此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因而它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运动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要求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实行自主的、创造性的交往;反对利己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反对核军备竞赛,提倡人类和平;等等。

从一定角度看,生态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市场社会主义提出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

它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遭受挫折、西方世界的凯恩斯主义也失灵的情况下,由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

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

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

也就是说,市场社会主义具有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这一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但又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社会主义还主张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系统总结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教训,将市场经济的自由和效率与社会主义的人道和均等结合起来。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

一 1 华盛顿共识:1989年为应对拉美国家债务危机,。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上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2 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十条政策措施与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基本原则具有一致性,都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因此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二 1 北京共识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

2 1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2加快政治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努力打造有责任心.高效率有能力的阳光政府更好的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三1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

①罗默运用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包括数理分析的方法和博弈理论研究剥削问题。

这使得他的剥削理论可以与主流经济学进行对话。

主流经济学家即使不同意其结论,却必须认真加以对待。

②罗默否认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他的剥削理论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这是他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最大区别。

③罗默运用博弈理论对“剥削”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即剥削的“财产关系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剥削”不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而是产生于劳动产品的不平等交换,是与财产(包括可让渡的财产如生产资料和不可让渡的财产如个人技能)不平等相联系的“一般剥削”。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已经过时,无法解释当代社会一些新的经济情况,因此罗默自认为他所重构的剥削理论把握住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精神实质,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剥削中的核心作用,但罗默恰恰犯了马克思所批评的错误,即只在交换领域做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者的结合产生:女权社会主义思潮
28
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在19世纪中叶)
29
第一波女权运动 时间:19世纪中叶兴起——20世纪20年代 主要内容: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 动。斗争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 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 国家法律。
17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4、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国际合作更为普遍; ➢ 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资本主义危机
以来出现的新情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生态角度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病,并试图找寻一种可替代的方 案。
18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1、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绿色运动比做西瓜——外“绿”内“红”:“ 绿”色的外表掩盖着“红”色的内容。
14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3、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红色
”独立阶段
➢ 从现实角度分析:
• 一方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引起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大肆 喧嚷“社会主义终结论”。社会主义能否担任起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 重任,引发了西方左翼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的大讨论。生态社会主义在 这场争论中备受人们关注和普遍看好。
➢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基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然 观。
➢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还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 理论”。
➢ 第四,法兰克福学派强调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以 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1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1、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绿色” 的兴起
)。
16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在生态社会主义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其基本上是接受绿 党所提出的“新政治学原则”(即生态学、社会责任感 、基层民主和分散化、非暴力等所谓“四大支柱”)。 这些原则基本上属于一种生态中心主义。20世纪90年代 的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重返人类中心主义,更多关注 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即广义的“环境”问题,而不仅 仅是“狭义”的自然环境问题),考虑诸如社会平等、 社会正义、民主、全球化等问题。
13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系列代表性著作: 例如莱易斯的著作:《自然的控制》、《满足的极限》 阿什顿:《绿色之梦:红色的现实》(1985) 博克金:《走向一个生态的社会》(1980)、《当代危
机》(1986) 大卫·哈维:《资本的极限》(1982) 佩珀:《当代环境主义的根源》(1984)
34
社会主义者的妇女解放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继承和借鉴
圣西门:一个社会如果不关心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安全 ,这个社会是不合理的; 傅立叶: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欧文:为减轻妇女的家务劳动,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 儿园;
35
社会主义者的妇女解放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继承和借鉴
纵向维度: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会主义五百年
•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 3、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 4、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 • 5、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主要内容:
• 生态社会主义 • 女权社会主义 • 市场社会主义
•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的未来 社会方案仍然是薄弱的,甚至是空想的。
25
Part2 女权社会主义
26
一、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
女权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思潮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
20世纪60年代
27
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男子对妇女的压迫,从 而有着产生女权主义思潮的根源;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 剥削和压迫,从而有着产生社会主义思潮的根源。
✓ 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间内在必然性的解 释,正确地阐发了当代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 既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立足的核心,又是其主张最闪光之处 。
21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2)生态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
3
Part1 生态社会主义
4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1、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 危机
➢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可以豪不夸张地说,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创造出这种手段,不仅能 够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 著名生态社会主义者戴维·佩珀:资本主义追求利 润最大化的内在逻辑造成社会不公和生态失衡,只有 消除资本主义,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才能解决全球生 态问题。
30
举例说明: 美国女权运动开始于1848年7月的《妇女伤感宣言》 。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 》,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一次世 界大战结束时,欧美许多国家的妇女赢得了选举权、 财产继承权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注意: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的时期,大体上也是资本主义国 家中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
8
二、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1、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 一是马克思以“人类尺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 ➢ 二是马克思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
想。认为,人对自然的“支配”不是生态问题的“原 因”,生态问题只是由对待自然的“特殊的社会方式 ”所引起的。 ➢ 三是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有助于人的自然解放,并促 进人的社会解放的思想。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 法; 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问题和妇女解放的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 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
36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 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 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 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 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 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 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
•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当代 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
22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3、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社会 ➢ 生态社会主义是生态现代化的社会
• 例如,要重新定位经济理性。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要以 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生产的更少但更好”的原则取代利润 最大化原则。
• 首先,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的 ;另一方面,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牺牲环境、保证 利润的结果(这种生产方式竭力将“成本外在化”)。
• 其次,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0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绿色运动中流行的两种自然观:一是生态中心主义;二 是技术中心主义。
➢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检讨人 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但要立足于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9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2、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 (1)全球性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 未来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兴起,其首创对当代 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的研究,强调生态危机的全 球性和普遍性。以“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年)等系列
研究报告最为著名。 10
二、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3、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
➢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对生态 社会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另一方面,生态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有了较大突破。例如,荷兰共产 党与激进党、和平主义社会党组成“绿色联盟”;1985年的比利时地 方选举中,社民党与生态党联盟组成市政府,开“红”“绿”联合掌 权之先例。
15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从理论影响角度分析:
• 格伦德曼:《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1991); •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1993); • 萨特金:《当代政治意识形态》(1990); • 奥康纳:《生产的外在自然条件》(1991); • 高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1994); • 威尔德:《现代欧洲社会主义》(1994); • 怀尔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生态》(1995); • 奥康纳:《自然的理由》(1997); • 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2000); • 克沃尔:《自然的敌人——资本主义的终结还是世界的终结》(2002
➢ 绿色运动是一场抗议资本主义制度,旨在防止生态灾 难、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群众运动。
➢ 生态社会主义从思考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指出生态 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道 路只能是生态社会主义——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 生态社会主义称自己是“红色绿党”,是绿色运动中 最优理论影响和社会影响的一支力量。
➢ “万绿丛中一点红”
代表人物: 鲁道夫·巴罗 亚当·沙夫
(侧重从实践方面介入绿色 运动)
代表人物: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
(侧重从理论方面介入绿色运动)
12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2、20世纪8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红绿交
融”的转折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