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
最新-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 精品

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曾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第312—313页,第313页。
这既是邓小平对非洲朋友的忠告,也是对我国人民的一个警喻,同时亦给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0多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作过程度不同的论述,但仍有进一步全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非洲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股非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
从1955年至1990年,非洲先后有34个国家宣称要搞社会主义注畅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第81—82页,第228页,第223页。
,约占非洲国家的23。
非洲的社会主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自称是阿拉伯社会主义,主要是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2自称搞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如埃塞俄比亚、贝宁、刚果、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韦等国;3明确宣布是非洲社会主义或曰村社社会主义,曾宣布过要搞这一类社会主义的国家有马里、几内亚、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几内亚比绍、肯尼亚、佛得角、塞舌尔、扎伊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4宣布搞民主社会主义,这类国家较早的有毛里求斯、塞内加尔,突尼斯在1979宣布搞民主社会主义,1989年后莫桑比克、刚果、安哥拉等也宣布改行民主社会主义。
注参见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下卷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17章和18章的论述。
非洲国家进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实验,不失为一次伟大的探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如实行国有化,打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控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削弱了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推行国家干预经济,对于稳定经济形势、保证重点建设也有重大作用;采取某些福利措。
对非洲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几点看法_d5061b0e_0b42_48ca_b

’
历 史时 期
“
(二 ) 非 洲 国 家 独 立 以 后
、
’
,
收回了 财 政
.
、
金融
、
对 外贸 易 的启 主 权
,
,
采取 了一 些
: 国 有化 卜
,
,
本 地化
”
.
措施
,
使本 国 的 国 家资 本主 义 和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在 不 同程 度上 有
经 济 命脉 实 际 上 仍受外
;
所 发展
国 控制
兜协 其 肚 会 主 义 发展 道 路
“ ”
,
蝎 力在非洲 国 家
“
主要 论 点 是
,
,
.
以 民 族 社 会 主 义 为 思 想 签 础 的 非洲
“
“
”
革命
民主 政 党
“
”
,
要以 古巴
;
,
、
滚 古党 为 榜 样
”
和 平 转化 为
”
以 科学 肚 会 主 义
“
”
为理 论基 喇 的
和
“
先锋 党
” “
”
以
“
、
・
一
,
通
.
,
高想 尸 系列 就 会主 义 国 家 的 出现
主义 : 向住 社 会 主义
。
,
; 特 别 是 电国 革 命 钓 胜利
非 洲 人 民 群 众 普温 仇 恨资 本
.
受 到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声响 的 有些 非 洲 新 珍立 国 家的 领 导 人也 向稗
・
社 会 主义
,
非洲经济体系的发展与瓶颈分析

非洲经济体系的发展与瓶颈分析非洲是一个生态环境多样、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大陆。
然而,长期以来,非洲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滞后。
如何促进非洲经济体系的发展,成为了近年来学界和政界争论的热点话题。
一、非洲经济体系现状非洲经济体系的现状总体上还是比较清晰的,随着非洲各国的崛起,它也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过非洲的经济状况也存在着一些不平衡和局限性,部分地区甚至是非常贫困落后的。
一方面,非洲的经济总量虽然在逐年递增,但是占据全球经济的比重还是很小的。
具体来看,非洲地区的经济总量约为全球经济的2.5%,尚未达到亚洲、北美和欧洲等地区的水平。
另一方面,非洲的经济遭遇到了一些制约和瓶颈。
例如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出口和采矿业。
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不能带动非洲整体的经济发展,而且会使经济更加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非洲经济的发展要想解决非洲发展问题,就要首先探讨如何促进非洲经济体系的发展。
非洲经济体系促进的路线如下:一方面,非洲各国应该优化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中高端市场挺进,改变单一产品输出的现象。
国际化的专业市场给予了非洲企业向外扩张的机会,例如加速技术的传播与创新、实现品牌标准化、建设人才积累,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以提升地缘价值。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多样化,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体系的竞争力和韧性。
另一方面,非洲各国应该通过经济合作,借助区域崛起的力量、扩大经济规模,进一步加速经济增长。
可以通过加强贸易合作,实现经济相互依赖、拓展市场渠道,进而实现区域间市场的共享化,让整个非洲地区的经济紧密相连,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还可以通过经验和技术的共享、资金和资源的协同使用等方式,让整个区域能够共同实现发展。
三、非洲经济体系面临的瓶颈非洲的经济体系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瓶颈,这些瓶颈可能会严重制约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下面列举几个比较明显的:首先,基础设施问题。
605 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难点与解决策略

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难点与解决策略非洲经济发展的现状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难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础设施薄弱和贫困问题。
据联合国统计,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6%,但GDP只占总量的3.3%。
同时,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非洲仍面临巨大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压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因此,非洲国家急需寻找出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本国发展的关键。
非洲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技术转移,而相关项目的建立需要非洲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同时,各国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友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他们在非洲进行项目建设。
贫困问题与减贫策略贫困是非洲面临的另一个难点,解决贫困问题不仅是社会公正的体现,更是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于贫困问题,非洲国家应当采取有效的减贫策略。
在治理贫困问题上,政府应该先行,加强对农村地区贫困人群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同时,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和脱贫的机会。
国际社会也应该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减贫事业的发展。
新技术在非洲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尽管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是非洲经济发展的瓶颈,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非洲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具有活力与潜力。
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AI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助力。
移动支付已成为许多人的首选支付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非洲的商业繁荣。
大数据分析和AI也有望实现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创新,促进非洲经济向更高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非洲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难点,但也有许多明确的解决思路和策略。
我们需要为非洲发展加油,为非洲人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同时,每一个人也可以为非洲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为非洲输送技术和资源,还是投资设立企业,都是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
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

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是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一场重要政治运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和时期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探讨。
一、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1917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这一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苏联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另一方面,苏联在冷战期间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这场意识形态的竞争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20世纪的重要议题。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尽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存在一些特殊性和适应性,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
中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与和平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社会主义运动也曾兴起。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受到古巴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系列的左翼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政权。
这些运动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手段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社会公正。
同样,在非洲,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社会主义政权,试图通过国家控制经济资源和重建社会秩序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并实现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
非洲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

非洲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大陆,非洲因其强大的文化、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富而备受瞩目。
然而在非洲大陆上,仍存在着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非洲贫困问题是最为严重的。
本文将分析非洲为什么会陷入贫困,并旨在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
一、非洲贫困问题的成因1.历史原因许多非洲国家一直处于殖民统治和不稳定政权的阶段,而其中一些国家的人民仍然在为经济和政治自由而奋斗。
而非洲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往往会阻碍经济发展和援助计划的实施。
2.资源管理问题非洲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却缺乏对它们的适当管理,往往被外国公司以极低的价格购买。
这样做不仅会导致资产流失和不合理的收益分配,同时也缺乏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动力。
3.教育问题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该大陆的教育系统却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经费,特别是对于位于农村地区或贫困地区的人们。
这种现象会削弱人们的生产力和经济贡献,并成为非洲贫困问题的一个因素。
二、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方案1.社会保障在非洲,一些贫困的国家缺乏基本的保障措施,导致许多人无法足够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政府应该通过改善医疗保健、教育、食品安全以及住房等基础设施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发展农业非洲的大部分人口都依赖农业生产维持生计,但农业生产的效率依然较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援助、为农业生产者提供贷款和改善物流和市场分配等手段。
3.改善电信服务在非洲,许多贫困地区仍然没有足够的电信服务,这会影响到人们的沟通、交流、生产和社交活动。
提高电信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创造就业机会,而且会加速经济发展。
4.创造就业机会如何缓解非洲的贫困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好的方法。
政府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包括建立新的企业和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
5.改善治理和反腐败非洲国家的治理不稳定和腐败问题一直困扰该地区,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的缓解。
政府应通过建立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公共管理体系和法律来加强治理和反腐败工作。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发展路径、问题与思考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发展路径、问题与思考作者:王燏嶓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摘要:二战后,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非洲社会主义浪潮逐渐兴起。
在非洲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非洲各国开始探索国家发展的道路。
本文主要关注具有浓厚非洲传统村社色彩的非洲村社会主义。
通过对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梳理,探讨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命运,以及当代非洲民族国家建构和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非洲;村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一、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在非洲地区,社会主义起初是一种社会思潮,是泛非主义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结合。
而后逐渐成为非洲人民反抗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与探寻自主发展道路的政治主张,并由此出现了将这一政治主张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运动。
[1]关于非洲社会主义类型的划分,国内已有诸多研究。
我国学者唐大顿将非洲社会主义划分为四个类型,即阿拉伯社会主义,非洲科学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2]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则是一种以非洲传统村社的价值观念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虽然其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是它最能体现非洲传统文化与价值。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具有浓厚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村社色彩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起源于非洲本土,并广泛流行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
它认为非洲传统村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主张恢复非洲传统村社制文化,通过共同劳动来实现社会发展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和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非洲传统村社是“共产主义的,或合作制的”,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阶级,是非洲特有的、本土化的“纯粹的社会主义”。
二、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发展路径(一)村社社会主义萌芽19世纪早期,埃及和西非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们从欧洲人那里接受了社会主义学说。
据记载,在圣西门去世后不久,他的一些忠实信徒就來到埃及等地宣传圣西门主义,这可能是最早传入非洲的社会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非洲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也不断的到欧洲留学或工作,在那里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带回非洲。
非洲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非洲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前景展望非洲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洲,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片土地上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区。
尽管近年来非洲经济有所起色,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挑战和机遇。
一、发展的难题1.贫困问题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许多国家的人均收入不到一千美元。
贫困问题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社会福利缺失、医疗保障薄弱等因素有关。
对于非洲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医疗保健的普及十分必要,否则会阻碍非洲经济的发展。
2.基础设施落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仍存在着极大的不足,这使得生产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需要大量投入来改善基础设施,并且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来维护和保护。
3.政治稳定性不足非洲地区存在着大量难民问题、民族冲突、政治不稳定等问题,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政治稳定的需要不断积极的改善和建设,同时需持续注入大量资金来实现。
二、前景展望1.大规模投资非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通过建立健全的投资机制,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非洲市场。
同时,政府也应该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2.开发蓝色经济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渔业资源等。
未来的经济发展可以拓展蓝色经济领域,发掘海洋产业的巨大潜力。
3.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大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力度,增加公共投资,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
这样可提高员工的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4.培育地方企业非洲需要大量的小型企业来带动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回归到以前的先锋模式,采用政策支持、恰当服务、项目融资等方式扶持和培育地方小基础设施,帮助其打破迹美瓶颈,培育产业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非洲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洲。
不论是政策制定者、企业家、还是普通公民,都应该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和美好的非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曾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第312—313页,第313页。
)这既是邓小平对非洲朋友的忠告,也是对我国人民的一个警喻,同时亦给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0多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作过程度不同的论述,但仍有进一步全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非洲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股“非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
从1955年至1990年,非洲先后有34个国家宣称要搞社会主义(注:畅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第81—82页,第228页,第223页。
),约占非洲国家的2/3。
非洲的社会主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自称是“阿拉伯社会主义”,主要是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2)自称搞“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如埃塞俄比亚、贝宁、刚果、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韦等国;(3)明确宣布是“非洲社会主义”或曰“村社社会主义”,曾宣布过要搞这一类社会主义的国家有:马里、几内亚、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几内亚比绍、肯尼亚、佛得角、塞舌尔、扎伊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4)宣布搞“民主社会主义”,这类国家较早的有毛里求斯、塞内加尔,突尼斯在1979宣布搞“民主社会主义”,1989年后莫桑比克、刚果、安哥拉等也宣布改行“民主社会主义”。
(注:参见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下卷)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17章和18章的论述。
)非洲国家进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实验,不失为一次伟大的探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如实行国有化,打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控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削弱了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推行国家干预经济,对于稳定经济形势、保证重点建设也有重大作用;采取某些福利措施,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注:畅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第81—82页,第228页,第223页。
)但是,总的来看,非洲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尝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反而在诸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后果。
其中最要害的问题就是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贫穷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有不少国家甚至越搞越穷,陷入经济衰退之中。
就非洲整体来看,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在独立后初期,非洲国家曾经有过短暂的经济发展见好的时期。
但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普遍衰退的现象。
80年代被认为是“失去发展的十年”。
这10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南非除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1973年的6.1降到0.8,人均收入下降约25。
城市一半人口、农村3/4的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
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1985年的1.05亿增至1992年的2.2亿。
全球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就占33个。
非洲国家外债急剧增加,1981年为864亿美元,1990年狂增到2720亿美元,1995年达到3170亿美元。
债务总额相当于非洲国民生产总值的80。
非洲每年用50以上的收入支付到期债务和利息。
在对外贸易上,非洲国家的状况也愈见恶化。
1980—1986年,非洲的贸易条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0。
1986—1990年,非洲出口商品单位价值指数下降了23.2,出口收入损失达500亿美元。
就宣称搞社会主义的国家来看,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亦没有搞好。
北非的石油生产国阿尔及利亚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也不断下滑,由1982年的2350美元降至1989年的2230美元。
1990年,外债达271.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通货膨胀率高达46.3;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20。
赞比亚在独立初期经济状况也较好,人均国民收入一度曾达到700美元。
自80年代开始,赞比亚收入锐减,失业率逐年上升,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的实际收入急剧下降。
1991年,通货膨胀率高达88.3,外债总额达72亿美元,相当于赞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人均近1000美元。
莫桑比克粮食产量严重亏缺,1989年仅57.5万吨,需进口75.3万吨,才能满足人们的最低需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0美元,有6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刚果经济每况愈下,1990年外债高达50亿美元,每人平均2500美元,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6倍。
据有关材料报道:非洲负债最高的国家有:莫桑比克负债额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426,几内亚比绍是323.7,坦桑尼亚是250.8。
此外,埃及、赤道几内亚、赞比亚、刚果、马里、索马里、马达加斯加、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苏丹、扎伊尔等20多个国家的负债已超过各自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完全丧失了偿债能力。
(注:以上两段论述中所引数字参见欧洋、文璐编《富饶而贫穷的大陆——非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和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实践证明,非洲的社会主义尝试是不成功的。
由于越搞越穷,在国内外的压力下,有的国家早已悄然收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有的则因国内发生军事政变,而使社会主义的试验夭折。
尤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演变,给非洲国家的社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弦易辙,非洲的社会主义走向全面衰落。
那么,这么多非洲国家怀着良好的愿望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本来是想更好地建设发展自己,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目标,为什么却事与愿违,反而越搞越穷呢?这确实是很值得人们思考和总结的一个问题。
根据邓小平对该问题的某些论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搞社会主义。
非洲社会主义尝试的失败,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好,也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前途,只能说明,这些国家实际上并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
就经济基础来看,长期掠夺性的殖民统治造成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畸形和落后。
一方面,其经济呈二元结构状态,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业与传统农牧业并存,交换性和开放性的沿海、城市货币经济与自给性和封闭性的乡村自然经济并存,而且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农业社会。
另一方面,非洲经济是在外国殖民主义的胁迫下加入国际分工的,并且业已同国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不过,非洲在这种国际经济联系中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受支配受剥夺的被动地位。
殖民统治使非洲国家形成单一经济特征,而这一特征又使非洲国家的经济产生对国际资本主义的依附性。
一位名叫布鲁坚兹的原苏联学者曾指出:“至于经济基础,那么这里仍然是自发的发展过程,它导致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经济基础在许多重要特点上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的经济基础相似。
”(注:转引自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第36页,第111页。
) 就社会结构来看,非洲国家的家族和部落的纽带在社会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由若干大家庭组成的村社成为一种“超稳定结构”。
基于亲缘和地缘联系的“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
酋长集权制是非洲涉及地域最广、历史最长的一种社会政治体系。
美国一位非洲问题研究专家克劳福·扬曾指出:非洲国家“政治社会的标志是高度的多元化,即一国之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部族宗教或种族社会”。
(注:转引自徐济明、谈世中主编《当代非洲政治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第257页。
)就阶级状况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非洲的移植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趋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族、地区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界限,催生了新的社会分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或阶层。
但总体来说,非洲各国的阶级或阶层分化尚不明显,新生的阶级或阶层与传统的社会关系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劳工阶级仍处在孕育中。
劳工阶级是随着矿山、种植园、基本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等)及城市化的兴起而形成的,这支队伍规模还不大,也很不稳定,相当多的工人属于流动性或季节性劳工,组织涣散,阶级意识淡漠,在政治上还起不到领导阶级的作用。
就意识形态来看,非洲国家大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民众多囿于小生产的狭隘性、保守性、闭塞性和种种偏见。
非洲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965年小学入学率仅为该年龄组的41;中学入学率为该年龄组的4;而受高等教育的为零。
(注:转引自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第36页,第111页。
)这种知识水平使非洲民众难以正确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非洲国家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和做法,可想而知,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邓小平曾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
1988年5月18日,他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建议说:“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否考虑现在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
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第290页,第116页,第2页,第139—140页。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又说:“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就搞社会主义。
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搞不会获得发展。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第290页,第116页,第2页,第139—140页。
)第二,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其本意来说,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制度。
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定性。
我们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顾各国实际条件僵硬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论点。
但是,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随心所欲地妄加解释,使之面目全非;或者完全离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任意“打造”。
非洲宣称搞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政党领袖和执政党,大多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解说。
他们有的只是把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性的东西当作标签贴在非洲传统社会机构和价值观念上,甚至认为非洲的社会传统天生具有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因素。
如几内亚的杜尔认为:社会主义融合了黑非洲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
坦桑尼亚的尼雷尔指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黑非洲传统的村社制度包含了社会主义的许多基本因素。
加纳的恩克鲁玛强调:黑非洲传统村社制度的基本原则,如人道主义和平等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塞内加尔的桑戈尔讲得更直截了当,认为黑非洲传统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