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李白

合集下载

关山月 李白

关山月 李白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文解释】明月从天山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

长风吹过几万里,一直吹过玉门关。

汉武帝曾经出兵白登,胡人窥视着青海湖。

自古以来征战的地方,看不到几个人能够生还。

战士们看到这一片凄凉景象,思念家乡多是满脸愁苦。

想家中的妻子在高楼上,一定是叹息声不断。

【词语解释】天山:甘肃祁连山。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古代通西域要道,故址在敦煌西边。

下:出兵。

白登道:指汉高祖与匈奴交战,在白登山被困事。

胡:指吐蕃。

由来:从来。

戍客:驻守边塞的士兵。

苦颜:愁苦的容颜。

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

未应闲:该是不会停止的。

【诗文赏析】在本诗中,诗人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反映出了诗人浩渺的胸襟。

用宽广的时空做背景,把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进去,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笔。

诗人在本诗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展示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从而揭示出本诗反战的主题。

本诗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赏析1】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李白这首用乐府古题写戍客、思妇互相热切思念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相同题材的诗作相比较,有其显著特色。

诗人先从阔远处落墨,大得寸进尺挥酒,用四句诗描绘了河西边地苍茫辽阔、雄浑壮伟的景色。

明月从天山后涌出,掩映在茫茫云海之中,画面上有巍峨的祁连山,有碧空皓月,还有明月之下的云海,构成一幅祁连月夜图。

“长风”两句则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迅风劲吹,纵横万里,度越玉癯关的景象,超越时间、空间,抒发由古及今边地征战生少亡多的感叹之情。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原文】《关山月》[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解: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

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

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附近与匈奴作战,被围困七日。

窥,窥伺,侵扰。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唐诗赏析-李白《关山月》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关山月》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关山月》原文|译文|赏析'《关山月》是一首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五古,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这首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注释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⑺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⑻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原文】月亮在防御关口――李白月亮出了关山,云海浩瀚。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在汉朝,白登路,胡向青海湾窥视。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驻军的客人看着边境的颜色,想着要回来。

他的脸多苦啊。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鉴赏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话,就像电影和电视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样,把“诗名”一个接一个地转过来。

“关”、“山”、“月”这三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意象奠定了整首诗苦涩边塞的苍凉基调。

天山云雾中的“月亮”是一幅浩瀚壮丽的景象。

“风”,世界各地沙漠中的新风,像虎啸狼嚎,吹遍玉门关内外。

这股势头有多大,外国的土地有多崎岖。

诗人用“长风”巧妙地把“关”和“月”联系起来。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的四句话以风景为基础,表达了“战争起源地,无人归来”的主旨。

“汉代白登路,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将战场征兵的壮丽景象叠加在“关山”的自然边疆风光上。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刘邦曾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并在白山地区(现山西大同市以西)展开了殊死搏斗。

刘邦的士兵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

青海湾也是唐军和吐蕃作战多年的地方。

历代战火不断,士兵们几乎很难回到家乡。

这种无助的快乐饮料可能会成为未来战斗的最后告别。

这种痛苦的心情只能通过喝醉来解决。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读古诗,听古乐----李白《关山月》诗赏析及经典古曲欣赏

读古诗,听古乐----李白《关山月》诗赏析及经典古曲欣赏

读古诗,听古乐----李白《关山月》诗赏析及经典古曲欣赏《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2、胡:这里指吐蕃。

3、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简评】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赏析】“关山月”是乐府旧题。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赏析引导语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但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李白的《关山月》。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创作背景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

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全文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边塞诗: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关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注释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李白诗词《关山月》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关山月》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关山月》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创作背景: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

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作品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山月
——李白
一年级传统文化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写作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 但边尘未曾肃清 过。李白此诗, 就是叹息征战之 士的苦辛和后方 思妇的愁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巍巍பைடு நூலகம்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战场形势: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紧张残酷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人物情感: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戍客思乡 高楼叹息
想一想:诗中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守边 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那些历代征战之地,使得出征的战士,几乎没 人能生还故乡。
戍客望邑,思归多苦颜。
•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 写着愁苦的颜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当此皓月之夜,家乡高楼上望月怀远的妻 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希望远方的亲人, 能解甲洗尘归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边塞景色: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雄浑磅礴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 的边关。
意思:一轮明月从天边生起, 高高悬挂在苍茫的云海中。远 征的将士望月思乡,大家的心 早已随着关外永不停息的风, 飞回了万里外的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胡兵觊觎青海的大 片河山。
下,指出兵。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