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

合集下载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3)能够分析并解读《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哀江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解读《哀江南》中的意象和隐喻;(2)分析《哀江南》的情感变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3)让学生思考《哀江南》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意象和隐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效果。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哀江南》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阅读:其他关于江南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江南水乡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兆弦的生平等内容。

2. 能够背诵并理解《哀江南》的诗意。

3. 分析并欣赏《哀江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理解。

2. 《哀江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难点:1. 《哀江南》中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诗意深入理解,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哀江南》全文及其注释、背景资料、相关艺术作品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哀江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吴兆弦及《哀江南》的背景。

2. 学生齐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学生展示对《哀江南》的背诵,教师点评。

3. 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

4.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作业设计1. 背诵《哀江南》。

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哀江南》的诗意理解程度,能否正确表达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对《哀江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能否分析并评价诗中的美。

3. 学生的背诵情况,是否能够流利地背诵《哀江南》。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吴兆弦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哀江南》的题材和风格,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诗意理解到艺术欣赏的过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哀江南》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哀江南》。

(2)理解《哀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对江南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景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江南的深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通过学习《哀江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哀江南》。

(2)理解《哀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对江南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江南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江南的诗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让学生自由朗读《哀江南》,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描述诗中描绘的江南景物。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绿波”、“红树”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诗歌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作用。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哀江南》的理解。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学会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作品进行参照,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哀江南》的诗意和主题思想;(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哀江南》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2)对比其他作品,评价《哀江南》的独特之处。

4.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3)教授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经典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体验。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物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哀江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哀江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原创)(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诵读并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情感。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鉴赏语言,深入理解曲词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难点:理解尾曲【教学设想】紧抓“辨析”与“诵读两环节,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梁启超说:“《哀江南》是哭声泪痕之书。

”通过辨“词”析“字”,将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

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一曲,余下曲子交由学生,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揣摩其精髓。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课型:以鉴赏情感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细读课文注释和印发的有关字词、背景、作者及《桃花扇》的资料,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曲词大意。

2.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曲,加以品味。

)一、导入:1、“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留下过无数繁华而又温馨的记忆,承载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

在这里,各路英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政权的更替带给遗民的往往是破坏,是伤痛,是伤痛之后的深沉感悟!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百多年前明亡之初的秦淮河畔,去聆听一曲《哀江南》(板书:哀江南)2、抓文眼解题(板书:亡国之痛)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预习印发资料中大家已经了解了有关作家情况和故事梗概(以桃花扇为信物,赠扇画扇撕扇),这节课就着力于通过诵读辨“词”析“字”来感悟曲词中深挚强烈的情感(将目标明确)1.检查诵读,学生分组各朗读一曲,另抽学生评价。

2、教师明确诵读要领,读《离亭宴带拍煞》。

情感:凄凉悲怆,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节奏:按语法关系朗读。

如:俺曾见/……!韵脚:读得圆润而有韵味,适当延音(句间稍短,曲间稍长)。

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腰”适当延长半拍。

意韵: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

《哀江南》教案范文

《哀江南》教案范文

《哀江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能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4)能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对《哀江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文学鉴赏和批评的能力;(3)通过对比学习和案例分析,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3)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3)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辛弃疾和诗歌《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江南景色的想象和兴趣;(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结构。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1. 回顾诗歌《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2. 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重要性;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哀江南》;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学习和分析,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3. 运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诗歌,提高鉴赏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美景;5.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哀江南》为主题,通过深入剖析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哀江南》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关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哀江南》的诗意、诗境及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及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六章:课堂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江南的诗词,与《哀江南》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哀江南》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了解他们对于诗歌表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思1.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江南
一、导入: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绿“红杏枝头春意闹”——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弄
《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冤《闺塾》——闹!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哀!
(在课题“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哀叹“哀叹”什么?——江南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

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

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

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灭亡
二、古典戏剧在爱情题材上基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模式。

第一步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莺莺是这样,《桃花扇》里的侯方域与李香君也是如此。

侯方域是明末名士、复社文人,在文化界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色艺双全,才艺俱佳,两人果然是一见钟情。

第二步是“风云突变,节外生枝”。

美好的爱情注定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侯李二人生不逢时。

明末崇祯皇帝即位后着力整顿朝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他清除魏忠贤,魏忠贤余孽四处流。

有一个流窜到南京来的阮大铖,如丧家之犬,急着要与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修复关系。

明末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是很有影响力的。

所以他抓住侯李成婚的机会,给侯方域送了一份厚礼,但是却遭到李香君的拒绝。

有句古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话用在李香君身上就很不公平,李香君是个很有气节和见识的女子。

李香君的拒绝在侯李与阉党余孽之间埋下了矛盾的伏笔。

正在这个时候,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带着他的后妃女眷自尽了。

结果阮大铖这些宦官成立了一个偏安朝廷。

于是,侯李的苦难也就开始了。

侯方域被逼逃亡,李香君先是被逼改嫁他人,香君不从,以死相拒,血洒宫扇。

这扇子便是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之物。

有人把扇面的血迹进行加工,勾勒成“桃花”样子,这便是“桃花扇”的来历。

这就是第三个阶段,可谓是“一波三折,苦苦相争”。

他们二人对爱情忠贞不屈,苦苦相思,与张生崔莺莺无二。

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那么,《桃花扇》是这样的吗?
侯方域与李香君最后虽然相见,最后却又分手,两个人双双入道了。

因为国家灭亡了。

有一个世外高人指点他们,他们意识到连国家都没有了,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醒悟了,就出家了。

国家亡的时候,侯李二人却大团圆了。

他们本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孔尚任却让他们男女双双入道,可见作者另有意图。

作者是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这部戏剧表现的重点是“兴亡之感”。

这是一种“亡国之痛”。

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前六支写景抒情,第
7 支曲子直抒胸臆。

三、重点赏析
1、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

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板书:郊外T孝陵T
皇城T秦淮T长桥T旧院)
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萧条、荒芜、凄凉、破败)表现手法。

(板书)
2、评论家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这 6 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

于是,有了这 6 支曲子的铺
垫和蓄势,第7 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请大家齐读第7 支曲子。

3、这支曲子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的哀痛之情。

为了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

大家看看这支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对偶、排比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是对偶
“眼看他眼看他.... 眼看他... ”是排比。

“那乌衣巷”三句,也是排比。

用上对偶和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感情更强烈了。

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贯通,使得表达声情并茂,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

4、哪一句是主旨句?——“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 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沉痛的哀痛啊!
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除了前面提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还有——姜夔《扬州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