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教学设计1-推荐下载

统计学基础教学设计1-推荐下载
统计学基础教学设计1-推荐下载

统计学原理试题 (1)

统计学原理试题 (总分:99.98,做题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总题数:15,分数:15.00) 1.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 (分数:1.00) A.是一种纯数量的研究 B.是从定性认识开始,以定量认识为最终目的 C.是在社会经济现象的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其数量关系√ D.是一种对经济现象做的定性研究 解析: 2.对某市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科技人员的职称和年龄() (分数:1.00) A.是品质标志 B.是数量标志 C.前者是数量标志,后者是品质标志 D.前者是品质标志,后者是数量标志√ 解析: 3.对企业职工按工种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工资水平分组,这种分组属于() (分数:1.00)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品质标志分组 D.数量标志分组 解析: 4.计算比较相对指标() (分数:1.00) A.只能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 B.只能是两个相对指标对比 C.只能是两个平均指标对比 D.既可以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也可以是两个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对比√ 解析: 5.某地区工业增加值1995年比1994年增长6%,1996年比1995年增长4%,1997年比1996年增长8%。则三年来该地区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分数:1.00) C.106%×104%×108% -100% √ D.6%×4%×8% 解析: 6.某企业1997年比1996年产量增长了15%,产品单位成本下降了4%,1996年企业总成本支付了30万元,则1997年总成本比1996年多支付() (分数:1.00) A.3万元 B.4.5万元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统计学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所属分院:会计金融分院 制定人:危磊 合作人:周剑华 制定时间: 2014-9-15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统计学原理及实务》是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以便学生获得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 能力目标: 通过统计调查和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学生能运用所学相关统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处理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水平指标分析、速度指标分析、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业务。最终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整合成类化经验,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 ●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统计学(第六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 开课学期:第3、4、5、6学期 学分:4学分 主讲教师:……等 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教学目的: 《统计学》是为我校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学时。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章导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的概念。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 统计在共生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统计的误用与正确使用。 三、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 一些主要的统计学家。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 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总体。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统计量。 三、变量 变量。变量的类型。 第2章数据的收集 课时:1周,共3课时

第一节数据来源 一、数据的间接来源 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二节调查设计 一、调查方案的结构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提问项目设计。回答项目的设计。问题顺序的设计。第三节数据质量 一、数据的误差 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 二、数据的质量要求 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一、数据审核 原始数据的审核。二手数据的审核。 二、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的意义。用Excel进行数据筛选。 三、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的作用。用Excel进行数据排序。 第二节分类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频数与频数分布。用Excel制作频数分布表。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顺序数据的图示方法。 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据分组 分组方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直方图。茎叶图和箱线图。线图。雷达图。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二、统计表的设计 第4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课时: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

统计学原理测试题及答案

统计测试一 注:这是基础统计前两章的测试题;准备本月下旬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则总体是(C)。 A.每一个学生 B.每一个学生的性别 C.全体学生 D.全体学生的性别 2.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A)。 A.每一个人 B.每一户 C.每个省的人口 D.全国总人口 3.某班四名学生金融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0分、86分和90分,这四个数字是(A)。 A.变量值 B.标志 C.指标 值 D.指标 4.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职工工资是(B)。 A.离散变量 B.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C.连续变量 D.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5.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是(C)。 A.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B.工作与结果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工作与经验的关系 6.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的90%的五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B)。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7.某地进行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情况调查,则调查对象是(B)。 A.该地所有商业企业 B.该地所有国有商业企业 C.该地每一家商业企业 D.该地每一家国有商业企业

8.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属于(C)。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 9.某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600,又知其相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则末组的组中值是(C)。 A.100 B.500 C.650 D.700 10.统计表的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特征的(A)。 A.统计指标 B.总体单位 C.标志 D.统计对象 11.下面属于时期指标的是(A)。 A.商品销售额 B.商场数量 C.商品价格 D.营业员人数 12.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完成程度,应规定(B)。 A.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C.计划期中应达到的水平 D.整个计划期应达到的水平 13.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该数字资料为(D)。 A.绝对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 数 D.强度相对数 14.某商场计划11月份销售利润比10月份提高2%,实际提高了3%,则销售利润计划完成程度为(A)。 A.100.98% B.95.10% C.99.00% D.105.10% 15.平均数反映了(C)。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B.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C.总体中各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 D.总体变动的趋势 16.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B)。

(完整版)旅游统计学教案

旅游统计学 主讲人王兴琼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参考书目 ?[1]《欧美统计学派发展简史》,李惠村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2] 《统计发展史》,陈善林、张哲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商务与经济统计技术(11ED)》,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son, 中信出版社(CFA系列教材)(英) ?[4] 《商务统计:一种制定决策的方法》,David F. Groebner, Prtrick W. Shannon, Philip C.Fry, Kent D. Smith, 中国统计出版社(英) ?[5] 《管理统计学》,缪柏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统计学》,袁卫、庞晧、曾五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成绩评定方法 ? 1.闭卷考试成绩(80%) ? 2.平时作业,包括解题作业、课堂提问:(要求独立完成,须准时提交,迟交扣分)和考勤(无论正当理由或无故缺席在本课中不应多于2次。缺席第3次或以上者,每次在总成绩中扣去2分)(20%) 课程的引入 ?人人都来学点统计知识 ?旅游统计资料 第一章绪论 本章提要 主要讲述旅游统计学的概念、任务、产生、发展及其特点;重点阐述旅游统计的理论基础、基本环节与主要方法。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 ?本节的重点: ?统计学的涵义 ?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的难点: ?统计学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p1 ?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两重关系:统计工作是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深化,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什么是旅游统计学? ?旅游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社会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旅游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一门科学。 二、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一词的由来 ?统计语源最早出现于拉丁语的Status,意思指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由这一语根组成意大利语Stato,表示“国家”的概念。 ?十八世纪德国政治学教授亨瓦尔在1749年所著《近代欧洲各国国家学纲要》一书绪言中,把国家学名定为"Statistika"(统计)这个词。原意是指"国家显著事项的比较和记述"或"国势学"。

统计学原理试题库(全解答)

统计学原理试题库(全)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有三种涵义,其基础是(A)。 A、统计活动 B、统计方法 C、统计学 D、统计资料 2、一个统计总体( C )。 A、只能有一个指标 B、只能有一个标志 C、可以有多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标志 3、下列变量中,(D )属于离散变量。 A、一个笔筒的直径 B、一袋米的重量 C、一个同学的身高 D、一个县的人数 4、全班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6分、76分和86分,这三个数字是(B )。 A、标志 B、标志值 C、指标 D、变量 5、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D )。 A、工人工资 B、工人身高 C、工人体重 D、工人性别 6、要了解某汽车公司的情况,该公司的产量和利润是(C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D、后者是离散变量,前者是连续变量 7、劳动生产率是(C )。 A、流量指标 B、动态指标 C、质量指标 D、强度指标 8、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是( C )。 A、马克思 B、威廉·配第 C、凯特勒 D、恩格尔 9、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单位特征的,所以(C )。 A、指标和标志都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 B、指标和标志之间没关系 C、指标和标志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变换 D、指标和标志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10、统计研究的数量必须是(B )。 A、抽象的量 B、具体的量 C、连续不断的量 D、可直接相加的量 11、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D )。 A、差异性 B、综合性 C、社会性 D、同质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对某市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则( BCE )。 A、该市工业企业总数是总体 B、该市工业企业是总体 C、该市工业企业总产值是指标 D、该市工业企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 E、每个工业企业总产值是数量标志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BCDE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职工月平均工资 D、年工资总额 E、产品合格率 3、下列指标哪些是质量指标(CDE)。 A、新产品数量 B、高级职称人数 C、考试及格率 D、工人劳动生产率 E、平均亩产量 4、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有(ACE)。 A、厂房面积 B、企业个数 C、原材料消耗量 D、人口数 E、利润率 5、以下属于有限总体的是(ABC)。 A、全国人口 B、某县企业 C、某市学校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详案) 1

分 顺据理念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举例:民族、行业类别、移动客服满意度调查、身高、体重分 别属于哪些类型 2、三个数据类型中,哪些成为品质数据 3、在整理数据时首先应列出所分的类别;然后,计算出每一类 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形成一张数据频数分布表;最 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展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频数: (1).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2).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 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 (3).而频率则是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5、统计数据的收集 回忆数据收集的方式 6、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的操作 (2)图形描述(条形图或柱形图) 思 100 家方式,自驾 回家有 占 频数,哪个是 频率 PPT 中词语出现的 频率》的分布 数列,吸引学 生注意力。讲 解该统计工作 的大概过程, 增进学生对分 类数据整理的 图和柱形图实 例,使学生有 计算机完成 手工绘制 2

分 统据析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7.课堂练习——练习册P15-16 (二)品质顺序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收集 2.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 对于品质顺序数据,除了可使用上面介绍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和 表示方法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向上累计频数分布由标志值低的组向标志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 数。向下累计频数分布是由标志值高的组向标志值低的组依次 累计频数 3.统计数据的分析 (1)确定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Mode),用M表 示 ①根据分组资料确定 例如:某制鞋厂要了解消费者最需要哪种型号的男皮鞋,调查 了某百货商场某季度男皮鞋的销售情况,得到资料如下表: ②根据柱形图确定众数 例2:根据图表找出众数 让学生区分哪 个是柱形图, 哪个是条形图 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带着问 题边思考边听 课,思考:为 什么要进行累 计频数? 原因: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上限 以下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向上累计频数 能够表示下限 以上的频数和 频率总共多少 举例: 和 3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 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 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

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英文名称:social statistics 课程编号:12600722j 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大纲撰写人:文法学院社工系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主干课之一,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社会统计学则侧重介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都有必要掌握社会统计学这门有用的工具。 本课程共7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 一、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和统计分析(2学时)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节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运用 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第一节分布统计表统计图 第二节集中趋势测量法 第三节离散趋势测量法 第三章概率(3学时) 第一节基础概率 第二节概率分布、均值和方差 第四章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3学时) 第一节二点分布 第二节排列与组合 第三节二项分布 第四节多项分布 第五节超几何分布 第六节泊松分布 第五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3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正态分布 第二节标准正态分布 第三节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第四节常用统计分布 第五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参数估计(4学时) 第一节名词解释 第二节参数的点估计

第四节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大样本区间估计 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统计假设 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假设 二、求抽样分布 三、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四、计算检验统计量 五、判定 第八章单总体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大样本假设检验 第二节小样本假设检验 第九章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三节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十章列联表(4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列联表 第二节列联表的检验 第三节列联强度 第十一章等级相关(定序变量之间)(4学时)第一节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第二节Gamma等级相关 第三节其他等级相关系数 第十二章回归与相关(6学时) 第一节回归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最小二乘法 第三节回归方程的假定与检验 第四节相关 第五节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十三章方差分析(3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一元方差分析 第三节二元方差分析 第四节多元方差分析 第十四章非参数检验(4学时) 第一节非参数检验 第二节符号检验 第三节符号秩检验 第四节累计频次检验 第十五章抽样(4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

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指出下列哪个是数量标志() A.身高B.学历 C.健康状况D.性别 2.统计调查分为一次性调查和经常性调查,是根据()。 A.是否定期进行B.组织方式不同 C.是否调查全部单位D.时间是否连续。 3.典型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 A.工作做得好的单位B.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单位 C.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 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A.确定组中值B.确定组距 C.确定组数D.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5.变量数列是()。 A.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B.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 C.按数量标志或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D.按数量指标分组的数列 6.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异距数列是指()。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B.各组次数不相等的数列 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D.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 7.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是()。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B.分组数目的多少不同 C.采用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D.研究目的和对象不同 8.甲:2003年底安徽省人口出生人数为715万人;乙:2003年安徽省总人口4680万人,则()。 A.甲是时期指标,乙是时期指标B.甲是时点指标,乙是时期指标 C.甲是时期指标,乙是时点指标D.甲是时点指标,乙是时点指标 9.某地区2004年底有1000万人口,零售商店数有50万个,则商业网点密度指标为()。A.5个/千人B.5个/百人 C.20个/人D.0.2个/千人 10.标志变异指标中,计算方法简单的是()。 A.平均差B.标准差 C.全距D.标准差系数 11.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 A.了解抽样总体的全面情况 B.用样本指标推断全及总体指标 C.了解全及总体的全面情况 D.用全及总体指标推断样本指标 12.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相比() A.前者一定大于后者 B.前者一定小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前者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后者 13.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14.如果零售价格上涨10%,销售量下降5%,则销售额()。 A.有所增加 B.有所减少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 15.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10%,职工人数增加5%,则企业工资总额增长()。 A.5% B.15% C.15.5% D.50% 16.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统计基础教案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主要产出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章的内容不属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属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统计不是大学科,是把它作为经济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设置的,但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必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以及主要的国民产出总量指标,所以特在此介绍。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沦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的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指标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并以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标准和规范。曾经在国际上存在两个影响较大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使用的“国民账户体系”;二是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现在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包括五大核算内容:一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增加值的核算或最终产值的核算;二是投入产出的核算;三是资金流量的核算;四是资产负债的核算;五是国际收支的核算。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比较 1.在核算范围上,MPS采用的是限制性生产观。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 2.在核算内容上,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系统而的反映。而SNA既有国民收入生产、分配、使用的核算,也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存量与流量方面的核算,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在核算方法上,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SNA采用复式记账法,运用账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社会再生产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经济流量以及期初、期末的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的体系。 4.在主要核算指标上,MPS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SNA表现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核算口径是时代的产物

统计学原理试题(2)

《统计学原理》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分×25=25分) 1、设某地区有60家生产皮鞋的企业,要研究他们的产品情况,总体是()。 (1)每一个企业(2)所有60家企业 (3)每一双皮鞋(4)所有企业生产的皮鞋 2、某班4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65分、78分、85分、91分,这4个数字是()。 (1)数量指标(2)质量指标(3)变量(4)变量值 3、根据较大总体计算的质量指标与较小总体范围计算的质量指标相比,前者()。 (1)一定大于后者(2)一定等于后者 (3)一定小于后者(4)可能大于后者也可能小于后者 4、最先叫出统计学之名的是()。 (1)政治算术学派(2)凯特勒(3)国势学派(4)恩格尔 5、以下哪种调查的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1)工业普查(2)工业设备普查(3)职工调查(4)未安装设备调查 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1)组中值(2)组距 (3)组数(4)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7、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1)各组的次数均相等(2)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3)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4)各组变量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 8、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1)520 (2)510 (3)530 (4)540 9、某地区为了掌握该地区水泥生产的质量情况,拟对占该地区水泥总产量的80%的5个大型水泥厂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 (1)典型调查(2)重点调查(3)抽样调查(4)普查 10、某商场计划4月份销售利润比3月份提高2%,实际却下降了5%, 则销售利润计划完成程度为()。 (1)66.97%(2)105.03% (3)93.14%(4)92.78% 11、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1)简单算术平均法(2)加权算术平均法 (3)加权调和平均法(4)几何平均法 12、对于同一变量分布,其标准差永远()。 (1)小于平均差(2)大于平均差 (3)等于平均差(4)不会小于平均差 13、下面属于结构相对数的有()。

2017统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概述 课题 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概念 2、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新年好!很高兴在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再次跟大家见面,这个学期,由我为大家教授《统计基础》这门课程,《统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希望同学们能认认真真的学好这门课,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1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 2说明考核该课程的办法 3提出关关于上课的要求 4关于做作业的要求 5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 新授: 一、统计和统计学 1、统计: 是指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 市场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甲分析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分析报告

2、统计学 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资料的科学,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活动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有: (1)数量性 指从数量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性 统计所研究的数量,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不是抽象的量。 (4)社会性 指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统计认识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一)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计划安排。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5、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即:质——量——质 三、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1.大量观察法

统计学原理考试答案

统计学原理考试答案

————————————————————————————————作者:————————————————————————————————日期:

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 的关系。 2.统计表中,宾词配置方式有和两种。 3.总体参数估计有和两种方法。 4.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报告单位是。 5.调查资料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有和。 6.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和。 7.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不同分为和。 8.各年末商品库存量数列属于数列,各年的基建投资额数列属于数列。 9.统计研究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和。 10.统计调查根据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根据否可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11任何一个统计分布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2.相关分析研究的是关系,它所使用的分析指标是。 中楼阁 13.根据时间间隔相等的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采用方法。根据时间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采用方法。 14.某市城镇房屋普查中,统计总体是、总体单位是。 15.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和。 1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为和。 17.销售利润率指标属于相对指标,成本利润率属于相对指标。 18.普查的对象主要是现象,因而要求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 19.按照资料汇总特点不同,普查可分为和两种形式。 20.统计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和。 21.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动态分析主要包括和两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 1.有20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4344224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2.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 A.第一种,80%—90% 90%—99% 100%—109% 110%以上 B.第二种,80%以下80.1%—90% 90.1%—100% 100.1%—110 110%以上 C.第三种,80%以上80%—90% 90%—100% 100%—110% 110%以上 D.第四种,85%以下85%—95% 95%—105% 105%—115% 115%以上 3.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为1.6:100,这是() A.比例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强度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 4.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的前提条件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5.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依排列顺序和按相同的间隔来抽选调查单位的抽样称为()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6.当所有的观察值y都落在直线yc=a+bx上时,则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D.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基础 二、课程英文名称: STATISTICS 三、课程编码:14131082 四、课程性质: 任意选修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本课程36学时。2学分。第六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 1. 贾俊平主编。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孙文生、吕杰主编。统计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黎东升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4.段耀主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2002年 参考书: 1.高庆丰。欧美统计学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贾俊平、何晓群等主编。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袁卫、庞皓等主编。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贾俊平主编。统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th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6.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掌握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和作用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