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作用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摘要: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宽广的胸怀,从而形成社会人文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传承社会文明。

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精神任重而道远。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基本学科,其目的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十分必要。

1.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的负面诱惑越来越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阶段,此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网络的发展导致初中学生上网成瘾,使其只追求享乐,扭曲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某些影视作品宣传的都是色情、享乐等,对初中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奋发向上的斗志,最终荒废学业。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

初中生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其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语文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积淀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睿智等,肩负着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其修
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究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通过在教学中榜样感召,强化人性关怀素质,获得精神砥砺、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等多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探究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

”“解惑”就是传授知识。

“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

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1996年就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

温儒敏也强调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提出中学生当然也应当追求向善的道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的欲望很容易受到诱惑。

拒绝诱惑的根本途径只能求助精神的健康。

素质教育的需要都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笔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议,求教于方家。

一、榜样感召运用语文教材或其它语文作品中的榜样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一般说来,凡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贡献的人物,都可以视为榜样人物。

由此看来,中语文教材中可供提炼的榜样人物是不胜枚举的。

如:弃医从文,为民呼告,直击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最脆弱神经的鲁迅:以天下为己任,有高尚爱国热情的毛泽东等一代领导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战国纵横家;西汉鸿儒贾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旷世才情的激昂和怀才不遇的沉郁互相碰撞,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是一位师德高尚的长者。

《最后一课》的都德老师典范形象;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一连串鲜活的人物;“孟母三迁”、“老骥伏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鹃啼血”等历史典故。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品质,是指对人类社会的真、善、美的崇高追求和崇敬。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古文、中国历史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只有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够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课文、讲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生活和人生,培养学生豁达宽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理解诗歌和散文背后的内涵和情感,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去珍惜生活中的幸福时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在人文情怀的熏陶下,学生才能够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才能够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仍然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善于思考,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引导学生去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布置作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潜能。

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学生才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文学情怀。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初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缺乏是一个全世界各个国家共有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怎么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

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

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

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

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

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

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

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明确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发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等等。

所有这些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公民社会构建和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人文精神蕴藏于语言、文学、哲学、历史、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诸多领域,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笔者以为需明确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含义,把握其培养的正确方向。

“人文精神”的原意是“人”的精神,即“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实情感。

人的真实愿望。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现代人文精神不等同于我国古代的人性论,如:“人性恶”、“人性善”等论,也不等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它们是剥削阶级的人文精神,它们否定了人文精神的社会性、阶级性。

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文精神饱含着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富有民主和法制意识、人格健全、会审美、勇创新等等。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对书本、对生活多角度感悟,受到自由的、最大限度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启示,但学生从中获得的应是其积极的一方面。

同一本书,一般是“仁者见仁”、“恶者见恶”,不能让学生感受其消极一面,以致学生反正道而行之。

比如:学习鲁迅《故乡》中少年闰土用竹匾捕鸟一段,要感知其反映少儿生活聪慧与乐趣的一面,不能学习其捕鸟方法,反自然,少爱心。

这就需要给以正确引导。

其次,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我们在大力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时,切不可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于人的本质、意义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是通过文字、文学作品等载体传递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理解、体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大爱、正义、真善美等价值观。

也可以通过辨析作品中的人性弱点、蒙昧愚昧等不良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修正,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通过阅读新闻报道、评论文章等,了解社会现实,增加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成长,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创作,激发学生对他人命运的思考和同情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

人文智慧是指对人性、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人文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和人文思潮,加深对当代社会变化和人文价值的认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智慧,可以使他们具备审美、批判和创造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并参与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德。

人文品德包括诚实守信、勇往直前、友善待人、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演讲、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通过展示和讨论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文品质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团体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关爱他人的品德。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促使学生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关键。

语文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关怀、人文智慧和人文品德,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做好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生命意识、忧患意识、超越意识等,语文教学应努力贯穿人文精神的渲染和教育,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阅读经典作品,适当开展语文社会活动,实现文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树立大语文观思想,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人文精神“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一位践行教育家梦想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道:“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其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就彰显出现实社会人们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危机,体现出人们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缺失。

因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人文精神是我们教师的使命及职责。

高中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与丰碑,语文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载体,关注社会,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思想,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不仅仅限于生命的保存,更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进取精神的张扬。

教材演绎进取人生的精彩:由《兰亭集序》明确生死观。

王羲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向之所欣,仰俯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字里行间无不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大呼“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即:既看重“生”,也看重“死”。

可见,王羲之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感慨中,深藏着他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也因为如此,王羲之才“执著其里”,绝妙的书法、精美的文章,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的见证。

由《人是什么》正解人生之路的价值。

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是燃烧生命激情的过程,如何燃烧自己的激情,赵鑫珊的《人是什么》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对目标追寻的过程要有坚强定力,而“坚强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爱因斯坦);对目标的追寻,始终是在推石头上山,风烛残年的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

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论文

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论文

浅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作为一门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一)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初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

初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使得一些初中生感到厌学、自卑。

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

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

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加强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

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

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摘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它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环境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将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整个社会全方位长时期努力,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师文学作品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频发的社会问题,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困境。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全面开展人文教育、构建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承教书育人的精神,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我们责无旁贷。

一、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沿阵地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全面关怀人的成长,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仅仅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书以育人,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切实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语文学科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育责任,更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传者。

语文教育侧重功利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为多年诟病,由此导致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去了,但社会生活能力却很差。

面对时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是时候转变教育作风了。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完成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德育渗透、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二、文学作品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
语文教学进入中学阶段,已经从基础的文字语言教育上升到了文学感情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育,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启迪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体会人类美好的情感、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念,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及其主题性的社会意识,是全部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可以说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孕育形成的过程。

文以载道,好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强大的语言表现力,震撼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人生引航。

我们可以断言,
一个缺乏人格魅力和人文底蕴的作家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的。

选入教材的《劝学》,以其优美壮丽的文字、激荡澎湃的行文气势,让我们折服于荀子对人性挖掘的深刻,强调终身学习的超前意识。

在《荷花淀》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爱表达的隐讳、民族大义的高昂;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动于孝道的真挚、深沉和执著;在《我很重要》中,我们领悟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和个人人格尊重的追求与渴望。

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也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寻求知识和人文精神素养的热情,从中汲取营养,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完善人格。

三、语文教师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中坚力量
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融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承美好,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文精神教育任重而道远,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

人文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我们有责任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健,胡小玲.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6(7).
[2]井军弟. 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考试周刊,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