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结构设计指导手册

合集下载

减隔震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

减隔震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

减隔震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减隔震结构设计,听起来好像是高深莫测的技术活儿,实际上一点也不复杂。

你就把它想象成给建筑加上一套“隐形的防护装备”,让它在大风大雨、地震波动中不至于倒塌,能稳稳地立住,不愁身子被颤抖打晃。

你知道的,地震这玩意儿,虽然不能提前预知,但你总能通过一点点“先见之明”来让建筑更稳当。

就像人穿防弹衣,你也不会等到子弹飞过才想起穿嘛,不是吗?你可能觉得,这种“隐形防护”是怎么做到的?嗯,它其实是通过减震、隔震两种手段来控制建筑在地震中的运动。

简单来说,减震就是把建筑的震动控制在一个你能接受的范围内,隔震呢,是让建筑和地面“隔开”,地震来时,地面震动传不到建筑物身上。

所以,说到底,减隔震就是要把建筑和地震的“亲密接触”给隔离开,不让它们太亲热。

你想象一下,你和一个很喜欢抱你的熊孩子打游戏,结果每次抱都把你搞得乱七八糟。

隔震就是让你不再和这个熊孩子抱那么紧,保持一点距离,让你可以平静地玩游戏。

这个设计如何实现呢?其实啊,减隔震设计就像给建筑物加上一双“减震鞋”。

这些“鞋子”就像车轮上的减震器一样,能吸收震动的能量,减少建筑的损伤。

有些设计在建筑底部放置了大大的隔震垫,像给建筑放了个超级大的“防震软垫”,不管外面怎么震,建筑物总能稳稳地待在原地,不被摇晃得七零八落。

说白了,地震震来,隔震垫就像垫脚石一样,把地面的震动吸收掉,大部分都不会传递给建筑物。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建这么高大上的结构,贵不贵?你想啊,省掉了未来因为建筑受损的维修费用,长远来看其实也不算什么。

就像你买一双好鞋子,虽然贵点,但穿了舒适、耐用,长远的投资回报更高。

尤其是对于那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减隔震结构简直是建筑界的“救命稻草”。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地震来了,建筑物还能像没事人一样伫立在那里,那该有多安心!你知道吗?这种设计现在不仅仅局限于高楼大厦,连一些老旧的小房子也可以通过改造来加装减隔震设备。

对,听上去像是个天方夜谭,但事实是,很多地方早就开始进行这种更新换代了。

AASHTO指导性规范隔震设计(中文版)

AASHTO指导性规范隔震设计(中文版)

致AASHTO隔震设计第二版指导性规范的读者说明AASHTO隔震设计指导性规范第二版已作了临时修订。

本期包含修订页。

本书已设计有可替换页面,并有相应的编号。

页边空白处的垂直线表明在2000年已经通过AASHTO桥梁和结构小组委员会批准。

为了保证您的规范是正确且实时更新的版本,请用本期的页面在书中做相应更换。

隔震设计指导性规范由美国州公路和运输协会出版华盛顿套房249西北区国会大厦街444号,20001电话(202)624-5800隔震设计指导性规范由美国州公路和运输协会出版华盛顿西北区国会大厦街444号,20001电话(202)624-5800版权,2000年和1999年,归美国州公路和运输协会所有保留所有权。

在美国印刷。

本书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未经出版方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

美国州公路和运输协会执行委员会1997-1998有投票权成员官员:会长:David L.Winstead,马里兰州副会长:Dan Flowers, 阿肯萨斯州秘书/财务部长:Clyde E.Pyers,马里兰州区域代表:区域:I.Anne Canby, 特拉华州Glenn Gershaneck, 佛蒙特州II.Elizabeth Mabry, 南卡罗莱纳州James C,Codell,III,肯塔基州III.Charles Thompson, 威斯康星州James Denn, 明尼苏达州IV.Dwight M. Bower, 爱达荷州Thomas R. Warne, 犹他州无投票权成员前任主席:Darrel Rensink, 爱荷华州执行总监:Francis B. Francois, 华盛顿1998年AASHTO 桥梁和结构小组委员会主席:David Pope, 怀俄明州副主席:James E. Roberts, 加利福尼亚秘书:David H. Densmore, 联邦公路局阿拉巴马,William F.Conway 田纳西,Ed Wasserman阿拉斯加,Steve Bradford 德克萨斯,Richard Wilkison亚利桑那,F. Daniel Davis 美国运输局,David Densmore(联邦公路局Nick E. Mpras (美国海岸警卫队)阿肯萨斯,Dale F. Loe加利福尼亚,James E.Roberts 犹他,P.K. Mohanty科罗拉多,Stephen W. Horton 佛蒙特,Warren B. Tripp康涅狄格, Gordon Barton 弗吉尼亚,Malcolm T. Kerley特拉华,Chao H. Hu 华盛顿,Myint Lwin华盛顿,Donald Cooney 西弗吉尼亚,James Sothen佛罗里达,Jerry Potter 威斯康星,Stanley W. Woods佐治亚,Paul Liles 怀俄明,B. Patrick Collins夏威夷,Donald C. Ornellas爱达荷,Matthew M. Farrar 亚伯达,Dilip K. Dasmohapatra伊利诺,Ralph E. Anderson 英属哥伦比亚,Peter Brett印第安纳,Mary Jo Hamman 马尼托巴,Walter Saltzberg爱荷华,William A. Lundquist 马里亚纳群岛,John C. Pangalinan堪萨斯,Kenneth F. Hurst 新不伦瑞克, Garth Rushton肯德基,Stephen E. Goodpaster 纽芬兰,Peter Lester路易斯安那,Norval Knapp,Wayne Aymond 西北领土,Jivko Jivkov缅因,James E. Tukey 新斯科舍,Stan Nguan马里兰,Earle S. Freedman 安大略,Ranjit S. Reel萨斯喀彻温省,Herve,Bachelu马萨诸塞,Alexander K.Bardow 马萨诸塞城市区委员会,David Lenhardt密歇根,Sudhakar Kulkami 新泽西州高速公路管理局,Thomas E. Margro 明尼苏达,Donald J. Flemming 纽约,新泽西港口管理局,Joseph K. Kelly,Joseph Zitelli密西西比,Wilbur F. Massey 纽约州桥梁管理局,William Moreau密苏里,Allen ffoon 印第安纳事务管理局,Wade F. Casey蒙大拿,William S. Fullerton 美国农业-森林服务部,Nelson Hernandez内布拉斯加,Lyman D. Freemon 军事交通管理局指挥,Robert D. Franz内华达,William C. Crawford, Jr.新罕布什尔,James A. Moore新泽西,Harry A. Capers, Jr.新墨西哥,Jimmy D. Camp纽约,James M. O’Connell北卡罗莱纳,William J, Rogers北达科他,Steven J. Miller俄亥俄,Brad W. Fagrell俄克拉何马,Robert J. Rusch 美国陆军工程兵部队,Paul C.T.Tan俄勒冈, Terry J. Shike 美国海岸警卫队总部,Jacob Patnaik宾夕法尼亚,R. Scott Christie 北安普敦郡郡理事会,R.T. Hughes波多黎各,Hector L. Camacho罗得岛,Kazem Farhoumand南卡罗莱纳,Randy R. Cannon南达科他,John C. ColeAASHTO T-3 工作组James E. Roberts-主席,加利福尼亚运输部Roberto Lacalle/Li-Hong Sheng-工委主席/联合主席,加利福尼亚运输部Myint M. Lwin-华盛顿运输部Ralph E. Anderson-伊利诺运输部专家John F. Stanton-华盛顿大学专家Michael C. Constantinou-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专家James M. Kelly/Ian Aiken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Ronald L. Mayes 博士,会长-动态隔离系统Victor A. Zayas博士,会长-抗震系统Paul Bradford-R.J.沃森有限公司Hamid Ghasemi博士-联邦公路管理局页码目录前言 (7)引言 (9)1.适用范围 (9)2.定义和符号 (15)3.加速系数 (20)4.抗震性能类别(SPCs) (22)5.场地影响和场地系数 (23)6.响应修正系数(R) (23)7.分析步骤 (24)7.1均匀载荷法 (27)7.2单模谱法 (31)7.3 多模谱法 (32)7.4时程分析法 (33)8.隔震系统设计特性 (35)8.1标准设计特性 (35)8.2 () 系统特性修正系数 (36)9.间隙 (37)10.SPC A设计力 (38)11.SPCs B,C和D设计力 (39)12.其他要求 (40)12.1非地震横向力 (40)12.2横向恢复力 (41)12.3垂直载荷稳定性 (43)12.4转动能力 (43)13.隔震系统所需试验 (44)13.1系统特性试验 (44)13.2样件试验 (46)13.3系统特征确定 (49)14.弹性橡胶支座 (53)14.1概述 (53)14.2隔震设计剪切应力部件 (54)14.3载荷组合 (55)15.弹性橡胶支座-结构 (56)15.1总要求 (56)15.2质量控制试验 (56)16.滑动支座-设计 (58)16.1概述 (58)16.2材料 (58)16.3几何结构 (59)16.4 载荷及压力 (60)16.5 其他细节 (62)16.7 材料指南 (62)17.滑动支座-结构 (63)17.1总要求 (63)17.2质量控制试验 (63)18.其他隔震系统 (65)18.1范围 (65)18.2系统特性试验 (65)18.3设计步骤 (66)18.4建造,安装,检查以及维护要求 (66)18.5样件试验 (67)18.6质量控制试验 (68)参考书目 (69)附录A……………………………………………………………………………………………A/1A.1 滑动隔震系统………………………………………………………………………A/1A.2弹性橡胶支座……………………………………………………………………A/4前言在1995年,美国州公路和运输协会(AASHTO)桥梁和结构小组委员会委托新的T-3隔震设计技术委员会负责修改1991年隔震设计指导性规范。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总教学课时:60一、教学目的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的工作要求,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设计标准与研究现状、减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与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相关的减隔震技术概念与工作原理,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参考依据与设计关键要点、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方法等。

三、重点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章减隔震技术概述(4学时):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原理(1学时)、减隔震技术发展历程(1学时)、减隔震技术设计标准(1学时)、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1学时)。

第二章减震结构设计指南(12学时):减震结构概念设计(2学时)、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装置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2学时)、减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2学时)。

第三章隔震结构设计指南(12学时)隔震结构概念设计(2学时)、隔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2学时)、隔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2学时)。

第四章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6学时):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案例(2学时)、黏滞阻尼支撑应用案例(3学时)、黏滞阻尼伸臂应用案例(3学时)、黏滞阻尼墙应用案例(4学时)、日本典型减震案例(4学时)。

第五章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6学时):基础隔震案例(6学时)、层间隔震案例(4学时)、组合减隔震案例(2学时)、日本典型隔震案例(4学时)。

四、教学延伸阅读参考书目1.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2.李爱群,瞿伟廉. 工程结构减振控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丁洁民,吴宏磊. 黏滞阻尼技术工程设计与应用[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4.日本隔震构造协会. 隔震结构入门[M]. 东京:OHM出版社,1995.5.日本建筑学会,刘文光(译),冯德民(校). 隔震结构设计[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aashto指导性规范隔震设计(中文版)

aashto指导性规范隔震设计(中文版)

aashto指导性规范隔震设计(中文版)篇一:AASHTO减隔震规定美国减隔震规范一规范思想:将减隔震桥梁等效为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然后用弹性反应谱理论来迭代求解减隔震桥梁的非弹性地震响应,其采用的假设如下:1桥梁上部结构视为刚体,其总质量即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质量:2忽略桥墩和桥台的弹性变形和质量,按刚体来处理。

3 假定减隔震支座的滞回曲线可用双线模型来表示或等效。

4各减隔震支座具有相同的力学性能。

以上假定表明把减隔震桥梁的地震反应主要看成是减隔震支座的地震反应,而且整个减隔震桥梁的阻尼主要是减隔震支座发生非弹性变形的滞回阻尼。

二计算方法:1上部结构的总质量m,作为简化单自由度体系的质量,2 计算减隔震支座所在计算方向上的弹性组合刚度kec,作为简化单自由度体系的初始弹性刚度:nkec??kei?nke i?1其中式中n为减隔震支座总数,kei为第i个减隔震支座的弹性剪切刚度,根据上面4的假定kei=ke。

3 计算简化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固有周期Te:Te?2?2 4计算简化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延性系数u:u?xm xj 上式中xm为等效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位移,即减隔震桥梁的最大梁体位移:xj为等效线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屈服位移,即减隔震支座的屈服位移。

5计算等效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周期偏移Te Teq12Te?u? ???Teq?1??(u-1)?其中?为等效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硬化系数,也即是减隔震支座的硬化系数,如上图所示:6计算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阻尼比?0??)(u?1)?eq?2(1??0 式中?0为初始阻尼比,一般为0.05.7 用上式得出的等效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周期Teq和阻尼比?eq后就可用弹性反应谱求解最大位移相应xm:xm?9.79ASiTeqB其中A为地震加速度系数;Si数为场地系数,对于Ⅰ、Ⅱ、Ⅲ三类场地Si分别取1.,1.5和2.0;B为阻尼影响系数,用以调整阻尼比0.05的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值,当等效阻尼比?eq为0.02,0.05,0.2和0.3时,B值分别为0.8,1.0,1.2,1.5和1.7,且当?eq不为上述值时,允许线性内插。

隔震结构设计-jh

隔震结构设计-jh

隔震支座直径
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组合效应作用下,支座的竖 向平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下表限值。(先按非隔震 结构初步计算,而后按隔震结构分析结果验算)
表1 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 建筑类别 平均压应力限值(MPa) 甲类建筑 10 乙类建筑 12 丙类建筑 15
注:1. 对需验算倾覆的结构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 用计算的结构,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2. 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各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0时 应降低平均压应力限制:小于5不小于4时降低20%,小于4不小于3时降低 40%。 3. 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其平均压应力限制对丙类建筑为12MPa。

结构层间位移:建议控制在规范弹塑性允许位移的1/2。
③ 隔震层抗风验算
隔震层的设计要求具有足够大的初始刚度,以抵 抗风荷载以及小地震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其应按下 式要求进行验算:
wVWK VRW
VRW — 抗风装置的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w — 风荷载分项系数,采用1.4;
VWK — 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
隔震支座的弹性恢复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K100tr≥1.4 VRW
K100 — 隔震支座在水平剪切应变100%时的水平动刚度。
3. 隔震结构的构造措施
隔震建筑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发生大变形的措施
图5 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O3SG610-1)
隔震缝d不小于 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
表4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比值划分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 0.53 0.35 0.26 0.18
水平向减震系数 减震效果

应用PKPM进行隔震结构设计手册

应用PKPM进行隔震结构设计手册

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应用PKPM进行隔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一站式解决方案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2017/6/6目录第 1 章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 (4)一引言 (4)二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 (5)1从加速度反应谱分析隔震原理 (5)2隔震结构的原理详细分析 (7)三隔震结构减震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7)四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 (7)五对隔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7)第 2 章隔震结构设计的完整流程及详细步骤 (9)一隔震设计的总体流程 (9)二结构隔震层位置的确定 (10)三初步确定隔震结构的隔震目标 (12)四隔震支座介绍 (13)五非隔震结构上部方案布置 (14)1非隔震结构上部方案总体布置要求 (14)2非隔震结构构件截面选择 (14)3对于非隔震结构底部上支墩层的布置 (15)4非隔震结构相关特殊情况下的布置要求 (16)5非隔震结构计算的各项指标的控制 (17)六隔震支座的初步选择及布置 (17)七隔震层的设计及验算 (21)1隔震模型中输入隔震层 (22)2隔震结构地震作用参数及相关参数修改 (23)3非隔震模型柱底铰接改刚接,组装隔震层形成隔震模型 (25)4隔震支座柱的布置及参数输入 (25)5 隔震信息下设置阻尼比的确定方法 (27)6 SATWE软件对于等效线性模型的处理 (29)7 隔震支座验算结果的查看与校核 (29)八隔震结构的抗风及抗倾覆验算 (40)1隔震结构抗风验算 (40)2隔震结构弹性水平恢复力验算 (40)3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倾覆验算 (41)九隔震层隔震支座的优化 (42)十减震系数的计算 (43)1隔震结构减震系数计算规范要求 (43)2软件对减震系数的处理 (44)十一隔震结构上部的设计 (47)1对隔震结构上部的分离式设计 (47)2对隔震结构上部基于隔震层的整体式设计 (49)十二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设计(下支墩设计) (50)1规范对隔震层以下结构及连接构件设计要求 (50)2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分离式设计 (52)3隔震层以下结构与上部结构的整体分析 (53)4隔震层结构隔震构件连接计算 (56)十三隔震结构基础设计 (59)第 3 章隔震结构设计中相关的构造要求 (61)一基础隔震工程上部结构的构造措施 (61)二隔震结构隔震层的构造 (63)三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地基基础层的构造构造要求 (64)第 4 章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 (66)一隔震结构时程分析规范要求 (66)二非隔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小震地震波选择及弹性时程分析 (67)1非隔震结构小震地震波选择及弹性时程分析 (67)2隔震结构小震地震波选择及弹性时程分析 (72)三隔震结构中震下地震波选择及中震弹性时程分析 (73)四隔震结构中、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77)1EPDA接入SATWE数据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77)2SAUSAGE接入SATWE数据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87)五上部结构、上支墩层、隔震层及下支墩层整体弹塑性分析 (97)第 5 章隔震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07)一隔隔震结构上、下支墩的整体计算分析问题 (107)二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短期面压控制问题 (107)三隔震支座的受拉问题 (108)四隔震结构阻尼比的准确确定 (109)五隔震结构时程分析的选波问题 (110)六隔震层以下结构墙、柱轴压比限值及最小配筋率控制问题 . 111 七上支墩的配筋及验算问题 (111)八隔震结构需要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问题 (111)九隔震结构竖向地震底限值问题 (112)十隔震结构与抗震设计概念方面的一些差异 (112)第 6 章隔震结构施工图及专项隔震报告撰写 (113)一隔震结构施工图表达的内容 (113)二隔震结构中节点构造详图绘制 (116)三隔震支座的连接与安装及注意事项 (120)1隔震支座的连接大样图 (120)2隔震支座安装及注意事项 (122)3隔震支座的验收 (123)4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123)5隔震设计专项报告撰写及隔震专项审查 (123)参考资料及图集 (124)附录一:隔震结构的原理详细分析 (125)1基本原理及示意图概述 (125)2从加速度反应谱分析隔震原理 (126)3从能量角度分析隔震原理 (128)附录二:隔震结构减震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130)1隔震结构减震效果分析 (130)2隔震结构经济性分析 (133)附录三:隔震支座介绍 (135)1支座竖向性能 (136)2支座水平性能 (140)3屈服后刚度、等效黏滞阻尼比 (142)4耐久性 (144)5耐火性 (145)6各种相关性能 (145)7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介绍 (146)第 1 章隔震结构的基本概念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图1.1所示为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大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隔震结构设计指导手册

隔震结构设计指导手册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指导宋廷苏、管庆松 编写王广宇 审核云南震安减震技术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四月目录一、前期咨询..........................................................- 1 -二、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2 -1 隔震设计流程...................................................-2 -2 确定隔震层位置.................................................-3 -2.1 隔震层层高...............................................- 3 -2.2 隔震层一般设置位置.......................................- 3 -2.3 人防建筑隔震层设置位置...................................- 3 -2.4 大底盘多塔结构隔震层设置位置.............................- 3 -2.5 其他.....................................................- 4 -3 初定隔震目标...................................................-4 -4 上部结构设计...................................................-5 -4.1 隔震设计一般原则.........................................- 5 -4.2 结构模型底层柱下端改为铰接约束...........................- 6 -4.3 竖向地震作用考虑.........................................- 7 -4.4 最小层间剪力............................................- 12 -4.5 底层柱弯矩放大系数......................................- 12 -4.6 抗震措施................................................- 12 -4.7 抗震构造措施............................................- 13 -5 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14 -6 基础设计......................................................- 14 -三、隔震构造措施.....................................................- 14 -四、鸣谢.............................................................- 30 -五、参考资料和图集...................................................- 30 -一、前期咨询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前期咨询,就是结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形式、高宽比以及是否有地下室等,评估该项目采用隔震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指出设计(建筑、结构、水电气等各个专业)要注意的问题,并对隔震构造措施等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咨询均为免费服务)。

结构隔震与耗能减振-隔震设计[详细]

结构隔震与耗能减振-隔震设计[详细]

0.4
1.2
0.5 1.069
0.919
1.115s
12
(3)隔震支座布置及选型
考虑框架结构形式,在四根框架柱下分别设置一个 隔震支座。此时,结构的总重力为:
G 1266 4 1728(kN)
由 T1 2 G / Khg ,可得隔震层水平刚度为
Kh
G g
2
( T1
)2
1728 103 9.8
式中T0为非隔震结构周期。 T1 2 G / Khg
4 隔震支座水平变形 罕遇地震下的隔震支座变形应满足
u [u] 式中,[u]是隔震支座的变形能力。对于橡胶支座,[u] 不应超过支座有效直径的 0.55倍和支座橡胶层总厚3倍二 者的较小值。
对于砌体房屋或与砌体房屋结构周期相当的房屋, u=s (T1)G / Kh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确定方法
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对于砌体房屋 或与砌体房屋结构周期相当的房屋,可采用简化方法。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简化计算 对于砌体结构, 1.22 (Tg / T1)
式中T1为隔震结构周期,特征周期Tg小于0.4s时取0.4s。
对于与砌体结构周期相当的结构, 1.22 (Tg / T1) (T0 / Tg )0.9
( 2 )2
1.115
5594kN
/
m
13
每个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 K j Kh / 4 1.398kN / mm
根据单个隔震支座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动刚度, 查隔振支座产品规格和力学性能表,选取隔震橡胶支 座的型号为:GZP400V5B,其小震下水平刚度为 (0.68~0.83)kN/mm,大震下刚度为(0.64 ~0.78) kN/mm, 阻尼比为3.6-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指导宋廷苏、管庆松 编写王广宇 审核云南震安减震技术有限公司二零一二年四月目录一、前期咨询..........................................................- 1 -二、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2 -1 隔震设计流程...................................................-2 -2 确定隔震层位置.................................................-3 -2.1 隔震层层高...............................................- 3 -2.2 隔震层一般设置位置.......................................- 3 -2.3 人防建筑隔震层设置位置...................................- 3 -2.4 大底盘多塔结构隔震层设置位置.............................- 3 -2.5 其他.....................................................- 4 -3 初定隔震目标...................................................-4 -4 上部结构设计...................................................-5 -4.1 隔震设计一般原则.........................................- 5 -4.2 结构模型底层柱下端改为铰接约束...........................- 6 -4.3 竖向地震作用考虑.........................................- 7 -4.4 最小层间剪力............................................- 12 -4.5 底层柱弯矩放大系数......................................- 12 -4.6 抗震措施................................................- 12 -4.7 抗震构造措施............................................- 13 -5 隔震层以下结构设计............................................- 14 -6 基础设计......................................................- 14 -三、隔震构造措施.....................................................- 14 -四、鸣谢.............................................................- 30 -五、参考资料和图集...................................................- 30 -一、前期咨询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前期咨询,就是结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形式、高宽比以及是否有地下室等,评估该项目采用隔震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指出设计(建筑、结构、水电气等各个专业)要注意的问题,并对隔震构造措施等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咨询均为免费服务)。

咨询主要讨论三方面的问题:隔震层的设置位置、隔震构造措施和隔震目标。

,其目的是避免没有做过隔震设计的人员或不熟悉隔震设计的人员在前期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隔震设计出现原则性的错误,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形成解决方案,指导设计,确保建筑上部结构的设计、隔震层设计、下部结构设计以及地基基础设计能够顺利进行。

在咨询中,常见的问题如下。

1)隔震建筑的经济性:采用隔震技术,增加了隔震支座费用、隔震构造措施费用,但减小了梁柱断面,节约了钢材和混凝土用量。

根据我公司大量工程经验,对于高烈度区,采用隔震技术经济性十分明显,上部结构设计方案比较合理,一般能节约3%~20%。

2)隔震技术对低层、多层以及高层建筑均比较合适,但不应仅限于基本自振周期在1s内的结构,因为超过1s的结构采用隔震同样有效,国外大量隔震建筑也验证了这点,故2010版《抗规》取消了2001版结构周期小于1s的限制。

隔震建筑结构体型宜规则、对称。

3)高层建筑一般会采用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或者框架结构,在开始定方案时,应注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以内比较好,不宜超过4。

对高宽比大的结构,需进行整体倾覆验算,防止支座压屈或出现拉应力超过1MPa。

高宽比超过4,需要做超限审查。

4)采用隔震技术,上部结构剪重比依然要满足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最小剪重比要求。

5)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6)对于单栋隔震建筑,其周边水平隔震缝宜留300mm;对于两栋相邻的隔震建筑,两栋隔震建筑之间的隔震缝宜留600mm。

隔震构造措施要满足规范要求,隔震沟的处理可以参考标准图集。

7)在带有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中,承托剪力墙的梁可定义为转换梁,来考虑剪力墙传至水平构件的内力放大。

整个隔震层,无须按照转换层考虑,仅需按转换构件进行设计。

(转换梁的抗震等级宜适当提高)二、建筑结构隔震设计1 隔震设计流程在隔震前期咨询确定了隔震层的位置和初步确定了隔震目标,下面开始进行隔震设计了。

目前,我国隔震设计采用分部隔震设计方法,即整个隔震结构的设计分成四部分:上部结构设计、隔震层设计、下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

通常,上部结构设计、下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由设计院完成,隔震层设计由专门从事隔震分析计算的专业人员完成。

设计院人员先根据隔震层的位置和隔震目标等条件,使用PKPM进行上部结构的设计,隔震分析计算的专业人员依据设计院提供的PKPM模型进行隔震层的设计,通常采用ETABS、SAP2000或MIDAS等软件。

隔震层设计完毕后,将提供罕遇地震下各个支座的剪力、轴力和位移,向设计院据此进行下部结构设计。

最后,进行基础设计。

隔震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 确定隔震层位置2.1隔震层层高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初定隔震层位置。

对于没有地下室的建筑,需要增加一层作为隔震层,这一层层高不宜太高,一般梁底到地面的净高不应小于600mm,建议不小于800mm。

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便于日后的隔震层维护和检修。

这样这一层的层高至少为“800+梁高”。

2.2隔震层一般设置位置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可以将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这一层,隔震支座放置位置设置在地下室柱顶、柱中、柱底均可,可以根据地下室实际使用功能来选择支座放置位置。

绝大多数情况下放在地下室柱顶,这样可以减少了单独设置隔震造成的费用增加,使得隔震建筑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对于地下室层高比较高的建筑,隔震层放置在地下室这一层,由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2.2.9条第一款规定: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

如果将隔震支座设置在柱顶,必然导致下支墩高度很高,计算长度很长,这样导致下支墩很肥大,不利于地下室的使用。

因此可以将下支墩做成牛腿,也可以在下支墩顶部设置拉梁,还可以单独做一个隔震层。

2.3人防建筑隔震层设置位置特别地,对于有人防要求的建筑,其隔震层应设在人防地下室的上面一层。

2.4大底盘多塔结构隔震层设置位置大底盘多塔结构,考虑到大底盘可能用做车库或者商场,大底盘层柱距较大,为不影响大底盘层的使用功能,可将隔震层设置在大底盘层上面一层,即在上部结构与大底盘层之间,专门设置层高1.5m~2.0m的隔震层。

2.5其他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2.2.8条规定:隔震支座的相关部位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现浇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总之,隔震层的位置要根据具体工程具体分析,要结合结构形式、有无地下室、周边环境来综合确定。

3 初定隔震目标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初定隔震目标。

如果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9 度(0.4g),考虑到场地条件好(Tg小)、上部结构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包括平面和立面),可以初步确定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按降低一度半考虑,隔震目标为降一度半,即上部结构设计时,水平地震作用要按照 7 度(0.15g)进行考虑。

通常被大家称之为,上部结构按照降低一度半设计。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并没有降低,仅仅水平地震作用降低;二、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没有降低,相反结构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了;三、降低一度半也仅指降低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仍保持不变,特别对于高烈度地区,隔震建筑设计中考虑的竖向地震作用比传统抗震建筑大得多。

根据以往大量隔震工程项目经验,场地条件较好,属于Ⅰ、Ⅱ类场地,上部结构比较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

层数6层及以下时,多采用框架结构,可以初步确定隔震目标为降低一度半;6~12层时,位于高烈度区,一般会采用框剪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可以确定隔震目标降低一度或者一度以上,比如抗震设防烈度9度,采用隔震技术后多遇地震影响系数可由0.32降至0.14;对于12~22层的隔震建筑,可以确定隔震目标降低一度。

隔震建筑的设防目标一般应高于非隔震建筑。

通过合理的隔震设计,建筑的设防目标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不坏或轻微破坏、大震不丧失使用功能或可修”,有时甚至超过此目标,实现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

4 上部结构设计依据隔震后的地震作用水平(如 7 度(0.15g) ),进行上部结构设计。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4.1隔震设计一般原则1)高层建筑多采用剪力墙结构,在开始定方案时,应注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过大,对于9度地区,一般控制在3以内比较好,不宜超过4。

2)剪力墙结构,结构周边要尽量少布置剪力墙,尽量将剪力墙布置在结构内部,剪力墙的布置不宜过于集中,同时在satwe中验算罕遇地震时,尽量避免结构出现拉力。

3)剪力墙结构,隔震层可以做成转换,即按照特殊构件“转换梁”来指定,无须按照转换层来定义。

隔震层的转换梁柱尺寸会较大,确保隔震层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盖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