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 争讽刺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争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与战争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和对战争的辛辣讽刺,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期间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通过主人公约塞连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海勒以一种看似混乱无序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荒谬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黑色幽默在小说中无处不在。
例如,军规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均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这一军规的自相矛盾和荒谬绝伦,让士兵们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
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无法摆脱战争的噩梦。
这种对逻辑的颠覆和对常理的嘲弄,正是黑色幽默的核心所在。
海勒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一步强化了黑色幽默的效果。
约塞连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他不再是传统战争小说中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荣誉而战的英雄,而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试图逃离战争的普通人。
他的行为看似自私和怯懦,但在那个荒谬的战争环境中,却显得无比真实和合理。
其他人物如米洛、卡斯卡特上校等,也都被刻画得十分滑稽可笑。
米洛凭借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甚至与敌军做起了生意;卡斯卡特上校为了追求军功,不断增加士兵的飞行任务,全然不顾他们的生死。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观,与正常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背道而驰,让人在感到可笑的同时,也不禁对战争的扭曲力量感到悲哀。
小说对战争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战争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一场充满欺骗、贪婪和无谓牺牲的闹剧。
士兵们被当作棋子随意摆布,他们的生命在上级的眼中毫无价值。
海勒通过描写战争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例如,士兵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面临着飞机故障、敌人的猛烈攻击等危险,但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物资和支援。
20世纪西方文学——浅析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

浅析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现象。
它之所以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是与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信仰的动摇及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焦虑密切相关的。
它表现了二战以来一代人对充满腐朽和不公的现实社会的无奈和绝望,却又不得不在讽刺和幽默中求得片刻精神解脱的矛盾心态。
黑色幽默流派的作家用一种类似“绞刑架下的幽默”来表现可怕又可笑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继承了幽默的特点又加入了“黑色”的内涵,是一种在阴暗、冷漠之中的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讽,也是面对“绞刑架”的威逼而产生的一种沮丧的滑稽的逗笑,是一种病态的、反常的、荒诞的幽默情绪。
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里,海勒把幽默与讽刺、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合起来,以阴冷、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在喜剧中去悲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征三个方面剖析黑色幽默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
一、叙事结构小说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的结构特征及叙事风格。
全书共四十二章,章与章之间缺乏连贯性。
全书内容庞杂,并无贯穿头尾的中心情节,众多的小情节交错展开,内容的叙述打破井然有序的先后时序,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相互交织,人物在这三种时间里交错出现,被叙述人不断变换,回忆、幻境穿插其中。
阅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你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也可以跃过其中任何一章往下看。
作者之所以随心所欲地编排各种情节,正是为了以形式上的混乱反映现实社会的混乱,用外形上的疯狂来对付世界的疯狂,凸显出荒诞阴暗的美国社会图景,再现混乱、残酷和缺乏理性的世界,烘托荒诞的气氛。
表面上,《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每一个构成部分,如人物、片断、结构等都显得极其混乱,但却是荒诞疯狂的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缩影。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

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体现
一、沉默是金:
沉默是金,这也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最常提到的黑色幽默,它暗示兵士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军规里的指令依旧得到遵守,而不用担心有任何的抗议和不服从。
二、要完成指示:
军规对士兵的要求是命令式的,所以接受到指示时要尽一切可能立即就去完成它,而无论有多少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能当机立断,因此被明确了“要完成指示”这个古老的黑色幽默。
三、服从命令:
服从命令这个说法里,包含着黑色幽默,它表明士兵们对于军规严令的接受,而保持着一种淡定而虔诚的心态,不管自己有多么的迫切想反抗,服从是第一要务。
四、受教训:
当长官收到士兵的抗议服从的请求时,里面常常包含着“受教训”这样一个黑色幽默,它使人们清楚知晓:在军规之外,再无法外逃,只能接受命令并执行。
五、尊重士兵:
军规里有一条显著的指令,那就是“尊重士兵”,它暗藏着一个黑色幽默,提醒人们,只要遵守军事管理中的规矩,尊重、关心士兵并营造一个温情的军营氛围,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六、出色表现:
“出色的表现”也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一项基本要求,其实这里也藏着一个有趣的黑色幽默,它强调人们应该有一种态度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里表现出耀眼的出色表现,从而证明他们的价值。
七、决不懈怠:
最后,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提到“决不懈怠”,这是被全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的黑色幽默,它暗示着:只要存在任务就要坚持做,无论负累多大,也同样需要去完成,不能因此而懈怠,这也正是军规要求士兵们表现出的精神风貌。
简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黑色幽默

简析《第二十二天军规》之中的黑色幽默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有战争就有牺牲。
二战直接或间接死去的人约为7000万。
我们一边为这样正义的战争而热血沸腾,一边感念着因这场战争牺牲的人。
战争既可怕又残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战争的后果是错伤误伤,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胜利凯旋,战死或被俘。
不管是凯旋、战死还是被俘后咬紧牙关的都是英雄。
战争时代,每个人都想当英雄,也盛行英雄主义,乱世出英雄也由此而来。
稍有血性和正义感的人都愿意无私忘我,不辞艰险地为了人民而英勇战斗。
很多影视剧因为榜样效应,多塑造民族英雄、战争英雄等角色形象,一方面让人民记住艰难时期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另一方面传承英雄的良好品质。
而最近有一部剧,反其道而行,开始宣扬“逃兵”,歌颂“反英雄”人物。
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面我将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第一本用荒诞主义写作技巧来表现荒诞主义主题的作品。
通过对所描述的军事机构的分析,小说故事发生在战时意大利的美国航空军事基地,这里的军事等级制度森严,并且这种制度还荒谬的掌控着轰炸机上飞行员的悲惨命运。
飞行员们害怕飞行,渴望着陆以逃离死亡。
随着飞行任务的加重与死亡几率的增加,飞行员们变得绝望,近乎崩溃。
主人公约瑟连对四周的死亡和荒诞感到恐惧,他也不再相信上帝,毫无安全感。
他对上级的计划感到困惑不堪,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弄明白,战友斯诺登的死让约瑟连惊慌失措,又对另一位战友奥尔的行为感到迷惑,随后,约瑟连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他曾经那么勇敢,但现在却对勇气与英勇有了不同的看法,不久,读者就发现他赤身裸体不穿军装。
约瑟连开始斟酌着如何保护自己,并最终成功逃出战争与死亡。
《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美国第256空军轰炸机中队内部发生的故事,整个部队由指挥官卡斯卡特上校掌管,为了能开官发财,他不顾士兵的死活,无限度的增加他们的飞行任务。
《第二十二条军规》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赏析翻着一部关于描写疯子生活的书,一个个荒诞无比的故事跃入眼帘,但人们又告诉你这些都是真实的,你会有何感想?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是如此——一部在幽默下悲伤的后现代经典之作。
读者在看本书时想笑不难,但笑后内心的酸楚却常油然而生。
作者运用了在谈笑之间对荒诞性进行异常深刻披露的手法,典型地代表了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二十二条军规》既是一部讽刺现代战争的“黑色幽默”小说,又是一部揭示战后美国荒诞现实的社会小说。
作者海勒不但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他用异乎寻常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生活的新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包含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
下面本人从四个方面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给予指教。
(一)荒诞的故事,荒诞的人物一大堆光怪陆离、形形色色、不可理喻的事件、场面、人物,展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一种荒谬的现实和一群异化了的军人。
《第二十二条军规》全书凡42章,各章一般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向读者讲述这样一个个故事。
其中又以尤索林这个人的经历贯穿始终,从而串联起一组滑稽的浮雕式人物画像展览。
作品中的人物分别属于军事官僚集团和普通军人两大部分。
军事官僚集团利用战争满足私欲,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们操纵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利用它制造悖谬来维护权威,愚弄下属,主宰普通人的命运。
而普通士兵则是被大人物任意摆布的对象。
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是军事官僚集团中一个典型代表。
他冷酷残忍,对军阶无限向往,一心想当将军。
为此,他千方百计要设法博取上级的欢心。
上级一皱眉,他就惶惶不安。
他企图利用部下的全部生命去换取自己的晋级升迁,他的主要手段是任意把飞行次数一次一次地增加。
而卡思卡特下属的官兵虽然言行各不相同,但人人却为自己盘算,没有一个具有献身精神。
食堂管理员迈洛则是卡思卡特上校众多荒诞残酷下属中的荒诞典例。
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
黑色幽默和二十二条军规

●它已经突破喜剧的范畴,和悲剧融为一体。
●其悲剧意识是指在幽默情绪中渗透了黑色的东西——痛苦、怪诞、残忍。
●黑色幽默虽然保留了古典幽默的智慧和含蓄,但却削去了其中的温和轻松,而增添了陌生和冷酷、沉重。
●三是必须同社会现实保持很远的距离。
●一、大致内容●《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了一个荒诞、混乱的世界,但它给读者的印象却如此真实。
作者描绘这令人痛苦和迷惘的荒诞世界,暴露“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意在抨击、揶揄噩梦般的社会现实。
●小说撕下了“正义、真理、自由、博爱、荣誉、爱国”等口号的欺骗性,揭露战争荒谬的实质。
在官僚军事集团的统治下,根本就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之分,战争成了一些“体面人物”升官发财的手段。
●卡斯卡特上校●佩克姆将军“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谢司科普夫●梅杰·梅杰少校●布莱克中尉●迈洛食堂管理员《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揭示了在官僚军事集团统治下,无辜的人们处于被异化力量所支配、吞噬,传统道德准则被视为异端,整个社会黑白颠倒甚至出现了生死错位的可悲场景。
第二十二条军规●“你只要飞四十次就行了。
”前一等兵温特格林道。
●尤索林听了十分高兴,“这么说我可以回国了,对吗?我已经飞了四十八次了。
”●“不行,你不可以回国。
”前一等兵温特格林纠正他说。
“你是疯了还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可以回国呢?”●“因为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嘛。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无论何时,你都得执行司令官命令你做的事。
”●尤索林:“可第二十七空军司令部说,我飞满四十次就可以回国。
”●“可是他们并没有说你一定得回国。
而军规却说,你一定得服从命令。
圈套就在这里嘛。
即使上校违反了司令部的命令,在你飞满规定的次数后还叫你飞行,你还是得去飞嘛,要不然,你就违背了上校的命令,那样一来,第二十七空军司令部当真要向你问罪啦。
”只有神经错乱的疯子才能获准停止飞行。
如果你疯了,可以自己提出申请,请求停止飞行。
可是疯子是不会知道自己疯了的,更不会为了自身安全而提出申请。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名气太大,如同5A级景点那样,总归要去看看的,看完后不能说失望,至少是无法好好领略,也就谈不上是否喜欢了,还同时看完了1970年版的同名电影。
百度了下黑色幽默,原来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重要文学流派,绝望、荒诞、残忍的幽默。
当时只有美国的土壤适宜栽培黑色幽默,二战后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经济继续蒸蒸日上但对外却有些穷兵黩武。
这就造成了国内垮掉一代迷茫一代的同时又有无数普通人投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泥潭。
作者表达阶级无处不在,即使在全世界最强的军队中也是如此,军官们为了升官发财还不是靠利用国家资源和规则漏洞,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中下层士兵的艰辛甚至是生命付出。
但如果就是这样的大主题,何至于在文学界地位如此之高呢?感觉还是归功于黑色幽默的写法,特别是军官层面,每个人都被刻画成贪婪、无能、狡诈、蛮横、钻营的形象,而士兵和意大利的平民和妓女也是个个逻辑古怪,让人觉得可笑夸张无法理解。
虽然阅读时有些不明就里,但至少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的理解应该错不了,那就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无疑了,书中从未正面列出这条军规,而是在各场合通过各色人物的嘴来吐露一部分,好让读者自行拼出个梗概。
这条军规浓缩了军界政界的一切不合理,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是吃人的规定,就是让你正反都要受制于该条军规,其目的就是看似合理地“奴役榨取”。
作者本人是执行过六十次飞行任务的二战空军中尉,因而绝对有资格有底气以二战期间空军为背景写出此书。
但令我无法理解的是,连他本人都说真实中的空军队伍同僚,还是很热血爱国做实事的,但为何要在书中将几乎所有人描绘成负面形象或至少是疯疯癫癫?可能还是我欣赏不来黑色幽默吧。
然后直到后来,看似荒诞可笑的大段文字后,XX死了这样的转折,还是让人直面黑色幽默的力量,就如同一直在你身边活蹦乱跳的人,哪怕再痴再傻再惹人烦,转眼间从地球上消失了,谁个不悲伤。
作者在结尾给了约赛连一个乌托邦式的逃离,或许他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应对战争带来的问题。
浅析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浅析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摘要]本文通过对黑色幽默的简单描述,介绍了其代表作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且它完美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把握时代”的魅力,“表现了时代的特征”,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必读作品。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代表作所谓黑色幽默,是指那种从“残忍中寻求乐趣的”的“病态的,荒诞的幽默”。
从这种意义上说,“黑色幽默”是由来已久的。
西方有些批评家甚至追根溯源寻到了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斯威夫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身上。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勃勒东选编了一本《黑色幽默文集》,首次提出了“黑色幽默”这一术语。
但直到一九六五年美国作家弗里曼编辑出版了收有十二位作家小说片断的题为《黑色幽默》的小册子,才第一次用“黑色幽默”这一名称来概括一批作家的创作。
从此,“黑色幽默”逐渐取代“黑色喜剧”﹑“病态幽默”和“荒诞小说”等术语,并为评论界和社会所接受,成为一个时代为学流派的标志。
“黑色幽默”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创作倾向上的主要特点,是从“黑色”(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
前者指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内容,后者指作家的处世态度和创作态度。
也就是说,“黑色幽默”作家认为宇宙﹑社会﹑人生不仅荒诞﹑丑恶﹑冷酷﹑阴暗,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测。
因此人人都处在一种荒诞﹑病态的境地,这种境地与苦难﹑不安和死亡紧密相连。
这种情况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无法使它改变,反抗只能是徒劳的,倒不如耐着性子,透过“黑色”来嘲笑它。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条军规和黑色幽默
摘要: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以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战争中的荒诞和疯狂,塑造了一个混乱、荒唐而又疯狂的美国社会形象,展示了现实社会的病态、非理性、不公、黑暗和荒诞,及其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人物特征;结构情节;反英雄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可以认为,黑色幽默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悲喜两种审美特征交织融汇, 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内容又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让读者审视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黑色幽默”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
约瑟夫·海勒的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公认的“黑色幽默”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充满了黑色幽默,被誉为“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力图通过这种哭笑不得的幽默使读者对世界的荒诞产生一种共鸣。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个混乱、荒唐而又疯狂的美国社会形象,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不公、黑暗和荒诞。
本文从人物特征、结构情节、语言特征等方面详细剖析了黑色幽默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运用。
一:人物形象
《第二十二条军规》情节杂乱,人物众多。
海勒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满怀悲愤、荒唐可笑的人物,但这些人物细细读来,又使人感到悲凉,让人惶恐。
主人公尤索林是这么一位“反英雄”式的人物。
在他无法逾越荒唐的现实世界和人生困境的时候,追求自我选择和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实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无助。
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
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
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
”虽然他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但终究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
小说里作者刻画的很多人物的很多荒唐可笑的行为,在令读者捧腹的同时,也感到恐慌和对现实的无奈,充满黑色幽默的色彩。
二:小说主题
这部小说有几个主题,但主要讲述官僚主义的绝对权力。
《第22 条军规》中最可怕而又可悲的是尤索林和同僚们的生死不是在危险面前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灭绝人性的、恐怖的官僚主义掌控的。
第22 条军规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象征。
根据第22 条军规,士兵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服从命令,即使是知道他们的目标毫无用处或十分危险。
在现代军事官僚主义中,价值是不存在的。
精神错乱是对这个疯狂社会的唯一的理智回应。
人发现自己陷入一个疯狂的社会,每个人都试着找出解决办法。
三:结构情节
小说撇开传统的叙事模式,故事不连贯,情节松散凌乱,没有中心故事或中心情节,大量情节互不关联或颠来倒去甚至支离破碎;场面转换突然,线索繁多且各自在混乱的时序中延伸、交错、重合乃至一再重复。
这种写法所造成的杂乱感、朦胧感、漫无头绪感和无所适从感十分适合于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结构布局上,小说也摈弃了传统模式,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作为描写中心,整体上以尤索林的精神世界为轴心贯串各章,第38章起集中描写尤索林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冲突激化和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形式上有些类似戏剧艺术中的“人像展览式”。
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拓展生活的反映面,将一个乱哄哄的荒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营建了一处人物和事件的立体感。
四:语言特征
海勒在写作方法上独辟蹊径,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
他使字、词甚至整个句子都处于无序当中,从而使人们意识到整个社会是疯狂和病态的。
小说中有大量的词汇和句子的重复、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家试图使文章明了清楚,模棱两可是不允许的。
但海勒正是使用这样的句子让人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非理性。
参考资料:
〔1〕/view/981.htm.黑色幽默-百度百科
〔2〕常文革,张芮.黑色幽默的典范—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3〕以战争为背景的“黑色幽默”小说之意蕴———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徐继忠(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