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1、“黑色幽默”的来源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

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

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

这13位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思的影响较大,他们与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库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等人一起成为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革”后期开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就更多地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黑色幽默小说的特点“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

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

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

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

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第12章 黑色幽默

第12章 黑色幽默
他的作品虽然有着典型的后现代特征,却并没有将这 些形式引到极端、以致让多数读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因而海勒产生了比其他黑色幽默作家更广泛的影响力。
2022/12/31
二、“军规”的现实与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 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
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以驻扎在地中海意大利附近一个小 岛上的美国空军轰炸队的生活为题 材。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与清 晰的故事线索,整部作品由42个章 节组成,几乎每个章节都侧重写一 个人物,又以上尉投弹手约赛连贯 穿始终,把各个人物与各式事件串 联起来,使整部小说保持了一种既 松散又统一的格局。
2022/12/31
三、黑色幽默文学的特征
黑色幽默文学并非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并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 和共同的纲领。黑色幽默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 的作品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 独特的幽默美学精神:它打破了传统悲喜剧的界限,对悲剧进行 喜剧化处理,将苦难与不幸当作开玩笑的对象。
✓ 故事的荒诞性与讽喻性:象征与讽刺融合在一起,形成“讽喻性” 风格。
✓ 托马斯·品钦是黑色幽默作家中最神秘的 一位,成名之后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的著作也往往晦涩难懂,神秘莫测。 《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代表作,堪称 一部奇书。作者将人的欲望与现代科技融 合在一起,既是对社会荒诞性的揭示,又 呈现了科技在人欲的带动下所发生的毁灭 性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神秘主义的宇 宙认识。
2022/12/31
布勒东
萨特
尤奈斯库
美国黑色幽 默小说与存 在主义
一、黑色幽默文学的源起
❖ 最后,黑色幽默的兴起也受到了当时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频繁发生战争、经济危机、能源

《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之祖,难以摆脱的存在困境!

《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之祖,难以摆脱的存在困境!

《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之祖,难以摆脱的存在困境!《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驻扎在地中海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此岛为作者所虚构)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的、无秩序的、梦魇似的荒诞世界。

《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了美国社会对传统道德的背弃,已经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黑色幽默”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即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一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惧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一切努力。

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惟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

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装病住进医院,因为他发现惟有那里才是最好的避难所。

最后,他还是准备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典,去那里度过他的幸福生活。

二战开始之前,美国政府鼓动青年人去参战,宣称这是为了自由和平、光荣、荣誉而战。

年轻的士兵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加入了这场所谓光荣的战争。

这仅仅是一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受害的是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而得利的却是那些统治阶级、投机倒把的商人们。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从根本上受到了歇斯底里的麦卡锡主义的污染和破坏,关于这一点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第21章有所涉及。

美国国内民权运动以及越南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形势的动荡,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一切事情都产生了怀疑,失去了信念。

此外,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虽然赋予人们一种力量增强的感觉,但是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最后一丝神秘,而越发使人疏离人类的本性。

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人对上帝和宇宙的坚定信念,人们从基督教里再也寻觅不到精神的慰藉。

《第二十二条军规》就诞生于这样的特殊语境中:上帝与基督教日益丧失过去曾被广泛承认并发挥道德和精神向导的基石作用。

海勒在二战期间是美国空军的投弹手,曾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过六十次战斗任务,他丰富的军旅生活为他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写作素材。

简论黑色幽默与《第二十二条军规》

简论黑色幽默与《第二十二条军规》

“ 黑色幽默” 这个词组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句话“ 痛并快乐 着” 然这个“ 。自 快乐” 是要打上引号的。 黑色幽默作为一个文 学流派, 或者说作为一种创作风格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此时美国社会矛盾急剧上升:麦卡锡主义盛行, 冷战的持续, 民权运动, 导弹危机, 种族歧视等悲剧事件不断上演。持续不 断的危机感在人们心中激荡。于是“ 黑色幽默” 成为表达其内 心思考的有利载体。“ 这个词代表那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讥 讽, 其语气极为消极, 其效果极有破坏性。从而形成纯粹为讽
关键词 : 黑色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 荒诞
始终是官僚阶级, 是那些杀人最多坏事做尽的“ 有功之臣” 以 。 尤索林为代表的下层士兵,始终处于一种恐惧却又无法摆脱 的困境中。 他们迷茫仿徨, 然而又无计可施。 作者将一个非理 性, 无秩序, 噩梦般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军规》 虽然是反 映二战的小说, 但其意义显然早已超出了战争的范畴, 具体的 战争描述不是作者的目的。以战争之事影射战后西方人士的 生存状况, 显然是其更加深刻的主题。
简 论 黑 色 幽默 与《 二 十 二条 军 规 》 第
庞 莹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 摘 要:《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 海勒的成名作, 亦 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品以典型的“ 黑色幽默” 手法为读者 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而在这闹剧背后又隐藏着发人 深省的荒诞与悲哀。
迈洛本来是一个下级军官,军规》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 《 人非他莫属。 他利用战争的手段疯狂地发财致富。 后来这个年 仅27岁的青年竟然办起了国际性的大公司,连美军的高级将 领和德国政府都去人伙。 他心中根本没有祖国的概念, 一切都 是按照利润的原则办事,自认为所作的一切完全符合道德的 标准。其所谓的道德不过是利益至上而已。 小丑的悲哀在于永远也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小丑,而即 使意识到了又将如何, 就像尤索林, 不过是一个意识到悲哀和 痛苦的小丑而已。 他本来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军人, 但看到周围 的人一个比 一个卑鄙无耻, 感到替他们卖命毫无意义。 他一心 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 决定要么永远生存, 要么就在求得永远 生存的努力中 死去。 每一次升空执行任务, 他唯一的使命就是 活着降落到地面上来。 他深怕 自己送了命, 惶惶不可终 日。 他 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求生想法, 并以个人微薄的力量与掌握实 权的卡斯卡特上校们对抗。 因为没有坚实可靠的立足点, 于是 他陷人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用荒诞的行为反抗着压迫。 为了 逃脱飞行任务, 他一次次地装病住进医院;为了逃避轰炸波罗 尼亚的任务, 偷偷地将攻战线移到了该地的上万;他还让人在 食物中用放肥皂来代替南瓜, 引起军中腹泻。 厌恶战争还在于 他曾亲眼目 战争如何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惨烈致死的场景。 睹, 然而无论他运用什么反抗手段,正当的伪装的还是玩世不恭

浅析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浅析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浅析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摘要]本文通过对黑色幽默的简单描述,介绍了其代表作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且它完美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把握时代”的魅力,“表现了时代的特征”,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必读作品。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代表作所谓黑色幽默,是指那种从“残忍中寻求乐趣的”的“病态的,荒诞的幽默”。

从这种意义上说,“黑色幽默”是由来已久的。

西方有些批评家甚至追根溯源寻到了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斯威夫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身上。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勃勒东选编了一本《黑色幽默文集》,首次提出了“黑色幽默”这一术语。

但直到一九六五年美国作家弗里曼编辑出版了收有十二位作家小说片断的题为《黑色幽默》的小册子,才第一次用“黑色幽默”这一名称来概括一批作家的创作。

从此,“黑色幽默”逐渐取代“黑色喜剧”﹑“病态幽默”和“荒诞小说”等术语,并为评论界和社会所接受,成为一个时代为学流派的标志。

“黑色幽默”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创作倾向上的主要特点,是从“黑色”(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

前者指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内容,后者指作家的处世态度和创作态度。

也就是说,“黑色幽默”作家认为宇宙﹑社会﹑人生不仅荒诞﹑丑恶﹑冷酷﹑阴暗,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测。

因此人人都处在一种荒诞﹑病态的境地,这种境地与苦难﹑不安和死亡紧密相连。

这种情况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无法使它改变,反抗只能是徒劳的,倒不如耐着性子,透过“黑色”来嘲笑它。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catch-22 译文对比分析

catch-22 译文对比分析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把痛苦和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 应、残忍和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作者在借用“喜剧性”创作手 法抨击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的同时,在该作品中,往 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 ,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 刻。以喜写悲。 海勒作为“黑色幽默”作者,他在该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反英雄” 人物,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借“ 反英雄”人物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以无可奈何的嘲讽 态度,表现环境和“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 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 滑稽可笑,沉重和苦闷。
译本1:扬恝,程爱民,邹慧玲合译; 译本2:吴冰青
程爱民,1955年7月出生,是国际比较文学 学会、国际文学与精神分析学学会、美国梭 罗研究会会员等职。现任南京大学海外教育 学院院长。 邹惠玲,女,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教授、校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学 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现当代美国小说和戏剧 研究。
sabotage
译本1:参与范围广泛的黑市交易,从事破坏活动(添加了 动词)
译本2:大量黑市操作,破坏活动,(有点儿乱)
原文都是名词短语,考虑到目的语,也就是中文,译文一 就用了动宾结构,比较整齐,读起来也符合中国人阅读习 惯。译文2很明显就是字面翻译,不舒服
原文:They can get all the witnesses they need simply by persuading them that destroying you is for the good of the country.
Joseph Heller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从其产生的背景、主要表现和意义三个方面,对“黑色幽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背景表现意义黑色幽默,是人们用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混杂来表现出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心理。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代表作家,就是因为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互不协调的现象,并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

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一代人对充满黑暗丑恶和不公正的现实社会的忧虑和绝望,却又要在幽默与讽刺中,获得某种精神慰藉的复杂心理,也开创了人们后来称之为“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先河。

1《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形成的背景《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艺术创作有其个人、社会和时代历史背景。

1.1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西方世界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创作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出现了彷徨失措的“迷惘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在美国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尤其是美国知识分子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海勒曾说过:“约塞连的情感并非我在战时的情感,我是战后才体会到的。

这本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年代社会情绪的反应,对麦卡锡时期的反应,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我写下了自己对一个处于混乱中的国家的感受,我们至今仍在忍受这种混乱,二次大战时暂时的举国一致分崩离析了。

”足以印证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2个人背景约瑟夫,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俄裔犹太家庭,早年丧父,生活颇为艰辛。

荒谬的真实——透过约瑟夫·海勒看黑色幽默

荒谬的真实——透过约瑟夫·海勒看黑色幽默

荒诞 的幽默 ” 约 瑟 夫・ 。 海勒0 sp oehHee , nO 是黑 色幽默 最重要 的代
表作 家之 一 , 代 表作 《 其 第二 十 二条 军规 》 以二 次世 界 大战 期 间 美
国空 军的 一个 飞行 中队 为题 材。通过超 现 实的描 写 , 出 了一 幅疯 写 狂、 混乱 的 图 画 , 对这 个世 界 的 荒谬 报 以嘲 笑 和无 可 奈何 的 态度 。
中图分 类 号 : 6 文献 标识 码 : 1 0 A 文章 编号 :63 2 1 (0 11- 2 17 - 112 1 )1 0
到 。 与怯 懦 完全 混 淆 , 者 罗 列出 的 事件 看 似 滑稽 荒 诞 , 际 勇敢 作 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让人 震 惊不 已 。 引人 深 思 。
2 怪 诞 和痛 苦 的调 侃 : 书 的语 言 也极 有 风 采 , 分 显示 了 _ 2 本 充
集 , 入 十二 个 作 家 的作 品 , 名 为 《 色幽 默 》 “ 色幽默 ” 词 收 题 黑 ,黑 一 即由此 而来 。这一 流派 的作 家 侧重 描 写人 物周 围 世界 的荒 谬和 社
无上权 力和任 意性 的军规 是 官僚 统 治集 团制 定 出来 的 。 一种 “ 是 有 组 织的 混乱 ” “ 度化 了的疯 狂 ” 和 制 的象征 , 中 表现 了军 事 官僚 体 集
国文
荒谬的真实一透过约瑟夫・ 海勒看黑色幽默
闫 晨
( 西北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陕西 西 安 7 0 2 ) 117
摘 要 :“ 色幽默 ” 2 黑 是 0世 纪 6 0年代 崛起 于 美 国的重 要 文 学
机 在 国与 国之 间贩 卖 食品 牟取 暴利 。他 一 方面 同 自 己的军 队签 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1)黑色幽默与海勒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发表了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的但在当时这个名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呢?美国作家尼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

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

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

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

“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

“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很大: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

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

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

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闷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

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

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

以喜写悲,成就蜚然。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

此外,法国作家博里斯·维昂里也被认为是黑色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回忆》运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跳楼自杀。

一个弃世轻生的人轻盈得像只鸟儿飞离耸入云端的大厦顶层,“空气在他耳畔欢唱”。

作家荒诞地极大延长了他的坠楼时间,插入了意识流式的回忆。

此君美哉悠哉,飘飘欲仙,每下降一层就尽情欣赏玻璃窗内或公开、或隐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还和一妙龄美女共饮美酒。

他回忆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后坠落街头,摔成了一个"红色的美杜萨"。

作者以调侃的态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写悲的典型。

冯呢古特的《猫的摇篮》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

其背景是个虚构的岛国“山洛伦佐”。

此国的统治者是宗教领袖博克侬和政治领袖、暴君麦克凯布,他们两人表面上势不两立,实际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

书中到处都有自相矛盾、违反学理的幽默,如博克侬填写表格时,在“业余活动”一栏里填写的是“活着”,而在“主要职业”下面填写的却是“死亡”。

再如书中的一个人物卡尔斯,在回忆他的父亲、一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时,这样写道:“父亲在工作的时候通宵不睡,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能找到一个活人治疗一下,可是走过一张床又一张床,我们年到的都是死人。

于是父亲咯咯地笑起来了,当他用电筒上上下下地照着外面堆的那些死人时,他越发咯咯地笑个不停。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最好的注脚。

小说还表露出作者对科学进步的否定的态度,最伟大的发明“九号冰”却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

《第五号屠场》是一部反战小说。

主人公毕利能够突起时间隧洞,飞行于过去和将来之间。

他参加了战争,被捕后关入德集中营,目睹了法西斯种种暴行,他也反对盟军对德国平民的狂轰乱炸,并借在另一和平星球的游历,反衬出血肉横飞的地球的丑恶与恐怖。

品钦的小说《V》中有两个场景:一是地面上的“海员酒吧”,这里充斥着醉生梦死的海员和放浪形骸的妓女;另一个场景是肮脏的下水道,一位牧师怀着虔诚的心情钻到这里给老鼠布道,一个中年人穿过下水道,寻找母亲和自己的生活道路。

地面酒吧本是人类正常的活动场所,但人们却在里面干着乌七八糟、非正常的勾当;人不可能钻到下水道里生活,但人们却在地下寻找上帝、寻找自我、寻找正常的生活。

作者运用标准的结构上的反讽手法,来发掘荒诞之中的幽默。

《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另一部力作。

题目是以虹来描状导弹动运行的轨迹。

德军用V-2导弹袭击伦敦,它油落的地点总是同一美军情报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相吻合;后该军官被派往德国调查导弹的秘密,发现主持制造导弹的德国军官是个性变态者,他把情欲铸进了导弹,情欲与科学一起造成了人类的毁灭,两者都意味着死亡。

品钦对科学也是持否定态度。

约瑟夫·海勒(1923),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虽不多,但影响极大。

1923年5月1日,约瑟夫·海勒生于纽约,其父是移民美国的犹太人。

他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于贫困,中学没毕业就当了邮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19岁就应征入伍,服役于美国空军,当投弹手,执行过约60次飞行任务。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约瑟夫·海勒的大学学习或从事教学研究。

1952他涉足报界,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1961年,约瑟夫·海勒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轰动文坛,从而奠定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974年,他代表了第二部力作《出了毛病》,小说通过某大公司高级职员斯洛克姆的视角,反映了美国社会、特别是中产阶段的精神危机,“出了毛病”就是对这种危机的高度概括。

斯洛克姆生活富裕、官运亨通,可总是忧心忡忡。

他害怕上司,也害怕下级,他讨厌妻子,也讨厌儿女。

每天都害怕“可怕的怪事”发生,“然而没有怪事本身就是一件惊人的怪事”。

周围的人跟他一样“不愉快”,人人自危,个个恐慌。

斯洛克姆明知这世界肯定是“出了毛病”,却搞不清为什么“出了毛病”,“毛病”“在哪里,只剩下痛苦的无奈的讥笑和自嘲”。

1979年,约瑟夫·海勒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

它通过一位美国犹太裔大学教授畸形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深刻地提示了美国官僚政治的腐败,是用黑色幽默风格写成的二战后美国最优秀的政治讽刺小说之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此遍为作家虚构)上的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

小说共有四十二章,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每一章主要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的经历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

作家并非要就事论事,而是以此喻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

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

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

有一次医院通知他出院,情急之中就模仿同室的一个病员,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两个映像”,以后任凭检查的医生伸出一个、两个手指,或一个手指也没有伸出,他一口咬定是两个,医生只好让他继续住院观察。

不想当晚那个先说看出两个映像的病友真的死了,尤索林吓得扯开嗓子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一个映像了”,无论医生伸出一个、两个、十个手指,他都毫不犹豫地说看见了一个。

院方坚信他已病好,尽管他正常的回答中还有错误,但还是把他送上了前线。

尤索林装病的闹剧就这样结了,但是他为了保全生命的斗争依然不懈地进行着: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作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

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对尤索林的贪生怕死要辩证地分析。

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

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

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

在这个悖论的怪圈中,升迁的谢司科普夫中尉,发财的是伙食管理员迈洛。

谢司科普夫尉是一个毫无人性的野心家。

战争的爆发使他欣喜若狂,视之为升迁的良机,而且他只负责操练队伍,毫无性命之忧。

为了一鸣惊人,他绞尽脑汁,夜不能寐,用巧克力糖、用塑料棋子、用活模型--老婆进行演练。

他设想把一列十二名士兵钉在一根木条上,在在每人腰部插入镍合金旋转轴承;还设想把镍合金的钉子敲进每个士兵的股骨,再用铜丝把手腕与钉子连接起来。

后来因时间不允许,军需处也没有这么多的轴承和钉子,外科医生也不愿合作而作罢。

他并没有因此灰心,继续刻苦钻研,终于创造性地发明了不摆手行进法,名声鹊起,被誉为“军事天才”,从此青云直上,官至将军。

年仅27岁的下级军官迈洛不过是名伙食管理员,却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迈洛创建了“…辛迪加‟人人有份”的口号。

因交战国德国也是股东,所以迈洛为了拉货也可以指挥德军轰炸机降落在美军机场上。

当美军要扣押敌机时,迈洛义正辞严地训斥道:“请问从哪天起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要没收公民财产,你们怎么能自己没收自己的财产呢!”给官兵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迈洛为了金钱,丧尽天良。

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他买棉花亏本后,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的真正的棉花;他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在黑市上卖大价钱;他权力非凡,承包“军事战斗工程”:先与美军鉴定轰炸德军设施的合同,提取6%的轰炸费,转过来又与德军鉴定保护设施的合同,同样收取6%的防务费,还申明,每失落一架美军飞机,要另加一千美元的回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