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文学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1、“黑色幽默”的来源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

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

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

这13位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思的影响较大,他们与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库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等人一起成为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革”后期开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就更多地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黑色幽默小说的特点“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

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

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

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

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第12章 黑色幽默

第12章 黑色幽默
他的作品虽然有着典型的后现代特征,却并没有将这 些形式引到极端、以致让多数读者无法接受的地步。 因而海勒产生了比其他黑色幽默作家更广泛的影响力。
2022/12/31
二、“军规”的现实与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 说中最受欢迎的作品。
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以驻扎在地中海意大利附近一个小 岛上的美国空军轰炸队的生活为题 材。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与清 晰的故事线索,整部作品由42个章 节组成,几乎每个章节都侧重写一 个人物,又以上尉投弹手约赛连贯 穿始终,把各个人物与各式事件串 联起来,使整部小说保持了一种既 松散又统一的格局。
2022/12/31
三、黑色幽默文学的特征
黑色幽默文学并非一个自觉的文学流派,并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 和共同的纲领。黑色幽默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 的作品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 独特的幽默美学精神:它打破了传统悲喜剧的界限,对悲剧进行 喜剧化处理,将苦难与不幸当作开玩笑的对象。
✓ 故事的荒诞性与讽喻性:象征与讽刺融合在一起,形成“讽喻性” 风格。
✓ 托马斯·品钦是黑色幽默作家中最神秘的 一位,成名之后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的著作也往往晦涩难懂,神秘莫测。 《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代表作,堪称 一部奇书。作者将人的欲望与现代科技融 合在一起,既是对社会荒诞性的揭示,又 呈现了科技在人欲的带动下所发生的毁灭 性影响,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神秘主义的宇 宙认识。
2022/12/31
布勒东
萨特
尤奈斯库
美国黑色幽 默小说与存 在主义
一、黑色幽默文学的源起
❖ 最后,黑色幽默的兴起也受到了当时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社会频繁发生战争、经济危机、能源

欧美文学中的 黑色幽默

欧美文学中的 黑色幽默

第二节
一、生平及创作
海勒
1923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康尼岛,是当代美国文

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黑色幽默派的代表。 1954年开始写《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年出 版 《出了毛病》(1974) 《像戈尔德一样好》 (1979) “我要人们笑出来,然后在回味时感到惊恐不 已。”
二、《第二十二条军规》情节梗概
2、主人公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
普通军人的代表 一个向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 的人”,对军规的惶惑和抗争成了这一 形象的精神支点。 “反英雄”形象。
(三)、《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
色 1、小说最杰出的艺术造诣在于建立了 “黑色幽默”这一现代审美形式。 2、故事不连贯,情节松散凌乱,没有 中心故事或中心情节,大量情节互不关 联或颠来倒去甚至支离破碎;场面转换 突然,线索繁多且各自在混乱的时序中 延伸、交错、重合乃至一再重复。
皮亚诺扎岛
尤索林 卡思卡特上校自始至终都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


规”的阴影。 “catch-22” ——“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 法摆脱的困境” (二)、人物 1、军事官僚集团 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 、负责空军军 官操练的谢司科普夫中尉 、伙食管理员迈洛 中尉
“黑色幽默”是一种对绝望的幽默在文
学上的反映,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 作为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 的最大的反响。
社会现实处境的荒谬及其对个人的个体
存在的挤压。
二、“黑色幽默”文学形成的背 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的直觉主
义、萨特的存在主义 “社会是谋杀者”,“对人的信仰已经消失 了”,人类接受的唯一命运就是“死亡”, “不是由原子弹造成的立即死亡,就是由作 为一个集中世界的国家造成的较快的死亡, 要不就是对内压制人的一切创造和反抗本能 的那种顺从性所造成的慢性死亡!” ——诺曼· 梅勒在他著名的《白色黑人》

第十章黑色幽默文学

第十章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
• 自从弗里德曼竖起“黑色幽默”的大旗, 被划归在这面旗帜下的作家时有增减,对 于哪些人算正宗的“黑色幽默”作家,美 国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下列较 有代表性。
肖克特.伏尼格(1922-)
• 生于印第安纳州,早年就读于康奈尔大学, 二战期间于美国步兵团。曾为德军所俘, 囚于德累斯顿集中营,这段俘虏生活对其 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战后继续在芝 加哥大学继续学业。1950年成为专业作家, 并在一些大学兼职任教。 • 1965年《第五号屠宰场》,1973年《第一 流的早餐》,1979年《囚犯》等等。
第二节“黑色幽默文学”基本特 征
• • • • • 一、以冷写热、寓悲于喜的新型幽默。 二、存在主义荒诞观和荒诞手法。 三、隐喻和象征。 四、自然科学理论的移用。 五、语言革新。
约瑟夫.海勒和《第二十二条军规》》
• 约瑟夫.海勒(1923-),生于纽约,1942 年至1945年在美国空军中服役,1949年在 哥伦毕业大学获得文科硕士学位。1952年 至1961年在《时代》、《瞭望》等杂志从 事广告文字和推销工作。1961年成为专业 作家。1963年获美国艺术院奖,1977年成 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
《第二十二条军规》
• 艺术特色 • 一、拖沓回复的对话和单纯划一的人物描 写。 • 二、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事物本质和传达 主观意念。 • 三、错落穿插、散而不乱的结构。
约瑟夫.海勒代表作
• 1961年《第二十二条军规》。 • 1974年《出了毛病》。 • 1979年《像黄金一样好》。
《第二十二条军规》
• 内容 • 一、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批判官僚体制 的僵化。 • 二、谴责一切战争,流露虚无主义倾向。 • 三、宣扬存在的荒诞,提倡“自由选择”。 • 四、浸润在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能描写。

黑色幽默-文档资料

黑色幽默-文档资料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分享
1
一、“黑色幽默”文学的发展状 况 被弗里德曼称为“黑色幽默”的作家有十几人之多,除
了其中一位赛利纳是法国作家之外,其余都是当代美国 作家,而最具代表性的,有托马斯,品钦、约瑟夫· 海 勒、约翰· 巴思、库特· 冯纳古特和唐纳德· 巴塞尔姆等。 托马斯· 品钦1937年生于纽约州的格伦科夫城。他的三 部小说《V》(1962L、《编号第49的哭喊》(1966)、 《万有引力之虹》(1973)使他成为当代美国文坛上最著 名的作家之一。品钦热衷于现代物理学中的“热寂说”, “死亡”是他经常探讨的主题。他把物理学中“熵”的 概念注入他的社会观中。因为“熵”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将使太阳和地球上的热能逐渐散发,而使其活动减慢终 至最后沉寂。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也如宇宙一样处在衰 变过程之中,将来的归宿也必然是崩溃瓦解。因此他笔 下的人物往往在惝恍迷离的世界中四处奔走,希望能找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到拯救人类世界的良方。
→分享 6
二、“黑色幽默”文学的基本特征
3.“反英雄”人物与“反小说”的形式 “黑色幽默”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行为乖僻, 思想古怪的猥琐人物。传统文学作品中性格前后一致, 形象高大,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和巨大才干的 英雄被一些言行可笑卑下的“反英雄”所取代。 与小说内容相适应,“黑色幽默”文学在艺术结构上 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些作品往往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 结构,时空上有明显的随意性、跳跃性,结构也显得松 散。有的小说倘若被抽掉几个章节,对整体来说也不会 有太大的影响。作者把现实社会看成是非理性、无逻辑 的一团糟;是一片喧闹、疯狂与杂乱的大凑合,荒诞乃 是它最根本的属性,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各种情 节。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色幽默是什么

黑色幽默是什么
编辑本段学派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
色幽默”派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库特?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中的毕利、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都是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这与传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理想人物截然相反,这些卑鄙无耻,神经不正常的人成为作品的主人翁,并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奇怪。人物形象的创造就是为了作品的主题服务的,只要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尽管是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也无不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为了逃避轰炸任务而装疯卖傻,最后逃跑到了瑞典。这些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 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大都是离奇的寓言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场》都是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隐喻现实。“黑色幽默”作家往往渲染一种虚幻的环境、塑造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冯尼格的《猫的摇篮》通过霍尼克博士同他的小侏儒儿子的描写,来隐喻世界上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象哄孩子一样的骗局。而“猫的摇蓝”也就成了谎言和欺骗的象征;而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写到火箭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虹弧般堕落,借此来隐喻人类必然灭绝的命运,而“万有引力之虹”也就成了死亡的象征。所以说,“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接近寓言的文体。它一般都带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悲剧性喜剧 “黑色幽默”是一幕悲剧性的喜剧,“黑色幽默”作家恰当地运用了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从而加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冯尼格喜欢开一些残忍的玩笑,在《猫的摇蓝》中写道:“听着:当我是个年轻人的时候,那就是说,在和两个妻子离婚之前,在抽过二十五万支香烟之前,在大醉于三千夸脱烈酒之前”!《在灵魂出窍》中嘲笑自己的妻子:“她过去的躯体实在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过去那些日子里,不得不拖着这样一件东西东奔西走,常常寻得她情绪十分低落。”冯尼格在这些随意的玩笑中,隐含着冷酷的讽刺。而在这些滑稽的玩笑中,又使我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了解。海勒常常用反语来造成喜剧的效果,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写道:“上校在部队里服务已经有二十九个月了,他发觉自己仍然这么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在这种漫不经意的冷嘲热讽中,使读者对丑恶的现实产生厌恶和鄙视。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 “黑色幽默”作品的结构采用“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改用戏剧性的新方法,利用形象来暗示、烘托、对比和象征,一改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只有片断的现实情节,很少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是“黑色幽默”派的艺术特征之一。这类小说用重复和强化代替变迁和发展。如冯尼格所说:“让他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黑色幽默”作家正是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黑色幽默”小说又惯于打破时空观念,把时间相对论与科学幻想巧妙结合在一起。这种重叠式和多层次齐并进的结构,对于故事情节的迅速展开和深化主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反英雄”式的人物 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反英雄”常常是一些行为乖僻,思想古怪的猥琐人物。传统文学作品中性格前后一致,形象高大,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和巨大才干的英雄被一些言行可笑卑下的“反英雄”所取代。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纳古特的《第五号屠场》以及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的故事背景,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三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不是在战场上建立奇功的英雄,有的甚至还是千方百计逃避战争的怕死鬼,或者疯疯傻傻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是一些被生活扭曲得变态的人物,身上有的只是在现代社会中饱受创伤的心灵。但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是通过这些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与人物,让人们意识到世界的荒谬,现实的黑暗。而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也即在颠倒了的社会中,“反英雄”却显出了真实、可爱的一面。而那些热衷于大发战争财、国难财的所谓“英雄”们才成了官僚体制自私、贪婪、残暴、蛮横与无耻的象征。 特殊体裁 “黑色幽默”小说还采用特殊的体裁,这与黑幽默作家的身份有关。“黑色幽默”作家大都是大学里的教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在科技领域里发掘题材。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就是导弹发射的轨迹;冯尼特的《冠军牌早餐》中认为斗争来自头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新颖独特的题材与传统小说相比,有独特的吸引力,对深化作品的主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节荒诞不经 “黑色幽默”小说的情节往往是荒诞不经、充满梦幻的色彩。冯尼格认为小说不需要开端、中心和结尾,甚至不需要什么情节。另外,“黑色幽默”作品中常常出现辛辣尖酸的讽刺。冯尼格在《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对美国黑暗的现实进行了尖刻的讽刺:“一小撮贪得无厌的公民控制了美国值得所造成的。诚实、勤劳、安份守已的公民如果要求一份活下去的工作。就被看作吸血鬼。同时他们看到,赞美之辞却保留给另一些人。他们由于懂得犯罪的窍门,都得到巨额报酬。这样,美国梦翻起了肚皮,变成绿色,浮到无限贪婪的恶浊表面,充满气体,在中午太阳下呼地一声爆炸了。”这种直露尖刻的讽刺在“黑色幽默”作品中是很多的,正是这种痛快淋漓的讽刺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的针对性。 语言上的革新 “黑色幽默”作品在语言上也有所革新。他们摒弃了语言典丽华美的传统,拒绝了简炼含蓄的语言风格,在语言风格上标新立异,句法拖沓冗长,重复含糊,使小说内容也变得混乱而虚幻。在这方面,约翰?巴斯最为突出,他在文中重复某些句子、标点符号也用得不合规范,给人以突兀、滑稽的感觉,这也是“黑色幽默”文学的显著特点,“黑色幽默”文学的内容也决定了它的这种语言形式。“黑色幽默”小说的这些与传统小说迥异的艺术特征,使黑色幽默派文学与“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等其他现代派一样,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成为美国文学的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

黑色幽默文学名词解释

黑色幽默文学名词解释

黑色幽默文学名词解释
黑色幽默文学可以被定义为一种以讽刺、讥讽和戏谑的方式探讨敏感、禁忌和不良主题的文学流派。

它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揭示人类的弱点、社会的荒谬以及存在的痛苦和悲剧。

黑色幽默文学常常使用讽刺、夸张、反讽和脱离常规的手法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黑色幽默文学的主题通常包括死亡、病痛、战争、暴力、犯罪、性别、种族、宗教和政治等敏感话题。

它通过以一种戏谑和调侃的方式处理这些话题,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黑色幽默文学常常让读者在笑声中反思人类的缺陷和社会的问题。

在黑色幽默文学中,作家常常运用讽刺和反讽来挑战读者对于正义和道德的观念。

他们经常使用荒诞的情节和荒谬的对话来突显人类行为中的荒谬和可笑之处。

通过对社会和个人的讽刺,黑色幽默文学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和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黑色幽默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它在文学、电影和戏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些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包括弗拉纳里、沃尔夫、沙波、凯比尔、汉密尔顿和沃特斯等。

他们的作品常常以诙谐的方式探讨人类存在的种种荒谬和不完美。

总而言之,黑色幽默文学是一种以幽默、讽刺和戏谑方式探讨敏感、禁忌和不良主题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使用讽刺和反讽来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运用荒诞的情节和荒谬的对话,黑色幽默文学突显了人类行为中的荒谬和可笑之处,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本质。

黑色幽默小说

黑色幽默小说

黑色幽默作家及其作品
弗拉迪米尔· 纳博科夫,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奠基人和拓 荒者,他的代表作是《洛丽塔》,它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亨 伯特与十二岁姑娘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爱故事”。 威廉· 加迪斯,最受人尊敬而又最少人阅读的重要的美国 作家之一 ,其代表作为《小大亨》,它讲述的是一位小 学生如何投机并创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故事。 库尔特· 冯内古特,他的代表作为《五号屠场》,小说写 的是德累斯顿空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 约瑟夫· 海勒,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中的现实主义者,其 代表作为《第二十二条军规》,它所表达的是外部力量或 制度对人的压迫和侵蚀作用,讲述的是美国士兵在二战中 荒诞的经历。 约翰· 巴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革新主义者,其代表作是 《山羊小子贾尔斯》,它讲述的是主人公贾尔斯成长的故 事,它隐射了当今世界东西两大政治集团给世界造成的混 乱,给人类造成的痛苦。 唐纳德· 巴塞尔姆,其代表作是《白雪公主》,它戏仿了 家喻户晓的德国格林童话 。 托马斯· 品钦,“用科学隐喻后现代社会的作家”,代表 作《万有引力之虹》,表达了现代社会的荒诞和人们的绝
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特点
一 、 无以复加的变形与夸张 在海勒的 《 第二十二条军规 》 中 , 一个美国空军中队的 伙食管理员米洛为利用战争发财而大搞“ 跨国公司 ” ,并 竟然与德国人签订合同 , 用自己的飞机轰炸自己的空军基 地 。布莱克上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一夜之间发起忠诚 宣誓运动 , “ 所有作战的官兵到情报室领取图囊时 ,都得签 一个忠诚誓约 。 到降落伞室领取防弹衣和降落伞时 ,得签 第二个誓约 ,还得向管理摩托车的鲍金顿中尉签第三个誓 约 …… 只要转个身就得签上一个忠诚誓约 ” 这故事貌似 一场闹剧 ,其实却是美国政治生活的真实反映 ,它不是无稽 之谈而是一个夸张了的缩影 。 巴塞尔姆的小说 《 白雪公主 》,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解构 了一个别样的美丽的童话世界 。小说中这样描写白雪公 主 : “ 她是一位黑美人 , 高个子 , 身上长着许多美人痣 : 胸 上一颗 ,肚子上一颗 ,膝盖上一颗 ,脚踝上一颗 ,臀部上一 颗 ,脖子后面一颗 。它们全长在左边 , 从上到下 , 几乎能 列成一排 …… 她的头发黑如乌木 , 皮肤洁白如雪 。”夸 张的成份非常明显 ,活脱脱地恶搞白雪公主 。美丽的童话 在巴塞尔姆戏谑的笔下成为一个幻影 ,作家通过对这个美 丽童话的滑稽仿写 ,宣告了童话世界的解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幽默文学内容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塑造尤索林这个反英雄人物,采用“人像展览式”写法,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描写了40多个人物。

关键词:黑色幽默喜剧反英雄人像展览式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把十余篇美国作家所写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一部小说选集。

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所以,他把书名定为《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文学自身并没有组织,没有刊物,没有人发表过纲领性的宣言。

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感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它以表面上轻松、开玩笑,实则用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深沉而恐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

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一、悲剧性的喜剧黑色幽默盛行于美国是有具体原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在人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阴影。

这种阴影还未消除,美国政府又发动朝鲜战争,随后又介入越南内战,美国国内矛盾重重: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席卷社会的角角落落,再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们更深地陷入精神危机之中。

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时被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空军投弹手,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这部小说中一些主要的思想都来源于海勒当年的亲身感受。

而作为黑色幽默小说派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写作特色,不光是表现当时人们思想情绪,而且也开拓了美国文学的一条新路。

喜剧来自于幽默,以喜写悲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夸张到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

但这幽默所产生的笑绝不是痛快的笑,而是一种愁苦的笑、扭曲的笑,甚至是无拘无束的狂笑。

约瑟夫·海勒认为喜剧或许是人类在对理性、现实和幻想失望后唯一可以采取的形式。

这种把痛苦与不幸当作开玩笑的手法常常令读者在捧腹大笑之后又感到辛酸、悲哀甚至害怕。

为了产生喜剧性,作者使用的手法多种多样,如变形、写漫画式的人和物,制造出种种不协调,以致产生滑稽性。

像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队中接受勋章,谢丝科普夫半夜以妻子为活模型进行列队训练,随军牧师的被捕与审讯,活生生的丹尼卡变成了死人,以及下级军官在妓院里向高级军官进行诽谤等,十分可笑。

有些人精神有病的人,却一本正经地谈论某些好笑的问题,这时正常的叙述和不正常的内容便形成反差,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

反讽的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是大量使用的,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从不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

比如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追求。

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

有一次医院通知他出院,情急之中就模仿同室的一个病员,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两个映像”,以后任凭检查的医生伸出一个、两个手指,或一个手指也没有伸出,他一口咬定是两个,医生只好让他继续住院观察。

不料当晚那个先说看出两个映像的病友突然死了,尤索林吓得扯开嗓子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一个映像了”,无论医生伸出一个、两个、十个手指,他都毫不含糊地说“看见了一个。

”院方坚信他已病好,尽管他的回答中还有错误,但还是把他送上了前线。

上述人物的叙述,主要是运用反讽的技巧刻画的。

又如介绍飞行基地的医疗水平时,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一个研究鲸鱼的动物学又被派来做军医:两名助医不论谁来看病,一律都用紫药水涂满他们的牙龈和脚趾,再灌下一粒泻药。

而这一切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事。

再如:“卡丝卡特上校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地要求让他的部下去执行。

”又如:“上校在部队里服役有29个月了,他感到十分自豪。

”小说中许多人物语言奇特,行为怪异,似疯非疯,半真半假,真假难辨。

约瑟夫·海勒写的是一个荒诞世界,这个世界里一些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有荒诞的特点。

因此,绝不能用要求现实主义作品的标准来衡量《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

黑色幽默作家根本上不追求现实主义作家要求写实与逼真。

他们通过虚假事体和变形的人物,同样可以达到真实,不过那不是表面的真实,而是内在的真实。

这种荒诞的世界中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是很真实的,这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制度化了的疯狂”,尤索林所做出的一切奇怪、非常理性行为目的只是逃离战争,其实战争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充满邪恶和荒诞的世界。

他拼命地想逃走,但是规定的飞行任务次数越来越多,在心理的折磨中他装疯弄傻,而这一切疯狂都有个再现实不过的东西来固定着——第二十二条军规。

军规作为官僚统治集团的金科玉律,它是套在所有弱者身上的枷锁。

也许,在现实世界中,它是可笑的,但他确实是一种象征着统治世界的疯狂力量。

在军队中,根据军规任何人都得无条件地执行上司的命令。

尤索林想以健康问题为借口回国,但是军医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疯子才可以回国,但是停飞的人必须自己提出申请,而疯子是绝对不会自己申请的。

天衣无缝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象征。

这是官僚玩弄权术的方法,他们的意志高于一切,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军队。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

一个全身都用雪白的石膏和绷带包裹起来的士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吊瓶中的液体从他的胳膊输入体内,肾脏排泄物从腹部的导管排入地上的一只洁净的瓶子里。

当吊瓶空了的时候,下面的瓶子也就满了。

护士把两个瓶子倒换一下,排泄物又重新输入他的体内。

在此作家有意与战争伤亡拉开距离,在貌似俏皮的语言下掩盖着深深的不幸和浓浓的酸楚。

二、塑造反英雄人物翻开文学书籍,一个反英雄是一个有着通常属于恶人的人格缺点的, 同时又具有足够英雄气概来博得读者或观众同情的主角或配角。

反英雄可以是笨拙的, 可恨的, 消极被动的, 值得怜悯的或是愚蠢的。

但他们永远在某些基本的方面是有缺点或是失败的英雄。

一个好的对于反英雄的解释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角色, 在一个场景下是英雄, 而在另一个场景中是恶人或只是不惹人喜欢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塑造了尤索林这一反英雄的人物。

小说中描述美国空军上尉尤索林在二战中可怕又可笑的经历。

尤索林在负责审查士兵信件时百无聊赖, 如同儿戏般的发明了各种游戏来消除麻木和无聊情绪, 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在执行轰炸任务中, 他的衣服上沾满了同伴的鲜血, 他发誓不再穿衣服, 每天只穿皮鞋, “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

一次, 他歪打正着击中了一个目标, 当将军前来为他授勋时, 尤索林赤身裸体地躲在树上, 极具讽刺效果,基地军官命令尤索林装扮成英雄, 如若不从, 就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 简直荒唐之极,军官们竭尽威逼和利诱, 要与尤索林做交易:“喜欢我们, 加入到我们中来, 做我们的伙伴。

不论是在这里, 还是回国之后, 都要替我们说好话……我们打算让你过舒服的日子, 我们打算提拔你当少校, 我们甚至打算再发给你一枚勋章。

”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 尤索林忍无可忍, 最后决定逃往中立国瑞典, 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 而是要承担责任。

” 这是荒谬社会中正常人的求生欲望, 尽管有种种超常规的, 怪诞的举动, 尤索林更像一名正常人。

正如大队军医说的, 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只剩下尤索林了。

正义与邪恶颠倒, 勇敢与怯懦混淆, 正常与不正常错位, 所有这些都在作者所罗列的貌似滑稽可笑, 实则令人瞠目结舌中一一暴露, 鲜明地描摹出基地中混乱的场面, 突出了生活的荒诞色彩。

生活在这样荒诞中的人们已没有正义、勇敢、诚实、信仰可言, 只有怪诞、笨拙和愚蠢, 成为荒诞世界的“反英雄”。

这些突出表现了人的生存环境的荒谬以及这样荒谬的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力和无法摆脱的困境。

这些困境在小说中被夸张、放大, 使读者感到可笑之余深感其中的沉重。

尤索林的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又有一定的追求。

这些任务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树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小说中心任务尤索林就是一个“反英雄”的典型,他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他厌恶战争,求生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为此,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尤索林是他真正意义上所歌颂的与众不同的英雄,他是荒诞于疯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清醒者,他是一个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的人,对军规的害怕和抗争成了这一形象的精神支点,他成了当代世界文学画廊上一个对尤索林的贪生怕死诡辩“反英雄”形象。

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晋升,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

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

”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去了,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他清醒地看出了这一切的荒唐、残忍,但他只是一个无法抗拒非正义的小人物,他采取了一系列逃避的行为,是因为他不愿意死于非命,在四处碰壁后,他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就是逃亡。

不能将尤索林的这一逃亡看作是贪生怕死的行为,因为本身那些所谓光彩的事背后是对人的任意玩弄。

尤索林通过亲眼目睹的事实, 始终在对让他感到疯狂的世界, 从个人存在的立场, 进行着新的尺度上评判, 甚至达到了对上帝产生怀疑的虚无主义的程度。

. 他在神圣的感恩节上对上帝大发不敬之词, 把上帝贬为一个不称职的小丑, 并愤愤不平的发誓, 要在世界末日去伸手抓住上帝的脖子。

稍微对西方现代文明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 这乃是尼采所说“上帝已死”的信仰危机的又一形式的表现。

时至今日, 上帝已不再对人负责, 而是人在为自己设定生存的法则, 结果反而更经常地把人类自身置于可笑荒谬的境地中。

“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由人自己制定出来的, 并非神意的产物, 但它更加肆无忌惮的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 狠毒地把人拖进种种可怕的陷阱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