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精品课件)全

第五章 公共权力
一、权利与权力
1、权利:自由的社会化体现。 2、权力: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能产生预期效应的力 量。具体体现为能力、资源的占有、支配等。 3、权力的特性: A、权力的客观性; B、权力的被动性; C、权力的相对性; D、权力的相互性; E、权力的分合性; F、权力的抵消性; 4、权力和权利的重要性: A、为了能够追求利益,必须拥有权利; B、为了能够追求利益,也必须拥有权力;
(雅典卫城)
(圣保罗大教堂 )
(英国国会大厦)
三、政治学的贡献
1、给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以有序的公共生 活 2、给有序的公共生活以最适合的政体 3、给适合政体的运行以制度、程序和价值
无序状态
有序状态
四、政治学的研究
1、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经验研究 • 神学论证的政治学或价值阐释的政治学 • 经验归纳的政治学:基于有限事实的归纳而推出 更大范围内的结论:统计、案例及其比较 • 演绎推理的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从一个前提 假设出发,运作理性规则而推出结论,并解释相 应的政治现象 • 综合推理的政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 新的政治学开始认为,由于政治人的行动常常不 止一种逻辑,为了全面揭示现实的政治机制,政 治学科们应该适当结合运用上述的推理方式。
一、政治学的产生
1、政治思想:对意义的把握,即现实是什 么,应该是什么? 2、政治哲学:对价值的追求,即如何有价 值,价值是如何? 3、政治理论:对现实的把握,即现实是怎 样,怎样看现实?
二、政治学的发展
1、古典时期:古希腊——中世纪 2、现代时期: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价值 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A、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B、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D、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 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引言: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原理和概念。
本文将对一些关键的政治学原理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理念是人民的主权和政府的代表性。
民主制度通过选举和公民参与来实现政府的合法性和责任性。
在民主国家中,政府的权力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公民有平等的参与权利,可以通过投票和言论自由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
二、权力分立权力分立是一种政治组织原则,旨在避免政府滥用权力。
根据权力分立原则,政府的权力应该被分散到不同的机构中,例如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
这种分立可以确保各个机构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
三、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一种政治理论,旨在解释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契约理论,人们在进入社会时,自愿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政府的保护和服务。
政府则有责任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否则人民有权推翻不履行社会契约的政府。
四、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的信念体系。
意识形态可以是宗教、民族主义、共产主义等,它们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政治学中,意识形态经常与政治党派和政策相关联,它们对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五、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指一群人或组织,共同追求特定利益的团体。
利益集团可以是工会、商会、环保组织等,它们通过组织和游说来影响政府的政策和决策。
在政治学中,利益集团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政治力量的分布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六、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公共政策可以涉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它们对社会发展和公民福祉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学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提供更有效和公正的政策建议。
结论:政治学原理是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对民主、权力分立、社会契约、意识形态、利益集团和公共政策等概念进行了简要解释。
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运作方式,为社会和政治发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政治学原理

(3).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7、权力的基本特征
(1)、主体的制约权数越大,其权力就越大;
(2)、被影响和制约的主体的力量越大,影响和制约主体的权力就越大。
(3)、主体所影响和制约的其他主体的价值资源,一般总是朝有利于主体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投入的,在没有其它方面的制约的前提下,主体所影响和制约的价值资源总有当成自己的价值资源来看待。
12、政治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政治关系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政治角色既包括个人,如公民、政治家、政府官员,也包括集体,如政党、政治团体、政府机关、国家等。②政治关系是个人和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发生的任何关系都不是政治关系,即使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例如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就不是政治关系而是经济关系。③发生政治关系的直接动因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利益。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首先是指阶级这个人类社会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这就是阶级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其次,划分阶级的首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12、集权:指决策权力和行动决定完全保留最高管理者决定。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
它涉及到政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等。
在政治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和概念,这些原理和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推动政治研究的发展。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政治学原理的详细解释:1. 主权: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拥有独立的权力和控制权。
主权原理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拥有独立的政治实体,可以自主决定其内外事务。
2. 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强调人民的参与和权力分散。
民主原理认为政府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并为人民服务。
3. 法治:法治是一种政治理念,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对政府行为的限制。
法治原理认为政府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不得滥用权力。
4. 平等:平等是指每个人在法律和社会权利上应该享有相同的地位和机会。
平等原理认为政府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不得歧视或偏袒任何人。
5. 自由:自由是指个人在法律和社会规范下享有的行动和选择的权利。
自由原理认为政府应该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不得过度干预个人的行为。
6. 社会正义:社会正义是指追求公平和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社会正义原理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7.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一套关于政治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和思想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原理认为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是受到政治信仰和思想影响的。
8.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的模式。
政治文化原理认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的。
9.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个人或群体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活动的行为。
政治参与原理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和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增强民主的实践。
10. 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是指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根本性改变。
政治变革原理认为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和引导政治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政治学原理的详细解释,这些原理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研究和分析政治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原理: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强制、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面。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习惯等,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4、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规范、规则和组织形式,它规定了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5、民主制度:是指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大众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1、请简述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国际政治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础。
2、请简述政治权力的特点。
答: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引导性、控制性和支配性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他人服从,也可以通过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3、请简述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到社会群体的政治文化背景。
同时,政治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4、请简述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答:民主制度的优点包括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促进社会公正、提高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等;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增加社会成本、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等。
5、请简述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
答: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政治的格局、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都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同时,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会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1、请论述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政治学原理通过研究这些问题,探讨政治的本质、缘由、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核心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政治学原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和定义。
从广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涉及到政治、行为、文化、制度、组织等多个方面。
从狭义上讲,政治学原理是关于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以及政治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现象,政治现象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国家权力、社会权力、组织权力等。
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表现,包括选举制度、政治体制、宪政制度、对外关系制度等。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文化基础,包括价值观、信仰、思想等。
政治学原理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学原理关注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分析,强调结构和机制分析,与历史学、人文学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二是政治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或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政治学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是政治现象的核心,政治学原理研究政治权力的形成、变化和运作过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政治权力来源于何处,政治权力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长期研究重点。
(2)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政治学原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治权力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如何塑造和被塑造于社会结构之中,这是政治学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政治学原理

政治的概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也不会永恒存在,它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消失。
)2.政治现象的产生原因:(1)社会分工的发展(2)阶级社会的出现总之,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张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到复杂、再到自行消亡的政治演变进程。
3.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本质,即政治的根本属性。
它综合地和多方面地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中,表现在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之中。
①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看,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③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④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⑤政治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⑥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公共权力的阶级属性⑦政治空间或政治关系也体现在超越国家范围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等诸多关系的集中体现4.政治的社会功能:①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巨大反作用②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是孕育新社会的“产婆”,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动力之一③政治是统帅,是灵魂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①政治的本质②政治变化发展规律政治主体的概念:能够独立参与政治事务,享有政治权利,承担政治义务的政治实体。
它主要包括领袖、政党、阶级、民族、国家、政治社团等众多行为主体。
(一)领袖领袖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阶级的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具有卓越政治见识和杰出政治才能,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本阶级中拥有最高权威的政治人物。
(二)政党1.政党的基本内涵: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治学原理(全)

C、关系说 《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 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2】权力含义★ 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强制力和控制力。
【3】权力形成的条件
权力双方力量的不对等,使得一方能够控制另一 方,强制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如果双方力量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双方互不具 有对对方的权力。 在力量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弱势一方或许会对强 势一方产生影响力,影响对方的决策和行动,但这构 不成权力。
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一)关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决策和政策
(二)政治学的含义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 2、政治学与经济学 3、政治学与法学
政治权力集团之外的其他团体如果试图分享最高 权力,必须经过政治权力的许可。
【3】范围:特定区域
政治权力都是有其作用范围的。 政治权力如果超出自己的作用范围,就会与别的政治 权力发生碰撞。 政治权力碰撞的结果是冲突。 政治权力在自己的作用范围内不发生作用便是失职。
在相邻的政治权力之间的空白地带管理难度增大。
代表人物: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人类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 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林彪之类如上台,搞点资本主义很容易。” “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 产 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 走!”
(二)政治的定义? 1、主体:是否只是国家机关或政治团体? 2、内容:是否所有的公共管理都是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原理》平时作业参考2009年06月10日 南川电大《政治学原理》平时作业答题参考(1-4)案例分析:(案例略)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本题要结合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相关知识点来作答。
一结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审题,得出有三个问题:1、什么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进行权力制约?2、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更好?3、如何制约政治权力?二、答题要点;1、什么是政治权力?(教材P68)及其特点(P68—69)2、结合本案例来说明梁锦松利用职权购车的“好处”(避税)3、为什么要进行权力制约?(教材P185)以及权力制约的几种形式(权力制约、权利制约、制度制约和道德制约)4、结合本案例(社会监督对本案梁锦松购车形成的压力和后果),你认为那种制约形式会更好?5、怎样制约政治权力?说明自己的观点。
(可以比较分权制约(P98—99)与社会监督(P185—193)的作用。
)参考知识制约政治权力的方式:(1)权力制约:(P98)是指宪法规定了的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
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2)权利制约权力:即以公民的政治权利来制约政治权力。
(P186)根据分权制衡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功能划分;同时,根据人民主权思想,国家权力从根本上属于人民,人民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委托,因此,人民在把自己的权力委托给国家机关去执行之后,仍享有监督制约国家权力运作的民主权利,据此,为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还应建立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这样一来,我们把运用国家的一种权力去对另一种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把人民运用其民主权利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3)制度制约:即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
(4)道德制约:即以公众及权力行使者的道德标准为基础,来制约政治权力的行使。
《政治学原理》平时作业(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联系实际讨论作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的舆论监督所具有的功能及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一、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二、审题注意以下几个内容:1.学习形式:小组讨论(小组可以自由组合,列出本小组名单,落实讨论的时间地点)。
2.讨论内容有两个:①舆论监督及其功能(“舆论监督”P190。
舆论监督的功能P190—191)②如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联系实际举出一个案例(同一小组可用相同的案例。
通过商议,小组长确定案例的内容)三、作业要求1.个人讨论提纲要包含以下内容:(30分)①.本小组所选择案例的题目;②.什么是舆论监督(即定义:P190)②.利用该案例来说明舆论监督的作用(两大作用:P190)。
2.本小组选择案例的内容简介(30分)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40分):①.通过小组讨论后,对案例的分析认识,形成提纲②.重点:如何更好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两个方面:宪法保障的公民自由权利(参考教材P81—82),舆论监督的表现形式、作用和意义(教材P191)《政治学原理》平时作业(3)阅读一本政治类著作(可以参考《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中所开列的书目或者是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网址是>中所开列的参考书目),并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一、答题要求:1、写一篇读书笔记,字数在1500字左右。
(10分)2、读书笔记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①.简介你所读的著作的主要内容;(20分)②.选择其中自己印象最深的理论或内容进行阐述;(30分)③.举一个实际例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40分)二、可参考以下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经典著作1.马克思《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4.马克思《法兰西内战》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列宁《论国家》7.列宁《国家与革命》8.列宁《伟大的创举》9.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0.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2.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3.周恩来《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14.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5.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16.彭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二)、有关教材1.赵宝煦主编《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2.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3.王沪宁主编《政治地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李景鹏主编《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8.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张小劲主编《比较政治学导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孙关宏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景跃进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三)、国内专著1.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周长龄著《法律的起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邹永贤著《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4.王子琳主编《国家学说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5.王丽萍著《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8.蔡定剑著《中国人大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9.谢庆奎著《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程同顺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姜士林等《当代社会民主党与民族主义政党论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12.王邦佐等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张志尧著《集团政治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的当代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李步云著《法制.民主.自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丛日云著《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黄文扬主编《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
18.(中国香港)郭少棠著《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西方政治现代化的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0.燕继荣著《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四)、国外专著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意大利)阿奎那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3.(意大利)马基亚维里著《君主论》,惠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4.(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5.(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7.(美)潘恩著《潘恩选集》,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8.(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9.(英)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宣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美)威尔逊著《国体政体》,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美)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美)米尔斯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日)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治》,赵华敏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
14.(美)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5.(美)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6.(德)柏伊姆著《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7.(英)罗素著《社会政治原理》,张师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18.(美)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9.(西)卡里略著《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钟琦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20.(法)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李青宜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
21.(美)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2.(荷)马尔赛文等《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
23.(美)汤森等著《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24.(苏)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王复士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
25.(美)科塞著《社会冲突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厦出版社,1989年。
26.(奥)赖希著《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27.(美)梅里亚姆著《美国政治思想1865——1917》,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28.(德)勃兰特等著《社会民主与未来》,丁冬日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29.(美) 利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聂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30.(美)李普塞特著《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1.(英)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2.(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33.(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4.(英)西塞尔著《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3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