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读后感)《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

《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谈中国诗》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谈中国诗》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谈中国诗”必须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即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得出“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二是中国诗的基本特征,从发展来看中国诗早熟而早衰,从篇幅来看中国诗短小精巧,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诗富有暗示性,从风格来看中国诗轻灵而斯文;三是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外诗歌相通相容,研究中国诗可以对本国诗有更高的领会。
总之,本文针对特定听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既介绍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同中之异”,又阐发中外诗歌的“异中之同”,以增强听众对中国诗歌特点的了解,并促进双方相互尊重和宽容。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是处在文化上的盲目“自尊”,其体现就是许多人都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文化,对外来的文化一概排斥。
而许多的外国人也抱着一种所谓“优势文化”的心态,视西洋文化为“本位文化”,轻视中国文化。
作者对这两种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他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作者从诗学研究的角度,促成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篇力作。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串通文义,理清层次。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演讲的目的。
阅读时,要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_1550字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
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第二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
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3

中国诗的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 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 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 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 且逐渐腐化。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 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 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 一沉挚于涕泪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 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 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 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 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 《围城》(长篇小说)1947; 《谈艺录》(诗话)1948,; 《管锥篇》(1-4册,文论)1979; 《七缀集》(文论集)1985 。
1990年12月,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 播出,获得普遍评。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 但他谢绝拍摄。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 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 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 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 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 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 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 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 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 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 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 下去,贻害无穷。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中国诗读后感8篇

中国诗读后感8篇中国诗读后感篇1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分别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是《韩信败将》。
韩信虽然穷,但他还挎着一把宝剑。
淮阴城里的一般少年老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像个什么啊?你还是把宝剑摘下来吧。
”有个屠夫的儿子特别刻薄,要让他更自己比一比,否则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
他让我很有感触,有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同学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有时候甚至还会去告老师。
而韩信没有更屠夫的儿子计较,而是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
我们应该学习韩信的精神,宽宏大量。
今天我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千金一笑》,说的是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的烽火来戏弄各路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的故事。
作文这个教训无疑是惨痛的。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像我以前听过的《狼来了》的故事,都是教育人不要撒谎、不要骗人,要诚实做人的。
我也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本很好看的书,推荐大家读一下!中国诗读后感篇2在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中,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都是些什么文章?是告诉我们道理的?还是胡扯八道?让我来告诉你吧!《中国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道理的。
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
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
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
“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
“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中。
“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
“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赏识。
经典常谈中诗经的读后感600字

经典常谈中诗经的读后感600字《读〈经典常谈〉中〈诗经〉有感》最近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让我对古代的诗歌有了新的认识。
《诗经》里的诗可真有趣,有的写爱情,就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起来让人觉得心里甜甜的。
还有的写劳动,比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让我好像看到了人们在田野里忙碌的样子。
这里面的好多诗句都特别美,虽然有些字我不太懂,但是读着读着就觉得好像走进了一幅画里。
比如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战士回家时的心情。
《诗经》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我以后还要多读几遍,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作文二《读〈经典常谈〉中〈诗经〉有感》我读了《经典常谈》里关于《诗经》的部分,感觉特别有意思。
《诗经》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好多好多故事的大盒子。
有开心的,有难过的,还有让人充满希望的。
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鲜艳的桃花,好像就在我眼前开放。
而且《诗经》里还讲了好多道理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认真,要不断努力。
我觉得《诗经》就像一位很有智慧的老爷爷,给我们讲着过去的事情,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我喜欢《诗经》!作文三《读〈经典常谈〉中〈诗经〉有感》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我好像穿越到了古代。
《诗经》里有好多美丽的景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白茫茫的芦苇,那凉凉的露水,多美呀!还有好多有趣的生活场景,“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这夫妻之间的对话,多有意思。
《诗经》让我知道了古代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想法,真是太神奇啦!我要好好研究研究它。
作文四《读〈经典常谈〉中〈诗经〉有感》《经典常谈》里的《诗经》可真好看!里面的诗有的很欢快,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好像一群小鹿在快乐地吃草。
有的又很悲伤,比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让人听了心里有点难过。
《诗经》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书,带着我感受各种不同的心情。
我太喜欢它啦!作文五《读〈经典常谈〉中〈诗经〉有感》看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我收获满满。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谈中国诗》与《谈诗》文艺随笔群文阅读教学反思经开一中赵雯娟围绕工作室的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我从文艺随笔这类文体的群文阅读探究入手,选取了课文《谈中国诗》(钱钟书)和课外的《谈诗》(钱穆)两篇文艺随笔展开具体教学。
在这次公开课后,听取了师傅和各位同伴的评课意见,我又再次拿出教案,回看课堂实录,反思自己这次教学,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一、议题确实定。
这次课的议题是“听君一席诗话,品诗一番风流”,在完成教学后再反观该议题,发现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完全吻合。
首先,本次课的旨在启发学生学习文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学习读文艺随笔的方法,但议题后半局部“品诗一番风流”,更像是一堂品鉴诗歌的课堂,与文艺随笔阅读未扣紧。
之所以用这个议题,还是我不够严谨,为了让题目形成互文对应,听上去好听,而忽略了对议题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议题应是教学目标的直观文字呈现,这次的议题应表达出通过读《谈中国诗》和《谈诗》后让学生探寻到一些读中国诗和文艺随笔两种文体的方法。
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我强调的是文章体裁,所以议题应当从体裁入手命名,比方“文艺随笔阅读方法探究”之类的题目。
二、文章的选择。
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之后,选哪些文章作为材料又是一个关键。
蒋军晶老师说,群文阅读强调的是互文性。
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单篇的文本是不自足的,应当与其他文本相互比照阅读。
本次课选的两篇文章有共性(对象相同——谈中国诗,文体相同——文艺随笔,诗歌阅读方法有相同等)和差异(受众不同——分别为外国人和,选取诗歌不同,对诗歌特点的理解等),正因如此才有可比性,适合做群文阅读,因为他们满足了互文性特点中的——明显的整合性和便于发现规律。
明显的整合性表达在:两篇文章虽都是评中国诗的,但《谈中国诗》主要谈中国诗有自己的特点,和西方诗也有共同的特点;《谈诗》那么只选取不同朝代的中国诗分析,解读背后隐藏的“人”是怎样的?所以,两篇文章有不同的倾向,可以互补,在文艺随笔这种文体下整合。
谈中国诗读后感

《谈中国诗》读后感读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我深深被其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所吸引。
钱钟书以他一贯的博学与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诗的深邃世界的窗户。
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首先强调了中国诗的“富于暗示”的特点。
他引用了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评论“言有尽而意无穷”,来形容中国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种“怀孕的静默”,如同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所写“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钱钟书也谈到了中国诗中“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以及那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如李白《怨情》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又如南宋诗人鲍照的“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诗意,耐人寻味。
钱钟书还提到了中国诗中“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以及“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的深刻见解。
他借用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这句话让人深感中国诗的深远内涵和艺术魅力。
钱钟书的文章不仅展现了他的博学和智慧,更展现了他对中国诗的深深热爱和独到见解。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诗的大门,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诗的韵味和魅力。
《谈中国诗》经典语句解读:“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诗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
在中国,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方式。
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因此,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类似于宗教的角色,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心灵净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解读: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短小精悍。
中国诗往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这种“闪电战”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短时间内领略到诗的美妙和魅力,也体现了中国诗追求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读后感(2篇)
今夜再读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一文,不由再次感受到钟老的博学与智慧。
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而钟老说他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并引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盛唐诗歌的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来佐证。
又把欧阳修引用同时代诗人梅尧臣的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引了出来,再举例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已有“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心得诗句,借此来阐述中国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悠远。
又谈,中国诗采用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的方式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吞言咽理的美妙诗句。
李白用《怨情》一诗表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引得人遥思惆怅。
南宋诗人鲍照说“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让人陡生伤感。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叹世事变幻无常。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黯淡情怀,而赵嘏也在《江楼感旧》中留下“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怆然伤感,这些诗句都耐人玩味,静默幽美。
钟老又说中国诗和西洋诗一样也都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
特点,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也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最后他借有英国诗人济慈的名句说:“听是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读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后让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苏轼在无可奈何的悲愤中所发出的千年一叹;而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五月二十日的开篇也是仰天长叹:“人生如梦”。
诚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中国诗〉中所说:“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进而,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其思维也大抵相同吧,中国人的思想中有所谓西洋的东西,西洋人的思想中一如歌德,不也同样有中国元素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文化在哈日哈韩、亲美亲法中消失,甚至一些学者看到80后们见面说hello,再见说bye,就禁不住阵阵惶恐。
于是对外来文化进行铺天盖地的批判,呼吁保护中国文化。
仿佛那些洋玩意就是一条条要吸食民族文化精血的蚂蝗。
在这里我又要借用钱先生关于中国诗的譬喻了:“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小住
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意,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那么,我想说,当我们坐在空调房中吃着麦当劳、肯得鸡,喝着可乐,舔着热狗,惬意地听着mp4时,老学究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这些东西再怎么着也只是一种快餐文化,而快餐过后,国人最爱的依然是本国传统的东西,譬如,有朋自远方来,身为主人定会邀其聚餐,或下厨房,或进馆子。
但无论在哪,招待贵客的断不是麦当劳。
再简单地说,你一定没在春节见过哪个中国人的团年桌上摆满了肯得鸡。
说到春节,不得不谈打到关于节日的问题。
我国原先法定的节日为五一、十一和春节,现在新增了元宵、清明、端午和中秋。
这几个节日在网上的支持率相当高,足以看出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可是,当80后们去为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折腾的时候,我们的学究们侧目哀叹中华文化之不保。
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
试想,中国十三亿人,为洋节而狂的毕竟是少部分,换个角度看,假使你身在异国,本着入乡随俗的思想,也许你会同异国人一起庆祝他们的节日,但是,你一定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说不定还会如李白一般,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来,且一吟泪双流。
而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因耽误了过洋节而泪流满面的?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国人为过圣诞节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的?
当我们对西方文化如临大敌时,西方人却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容纳吸收和学习的态度,汉语热,儒学热,武术热,京剧热,热遍世界各地。
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便利,人类文明犹如一辆磁悬浮列车飞速前进,因此,我国的经济与文化都必须逐渐与国际接轨。
接轨就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与智慧。
有句老话说的好,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同样,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能让中国发展就是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