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实践教学为例

教学体系中的重要 环节 ,它 不仅对 学 生理 论联 系实 际 、印
证和加深对理论 的感 性认 识 有着 非常 重要 的作 用 ,同时也
立以学生素质全 面发展 为 目标 、综 合能 力考 核为 重点 的科 学 、公正 、客观 、立体 的 实践 教 学 考评 制 度 与 考 核 体 系 , 从基本技能 的掌握 程度 、理论 知识综 合应 用 的能力 、独立 分析问题和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合作精 神 、实 事求 是 的科学 态度 、创新拓展能力 等方 面 ,多方 位 、多角 度全 面 考查 和
可免除学生步入 社会后 的二 次学 习 ,又避 免 了企 业对人 员 培训的投资。 2 .改革 实践教 学课 程体 系,使校 内实践 与企 业技 术使 用状 态 “ 连成线” 。首 先树 立 实践 教学 新 理 念 ,明确 实践 教学是理论教学 的延 伸而非 依附 的认 识 。其 次要 根据 应用
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新的 实践教 学课 程体 系 ,新 的实 践教 学课程体系应建 立在 宽厚 的理论 基础 、系统 的专 业知 识之 上 ,注重学生实践方 法 、实践 手段 、实践 技术 三方 面 的完 整训练 ,重视科学 的研究方法 和实践技 能 ,突出创新能 力、 创业能力的培养。新实践 教学 体系在 内容上 要纳 入企 业技 术前沿信息 ,在方式上着 力建 立学生 与 企业 的技 术合 作机 制 。这样使校 内实践与企业技术使 用状态 “ 连成 线” ,这样 不仅避免 了重复 教育带来 的各种 浪 费 ,而 且鲜 活 了实践教
按规定 申请实践 学分 :对学 生依托 实践 项 目参 加 科技 创新 竞赛获奖 ,可给予创新学分奖励 ,以激励学生拓 展学 习与创 新学 习;对学生考 取 的各类技 能培 训证 书 ,可根 据证 书等 级 申请相应 的技能学 分 ;对学 生发 表的论 文 ,按论 文 等级
构建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传 授 , 轻能力培养 。而社会 需要 的是服务 经济社会建 设 的人 才, 对专业技能 , 实践 能力 、 职业素养 、 现场问题解决能力等 的需 求 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 , 需要高校 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为宗 旨, 定 位
构 建 基 于 应 用 型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的实 践 教 学 体 系
王冬 霞
( 西京学院
【 摘 要】 国家 中长期 教 育改革 和发展 规 划纲要 强调 创新 型人 才培 养是
未来 中 国教 育 改革 与发展 的 重大 目标 , 应 用 型创 新 人 才教 育模 式是 一
7 1 0 1 2 3 )
l 、 确立培养有创意 、 敢创新 、 会 创造 、 能 创 效 的应 用 型 创 新 人 才 培养 目标 应用 型创新人才 的培养 目标应依据高校 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社
【 关键 词】 创 新教 育 ; 实践 教 学体 系
会 经济对创新人 才的多层次需求 , 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 目标 , 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长期 以来 , 本科层 次教育形成 了 以系 统掌握
创新人才实践教 学模 式和体系 。 二、 实 施 创 新 教 学 是 培 养 学 生创 造 性 的 主 要 途 径 实 施 创 新 教 学 是 培 养 学 生 创 造 性 的主 要 途 径 。创 新 教 学 指 的 是 运 用 科 学 的教 学 方 法 和 成 体 系 的 实 践 教 学 途 径 , 通 过 课 堂 传 授 知识 、 培养能力 , 通 过实践教 学培养 学生 的创造性 , 开 发 学 生 的 创
组和课程小组 , 以科研带 动教学 , 融教学 与科研 为一体 , 还 成立 了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践环节 主 要有 :专 业认识 实 习 ( 认 识 实 习) ;基础课
程训 练 ( 液压 设计 、力 学设 计 、 电工 实训 等) ;基 本 技 能训练 ( 金 属加 工实 习 、汽 车拆 装实 习等) 。
( 二 )工科 共性知识 融合 实践 环节 针对2 ~3 年 级 学 生 , 主 要 培 养对 多 学 科 共 性 基 础课 程 的实验 、实 训锻 练, 养 成 科 学 、规 范 的研 究 习惯 与 方 法 , 培 养 学 生 的 动 手 能 力 和 创 新 意 识 。这部 分 实 践环 节 主要 有 :综 合 训 练 ( 数 控车 床 加工 、汽 车 电控 技 术 实 训 、 计 算机 软件 基 本 应 用 技 能训 练 等 ) ;先 进 制 造 、技 术 训 练 ( 数 控 车 床 实 训 、数 控铣 床实 训等) 。
标 ,对实践教 学体 系进行重新构建 ,形成 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
式 。实践证 明 ,通 过整合 实践教 学 内容 、搭 建 实践教 学平 台、创新 实践教 学手段 与 方法 ,培养 了学 生的 实践动 手能 力和创 新精神 ,实现 了应 用型人 才培养 目 标。
车 服 务) ”等 工科 专 业 积极 转 变实 践 教 学观 念 , 以 素 质 教 育 为 目标 , 对 诸 如 实 验 、 实 习 、 实 习 实 训 、课 程 设 计 及 毕 业 设 计 等 实 践 性 教 学体 系 的主 要 环节进 行 大胆 革新 , 以实现下 列具 体 目标 。 第 一 ,构 建 的实 践 教 学 体 系 要 从 社会 和 经济 发 展 对应 用 型 人才 培 养 的要 求 出发 , 以培 养 学 生合 理 的智 能结 构 和 创 新 素质 为 目标 , 按照 学 生 能力 形 成 的不 同阶 段 和 认 识 发 展 的 规 律来 进 行 系统 设
构建“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构建“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发展背景做了阐述,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性”软件工程人才的有效方式,在软件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对目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最后,总结并提出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包含基础实践、工程认识、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项目案例库五个方面,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31-02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创新型人力资源强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而努力奋斗。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校内培养应该和企业培养相结合,它们之间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联系。
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则更多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专题。
高校与企业应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培养过程以及合理的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企业学习更多是学校学习的延伸。
企业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能够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2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目前我院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做了积极的准备。
现在和软件学院合作的企业主要有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主要采用工程类教师联合培养、课程置换、企业实训、毕业生辅导和就业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今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场景,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一)目标导向原则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
(二)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三)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从基础实践到综合实践,再到创新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放性原则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一)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具体、明确、可衡量的实践教学目标,如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等。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能 力 , 培 养 创新 人 才 作 为 学 校 发 展 的重 要 任 务 , 把 全 训 练 和 实 践 技 能 的训 练 ; 余 时 间 , 织 多 种 类 型 的 课 组 面 推 进 高 素 质 应 用型 创 新 人 才 的培 养 。 课 外 兴 趣 小 组 , 办 丰富 多彩 的专 业 文化 节 , 强 工 举 加
建 立 以 能 力为 培 养 目标 的 实践 教 学 体 系 在 修订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时 ,需 要 进 一 步 强 化 应 用 自觉 遵 循 教 育 规律 ,建 立 以能 力 为 培 养 目标 的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措 施 。大 力 加 强 计 算 机 应 用 基 础 的 教 实践 教 学 体 系 , 养 学 生 的创 造 、 新 、 业 精 神 和 学 力 度 ; 年 级 学 生 实 行 分 层 培 养 , 化 科 研 能 力 的 培 创 创 高 强
黑龙 江 教 育 ( 研 究 与 评估 ) 高教
2 o 年第 78 o 建
袁 健
( 盐城工学院, 江苏 盐城 2 4 5 ) 2 01 【 摘 要】 本文认为,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 目标 、 以多层次 、 模块化 实践课程体 系为核 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 系和
和 体 系 的改 革 , 一 步加 大 实 践 教 学 的分 量 , 对 减 工程 实践 教 学 贯 穿 了 大 学 生 的整 个 培 养 过 程 。 训 练 进 相 少认 识 性 、 证 性 实 验 , 度 增 加 综 合 性 、 计 性 、 验 适 设 应 内 容 按 阶 段 、 层 次 、 施 模 块 化 设 置 , 应 不 同 专 分 实 适
用性 实践 环 节 ,强 化对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业 能 力 的 业 、 同层 次 人 才培 养 和 完 全 学 分 制 的 需求 。以真 实 不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摘要:从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结构,提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包括规范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课余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等。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教育技术学主要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这一专业的特点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以系统论的思想合理地整合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或其他工作中。
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的特色,才能培养具备构建系统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1、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技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实践性,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应用技能。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课教师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因此,研究、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1.1拟订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笔者认为要能真正地实现增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对于学制为四年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特别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和教学进度保持统一,课程设置与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保持统一。
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教育系统和影视传媒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在确定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时,必须依据教学计划、相关课程内容及实验项目情况、实验条件和学生知识结构来设计。
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97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2 - 23基金项目: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研究”(2020J324)。
作者简介:刘睿,男,四川都江堰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李春波,男(哈尼族),云南墨江人,云南民族大学发展改革处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用工难的问题并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此后,在实践层面,国内各地方高校掀起了向应用型转型改革实践的热潮;在理论层面,应用型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步,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都要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转型发展道路。
面临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社会需求新变化,2016年以来,云南民族大学推行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收到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文献回顾我国学术界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刘 睿1,李春波2(1.云南民族大学 教务处,云南 昆明 650504;2.云南民族大学 发展改革处,云南 昆明 650504)摘要:向应用型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学术界对民族院校的关注还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用 型 人 才 特 点
一
、
术 ,具 备 企 业 一 般 员 工 的 素养 。 由此 可 见 ,实 践 教 学
与理 论课 教 学相 比其教 学场 所 具有 多样 化 特征 。
( ) 教 学 内容 实 践 性 二
程 设 计 、见 习 、毕 业 实 习 、毕 业设 计 ” 等 多种 ,所 以 其 教 学场 地 不会 像 理论 课 教 学一 样 有 固定 的授课 地 点 , 不 同 的实 践 教 学 种 类 其 教 学 地 点 也 是 完 全不 同 .像 实 验 课 的教 学 虽 然 都 是 在 实 验 室 进 行 教 学 ,但 是不 同 的 实 验 种 类 也 会 因实 验 仪 器 及 场 所 的 不 同 而 有 所 不 同 , 像 见 习 的 场 所 就 更 加 不 能 固 定 , 一 般 都 是 要 去 见 习 的
论 教 学 相 辅 相 成 ,相 互 补 充 ,理论 教 学是 实 践 教 学 的 基 础 。实 践 教 学 是 对 理 论 教 学 的验 证 及检 验 。实 践 教
学 与 理 论 课 教 学 相 比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 ) 教 学 场 所 多样 化 一 实 践 教 学 由 于 其 种 类 分 为 “ 验 课 、实 习 课 、课 实
・哆 笳纠 ・ ‘ 血 l
●21年第5 ( 0 0 期 管理研究)
构 建应 用 型 人 才培 养 的实践教 学体 系研 究
王 力纲
【 摘
崔
颖
要】文 章 分析 了应 用型人 才特 点及 实践教 学的特 点 ,并针 对应 用 型人 才 的特 点 及 实践 教 学 的特
殊 性 构 建 了一 套 实践 教 学 体 系 , 包括 实践 教 学 的 目标 体 系 、实践 教 学 的 内容 体 系、 实践 教 学 的评 价 体 系 及 实践教 学 的保 障 体 系。
的考 核方 式 与理 论课 相 比具 有 多样 性 。 三 、 构 建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 ) 构 建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实 践 教 学 目标 体 系 一
践 、第 二 课 堂 活 动 和 其 他 社会 实践 等 。实 践 教 学 与 理
大 学 四 年 学 习 的 检 验 , 基 本 都 是 通 过 提 交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及 毕 业 设 计 作 品 来 进 行 考 核 。 由 此 可 见 , 实 践 教 学
练 、培养 实 践能 力 为基 本 目的 的各 种 教学 形 式 的统 称 , 通 常 包 括 生 产 劳 动 、技 能 训 练 、 实验 、实 习 、课 程 设 计 ( 文) 论 、毕 业设 计 ( 文)、参 观 、调查 、分 散 实 论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就 是 以 培 养 学 生 实 际 应 用 能 力 为 主要 目的 , 以 “ 力 为 中心 ” 以适 应 社 会 需 求 为 目 能 , 标 , 以 培 养 技 术 应 用 能 力 为 主 线 ,设 计 人 才 培 养 的 知
实 践 教 学 活 动 是 在 实 践 过 程 中完 成 的 ,这 是 实 践
识 结 构 、能 力 结 构 和 素 质 结 构 ,优 化 和 整合 专 业 教 学 计 划 ,努 力 为 社 会 培 养 综 合 素 质 较 高 、适 用 面 较 宽 、 技 术 应 用 能 力 较 强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应 用 型人 才 不 仅 需 要 掌 握 较 深 的理 论 知 识 ,而 且 要 有较 强 的实 际动 手 能 力 。 当前 高 等 院 校 的 教 学 主 要 分 为理 论 课 教 学 和 实 践 课 教 学 ,理 论 课 教 学 主 要 是 通 过 对理 论 知 识 的学 习拓
教学 区别 于 理 论 课 教 学 的本 质特 征 。在 实 践 教 学 活 动 中 ,学 生 的 学 习 始 终 离 不 开 “ 践 ” 的 方 式 。 学 生 在 实 实践 教学 活 动 中 ,借助 于 各种 实 际 或仿 真 环境 和 条件 ,
通 过 观 察 、操 作 、体 验 等一 系列 实 际动 作 ,获 得 感 性
应 用 型 人 才 是 指 能 将 专 业 知 识 和 技 能 应 用 于 所 从 事 的社 会 实 践 的 一 种 专 门 的 人 才 ,是 熟 练 掌 握 社 会 生
产 或 社 会 活 动 一 线 的 基 础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 主 要 从 事
一
线 生 产 的技 术 或 专 业 人 才 ,它不 仅 需 要 掌 握 较,而实 践 教 学 中 ,可 能 是 通 过 提
交 实 验 报 告 的 形 式 来 检 验 学 生 对 实 验 的 理 解 。 课 程 设
■
知 识 在 实 际 生 活 中的 运 用 进 行 案 例式 的讲 解 ,激 发 学 生 的 创造 力 ,培 养学 生 解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力 。 二 、 实 践 教 学 的 特 点 所 谓 实 践 教 学 ,是 指 根 据 专 业 培 养 目标 的要 求 ,
有 计 划 地 组 织 学 生 以 获 取 感 性 知 识 、进 行 基 本 技 能 训
计 则 是 通 过 提 交 设 计 类 的作 品来 对 学 生 进 行 考 核 。见 习类 的考 核 一 般 都 是 让 学生 提交 见 习报 告 ,以 学 生 的 见 习感 受 来 作 为 其 课 程 考核 ,而 毕 业 设 计 则 是 对 学 生
知识 ,掌 握操 作 技 能和技 术 方 法 。
( ) 实 践 教 学 考 核 方 式 多 样 化 三
宽 学 生 的知 识 面 ,培 养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能力 ,而 实 践
课 教 学 主 要 是 加 深 学 生 对 理 论 知 识 的 理 解 以 及 对 理 论
理 论 课 对 学 生 的 考 核 方 式 可 能 是 通 过 试 卷 来 检 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