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需要从保障机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调查实践教学体系随着“05新方案”的实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己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重庆大学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的业绩为本课程获得2010年重庆市精品课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对实践性教学作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去年下半年,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调查,共发出问卷1317份,收回有效问卷1206份,文中所提及数据均来源于此。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发现:一方面,学生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认同度比较高,认识到实践课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人数达到了79.9%。关于在“基础”课中开设实践环节的目的,认为“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生占34.1%,认为“改变传统的说教授课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的占29.3%,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占27.4%,这三项之和为90.8%,而这三项都选择的占19.2%,仅仅只有2.8%的少数人认为实践课带来的仅仅是学分。可见,大多学生还是认为实践课是对大学生有意义的、有收获的课程,但也有小部分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深,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另一方面,关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从总体来说学生评价不太理想,“对目前实践课的基本评价”,学生的满意度为45.8%。可见,尽管学生对开设实践课的必要性认可度比较高,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

第一,在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方面,大学生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学时保障认可度较高(48.0%),但认为经费保障(9.4%)、场所保障(17.4%)和制度保障(25.2%)不足。

第二,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评价,总体来说比较满意。当问到“你认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是否贴近现实生活?”时,回答“非常贴近”和“比较贴近”的共占61.2%。这说明学生较好地认可了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

第三,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学生普遍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不够满意,觉得方式过于单一(87.2%)。对于目前所采用的社会调查这种主要形式,几乎所有学生(95.1%)都选择在校园内部进行问卷调

查。学生希望实践教学形式能更加丰富,而不拘泥于课堂内或校园内。在“你最喜欢的实践形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参观访问、校内外专题调研、案例报告会、视频赏析、三下乡活动等。

第四,在教师素质上,学生们普遍认为教师不仅仅需要高超的理论水平,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学方法、社会阅历期望较高。在“对实践课教师,最看重的是”这个问题上,31.3%学生选择“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师的个人修养”,25.4%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10.3%选择“教师语言表达的感染力”,15.2%选择“教师的社会阅历与经验”,16.7%选择“教师的学识”,仅有1.1%选择“教师的学历”。这一结果既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的认可,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五,关于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综合性评价被大学生普遍认可,而不倾向于仅限于书面考评。在“关于实践环节的考核问题你有何建议”这一题,51.1%的学生认为,实践考核主要是评定调查报告,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近一半的学生建议应注重考核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基础”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才能检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只有通过多次的思想品德实践锻炼,才能强化自己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只有在长期践行思想品德规范,才能逐步养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强化的。①而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让我们深切意识到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要走出实践教学现有的困境,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

二、构建“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为完整、独立、规范的教学环节,包括实践组织的保障、实践课程安排、实践经费的筹措、实践内容的丰富、实践方式的多样、师资队伍培训、实践教学评价、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要素。

(一)完善“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协调,因而需要较为完备的保障机制。首先,将实践教学纳入“基础”课课程体系,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规定具体的学时和学分,这是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其次,成立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宣传等部门领导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组,为实践性教学提供组织保障。第三,在教学管理上,明确“基础”课实践教学具有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制度性的基础。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订实践教学方案,从学时、学分设置,组织落实,到考核与评价等所有环节都要周密设计。第四,经费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学校

应加大投入和及时拨发,并将专项经费落实到位。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经费预算及实施条件,经工作组同意后实施,杜绝实践教学的随意性。

(二)丰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既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又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丰富。如对市场经济双面效应的困惑;如何理性爱国;对人生理想的困惑等等。而且,“基础”课的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如何引领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阶段乃至一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课程内容的切入点,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时,必须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贴近大学校园生活。例如,在“绪论”部分,实践教学可联系本校的具体实际,从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变化、心理状态的转变入手,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三)拓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加之具体条件的限制,相当部分高校“基础”课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内实践和校园实践活动。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强调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结合,尤其是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并重。从总体上来说,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包括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