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的毒性分级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
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
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
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
<88
88-94 94-100 100-106
IV 级 >112 >109 >106
8
<85
85-91
91-97 97-103 >103
表 3.1-9
噪声作业分级表
范围
声级≤ ~ ~ ~ ~ ~ ~ ~ ~ ~ ≥
100 103 106 109 112 112
85 88 91 94 97
级别
接噪时间(h)
Ⅱ
Ⅱ
Ⅲ
Ⅰ
Ⅰ
Ⅱ
Ⅱ Ⅱ-Ⅲ Ⅲ
Ⅲ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Ⅳ
0
Ⅰ Ⅰ-Ⅱ Ⅱ Ⅱ-Ⅲ Ⅲ
Ⅲ
Ⅰ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Ⅱ
0
Ⅰ
Ⅱ Ⅱ-Ⅲ Ⅲ
Ⅲ
Ⅲ
10≤M≤50
Ⅲ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Ⅳ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Ⅰ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Ⅱ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50<M≤80
Ⅲ
0
慢性铅中毒

(六)治疗
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次选二巯基丁二酸钠 对症治疗:铅绞痛→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补充维生素
治疗处理:
防 治 原 则
轻度铅中毒 一般不必调离原工作,可作驱铅 治疗。常用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 二酸钠,每天1g,静脉注射,3~4天 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4天。
此外,某些药品也含有铅,如樟
丹、黑锡丹治疗癫痫和支气管哮喘,
如达到中毒剂量,可引起中毒。
(四)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造血系统 其他
消化系统:
铅线 (PbS, 蓝黑色)、 口内金属味、 便秘、 铅绞痛(lead colic)
腹绞痛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之一, 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割样疼痛,检查 时腹软、喜按,无固定压痛点,多伴 有呕吐、面色苍白、烦躁冷汗、体位 蜷曲等。
毒物存在的形式:气溶胶。 气溶胶**:空气中的雾、烟、粉尘。
毒性分级(LD50/LC50):剧毒、高毒、中等毒、 低毒
二、职业性铅中毒
接触机会 毒理作用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控制
(一)理化特性
柔软、灰白色的重金属
比重11.3
400~500℃时大量铅蒸汽逸出→铅烟
诊断
我国现行的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 及分级标准如下:
1.铅吸收:
有密切铅接触史,尿铅量增高,尚 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2.慢性铅中毒:
①轻度中毒: 除尿铅含量增高外,出现轻度神经 衰弱综合征,可伴有腹胀、腹隐痛、便 秘等症状, 尿粪卟啉阳性或碱粒红细胞 增多。
②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尚有腹绞痛、 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三者中之一, 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③重度中毒: 除以上表现外,具有铅麻痹或铅中 毒性脑病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职业中毒

24
2.3 氮氧化物(硝气)
• 氮氧化物:N2O、 NO、N02、N203、N204、N205; • 工业生产——NO、N02; • 主要来源:
22
2.2 臭 氧
• 正常空气中:含臭氧0.04~0.1mg/m3
23
2.2 臭 氧
臭氧的危害:
臭氧有强氧化力,其危害是对眼粘膜和整个呼吸道都有刺 激作用,更高浓度可致肺水肿(>4mg/m3);
低浓度下,长时间作用能引起视力障碍、头疼、头昏、血 液红细胞减少、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
工业生产——电焊——臭氧——注意通风
• 皮肤损伤处 –破损的皮肤可进入大量毒物,尤其与剧毒物质(砷、氰 化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是十分危险的;
11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3、消化道
• 具体途径:误食、随食物链进入、故意吞服; • 吸收部位:
• ①口腔——吸收量不大,剧毒除外,如氰化物; • ②胃——不太大;
• 因为胃是酸性环境,对酸性物质,具有阻止电离的作 用;而对于碱性物质,又具有中和作用;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职 业中毒
1
本章内容
1
毒理学概述
2 工业环境中的气体毒物
3 常见金属与非金属毒物
பைடு நூலகம்
2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1
生产性毒物 及其存在形 态
2
毒物进入人 体的途径
3
毒物的毒性
3
毒理学
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工业卫生角度,其任务是: 研究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接触的各种物质的毒性、作用机 理、代谢过程(吸收、分布、转化、排出)和中毒治疗 等问题。
工业毒物毒性的分级标准

工业毒物毒性的分级标准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其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为了对工业毒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需要对其毒性进行分级标准。
毒性的分级标准是根据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定,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来说,工业毒物的毒性分级标准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个方面。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通常以LD50(半数致死量)来表示。
LD50越小,毒性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严重。
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在长期接触下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通常以NOAEL(无观察到不适效应水平)和LOAEL(最低观察到不适效应水平)来评价。
NOAEL和LOAEL越小,毒性越大,对人体的慢性危害越严重。
根据毒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工业毒物可以分为四个等级,A级、B级、C级和D级。
A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非常强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
这类毒物通常具有极低的LD50和NOAEL/LOAEL值,甚至在极小的剂量下就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氰化物、砒霜等。
B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较强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大。
这类毒物具有较低的LD50和NOAEL/LOAEL值,需要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某些有机溶剂、重金属化合物等。
C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一般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这类毒物具有中等的LD50和NOAEL/LOAEL值,需要一定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某些农药、染料等。
D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较弱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这类毒物具有较高的LD50和NOAEL/LOAEL值,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例如,某些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等。
在实际工业生产和使用中,对工业毒物的分级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对于不同等级的工业毒物,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有毒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法

有毒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法
一、术语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法是按照《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对有毒作业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术语如下:
1、工作地点是指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有毒作业是指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4、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倍数。
二、方法简介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由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毒性级别)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等三项指标求出的分级指数(C)来评定。
(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毒性)DI(极度危害)8II(高度危害)4III(中度危害)2IV(轻度危害) 1
(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L≤21>2~52>53
(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B
B=MC/MS-1
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国家规定的毒物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4)分级指数C的计算
分级指数C按公式C=D×L×B进行计算。
(5)分级指数C级别表(见表3)
表3危险等级分级表
指数范围级别
C≤00级(安全作业)
0<C≤6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6<C≤24二级(中度危害作业)24<C≤96三级(高度危害作业)C>96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防毒的工作

防毒的工作毒物是指以较少量进入机体,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在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叫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的发生,与毒物本身的性质,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数量、接触时间及身体状况,防护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生产性毒物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辅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副产品、废弃物、夹杂物等。
由于生产性毒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只有结合生产工艺过程对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作全面调查研究,找出主要毒物的发生源及其存在状态,才能有效地控制毒物危害。
生产性毒物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其存在的形态、用途、化学结构及对人体的影响综合分类,将生产性毒物分为以下几类:1. 金属与类金属毒物:主要包括铅、四乙铅、汞、锰、砷、砷化氢、铬、镉、铍、磷等。
2. 刺激性气体:系指对人体的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物质。
刺激性气体种类较多,包括:(1) 酸类:硫酸、盐酸、硝酸、铬酸;(2) 成酸氧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铬酐等;(3) 成酸氢化物: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4) 卤素:氟、氯、溴、碘;(5) 无机氯化物:光气、二氯亚砜、三氯化磷、三氯化硼、三氯氧磷、三氯化砷、三氯化锑、四氯化硅;(6) 卤烃:溴甲烷、氯化苦;(7) 酯类:硫酸二甲酯、二异氰酸甲苯酯、甲酸甲脂;(8) 醚类:氯甲基甲醚;(9) 醛类:甲醛、乙醛、丙烯醛;(10) 有机氧化物:环氧氯丙烷;(11) 成碱氢化物:氨;(12) 强氧化剂:臭氧;(13) 金属化合物:氧化镉、羰基镍、硒化氢。
上述物质中,有些在常态下虽非气体,但可以通过蒸发、升华后在作业环境空气中以气态形式作用于机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3. 窒息性气体:是指该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使血液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的有害气体。
10职业性损害、铅中毒、汞中毒 (1)

生产性毒物的毒性及分级
毒性是化学物具有的造成生物体损害效应的
能力。 毒性大小常以引起某种毒效应所需要的剂量 表示,毒性参数有LD50和LC50,剂量越小,毒性 越大。
根据LD50对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分级:
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
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 正常生产操作 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搬运与贮藏;材料的 加工与准备;加料与出料;产品处理与包装;产 品使用等。 • 维修与辅助操作 工人进入反应装臵巡视、清釜、检修;采取样品。 • 意外事故 化学反应失控;原料不纯产生副反应;贮存容器 破损;设备缺陷等。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 Occupational hazards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 (或)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 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又称生 产性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
生产过程
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2、接触者个体特征
遗传因素
性别和年龄因素 营养因素 患病状况 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
易感人群(vulnerable group) 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
个体危险性因素 (host risk factor)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发病具有群体性。 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预后良好。中晚期后 大多不可逆。 目前有些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 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患者个体对于控制人群发病率毫 无意义。
(3)职业病的诊断
依法:《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危害因素识别及风险评价.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发生事故可能性分数值表(L值)
发生事故可能性 分数值(L值)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发生 3 有可能发生,但不经常 1 可能性较小,完全意外 0.5 极少可能发生,但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发生 0.1 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38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35 F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三)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评价法
1.评价程序
熟悉系统的构成 划 分 评 价单 元 分析各单元的功 能 及 组 合 方式 列出故障类型 分析产生原因 故障类型的影响
制定具体措施
36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2.划分故障等级 (1)计算故障等级值 CE =F1·F2·F3·F4·F5 其中: F1 ---故障损害程度系数; F2 ---故障影响程度系数; F3 ---故障发生频率系数; F4 ---预防故障难易程度系数 F5 ---系统熟悉程度系数。 (2)划分故障等级 3.应用示例
60 60 55
25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如果工人每天接触噪声时间不足8小时则按 接触噪声时间减半,噪声限值增加 3dB(A) 的原 则,确定噪声限值。
每个工作日接触 噪声限值 dB(A) 噪声时间(小时) 8 85 4 88 2 91 1 94 1/2 97 1/4 100 1/8 103 注:作业场所噪声最高值不得超过115dB(A)
21 F
危害因素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技术讲座
噪声与神经衰弱关系调查统计表
噪声声级 dB(A) 阳性率%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对照组
80~85 16.2
90~95 2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中可发生中毒,预后良好
偶尔可发生中毒
迄今未见急性中毒,但有急性影响
慢性中毒患难与共病状况
患病率高(≥5%)
患病率高(≥5%)或症状发生率高(≥20%)
偶有中毒病例发生或症状发生率较高(≥10%)
无慢性中毒而有慢性影响
慢性中毒后果
脱离接触后继续进展或不能治愈
脱离接触后可基本治愈
表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依据
指标
分类
1.(极度危害)
2.(高度危害)
3.(中度危害)
4.(轻度危害)
急性
毒性
吸收LD50(mg/m3)
经皮LD50(mg/kg)
经口LD50(mg/kg)
﹤200
﹤100
﹤25
200—
100—
25—
2000—
500—
500—
﹥20000
﹥2500
﹥5000
急性中毒发病状况
生产性毒物的毒性是如何进行分级的
习惯上使用半数致死剂量LD50作为衡量各种化学性物质急性毒性大小的指标。国际上按照LD50值的大小、可将毒物的急性毒性分成五级,即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见表1。
表1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毒性
分级
大鼠经口LD50
(mg/kg)
6只大鼠吸入4h后死亡2~4只的毒物剂量
脱离接触后可恢复,不致严重后果
脱离接触后自行恢复,无不良后果
致癌性
人体致癌性
可疑
人体致癌物
实验
动物致癌物
无致癌物
最高容许浓度(mg/m3)
﹤0.1
0.1—
1.0—
﹥10
(×10‾6)
兔经皮时LD50(mg/kg)
对人的可能致死量
g/kg
总量:g
(60 kg体重)
剧毒
1或﹤1
﹤10
5或﹤5
﹤0.05
0.1
高毒
1~50
10~100
5~43
0.05~0.5
3
中等毒
50~500
100~1000
43~340
0.5~5
30
低毒
500~5000
1000~10000
340~2810
5~15
250
微毒
5000~15590
﹥15
﹥1000
注: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我国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险程度分级》,是以物质毒性、急、慢性中毒病况和后果及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定级基准的。据此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级,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