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48)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48)语文试题分值:150分时量:15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分为两卷,共八页。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的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请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试题卷请自行妥善保管。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①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②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③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5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表明,在中国的汉代,亦即西方的罗马共和国晚期及帝国时期,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以丝绸为重要交易物的陆、海大道。
19世纪以后,这两条大道被分别冠之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总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终点在罗马。
中亚、南亚、西亚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红海、地中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过之海,而印度洋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跨之洋。
丝綢之路的开启,既拉近了亚欧各国、各地区间的距离,密切了沿途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又加强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大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这一意义来讲,丝绸之路是世界的奇迹,更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在中西陆、海两道开通之时,有许多中国的商品随使者输往西方。
据中国的正史记栽,从陆道西去的使者常“赍金币第直数千巨万”,从海道西航的使者也携“黄金、杂缯而往”。
由此可见,丝织品和黄金是出访人员必备的物品。
丝织品之所以成为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是桑蚕的故乡,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是唯一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
根据传说,我国“养蚕取丝”的发明者为黄帝元妃嫘祖。
她教民育蚕,治丝蚕以制衣服。
考古发掘也表明:大约在距今约56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养蚕取丝”的技术。
著名学者夏鼐先生曾指出,至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已能“充分利用蚕丝的优点,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能够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
此后,此项丝织技术不但没有失传,反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又有新的改进和发展。
《史记-大宛列传》有言:“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
”实际上,不但当时的安息国无丝,就是安息国以西的罗马也不产丝,所以中国的丝绸一直是罗马贵族身份的象征。
为获取丝绸衣料,罗马人不惜远赴赛里斯[注],正是“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1)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1)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因为先天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事件、恢弘磅...礴.的战斗场面等,长期为影视界所(钟情/衷情)。
,,再现那些震憾人...心.的历史瞬间,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在当代萤屏..上占据很大比重。
从时代文化建构的高度来看,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本质真实、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始终是抗战剧创作的努力重心。
对于创作者来说,抗战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篡改/窜改)。
国仇家恨、生死存亡和敌我对决是抗战题材作品吸引人的重要内核,但为了吸引人,违背历史事实地(大事/大肆)渲染、拼贴、嫁接..,已经构成当下抗战剧创作的潜在风险。
一些陷入闹剧的抗战剧,已然丢弃了中国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教益悄然退居幕后,艺术的....,徒有夸张、扭曲、戏谑真实和艺术的感染也成了空洞的说辞..。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恢弘磅.礴(páng)萤屏B.震憾人心戏谑.(xuâ)C.叱咤.风云(chà)嫁接D.文化底蕴说.辞(shuō)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钟情窜改大事B.衷情篡改大事C.钟情篡改大肆D.衷情窜改大肆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以抗日战争为话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B.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还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C.其中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剧中的历史事件有的还是国人亲身经历的D.尤其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电视剧,讲述当下国人熟悉甚至亲历的历史事件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03)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03)一、论述性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家书文化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
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
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61)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61)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请将答案直接做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银行信贷依然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现行的楼市调控政策只能是。
因为充盈的流动性正继续吹大楼价泡沫,开发商依然可以从银行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取资金,这使得他们并无的资金链压力,从而也就有的资源长久与中央政府耗下去。
因此,一道道“限购令”,充其量只是延后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而已。
A.扬汤止沸迫不及待充沛B.扬汤止沸迫在眉睫充足C.推波助澜迫在眉睫充足D.推波助澜迫不及待充沛2.“广场一枚铜币悲伤地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这句歌词“移情于物”,给人以“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
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选项是(3分)A.回忆是抓不住的月光/握紧就变黑暗B.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C.新的一天是一匹忠诚的马/总是准时到达D.飘荡在春去秋来的日子里/是苦苦隐藏的心事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
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3分)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
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
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
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意象,而这个意象又寄寓着刘禹锡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①巷口的粉墙上是否真有一抹斜阳夕照②那飞进百姓家的紫燕是否真是曾在王谢家雕梁上做窝的那一只③他从乌衣巷的沧桑变迁中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④刘禹锡的目光穿透了空间的千山万水和时间的厚厚烟尘⑤这一切并不重要⑥无需去考证当时的朱雀桥是否真的长满了开白花的小草A. ④③⑥①②⑤B. ④⑥②①⑤③C. ⑥①②⑤③④D. ⑥②①③④⑤5. 阅读下文,选出最接近其意旨的一项是(3分)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10)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10)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满分1 5 0分,考试时间1 5 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 0分)一、现代文阅读(3 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
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
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
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
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
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
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
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
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
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
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
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7)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7)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5)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95)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试卷满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是A.炽.热 / 敕.造阐.明 / 孱.弱毗.邻/考妣.脸颊. / 汗流浃.背B.押解. / 解.数压轴. / 妯.娌棕榈./闾.阎恪.守/一丘之貉.C.埋.怨 / 阴霾.癖.好/譬.如夹.道 / 夹.袄伺.候 / 肆.无忌惮D.佣.金 / 佣.工谄.媚 / 颤.抖琴弦./玄.虚脊.梁 / 掎.角之势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气概吊脚楼安分守己文过饰非B.陷阱绿茵场不落言荃绵里藏针C.噩梦影碟机披沙拣金震聋发聩D.临摩爆冷门首屈一指金碧辉煌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空灵与和谐,是诗的生命。
诗不是人的某一感官的享乐,而是全感官超感官的体验。
美的画和好的诗,都是心灵的智慧晶体。
②品赏林凡画作,只觉画面无一赘疣,无一蛇足,虚灵飘逸,无尽。
他之所以能“于无佛处称尊”,因了他在艺术创作中不蹈故常,。
A.以及陶醉趣味处心积虑B.甚至沉醉风韵独具只眼C.而且滋养风采挥洒自如D.乃至迷醉韵味别具匠心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叶嘉莹这位学者对于青少年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学生和学者来说却十分熟悉,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B.专家除了为社员们传授棉花高效栽培技术,还深入田间地头,查验、采集土样,走进种植户家中,询问棉花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C.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
D.“北京APEC期间放假”的消息发布之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面对如此“天降长假”,北京的小伙伴惊呼“幸福来得太突然”,感觉有点手忙脚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能体现中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
阿Q善于健忘,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了,但也有难忘的,临死之前他对画押的圆圈的不圆一直耿耿于怀。
B.在《红楼梦》中,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亚于宝玉、黛玉和宝钗。
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宠爱,贾母曾当众戏称她为“辣子”。
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从“协理荣国府”可以看出她有非凡的治家本领。
C.《论语》中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会生气斥责白天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他欣赏的学生颜回连连称赞,对他不以为然的举动,他会“莞尔而笑”;被人误解,他也会急得指天发誓。
D.情节在小说中使用的密度和写法,直接影响到小说故事性的强弱。
如《清兵卫与葫芦》贴着故事讲,多勾勒白描,而《在桥边》则穿插了大量描写和议论,故前者比后者故事性强。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赋予文献以生命刘德杰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情怀——创造思想、担当道义。
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以关涉“圣贤”与“英雄”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关系的研究为统摄,体认、把握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最后写成《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
此书分为上篇“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中篇“感‘士’不遇与志‘道’风流”、下篇“《文选》与各体文选论考”。
与一般文史论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有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于是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本以整体性思维为特色,对中国古代的文史研究追求融通经子、出入文史,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
下篇之《曹操“捉刀”叙事考论》就是以“大视野”看“小文献”的代表之作。
《语林》与《世说新语》皆叙“曹操捉刀”之事,不过数十字,但二者存在细微差别。
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其间隐藏的文化精义:“《世说新语》对《语林》‘捉刀’条的选择眼光,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
”各篇之见解,均来自于对特定历史文化时空的整体观照,不仅融通了文史,也“穿越”了古今。
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
有感于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之弊,刘志伟坚持了这样一条研究道路:“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
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由偏爱对文史的原初感悟到偏重理论思维,再到强化文献基础与小学功夫训练,再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阐发中国文化思想精义。
该书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
如《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揭示出汉末魏晋“言语”时代的文化精神,进而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
没有扎实的文献学功夫,没有对士人在文化创造中的历史作用的深切体悟,是难以做到的。
由“主内证”思量“辅外证”。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提出了“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内证”是指文献本身所能提供的证据,“外证”是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因为“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
如《〈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综合评议了关于《文选集注》成书的各种观点及其论证方法,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直接证据缺失,间接证据有限,各说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为此,该文比勘了《文选集注》所引李善注、陆善经注、《文选钞》等古注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本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问题:“刊本中的李注是否曾经参校过《文选集注》或者这一系统的其他抄本?”——这对推进《文选集注》研究乃至《文选》研究不无方法论意义。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使得那些看似无关的“死文献”被赋予了“活生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人民日报》2014年2月4日08 版)6.下列对“赋予文献以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统摄研究“圣贤”与“英雄”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的关系,体认、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
B.《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体现了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从而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C.《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
D.《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起来,赋予文献以生命,从而使作者“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思维的特色。
B.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曹操捉刀”之事隐藏的文化精义,体现了《世说新语》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
C.刘志伟坚持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的研究道路,消除了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的弊端。
D.《〈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以“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从“文本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了有着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创造思想、担当道义的情怀,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正是有这种情怀的文人学者。
B.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以及由“主内证”思量“辅外证”,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这部书体现出的研究文献的做法。
C.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即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
D.“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
因此,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
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
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
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郑遨传欧阳修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韫:隐藏B.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群:与……为群C. 去就.不违其义就:就职D. 欲以禄.遨禄:俸禄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3分)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A. ①②③B.④⑤⑥C. ②③④D. ①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郑遨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