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 新人教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六、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七、教学过程: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1鼎2簋3尊4钺5编钟6铲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
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
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的更迭等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使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与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图片资料。
4.实物: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或模型。
5.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人教初一上册历史(部编版)同步教学设计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IQ题:内容:A同学去商店买一把剪刀、一把锤子
要求:A同学不能说话,不能用肢体语言聪慧的同学,请问:
人教初一上册历史(部编版)同步教学设计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七科目Leabharlann 历史任课教师授课时刻
课题
授课类型
课标依据
了解商周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明白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介绍
知识目标
图片
a
g
拓展知识
2分钟
自制
讲解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建立表象
5分钟
下载
观看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关心明白得
5分钟
下载
明白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体会;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出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现事例,开阔视野;I.观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
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
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
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
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同时,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甲骨文构字方法和认识今天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笔画简单、结构规整、纹理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事性,而且它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感受甲骨文的神秘和古老,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标解读1. 内容标准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
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1. 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案例1 导入语和过渡语的设计导入课题的设计: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
(播放结束)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
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
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
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
过渡到青铜器部分的设计: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
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
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过渡到甲骨文部分的设计:本节课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就在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同一时刻,全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
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2. 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案例2 司母戊鼎为了使学生对司母戊鼎有一个形象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一个体重秤,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
为使气氛活跃,具体现场可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
如:主持人提问1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主持人提问2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学生自己通过计算,较为形象地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规模,加强对其地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的形象认识)3. 加强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案例3 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分别学习完青铜器、甲骨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语,既简要概括所学的知识,又运用宏观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4. 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案例4 汉字在讲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汉字的热爱上来,热爱汉字,才会热爱甲骨文。
情景创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四、板书设计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1. 广泛的用途功能2. 高超的制作工艺3.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二、甲骨文1. 发现:(1)材料:龟甲、兽骨(2)时期:清朝2. 影响:(1)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五、问题解答课后活动1. 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酒器、炊具、礼器2. 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
A. 人B. 水C. 猪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1. 学生活动建议新课讲完后,可以布置一个文物卡片制作活动。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搜集一些青铜器图片及资料,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制作青铜器简介卡片,内容包括青铜器名、出土朝代、功能用途三大项。
2. 学业评价建议评价目标: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片,进一步认识青铜器,理解青铜器高度的文明,同时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组,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任务,获取有关信息。
活动开始后,学生可以分组活动,完成资料卡片制作。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评价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看学生制作的卡片是否按照要求准确、简要地处理信息,评价学生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能力。
一个是卡片设计能力,看学生在整体版面结构设计上是否突出重点,美观清晰,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1. 资料与注释青铜器用青铜制造的器物。
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古代又称金或吉金。
中国古代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从夏商周直至秦汉这段时期,时间跨度为2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同时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材料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解读】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