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合集下载

小儿静脉补液

小儿静脉补液

静脉液体疗法1液体种类以及配置液体张力=(盐份数+碱份数)/总份数2制定补液计划判断脱水判定标准渗透压判定皮肤粘膜干燥程度皮肤弹性前囟眼窝凹陷程度末梢循环(心率、血压、脉搏、肢温、体温、泪液、尿量)血钠:等渗130~150mmol/L 低渗<130mmol/L高渗>150mmol/L液体等渗高渗用途葡萄糖5% 10% 补充水分和热量氯化钠0.9% 3% , 10% 补充Na+碳酸氢钠 1.4% 5% 纠正酸中毒氯化钾10% 补充K+张力液体名称葡萄糖5%10% 氯化钠0.9%碳酸氢钠1.4%作用1张2:1液 2 1 扩容2/3张3:4:2液 3 4 2 低渗脱水1/2张1:1液 1 1 等渗脱水继续损失2:3:1液 2 3 11/3张6:2:1液 6 2 1 继续损失1/4张3:1液 3 1 生理维持高渗脱水9:2:1液9 2 11/5张4:1液 4 1方法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二个阶段:1.补累积损失快!2.维持补液阶段(继续丢失+生理需要)慢!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四个方向: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第一天补液累积损失量(ml/kg) 继续损失量(ml/kg)生理维持量(ml/kg)定义自发病以来累计损失的液体量继续腹泻、呕吐、脱水量排尿排便含水,出汗、皮肤不感蒸泄、肺呼吸丢失定量轻度脱水30~50 10~30(40)"丢多少补多少" 60~80发热>38°,1度增加10~15%中度脱水50~100重度脱水100~120(150)定性等渗性脱水:1/2张(1:1液,3:2:1液)低渗性脱水:2/3张(4:3:2液)高渗性脱水:1/5~1/3张(生理维持液) 1/3~1/2张(1:1液,3:2:1液)1/4~1/5张(生理维持液,1:4液)定速原则:先快后慢有循环障碍:先扩容!!!20ml/kg 2:1液30’~1h或者1.4% 氢氧化钠其余:8~12h内完成补完累积损失后,14~16h内均匀滴入A计划补液过程中,先输入1/2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后3-4小时排尿表明血容量开始恢复,故要观察和记录输液后首次排尿时间,尿量.于补液24小时皮肤弹性恢复和眼窝凹陷,说明脱水已被纠正。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指的是在儿童发生脱水时,通过输液的方式补充体内缺
少的液体和电解质。

脱水是指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量超过摄取量,
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情况。

脱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
问题,造成脱水的原因包括呕吐、腹泻、发热、尿频等。

小儿补液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脱水程度选择补液途径:轻度脱水可以通过口服液体进行补液,中度到重度脱水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2.补液的速度和量要适度:轻度脱水时可以按照平时的饮水量进行补液,中度到重度脱水时,可以先用大量液体快速补液,然后再以较慢的速
度继续补液。

3.补液要准确计算:补液时需要根据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量进行计算,以确保补液的准确性。

具体计算方法包括根据体重和脱水程度计算总补液量,然后根据时间分配补液速度。

4.补液要注意电解质平衡:在补液过程中,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要
注意补液中电解质的平衡,包括钠、钾、氯等电解质的补充。

补液时,要
根据儿童体内缺失的电解质种类和量进行适当的补充。

5.积极监测补液效果: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补
液效果,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

如果补液效果不理想,需要调整补液
的速度和量。

6.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的水分需求量和电解质丢失量与成人有所不同,补液时要结合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合理的补液计划。

总之,小儿补液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补液途径、准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注意电解质平衡、积极监测补液效果、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等。

补液过程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补液效果。

小儿补液原则课件.

小儿补液原则课件.

小儿补液原则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五章“小儿液体疗法”,具体涉及第三节“小儿补液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常见脱水类型及程度、补液原则及方法、液体选择和输液速度调整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儿体液平衡特点,明确补液的重要性。

2. 掌握小儿补液的四大原则,学会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液体种类和输液速度。

3. 能够运用补液原则,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儿补液原则的运用及液体选择、输液速度的调整。

重点:小儿体液平衡特点、补液原则、临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挂图、实例病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临床实例,引导学员思考小儿补液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20分钟):讲解小儿体液平衡特点、脱水类型及程度、补液原则。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具体病例,讲解补液原则在实际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员分组讨论,针对给定病例,制定补液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2. 常见脱水类型及程度3. 补液原则a. 早期、快速、足量b. 平衡、个体化c. 观察病情,调整液体种类和输液速度d. 遵循“先盐后糖、先浓后稀”的原则七、作业设计病例:2岁男孩,因腹泻、呕吐3天入院。

体重10kg,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血钠130mmol/L。

a. 脱水程度:中度等渗性脱水b. 补液量:1015ml/kg/h,总量10001500mlc. 液体选择:1/2张含钠液d. 输液速度:20滴/分钟2. 作业要求:学员独立完成,课后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掌握了小儿补液原则,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2. 拓展延伸:了解小儿液体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2. 补液原则的实际应用3. 液体选择和输液速度的调整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小儿体液平衡特点1. 小儿体液总量相对较大,水分占体重比例较高,易发生水、电解质失衡。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下是小儿补液治疗的一些原则:
1. 早期、快速、足量:在患儿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尽早开始补液治疗,以快速纠正脱水症状。

补液的速度和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脱水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2. 补充生理需要量:除了补充脱水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外,还需要补充正常生理需要的水分和电解质。

3. 个体化治疗:补液治疗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如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

4. 补盐和补糖:在补液过程中,应同时补充钠离子和葡萄糖,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提供能量。

5. 逐渐减少补液量: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逐渐减少补液量,避免突然停止补液导致再次脱水。

6. 监测病情变化: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以便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补液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补液或补液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
(分子量75):8×75mg/kg=600mg/kg,每天补充氯化钾200mg/kg 重度低钾:机体缺钾约12mmol/kg,血钾在1~2mmol/L,补充氯化钾
(分子量75):12×75mg/kg=900mg/kg,每天补充氯化钾300mg/kg
尽量口服补入,不足部分静脉补入,浓度不超过0.3%。
为80ml/kg。 重度脱水:丢失液体占体重10%以上。所需补液
为100ml/kg。 一问:是否口渴、尿量是否减少; 二看:眼眶、前囟是否下陷,哭时是否有泪; 三摸:口腔粘膜是否干燥,皮肤弹性是否良好。
根据临床表现定脱水程度,根据脱水程度 来定补液量。发病前体重不易测到,所以 不是根据脱水量来定脱水程度。
2、纠正脱水阶段 输入其余的累积阶段, 时间4-8小时。
3、维持阶段 输入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 量。能口服尽量口服。静脉输入最高速度 为纠正脱水阶段的60%。
纠正休克阶段:通常又称为快速扩容、液体复苏、容量复苏。 对于急诊休克患儿液体复苏 目的:恢复低血容量休克患儿的有效循环容量;恢复失血性休克患儿
常用液体渗透压(张力)
血浆:等张
葡萄糖液:0张 10%氯化钾:8.9张(有争议) 生理盐水:1张 5%碳酸氢钠:3.5张 1.87%乳酸钠:1张 0.9%氯化铵:1张
补充累积丢失量液体张力的选择
理论上讲:高渗性脱水补充低张液,等渗性脱水 补充等张液,低渗性脱水补充高张液
机体有调节能力,钠过多,心、肾负担重。
严重外伤持续出血造成血容量持续丢失者需要外科紧急手术治疗。
骨骼腔内输注 经骨髓给药与中心静脉给药进入体循环的时间大致相同,快于外周静
脉给药 。 在严重休克、心肺复苏及严重外伤的急诊中,遇到建立静脉通路十分
困难时,先行骨髓输液给药,其穿刺成功率高达90%以上,操作简便、 安全、快速,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 。 美国心脏学会规定,静脉穿刺失败3次,或时间超过90秒,应建立骨 髓通路。 骨髓输液的并发症及其防护:①液体外渗:主要是穿刺过浅或留置时 间长、或给予高渗液体引起,一旦发生即停止给药。②骨髓炎:是最 严重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4 270例次发生27例次(0.6%),主要发 生在长时间置留或菌血症的患儿。如仅用于急救的临时输液与用药, 发生率极低,为预防骨髓炎发生,行骨髓输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骨 髓输液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 min至1 h(最长不超过24 h),在赢得 抢救时间后尽快建立静脉通路继续补液,另外预防性使用适当的抗生 素,可降低骨髓炎的发生率。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小儿静脉补液是指给儿童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液体,以维持或调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小儿感染、失水、中毒等病情,通过静脉补液可以快速有效地纠正体内缺液、缺盐、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以促进儿童康复。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是基于儿童生理特点和病情需求,结合专业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

正确的补液原则可以确保补液安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治疗过程中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首先,我们将概述儿童静脉补液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包括适应症、补液种类、静脉通路选择等内容。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静脉补液的要点,包括补液速度、补液量、补液温度等方面的考虑。

最后,我们将总结小儿静脉补液的相关要点,强调正确补液原则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关于小儿静脉补液原则的深入理解,可以有效引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质量。

同时,家长和照料小儿的人也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保障小儿的健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详细讨论和阐述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三个要点,即小儿静脉补液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和第三个要点。

每个要点将会详细阐述其对应的原则和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每个要点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全面了解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并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运用这些原则。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补液已经成为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静脉补液的原则对于小儿患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特别注意。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希望能够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提高小儿静脉补液的效果和安全性。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定量定性定速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轻度缺水:90~120ml/kg中度缺水:120~150ml/kg重度缺水:150~180ml/kg②定性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③定速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0。

5×体重;稀释成1。

4%的溶液(1ml 5%NaHCO3 =3。

5ml 1。

4%).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 0.15~0.3g/kg。

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

1mg/kg/次,q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 60~80ml/kg, 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1:1液1/2张0.9%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1:2液1/3张0。

小儿外科补液原则

小儿外科补液原则

小儿外科补液原则1.根据病情确定补液种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葡萄糖盐水等,可用于补充体液损失。

胶体液包括人血白蛋白、羊血白蛋白等,可用于补充血容量不足。

2.根据补液目的确定补液速度: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确定补液速度,一般原则是先快后慢,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缓补液速度,以防止发生过快补液引起的高血容量状态。

3.个体化的补液方案:补液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婴幼儿的补液量一般以体重为基础进行计算,而大儿童则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补液。

4.根据临床监测结果调整补液方案:监测患儿的体征、生化指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通过监测结果,来判断补液量和补液种类是否适当,以便及时纠正液体不平衡。

5.避免电解负平衡或电解紊乱: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维持正常电解质平衡。

对于电解质的监测和调整要及时、准确。

补液时应根据电解质监测结果进行补充,以避免过多或过少导致电解负平衡或电解紊乱。

6.合理使用输液泵:小儿外科患儿对输液泵的使用要谨慎。

输液泵的速度控制必须准确,不能过快或过慢,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药物浓度不稳定。

7.防止补液过快引起液体超负荷:过快补液容易引起液体超负荷,对心肺功能不好的儿童尤其不利。

应根据患儿的体征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来调整补液速度,确保液体输入与输出平衡。

8.注意感染控制:在小儿外科手术中,补液操作要遵循无菌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补液管道的连接和使用过程要符合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要求,以减少感染患儿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小儿外科补液要根据病情确定补液种类,个体化制定补液方案,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同时要注意电解负平衡和电解紊乱的防治,合理使用输液泵,防止液体超负荷,并注意感染控制。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帮助维持儿童的体液平衡,提高康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儿液体疗法的补液原则
总原则:三定,三先及两补
第一天补液计划: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轻度缺水:90~120ml/kg
中度缺水:120~150ml/kg
重度缺水:150~180ml/kg
②定性
等渗性缺水——1/2张含钠液(2:3:1)
低渗性缺水——2/3张含钠液(4:3:2)
高渗性缺水——1/3张含钠液(2:6:1)
③定速
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三先: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 8~12小时滴入,8~10ml/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输注
④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 (ml)=(-BE)××体重;
稀释成%的溶液(1ml 5%NaHCO3 = %)。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
1)补钾:
见尿补钾,浓度低于%,~kg.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kg/次,q6h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一、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
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
生理需要量: 60~80ml/kg,用1/5张;
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儿科常用液体的组成及张力
1:1液1/2张%氯化钠50ml;5%或10%葡萄糖50ml
1:2液1/3张%氯化钠35ml;5%或10%葡萄糖65ml
1:4液1/5张%氯化钠20ml;5%或10%葡萄糖80ml
2:3:1液1/2张%氯化钠33ml;5%或10%葡萄糖50ml;%碳酸氢钠/%乳酸钠17ml
4:3:2液2/3张%氯化钠45ml;5%或10%葡萄糖33ml;%碳酸氢钠/%乳酸钠22ml
2:1液1张%氯化钠65ml;%碳酸氢钠/%乳酸钠35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