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阅读笔记精选3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阅读笔记精选3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阅读笔记精选3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阅读笔记,欢迎大家阅读!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

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论语》一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论语>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自己去品味《论语》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体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曾任过官职,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13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开创了中国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岁去逝。

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论语读后感3000字5篇作文

论语读后感3000字5篇作文

论语读后感3000字5篇作文《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供大家考。

论语读后感3000字1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

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普通人又分为2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

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论语的经典对白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词“圣人”。

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个档次的了。

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希望每个人都参照他的观点去当圣人。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

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过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

其次,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

因此,一般人的标准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

他也是这么教育他学生的。

论语中一共有105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针对性。

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要他善待别人,承担帮助别人的义务。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

3000字论语读书笔记(精品9篇)

3000字论语读书笔记(精品9篇)

3000字论语读书笔记(精品9篇)3000字论语读书笔记篇1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1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3000字论语读书笔记篇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读书笔记3000字论语(通用10篇)

读书笔记3000字论语(通用10篇)

读书笔记3000字论语(通用10篇)读书笔记3000字论语篇1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

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

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读书笔记3000字论语篇2好读书,好读书。

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

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

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

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

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习最好的。

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

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

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论语》读书笔记2700字篇一《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仁篇是关于仁义道德的重要篇章。

通过学习《论语·仁篇》,我深入思考了仁的内涵与意义,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使我们对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仁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说明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关键在于其具备了仁义道德的品质。

而仁的具体表现则包括:爱人、善行、宽容、礼让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真诚、圆融的仁心。

其次,仁是一种行为原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行为上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即要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和对待问题。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在以仁为指导的原则下,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再次,仁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人,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记载:“修己以安人,尉曰仁。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提升,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体现出仁德之风。

仁心浩然,舍己为人,是仁者无可替代的品质。

最后,仁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人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者应该尽己所能为社会谋福祉。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意味着只有倡导并践行仁道,才能带领他人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仁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阅读《论语·仁篇》,我深切感受到仁的价值与意义。

仁作为一种品质、一种准则、一种境界和一种责任,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践行仁爱之心,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时,仁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2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2023年《论语》读书笔记(集锦15篇)

2023年《论语》读书笔记(集锦15篇)

2023年《论语》读书笔记(集锦15篇)《论语》读书笔记1今天是我读《论语》的第三天,虽然刚开始读此书有些内容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好在有注释和译文,我也觉得这本书简单了一些,在这本书里面我也很喜欢一句话“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因为君子和小人内在的心灵、思想和修养不同,自然他们的风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学问、懂的很多,他们也很安静坦然,不骄傲;而小人就是傲慢无理,不安静也不坦然,总是想让别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厉害,但其实品格与品性却与真正的君子差的多。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怀着一种平常心,脚踏实地,谨慎谦虚的面对各种复杂变化的情绪,用宽容坦率的心态,心平气和、镇定自如的去学习。

这样,君子与小人这一差异也可谓是可见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义道德,不会浮躁,君子也不会去贪图私利,也当然不会去计较得失,在名誉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气和,坦然自若。

而小人却恰恰相反,计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便浮躁,紧张,完全没有一点像君子的地方。

通过这本《论语》自己也会时不时在读到某一章时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己。

然后再看看解释,让伟大的教育家教你怎么去做才是正确的。

读论语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每篇随笔里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通过这篇__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与小人了,喜欢谁(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谁学习,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读书笔记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本章旨在讨论孔夫子的一贯之道。

参是曾参,即曾子,论语中曾皙(点)的儿子。

按照本章语言情境理解,在场的有孔子、曾子以及门人,后人在解释门人时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门人是孔子的门人,另一种主张则认为门人是曾子的学生。

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较合情理,因为曾子16岁初为孔子弟子时,孔子已经62岁了,曾子从学于孔子总共也就11年。

《韩非子-显学》篇说孔子死,儒分为八。

孔子死时,曾子才27岁,按照此说,在孔子去世前曾子还没有开门立教,如果那时他已经开门立教,则与韩非子所言相矛盾。

因此,吾道一以贯之章所言之门人应该是孔子的门人。

如果按照师傅传道于首座弟子或者先进门弟子,先进门弟子再传于后进门弟子教习模式,先进门弟子与后进门弟子为师兄关系,最多也就是代师授业而已,曾子的父亲曾点就是孔子的学生,可见,曾子不是孔子的首座弟子或者先进弟子。

那曾点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时,相对于后进门的弟子而言,他的身份就可能是先进门的弟子,他可以向后进门者解释夫子之道,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曾子刚进孔门不久,夫子对他说夫子有自己的一贯准则,其他的师兄弟问曾子是否懂得夫子的意思呢?曾子说懂得,这个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吧。

通过以上分析,本章核心意思有两层,一是孔子告诉曾参孔子之道是一贯的;另一层是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就是忠恕之道;由此可以推断孔子之道不一定就是曾子之道,曾子所理解的忠恕之道只是对孔子之道的一种解释,不能完全代表孔子的本意。

综上所述,孔子对曾参说他的道是一贯的、前后一致的,是没有矛盾的。

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后,同门师兄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孔子的道就是忠恕两个字。

忠是中心,中在心上,不偏不倚心怀正义就是忠;恕是如心,德者得也,得其本心,一心一意就是恕,也就是不苛求于人,而在于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从自己的德行出发宽恕他者即是恕。

忠恕合起来说就是心怀正义,宽恕他者。

曾子的理解可以解读为此,实际上,心怀正义、宽恕他者也就是仁吧。

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看看古代儒者的解读,是否可以印证我们的认识呢?唐代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曰:"韩曰:&lsquo;说者谓忠与恕一贯、无偏执也&rsquo;;李曰:&lsquo;参也鲁,是其忠焉。

参至孝,是其恕也。

仲尼尝言忠必恕,恕必忠,阙一不可。

故曾子闻道一以贯之,便晓忠恕而已&rsquo;。

";宋代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二》曰:"参乎者,呼曾子名而语之也。

贯,通也。

唯者,黙喻而深领之辞。

门人者,曾子之门人也";。

又谓:"这个不是事事物物上斗合得来。

会得后,自然光明洞彻,无所不通,本一贯也。

非贯之而后一也。

夫子以一贯语曾子,直是指得清切。

曾子以忠恕答门人,直是断得清切。

不清切,后一&lsquo;唯&rsquo;字如何撰得出?后学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项寻讨,安得曾子者而论忠恕哉?";。

他在卷十三又云:"忠恕即道也。

于此用力则去道不远,指初学者求道之方而言也。

非谓别是一物也。

苟忠恕矣,何违之可言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即所以用力于忠恕者。

";宋代朱熹与周公谨的一段对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孔夫子的一贯之道。

周公谨问:"在内为忠,在外为恕,忠即体,恕即用";。

曰:"忠恕是如此。

夫子曰&lsquo;吾道一以贯之&rsquo;。

何故曾子曰&lsquo;忠恕而已矣&rsquo;?";曰:"是曾子晓得一贯之道,故以忠恕名之。

";先生曰:"且去一贯上看忠恕,公是以忠恕解一贯。

";曰:"一贯只是一理,其体在心。

事父即为孝,事君即为敬,交朋友即为信此。

只是一贯。

";曰:"大概亦是,公更去子细玩味,治国、平天下有许多条目。

夫子何故只说&lsquo;吾道一以贯之&rsquo;?";公谨次日复问:"&lsquo;吾道一以贯之&rsquo;,圣人之道见于日用之间,精粗小大,千条万目,未始能同,然其通贯则一。

如一气之周乎天地之间,万物散殊虽或不同,而未始离乎气之一。

";曰:"别又看得甚意思出。

";曰:"夫子之告曾子,直是见他晓得,所以告他。

";曰:"是也。

所以告曾子时无他,只缘他晓得千条万目。

他人连个千条万目尚自晓不得,如何识得一贯?如穿钱,一条索穿得,方可谓之一贯。

如君之于仁,臣之于忠,父之于慈,子之于孝,朋友之于信,皆不离于此。

";问:"门人是夫子之门人否?";曰:"是也。

夫子说一贯时未有忠恕,及曾子说忠恕时未有体用,是后人推出来。

忠恕是大本,达道所以为一贯。

";公谨复问:"莫是曾子守约,故能如此?";曰:"不然,却是曾子件件曾做来,所以知。

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识得?";公谨复问:"是他用心于内,所以如此?";曰:"只是朴实头去做了。

夫子告人不是见他不曾识,所以告他。

曾子只是曾经历得多,所以告他;子贡是识得多,所以告他。

忠如瓶中之水,恕如瓶中泻在盏中之水。

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

恕是知得,为君推其仁以待下,为臣推其敬以事君(泳)。

";刘宗周在《论语学案》卷二说"一贯之道即天地之道,非圣人所得而私也。

圣人自任以为吾道者,圣人从自己心上看出此道,满盘流露,一实万分。

盈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条理。

而其血脉贯通处,浑无内外,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所谓一以贯之也。

一本无体,就至不一中会得无二无杂之体。

从此手提线索,一一贯通,才有壅于便与消融。

才有偏枯便与圆满。

时时澄彻,处处流行,直将天地万物之理打合一处,亦更无以我合彼之劳,方是圣学分量,此孔门求仁之旨也。

求仁之旨,忠恕之说也。

假令曾子未&lsquo;唯&rsquo;,更作何谓之问,则夫子必以忠恕答之,而谓曾子浅言之,以解门人之惑者,谬也。

何也?天下无心外之道,圣人无心外之学也。

此心本一实万分,无有内外。

人已感应之迹,亦无精粗大小之殊。

所谓&lsquo;忠恕也&rsquo;,故曰&lsquo;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squo;。

忠恕是一贯,真头面又以忠为一,恕为贯者,亦谬也。

盖曾子于圣人之道,以身体之而实有得焉。

一&lsquo;唯&rsquo;之下,得心应手,将圣人无限幽深、宏胜、不可思议妙道,只作布帛、菽粟承当。

在所谓善?师门之藴也。

一贯之宗,本之大《易》。

其曰:&lsquo;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rsquo;八卦因而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千变万化无穷而复于太极。

周子《太极图说》更?其藴,此天地人至妙之理。

然不必作一贯解,说是一贯反属安排,此盖圣人就自己心上言。

心无死地则曰贯,无所不贯则曰一以贯之,非以一贯万也。

一以贯之便还他天地自然本色,故曰&lsquo;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rsquo;。

曾子平日只在忠恕上做工夫,未有冥心合道之妙,故夫子就忠恕上指出道体。

所谓&lsquo;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rsquo;。

器者,忠恕是也。

曾子一闻此言,如寐者得呼而醒,见得平日所用忠恕之功只在有思、有为上凑泊,一旦显在无尽藏如此渊渊浩浩,不觉心力俱堕,一切语言无可承当,直曰&lsquo;唯&rsquo;而已。

一&lsquo;唯&rsquo;之下正好用工夫,便不必改头换面。

要之,&lsquo;唯&rsquo;后之忠恕,不是&lsquo;唯&rsquo;前之忠恕矣。

必以忠恕解一贯者,自门人分上,固下学之津梁,自圣人分上,亦上达之照影也。

曾子质鲁,其为学也守约,一心一路一力作进步,便得水穷山尽,别有天地非人间,依旧是自家里住。

曾子以忠恕解一贯,若未达则有《大学》一书在,可为深切着,明矣";。

由唐至明,韩愈、李翱有开启宋学之功,《论语笔解》是耶。

韩、李稍加发挥,以"由忠而恕、缺一不可";解一贯之道。

至宋代时,陆氏心学传人钱时发挥做人为学先立其大的学术立场,发挥微言大义不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门人即曾子之门人,而且强调主体自身的价值,忠恕即是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体内在的贯通才是道,非外在一件一件地求理贯通后才能明白一贯之道。

比陆九渊年长的朱熹却主张以"一理万殊";的理一分殊的道学思想解释一贯之道,认为曾子在知道一条条、一目目具体事物的道理才豁然贯通,以忠恕为做人之大本,通达事事物物本然存在的道理,即知一贯之道。

而明代刘宗周继承前贤理论,发挥陆王心学之旨,认为一贯之道就是天地之道,就是良知,就是仁道,在忠恕上做功夫即可体悟天地万物一贯之道..仁道。

可见,无论儒家内部如何争论,儒学一贯之道就是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成人之道,所以儒学也就是人学,也就是做人的学问。

无论是追求外在物质需要,还是追求内在的精神需要,前提仍然是做一个表里如一,人生立场坚定,价值鲜明的仁人,这才够得上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的。

因此,无论是用仁、还是用忠恕或者理来解释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核心还是在于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见后世儒家对孔子思想的崇敬以及升华。

今天如果我们回归到历史的本来性来解释孔子的思想,破去孔子思想的神圣性的遮蔽时,孔子的思想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仍然有指导意义。

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那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没有生命的延续性的,把孔子的思想格式化、僵死地定义化了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理智的,更非历史的、哲学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文化的合适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