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
高二语文《丰子恺漫画作品欣赏——散文送考》(苏教版)

“阿三夫君如见”
在代笔的先生跟前,也没 什么不好说的,这些话已 经盘算了好几天了,现在 经过先生的润色,变成文 雅的言辞,就要传达给远 方的"阿三夫君"了,想来 那"阿三夫君"也是要通过 别人的口来翻译给他听的, 这夫妻间的消息经过如此 的坎坷传送,将变得更加 珍贵了。
疲
用这样几根线条,要 表现出准确的形态已 经不容易了,要传达 出神态当然更加难。 看这人的全身都透出 “疲”态,连翘起的 脚丫子也像是在告诉 读者要舒缓一下赶路 的酸胀。
无言独上西楼
是真的无言了吗?若 是无言,必然无思, 既然无思,又何必独 上西楼。看来,无言 却是多情,正是"才下 眉头,却上心头"才教 人独立西楼,听凭明 月去涤荡"剪不断,理 还乱"的心思。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单纯美丽如梅花,能 赏心的也只有两三枝 而已,何况个个不同 的人。 人能赏花,能拣赏心 的花赏,花却不能选 择知音,这也是人的 幸运。
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
母亲是矛盾的。星期日里, 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打、闹、 叫、嚷,她便觉得心烦, 便要阻止;但是,若她的 孩子们不这样健康活泼地 打、闹、叫、嚷,她仍要 觉得心烦,并且担心。于 是,她半真半假地喝骂, 心甘情愿地替他们收拾残 局。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投我以桃李,报之以 琼浆,小姊弟之间的绝不 是交易。不给她打扇,姊 姊削好瓜也会分给弟弟, 还很可能是大的一半;没 有瓜吃,弟弟也会这样认 真地用两只手给姊姊打扇, 不会有半分勉强。
村学校的音乐课
唱歌的时候,要全身 心地投入,尽量张大 小嘴,以便表现自己 走调或不走调的歌声; 尽量竖起耳朵,以便 听见老师的胡琴伴奏 和同伴们走调或不走 调的合唱。眼睛在音 乐的世界里是多余的, 所以便省略了。
丰子恺《送考》读后感

丰子恺?送考?读后感丰子恺?送考?读后感本篇文章是丰子恺写的,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
作者在开头就点明自己舍弃了自己亲手种的牵牛花,前来送考,不是因为牵牛花的枯萎,也不是因为花儿被人践踏,而是越长越高,越爬越高,高的不再开花结果,只是一心向上爬,爬得更高。
作者的牵牛花就像是人一样,一心想着拉拢人们,靠近最高层的人们,而自己一点实力都没有。
就好似一些物品,看似光鲜亮丽,实那么一点用处都没有。
文章中在送考时作者一行人偶遇水车,想让孩子们看看,但是孩子们一直在看复习资料,可能也会觉得作者太幼稚。
考完试后不停地对答案,一直担忧自己的成绩,但是她们担忧也没用了,考试已经过了,再担忧也无济于事了。
相对与我来说,她们太过于死板了,但是临时抱佛脚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对于成绩来说是放得很宽松的,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他们只是一昧的想考出好成绩,不断地要求自己,但是自己的身心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我不会为已经过去的事物产生各种情绪,因为我知道,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有能力也不能改变一切,考得好与不好不重要了。
但是也不会太过于放松自己,一场已经结束,但还有下一场,下下一场。
在我们班有一句话“生前哪管身后事,浪得几日是几日。
〞就算把事没做好,调整心态,迎接下一场的挑战,尽自己的全力去做,才会无愧于心。
延伸阅读全民开考读后感作文寒假我观看了?全民开考?这一栏目。
它的口号是爱学习,爱答题,爱全民开考!虽然说是一个娱乐性的互动节目,但是题目的知识面很广,既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量,也可以让我们轻松地笑笑,可谓一举两得啊。
首先,主考天骄会介绍考官和观众答人。
介绍完了之后,清脆的考铃即将响起,每个人都会紧张起来。
接着主持人详细的介绍了答题规那么,每个奖项都会有丰富的奖品赠送,很吸引人,难怪很受大家的欢迎。
另外题目还分文字题、图片题、片段题。
有医学方面的、动漫方面的,总之撒遍所有的领域,宽广的程度很令人吃惊。
没答错一次就会深感可惜,但揭晓答案后便会豁然开朗。
《送考》PPT课件

-
19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 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 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 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 有的童真。
-
20
思考:在这几个 场景中,作者对 这种考试的态度 又是如何的呢?
-
21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 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 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 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
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
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
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
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
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
27
小结全文: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
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 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 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 界)的厌恶与鄙弃。
种对比是为了批评孩子们不关注社会的 疾苦吗?
明确:不是。作家的用意正是以这种成
人与儿童的视野、关注点的不同来表现
孩子们不谙世事、纯真乐观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会关注自己将要面临的考试,而
面对世事艰辛却“不识愁滋味”,我们
不能用成人应有的情感、认知去要求稚
嫩的孩子,这正是作家要告诉我们的。
-
12
思考:文章的另外三 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 生为主的,我们再用 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 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 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
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
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经
被扭曲了。
-
17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 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 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 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 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 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 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 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 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 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也说丰子恺的《送考》

啊
、一厂 丽、 l-= 、,_/ 一
可慨 年 既 长 ,
苏教版高 中语文选修教材 《现代散 文选读》中选 录 了丰子恺先生 的一篇文 章一 《送考 》,配套的《教 师参考用书》对该文的解读是“文章记述 了作 家本 人 送 一 群 小 学 生 到 杭 州 考 初 中 的 经 历 ,展 示 了孩 子 们 天真烂 漫的生活 ,以及 纯真 、丰 富的 内心世界 ,表 达 了作家对儿童 的关爱 ,对儿童世界 的向往之情”。这 种解读 ,其实是对了一半 ,错 了一半 。
说丰子恺对儿童关爱 、对儿童 世界 向往 ,是对 的。众所周知 ,丰子恺是一个 “儿童 的崇 拜者 ”,他 曾 将八指头陀(寄禅法 师 )的一首赞美儿童 的诗刻在烟 斗 上 :“吾 爱 童 子 身 ,莲 花 不 染 尘 。骂 骂 唯 解 笑 ,打亦 不 生嗔。对境 心常定,逢人语 自新 。可慨年既长 ,物欲蔽 天真。”以此来时时提醒 自己。他也在((我的漫画》一文 中说 到 :“我 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 时,我初 尝世味,看见 了所谓 ‘社 会 ’里 的虚 伪矜忿之 状,觉得 成人 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 天真烂 漫,人 格完整 ,这 才是真正 的‘人 ’。于是 变成 了儿童崇拜者 ,在随笔 中 漫 画 中,处 处 赞 扬 儿 童 。”
《送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考生的关爱和祝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 写作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 写作手法的学习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教学法: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写作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考生的关爱和祝福。
5. 拓展延伸:(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的方向。
(2)教师总结,鼓励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送考》教学设计关爱与祝福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感受未来憧憬奋斗决心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如读后感、练习题等,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饱含荒诞的人生——论《送考》滑稽人生

饱含 荒 诞 的人生
而造成读者理解 困难的一个重
要原 因是“ 燕雀— —大鹏” 这一组对 比关涉了以上两个问题 。其 实像 这
去寻 找答案。简单地说实现“ 至人无 己” , 就是 做到 ‘ ‘ 物我 齐一” “ 心斋 坐 忘” ; 后 来道教提 出羽化飞升。
《 逍遥游 高中 语文课本到 此结束 了, 从行文逻辑上我 们即可
得 出以 上 结论 。
《 送考》是苏教版高二选修 《 现代散文选读》里的一篇课文 , 讲述三十年代丰子恺先生送一群 孩子去杭州考试的故事, 作品以朴 实细腻 的文字描写 ,以佛教徒眼光 看待考试对孩子幼小心灵造成的创 伤。深刻揭示了在考试的压力下孩 子们焦虑的心情和对考试结果的期 盼。其中有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的同 情, 也有对直访 I } 9 讽 刺。 但从文 章 的主 旨来看 , “ 滑稽 ” 与“ 捞” 两个 词, 应是本文思想理解 的突破点 。
教 材 石 再讨
庄 子先 指 出四 种有 才 能之人 ( 下文 简称“ 能人” ) , 即“ 知效一官 , 行 比一 乡, 德合 一君 , 而征 一 国者” , 他 们对 自由的理解不也如 同小雀对大 鹏飞行之至的理解吗;又写了宋荣
子, 德超四人 , 嗤笑四人 , 殊不知“ 犹
20 1 3} 4
一
、
讲到这里 ,庄子之言恐怕又要 本文有三组对比 , 两组类比。 三 被世 人讥 笑为荒诞不经 了,所 以庄 组对比,即 “ 燕雀— — 大鹏 ” “ 朝 子不断在 书里告诉世 人要 自 省 并谦 茵—— 彭祖 ” 与“ 能人一 至人 ” , 用 卑地聆听, 这是出世间法, 是关乎宇 以阐释 两个 问题 :前两组要在说 明 宙生命的终极 真理 。 “ 小知 不及 大知” 。第三纽要 在说 明 《 老子 ・ 第二十一章》 说“ 窈兮 冥 “ 自由的程度” 论( ,同时第一组也有意 ( 送 滑稽人生 兮, 其中有精 ;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 在说 明“ 自由的程度 ” 这 个问题 ; 这 又说 “ 上士 闻道 , 勤 能行 之 ; 中士 闻 样一来 ,这两组问题的 阐释 形式就 道 , 若存若亡 ; 下士 闻道 , 大 笑之 , 不 又构成两组类 比。表示清楚就是 : 笑不足 以为道” 。( 《 老子 ・ 第四十一 “ 小知不及大知” :“ 小雀—— 章》 ) 。 我想对于庄子, 我们应当给予 大鹏” “ 朝茵—— 彭祖” ; ( 类比一 ) 足够的尊敬 ,无论如何 其言说 已经 自由程度的小大 : “ 小雀—— 成为 中华民族传承 了两千多年 的华 大鹏” “ 能人—一 至人”( 类比二 ) 。 章经典。
《送考丰子恺》课件

丰子恺的社会影响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
。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具有历史价
值和文化意义。
他的思想和艺术理念对中国现代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宝
《送考》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送考》逐渐被广大读者所认识和接受,成为了当代文学教育 中的重要篇目,被广泛用于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材中。
当代读者通过《送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变迁,以及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追求。
《送考》的评价与争议
对于《送考》的评价,既有高度赞扬和肯定的声音,也有对其主题和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的 观点。
丰子恺的其他艺术作品
书法
《丰子恺书法》等。
音乐
《子恺音乐》等。
06 结语
总结丰子恺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艺术教育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 现在绘画和文学创作上,还体现在他 的教育理念和艺术思想上。
丰子恺的文学作品也颇具特色,他的 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 远的影响。
一些评论家认为,《送考》通过细腻的描绘揭示了考试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以及对教 育本质的反思,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送考》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过于片面和悲观,过于强调了考试 制度的不良影响,而忽略了其积极作用。此外,对于丰子恺个人风格和观点也存在不同的看 法和评价。
05 丰子恺其他作品介绍
贵的借鉴和启示。
02 《送考》的创作背景
《送考》的创作时间与地点
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

2 0 1 3 . 01
家都 不能考取 ,为什 么又要有 这样 的行 为呢?其实所谓 的 中,处处赞扬儿童 ,可 见作者对 儿童 世界 的天真烂 漫确实
爱 ,对 儿童 世 界 的 向往之 情 ” 。 按 照 这 样 的 主 题 解 读 去 备 课 , 应 该 说 很 容 易 实 现 专
的 追 求 ,但 我 们 却
题 的教 学 目标 ,但 是在 仔 细研 读 了文 本 后 ,笔 者却 产 生 看 不到本 文 中孩 子们生 活 的快 乐 。赴考 时孩 子们 “ 愁容
儿童 生活 为题 材 。被选 编入苏教版 选修教材 《 现代散 文选 百年不遇 的为抗旱而 男女老幼一 起踏水车 的新奇壮观 的景
读》 “ 难 以忘 怀的故事 ”专题 的 《 送考 》就 是这样 的一篇 象 ,连 阅历丰富 的作者都感触颇 多 ,可本应对 热 闹对 新奇 文章 。对这个 专题 ,配 套的 “ 教 学参考书 ”设定 了这 样的 事 物 最 该好 奇 的十 一 二 岁 的孩 子 们 却 两 耳 不 问 窗 外 事 ,只
黄金 时代 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
一 一
苏教版现代散 文选读 送考 主题重解
◎魏 静
苏教版 《 现代 散文阅读教 学参考 》对 所选 的丰子恺先 生的散文 《 送 考 》的主题解读 是有待商 榷的 。笔 者认为 , 这 篇散文 的主 题应解 读为 :文 章通 过记叙 作者本人送 一群
专 题 教 学 目标 : 1 . 通 过 本 专 题 的 学 习 ,唤 醒 积 淀 于 内 心 的 是 一 味 地 埋 头 苦 读 那 些 “ 穿 山甲喜欢吃什 么东西 ” “ 挪 威
美好往 事 ,激 发热 爱生活 的热情 ;2 . 学生 能在与文本 的对 的海岸线长 多少英 里”之类 的远 离 自己生活 的乏味枯燥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宝赤膊
阿宝就是丰陈宝,她是 丰子恺第一个女儿,大 概也是第一个带给他快 乐和灵感的孩子。阿宝 的赤膊,露出的是她的 童稚和她父亲的怜爱。
花生米不满足
花生米的分配低于自己 的期望值,便皱着眉眼 表示抗议。儿童就有这 样赤裸裸的真率,哭与 笑,满足与不满足就是 这样的简单,毫不矫作, 难怪丰子恺一生都对儿 童的世界羡慕不已。
画:人间
除了诗词和儿童,丰子恺的漫画里还有很 大一部分描写了人间百态。 在这些画中,一些饶有情趣却容易被人忽 视的生活场景被画家敏感地发掘出来,有温馨、 有讽刺、有同情也有怜悯。 对这些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画家对人世 间最博大的爱与关怀。
野外理发处
设施虽然简陋了 一点,但一样可以把 头发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这样宽敞的空间里, 客人和理发师都应该 心情舒畅,而不会有 交易上的纠纷了吧。
“阿三夫君如见”
在代笔的先生跟前,也没什 么不好说的,这些话已经盘 算了好几天了,现在经过先 生的润色,变成文雅的言辞, 就要传达给远方的"阿三夫 君"了,想来那"阿三夫君" 也是要通过别人的口来翻译 给他听的,这夫妻间的消息 经过如此的坎坷传送,将变 得更加珍贵了。
疲
用这样几根线条,要表 现出准确的形态已经不 容易了,要传达出神态 当然更加难。看这人的 全身都透出“疲”态, 连翘起的脚丫子也像是 在告诉读者要舒缓一下 赶路的酸胀。
画:诗词
他的诗词漫画也是这样,把最耐人寻味的 景象凝固了,定格下来,给人以细细的、长 久的回味。 在这些以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 却一点也闻不出陈腐的味道,意古人的意, 生活却是今人鲜活的生活,典雅的意境和浓 厚的生活气息毫无矛盾,让人感受到二、三 十年代典型的文化氛围。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的樱桃和绿的芭蕉, 是鲜美的对照。 娇嫩的樱桃和硕大的 芭蕉,是初夏的清凉。 齐整的樱桃和参差的 芭蕉,是流动的诗的韵律。
丰子恺漫画作品欣赏
——散文《送考》拓展资料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是从画古诗词 意境开始的,他第一幅发表的漫画便是 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词意。 丰子恺小的时候,接受过六年中国传 统的启蒙教育,刚认字时,读的就是《千 家诗》,诗词的美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丰子恺自己说,他最喜欢看的书是诗 话和词话,因为这些书把最优美最动人的 句子集锦起来,省去了自己寻找的麻烦, 读来很是畅快。
瞻瞻底车(二)脚踏车
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 的一张画,主人公是他 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 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 象力,无怪长大成为著 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 丰华瞻到外国的大学演 讲时,礼堂上就悬挂着 这张画片
要!
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对于天上的月亮,"要" 字后面还要跟上一个坚 定的惊叹号。那样明亮 有趣的月亮,没有理由 不拿在手中把玩把玩, 至于上天捉月是坐火箭 还是架梯子,这却不在 他们思考的范围里。
幸有我来山未孤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 青山,看我应如是。
燕归人未归
丰子恺的漫画里,柳树 和燕子出现的频率很多, 而调皮的柳条和轻盈的 燕子也最能撩人思绪。 俞平伯送给丰子恺"丰 柳燕"的号,这也是画 家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内 心写照。
指冷玉笙寒
小楼吹彻玉笙寒,观者 无需追究演奏者眉眼一 线,或手指与玉笙的浑 然一体,作者用笔线我 们带入的是一个音乐的 世界。
பைடு நூலகம்
挖耳朵
这样精细的活计,当然 要屏息凝神地完成。挖 的人十分敬业,弓背伸 头,恨不得整个人都钻 进耳朵里;被挖的倒悠 闲得很,光着膀子,垂 着手,这是对受雇人手 艺的完全肯定!
意犹未尽吧!
请阅读丰子恺散文 ----《送考》
馄饨担
馄饨担大得连挑担人的脑 袋也遮没了,担子里装的 不仅仅是馄饨,还有老母 亲的叮咛,妻子的期盼, 儿女们的笑颜……担子里 是家,家就是担子,无怪 挑得这样沉重,这样甘愿。
归宁
已婚的妇女回娘家 探望,叫做归宁。在丰 子恺的时代,归宁一次 是不太容易的,尤其是 远嫁的女子。人坐在船 上,心早就飞回了家, 预演着相见时的那一幕 悲喜剧。
画:儿童 ----吾爱童子身
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近代诗人八指头陀的一 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 崇拜者。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 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在丰 子恺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 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被种种节律和 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苍白的成人世界,因此 他兴味昂然地做着儿童世界的“观剧者”,观 察并赞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用画笔唤回 人们的童心,重回到那个洁净的世界。在画儿 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 父亲和宽厚的长者。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单纯美丽如梅花,能赏 心的也只有两三枝而已, 何况个个不同的人。 人能赏花,能拣赏心的 花赏,花却不能选择知 音,这也是人的幸运。
门前溪一发,我作五湖看
1941年,丰子恺率妻儿 避难暂寓遵义,五湖的 闲暇既已无望,门前一 溪也能聊以慰情。与其 说是逃避,不如看作文 人的从容。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天想必到了黄昏,信也 已经读了无数遍,把优 美的身姿定格在窗前, 对着流水和船帆,是在 幻想中体验相见的喜悦, 还是暂时逃避无处不在 孤独,这个现代的女子, 虽然没有穿上古装,但 悠悠的相思传承了千年。
无言独上西楼
是真的无言了吗?若是 无言,必然无思,既然 无思,又何必独上西楼。 看来,无言却是多情, 正是"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才教人独立西楼, 听凭明月去涤荡"剪不 断,理还乱"的心思。
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
母亲是矛盾的。星期日里, 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打、闹、 叫、嚷,她便觉得心烦, 便要阻止;但是,若她的 孩子们不这样健康活泼地 打、闹、叫、嚷,她仍要 觉得心烦,并且担心。于 是,她半真半假地喝骂, 心甘情愿地替他们收拾残 局。
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
投我以桃李,报之以 琼浆,小姊弟之间的绝不 是交易。不给她打扇,姊 姊削好瓜也会分给弟弟, 还很可能是大的一半;没 有瓜吃,弟弟也会这样认 真地用两只手给姊姊打扇, 不会有半分勉强。
村学校的音乐课
唱歌的时候,要全身心 地投入,尽量张大小嘴, 以便表现自己走调或不 走调的歌声;尽量竖起 耳朵,以便听见老师的 胡琴伴奏和同伴们走调 或不走调的合唱。眼睛 在音乐的世界里是多余 的,所以便省略了。
锣鼓响
锣鼓的声响使老人和孩 子都兴奋起来。孩子变 得矫健,老人变得轻盈。 孩子的快乐是锣鼓的声 响带来的,老人的快乐 则是孩子的快乐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