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进展

合集下载

资源节约中药渣高效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资源节约中药渣高效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三、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的挑 战与前景
虽然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但在实际应用 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中药渣的组成和性质因药材种类、加工方法的不同 而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和利用。其次,中药渣的再利用需要投 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此外,中药渣的再利用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避免对环境和人体 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共同推进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中医药、环境 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中药渣高效综合利 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推进其在环保、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4、促进公众对中药渣综合利用的认识和参与,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宣传 教育和社会倡导,提高公众对中药渣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促进全社 会的绿色发展和资源节约。
一、中药渣的组成和特点
中药渣是中药材经过提取有效成分后剩余的废弃物,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 纤维素、木质素、残余药渣和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具有潜在的再利用价值, 如作为肥料、饲料、生物质能源等。
二、中药渣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1、肥料化利用
中药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通过堆肥、发 酵等过程,可以将中药渣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同 时,这种肥料的使用也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中药渣是中医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和生物 活性物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如何实现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以减少环 境污染,同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中药渣综合利用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某公司研发了一种利用 中药渣生产有机肥的工艺,实现了中药渣的高效转化和资源化利用。同时,还 有研究将中药渣用于制备生物质能源,如生物燃料乙醇等。这些案例不仅减少 了中药渣对环境的污染,还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姓名:李宗霖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三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

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参考文献:张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陈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刘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李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Li Zonglin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

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

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现有有记载的药用植物11146种。

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研究的特点。

由于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过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珍惜药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中药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中药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6卷第24期2020年12月Vol.36 No.24Dec. 2020中药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胡露,柯军△(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中药废弃物资源丰富,再利用价值是极具前途的,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国家废弃物资源化的方针政策。

但在利用中药废弃物资源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中药废弃物具有多样性,再利用时需充分考虑是否安全可用,所含的成分、以及实际情况等因素确定如何进行开发利用;其二,要注意投入的成本,简化操作工艺,便于技术应用与推广,并防止二次污染。

其三,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完善治理制度,需要政策的宏观有效调节,以促进中药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技术开发与创新,促使我国中药资源 建设成为循环产业,保障中医资源事业的健康、稳步、绿色、发展。

关键词:中药废弃物;再利用;综述中图分类号:X705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卫生服务 业的不断推进,中药资源经济产业的大力发展,一 批新型中药资源再加工再制造企业也应运而生。

随着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巨量的中药废弃物。

我国中药行业中,每年就消耗植物类药材70万t 左右, 产生的药渣数百万吨,是中药企业产生的重要污染 源,对环境和经济都造成巨大的影响叫我国现行关于废弃物资源化的 是从2003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始,其后又依次出台一系列相关叫主要提出了提高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和危害,推、环、经济、的生产方式。

,现代科技, 中药资源环再的生产 , 进中药产业 发展、 环发展, 进 资源型、环境型产业,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药渣 中药废弃物的 要 源, 一 中药渣 废物、 和等方式处理。

不仅资金投入巨大,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源。

中药企业对其 中,大 于出提、, , 中药资源化 的不发和 叫中药渣是 的 化 和再生价值,,开展中药渣再 重要的现实意1中药废弃物再利用的方法1.1低值利用是指中药废弃物资源价值低或开发利用程度相对初级,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微生物原 料、燃料和饲料添加剂,投入成本低1.1.1制备有机肥料中药 渣的 ,料的 。

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进展

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进展

Abs t r a c t: Tr a d i t i o n a l Chi n e s e me di c i n e r e s o u r c e i s a n i mpo r t a n t p a r t o f Chi n e s e me di c i n e,
药物 资源 。 2 . 1 安徽 来安 县 中 药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位 于 安徽
在 全 国资源普 查 中还 对 3 6 2种 常用 药材 资源 的蕴藏
量和 产量 进 行 了大致统 计 。其 中 3 2 0种植 物药 材 的
野 生 总蕴藏 量为 8 5 0万吨 ,正 常年产 量 3 5万 吨 : 2 9
首乌 、 太子 参 、 白菊 花 、 薏苡 仁 、 茅苍 术 、 夏枯 草 、 宜 兴
百合 、 蟾酥、 浙 贝母 、 延胡索、 珍珠 、 女 贞子 、 野 马追 、

逋一
一3 5 —
一 7
彦 2 0 1 3 " 1 0 期 . 总 第 z , 期
LI W e n—q i n g

( A n i m a l Hu s b a n d r y a n d F o o d s t u f B u r e a u o f D a z h u C o u n t y , S i c h u a n D a z h u 6 3 5 1 0 0 , C h i n a )
材 的储量 相 对丰 富。 在全 国药材 交流 会上 ,中药材
种 类 一般 在 8 0 0 ~ 1 0 0 0种 , 最 高 时达 1 2 0 0种 , 常用 药材 5 0 0 6 0 0种 , 不 常 用 药材 约 1 0 0种 , 还 有 少部

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研究进展

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研究进展

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研究进展摘要: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之产生的中药渣废弃物也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药渣具有很多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其利用方式主要有:提取其他有效成分,用于育苗及栽培基质,禽畜饲料生产,培养食用菌,发酵制取生物油、乙醇及沼气,处理废水,用于造纸产业;提取天然色素及作为药渣塑料原料等.关键词:中药渣;再利用;途径随着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草药和中成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渣废弃量日渐增加。

据统计,我国仅植物类药渣年排放量就高达65万多吨。

中药渣一般含水量较高且含有一定营养成分,极易腐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早期中药渣处理的形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固定区域堆放等,不仅耗去大量的资金,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研究开发能将中药渣生态化利用,为制药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对环境不造成危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目前医药、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将中药渣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概述如下。

1中药渣的来源及化学成分中药渣来源于中成药原料药生产、中药饮片的加工与炮制,以及含中药成分的轻化工产品的生产等,其中以中成药生产带来的药渣量最大,约占药渣总量的70%。

中药主要由植物、动物和部分矿物类药材组成,其中植物类药材占87%以上。

1.1多糖类研究了五味子醇提残渣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发现水提法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4,温度100℃,时间6h,提取2次,此条件下五味子多糖的得率为11.52%,粗多糖样品中多糖含量为44.46%。

注射环磷酰胺(CTX)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观察五味子粗多糖对小鼠腹腔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水平的作用。

结果发现五味子醇提残渣中粗多糖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从提取总皂苷后的三七药渣中提取、分离与纯化得到三七中另一有效成分———三七多糖,含量达50%。

报道提取甘草酸后的甘草渣中含甘草多糖7.89%。

1.2苯丙素类五味子冲剂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的中药制剂。

中药技术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中药技术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中药技术开展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国中药技术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对中药技术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

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提高中药的药效和药用价值。

同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对中药资源进行保护和繁育,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中药生产工艺的改进。

在中药生产工艺方面,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中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中药生产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中药质量评价技术的提升。

中药质量评价是中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加强了对中药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建立了一套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为了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将国际标准与我国的中药技术相结合,推动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这有助于提高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中药产业向国际化迈进。

五、中药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药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加强了中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整合中药资源和信息,为中药的研发、生产、管理和应用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六、中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中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我们加大对中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中药技术人才队伍,为中药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七、中药国际合作交流。

中药技术的开展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交流。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中药技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中药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中药技术的开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中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中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国际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制药业的中药研发分析

制药业的中药研发分析

制药业的中药研发分析中药作为一种传统药物,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对中药疗效的认可,中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制药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对制药业中中药研发的现状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中药研发的发展趋势。

一、中药研发的现状1. 中药研发的重要性中药作为传统药物,拥有千百年来的临床应用经验和丰富的药物资源。

不少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被广大患者所认可。

中药研发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和深入开发,可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制成新药。

同时,中药的药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中药研发的现状中药研发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方面,中药研发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政府的支持。

另一方面,中药研发也面临着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标准化生产流程等问题。

目前,中药研发主要以民营企业和一些科研院所为主导,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上相对较弱。

此外,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增加了中药研发的难度。

二、中药研发的挑战1.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是中药研发的基础,但由于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等原因,一些中药资源面临严重的减少和濒危。

保护中药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药资源的采集、鉴定和保存等方面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2. 中药研发的科技支撑中药研发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如先进的提取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和活性成分评价技术等,来进行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中药研发中存在技术装备滞后、标准化流程不完善以及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等问题,限制了中药研发的进展。

3. 中药研发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安全是中药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药研发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疗效可靠。

然而,目前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仍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活性成分的变异性、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难度等。

三、中药研发的发展趋势1. 国家政策的支持中药研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将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药材事业的发展现状

中药材事业的发展现状

·176·中药材事业的发展现状白茂香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 610075摘 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而中药则是其传承千年不息的重要载体。

中医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中药材产业的腾飞,但其发展仍面临各种困境。

本文对中国中药材资源格局、产业发展现状及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创新提出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 发展现状 创新 对策思考2020年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的疗效。

“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作为中医理论的应用载体,中药材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1我国中药材的资源格局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可做药用的植物种数有11020种[2]。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都有讲究,以致较其他地区所产品质佳、疗效好。

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大体上是向道地药材产地靠拢的,即不同的药材向其道地药材产地靠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生产的同种药材在功效及作用的强度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如浙贝母和川贝母,川贝母有润燥的功效,而浙贝母则没有。

所以,药材的产地影响着药材的功效作用。

2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进展2.1…质量标准建设取得进展以过程管控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3]正在逐步发展完善。

通过药材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含量确定药材质量的方法是目前的主流研究方法。

这种以化学成分检测为核心的药物检测标准和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中医药配伍的特点。

所以用化学成分作为中药材的检测检验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近年来,学界响起了创建以过程管控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声音,即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中药的个性特点,全面考虑其影响因素,以中成药研究技术为架构建立的药品质量控制与标准体系。

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中药质量评价的2个重要标准[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进展姓名:魏江平学号:2013S510 专业:药理学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中药资源、民间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

本文根据近些年的中药资源研究资料对我国各地区中药资源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严重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为满足日益人口增长所需而在食品生产环节添加滥用的各种非必要化学试剂的行为等诱发各种疑难杂病的形成。

中医药在防治这些疾病的过程中初露锋芒,中医药治疗在国际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市场对中药的需求也逐步增长,与此同时不合理的中药采挖、利用给我国中药资源带来了严重损害。

为此,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药资源的研究、开发、保护、可持续利用,各地区也相应的展开了一系列的辖区内中药资源及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本就此对全国大部分省市在中药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展开综述。

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是关药的主产区,主要野生中药资源有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关升麻、桔梗、牛蒡子、地榆、辽细辛、槲寄生、关木桶、关龙胆以及熊胆、蛤蟆油等,还有鹿茸及占全国95%以上的人参。

吉林省是我国三大“中医药基地库”之一,而其东部的长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资源金库”之称,拥有野生药食两用菌类14科,21属,共计29种[1]。

王哲等[2]和翁丽丽等[3]分别对伊通县和长春双阳区的药用资源开展了调查研究,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另外邵财等[4]对蛟河市侧金盏花资源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群落类型等也开展了调查研究。

徐保利等[5]对辽宁省酸浆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整理,对其生物学特征差异做出了比较。

于垚等[6]对辽宁省内三十多个地区的牛蒡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辽宁省内牛蒡资源在生物学特征和理化特征上无差异。

黑龙江省道地药材资源拥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资料好,效果显著,动物物种较多,其中蛙类药用动物就有9种,多是常用资源,只有无斑雨蛙和东北雨蛙在民间略有应用[7]。

目前已经引种驯化、栽培成功十多种野生药用资源,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中药产业发展。

2、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五省,该地区幅员辽阔,拥有众多药用动植物资源,仅新疆就有接近2000种的中药材[8]。

近年来新疆的中药资源研究取得了显着成就,茹仙古丽·依明等[9]对伊宁县的重点、濒危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为该县的新疆阿魏、伊利贝母、薰衣草等的发展提供意见。

徐海燕等[10]人对阜康市的药用植物展开调查,对其中的乌拉尔甘草、伊利贝母、阜康阿魏[11]、雪莲等的开发保护提出建议。

索菲娅等[12]报道了新疆苔藓药用植物资源18种病阐述其地理分布,生境等。

库尔班江等[13]对伊犁河流域的红果小檗展开调查研究并阐述其植物特征及生境特点。

张帆等[14]人天山及阿尔泰山野生乌头资源展开调查,提出要对其开展可持续开发利用。

此外还有朱国强[15]等和李佳政分别对新疆紫草展开调查研究和对新疆肉苁蓉资源进行情况汇总。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高耸,山脉连绵,拥有独特的地缘景貌和生态环境。

据统计显示有1600多种药用动植物及矿物,是中药和藏药的交汇地区,土著居民民间用药种类繁多,王嗣雷等[16]对青海土著居住区药用植物展开调查并为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意见。

宁夏是我国枸杞分布最广泛的地方,也是我国四大枸杞产业栽培种苗引进源地,现已建立包括枸杞等在内的多个GAP基地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注重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研究。

牛东玲等[17]人对宁夏盐碱地药用植物调查,确定了10种药用资源丰富,药用价值高的具备开发潜力的物种,另有4种药用价值高却濒临灭绝的药用资源。

此外宁夏苦豆子资源丰富,对其开发研究综合利用也做了大量研究[18]。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区,近年来对甘肃产甘草[19]、红芪[20]、陇马陆[21]、独活类等药用植物都有调查开发研究,马骥等[22]人对清水县中药植物资源调查确定8种胡枝子属药用植物资源。

陕西药用资源主要集中在素有“巴山药乡”之称的陕南秦巴山区,拥有党参、杜仲、连翘、厚朴、川芎等约800中药用植物资源。

权秀丽等[23]调查确定了陕西有药用柴胡属植物7种,6个变种,2个变型。

3、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的药用资源产区主要在内蒙古、河北、山西三个省份,其中内蒙古野生资源种类分布较广,是甘草、黄芪、肉苁蓉、锁阳、麻黄等药材的主产区之一。

陈君等[24]和杨俊伟[25]等分别对濒危药用药材肉苁蓉和荒漠药用植物刺山柑产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对其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宁宝军等[26]人对巴林左旗的草原野生药用资源开展调查,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李润萍等[27]对宁夏和内蒙古所产草麻黄质量进行评定,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建立依据。

河北省是许多药用资源的重要栽培品产地,张学文等[28]调查了承德种子及全草类药用资源,确定其在承德的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潜力。

池红井等[29]研究了中草药在承德范围的分布情况。

田春雨等[30]调查确定了382种唐山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中的丰富资源及稀有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建议。

此外,刘铭等[31]对太行山野生连翘人工抚育技术开展研究,经技术改进等提高了其挂果率,进而提高产量。

4、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其中浙江野生药用资源最为丰富,有中药材约2400种,野生蕨类植物有543种,水龙骨科药用种类有36种,有5种为浙江地理新纪录[32]。

韦富民等[33]、俞晓燕等[34]和叶拥军等[35]分别对大盘山、东钱湖及全省药用蕨类植物展开调查,摸清了这两个地方的资源分布及增补了浙江省部分药用蕨类植物种类。

此外舟山群岛还拥有瓣鳃纲海洋药用动物12科,共35种[36]。

山东省药用资源分布相对较少,范江竹等[37]通过调查查出高等植物药只有952种,新记录或分新布13科28种。

隋克洲等[38]对昆嵛山调查确定了茎叶类药用植物46科,74属,共88种。

王加连对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药用兽类资源初步调查确定了药用兽类18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I级1种,Ⅱ级2种[39]。

安徽亳州是我国重大中药交易市场之一,其自身的药用资源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开发。

尤其是在马仁山[40]、皖南山区[41]以及来安县[42]、宁国市云梯畲族乡[43]药用资源的考察研究。

戚欢阳等[44]对安徽广义的蓼属药用植物调查鉴定有28种4变种。

此外倪梁红等[45]调查确认了华东地区共有鼠尾草属药用植物26种,8变种,4变型,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5、华中地区华中地区囊括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四省,其中江西省地理结构特殊,拥有2000多种药用植物,盛产枳实(壳)、栀子、香薷、荆芥、前胡等[46]。

姚振生等[47]对江西兰科植物调查显示江西分布兰科植物124种,其中药用植物82种,另有32种分布地理新纪录。

刘勇[48]报道了近年来江西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现状,对这些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舒任庚[49]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药资源开发提出提出看法。

湖北省药用物种位居我国前列,其特定的土质结构、气候特点的地貌分布着不同的药用资源[50],万定荣等[51]对湖北境内卷柏科药用植物调查发现湖北省有卷柏科植物共计15种,其中药用有14种,新纪录1种。

另外湖北省大别山区、恩施山区以及神农架都是野生动物的生存乐园,杨敏[52]对此提出开发麝香资源的可能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河南省是药用资源也相当丰富,其药材生长环境富有特色,如古黄河河道淤积区,土质肥沃、土层厚度大、地表较干燥适宜于根茎类药材根部乡下纵深生长,故而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怀药”产区。

目前已经建立了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提升了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优势。

6、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囊括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三省一区一市,是我国药材资源种类最多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因此不仅中药资源种类繁多,民族药物资源也十分庞大。

四川省拥有附子、川乌、川芎、黄连、川贝、大黄、羌活、银耳、川木通、黄柏等几十种道地药材,其他药用资源也相当丰富,王梦月等[53]调查确定了9种药用荨麻在四川的分布;杨文宇[54]等调查了桑类中药在四川的原植物资源组成、种质现状及应用情况并提出了综合利用开发的策略。

各县市地区的药用资源也有调查研究,苟占平等[55]调查摸清了南江金银花共7种2变种的分布、种植及药用情况;刘华宝等[56]调查确立了攀枝花市的中药资源分布,经统计显示共有植物药1300多种,动特药300多种,矿物药30多种,常用药约300余种。

此外对于彝族民族医药[57]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的药物开发利用也开展了调查并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建议与策略[58]。

西南地区多为多民族聚居地,重庆也不例外,也有其民族特色药用资源。

;刘翔等[59]对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药用资源调查显示,该地区有药用植物2000余种,其中道地药材十余种,珍稀濒危植物24种,国家保护野生药材18种,土家族珍稀濒危民族药材l0种,为其开发利用提供资源依据。

随后刘毅[60]等对整个重庆市的中药及民族药资源也作了调查分析。

此外苟占平等[61]和陈玉菡等[62]分别对南川地区金银花资源和华蓥山山脉金丝桃属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鉴定出南川地区金银花共9个种2个变种和华蓥山山脉金丝桃属药用植物9种。

贵州省药用种类有4500种以上,然而如细颈石斛、铁皮石斛、竹节参等20多个野生品种却濒临灭绝[63],但总体其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形势良好,拥有天麻、杜仲、黄精、天门冬等100余个品种出口国外并建立了和在建包括杜仲、石斛、淫羊藿等共计几十个品种的GAP种植基地[64]。

吴敏等[65]调查确定贵州有药用禾本科植物97种,其中6个变种,药用新资源28种。

云南省地理位置特色,气候环境适宜植被生长,据调查显示云南省拥有高等植物14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315科,1841属,共计6157种[66],雄踞全国首位。

其药用资源如此丰富,对其开发利用、引种驯化、宣传保护、资源信息系统建设[67]的研究也必不可少,段宝忠等[68]对云南重楼适宜发展适宜因子展开研究,向黎元等[69]对云南野生灵芝进行液体培养研究,为其开发利用寻找方法及种质。

此外杨鹤清等[70]对怒江流域少数民族聚集区药用资源展开调查研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合理依据。

西藏是世界屋脊,不仅有众多的药用资源,更有藏医药理论的支撑,藏医学是我国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

然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很严重,藏羚羊、冬虫夏草、雪莲花、麝、野牦牛等十几种药用资源濒临灭绝,还有几十种稀有和渐危物种[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