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生物学6.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技术学-第2套复习题

放射治疗技术学-第2套复习题

放射治疗技术学-第2套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放射生物学中的4“R”代表什么:A.RBE,OER,SER,PRB.在分次治疗期间肿瘤和正常组织细胞出现的一些动态变化的概括C.正常组织细胞的放疗反应的几种情况D.肿瘤对射线的几种不同效应的表现E.肿瘤放射生物学的四大要素2.放射治疗医师除了了放射治疗外,还应具备基本的临床知识,因为:A.肿瘤病人往往有其它合并症,须即时发现及处理B.因为产生放射反应C.因为可能产生放射损伤D.因为常合并心脑疾病E.因为常合并糖尿病3.使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肿瘤时,其总剂量是:A.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一样B.高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C.低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D.参照外照射剂量E.与外照射剂量直接相加4.钴-60 的半衰期是:A.5.28年B.5.53年C.5.21年D.5.24年E.5.32年5.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征:A.放射源微型化B.遥控后装C.高剂量率D.微机进行优化治疗计划设计E.有上述四个特点6.钴-60r线与加速器X线相比,钴-60半影大的原因是:A.钴-60源直径大,准直器穿射半影高,旁向散射大B.钴-60源直径大,准直器穿射半影高,旁向散射小C.钴-60源直径大,准直器穿射半影低,旁向散射小D.钴-60源直径大,准直器穿射半影相同,旁向散射小E.钴-60源直径大,准直器穿射半影相同,旁向散射大7.临床剂量学四原则是:A.处理靶区与正常组织间受照剂量关系B.规定靶区、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标准C.确定靶区、治疗区、照射区的范围及剂量大小D.评价治疗方案优劣的方法E.用于确定治疗方案所采用的照射技术8.放疗中最佳靶区剂量定义为:A.肿瘤的最大致死剂量B.肿瘤得到最在控制率的剂量C.无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剂量D.得到肿瘤最大控制几率而无并发症的剂量E.不超过正常组织耐受量的肿瘤最大剂量9.织吸收剂量单位的描述是:A.GyB.KvC.MevD.MVE.R10.鼻咽癌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施源器安装:A.尽量贴近靶区B.贴近靶区,但尽量在辐射剂量下降较平坦段内C.置于照射区与正常区之间D.尽量远离靶区E.不必考虑放置部位11.宫颈癌放射治疗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坚持阴道冲洗B.定期复诊C.复诊时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补充治疗D.如果治疗结束时效果很好,可1年后复查E.外地患者可在附近医院按要求随诊,将结果寄回原治疗单位存档12.宫颈癌体外照射包括的淋巴结区域为:A.闭孔、髂内外、髂总、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B.闭孔、髂内外、腹股沟深、部份髂总淋巴结、骶前淋巴结C.腹股沟浅、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D.盆腔淋巴结、骶前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E.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3.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宫颈癌放疗时应注意:A.照射方式的选择与配合B.照射剂量C.腔内照射时尽量填塞以推开膀胱、直肠D.加强阴道冲洗E.包括以上各项14.近距离治疗疗效最好的是:A.肺癌B.食管癌C.胆道癌D.子宫颈癌E.直肠癌15.LET的定义:A.单位粒子径迹能量传递B.能量传递C.与能量传递无关D.与相对生物效应有关E.与氧再合有关16.以分裂延迟为标准,细胞周期中最敏感的是:A.G1后期B.S期C.M期D.G2期E.G0期17.不改变原计划的总剂量,每天照射≥2次,每次照射1.2Gy,属哪种分割照射法:A.超分割B.加速分割C.加速超分割D.常规分割E.大分割18.食管入口相当于以下哪个颈椎水平:A.第三颈椎B.第四颈椎C.第五颈椎D.第六颈椎E.第七颈椎19.鼻咽癌好发于哪个壁或部位:A.顶壁B.后壁C.隐窝D.前壁E.底壁20.喉癌的主要致病因素:A.与遗传有关B.与讲话多有关C.与咽炎有关D.与吸烟有关E.与饮食有关21.脑胶质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星形细胞瘤B.少枝胶质瘤C.室管膜瘤D.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E.髓母细胞瘤22.儿童幕下最常见的恶性肿瘤:A.脉络膜瘤B.胶质瘤C.髓母细胞瘤D.脑膜瘤E.血管网状细胞瘤23.宫颈癌传统腔内治疗属于:A.高剂量率腔内照射B.低剂量率腔内照射C.高剂量率照射D.中低剂量率照射E.中剂量率照射24.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指征为:A.盆腔淋巴结阳性B.切缘不净C.肿瘤侵及宫颈深肌层D.手术切缘不充分E.包括以上各项25.膀胱癌术后放疗中最易产生放射损伤的器官是:A.残存膀胱B.直肠C.尿道D.小肠E.骨盆26.对早期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作用是:A.术前放疗,减少手术范围B.术后放疗,降低术后复发C.根治性放疗,保留阴茎维持生理功能D.放疗仅能起到姑息作用E.放疗仅能作为辅助治疗27.早期乳腺癌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宜选择保守手术+根治性放疗:A.乳腺单发病灶,直径等于3cmB.有单个活动的腋窝淋巴结C.病人年龄小于35岁D.病人年龄大于55岁E.有乳腺癌家族史28.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A.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B.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降低远处转移率C.对局部控制率影响不大D.可能提高生存率,仅对病变在内象限、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者E.可能降低生存率29.胸片见肺周边有一直径为2cm结节影,密度较淡伴有细毛刺,无钙化与卫星病灶,下列哪个诊断可能性最大:A.肺结核球B.肺错构瘤C.支气管囊肿D.肺鳞癌E.肺腺癌30.宫颈癌放疗时选择A、B两点作剂量参考点,它们分别位于:A.A点位于穹隆上2cm,子宫中轴外2cm;B点在A点同一水平,再向外3cmB.宫颈外口上方2cm,中线旁开2cm为A点,再向外3cm为B点C.子宫腔放射源末端上方2cm,中线旁开2cm为A点,再向外3cm为B点D.A点位于阴道穹隆上2cm,中线旁开2cm;B点位于盆腔E.A、B两点依患者的体型及肿瘤情况不同而不同31.判断下述哪种说法正确:A.剂量归一点剂量为靶区剂量B.剂量参考线处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C.剂量规定点剂量为剂量参考线剂量D.剂量归一点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E.靶区剂量为靶区处方剂量32.靶区剂量±5%精确性是根据:A.肿瘤细胞剂量响应曲线确定的B.正常组织剂量响应曲线确定的C.肿瘤的局部控制几率的剂量梯度指数确定的D.正常组织的并发症几率的剂量梯度指数确定的E.肿瘤的局部控制几率和正常组织的并发症几率的剂量梯度指数确定的33.鼻咽癌早期出现的症状是:A.鼻堵,鼻衄,面颧部肿痛B.血涕,耳鸣,头痛C.鼻堵,面肿,复视D.咳嗽,音哑,痰血E.头痛,头晕,一侧肢体麻木34.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是:A.食管入口处、主动脉弓处及左主支气管处B.主动脉弓处、膈肌入口处与左心室处C.主动脉弓处、左主支气管处以及膈肌入口处D.食管入口处、主动脉弓处以及膈肌入口处E.食管入口处、左心室以处及膈肌入口处35.放射治疗的基础为:A.临床放射物理学B.临床剂量学C.肿瘤放射生物学D.临床知识,临床放射物理学,肿瘤放射生物学及临床肿瘤学E.临床剂量学,放射防护及临床肿瘤学36.氧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A.氧合好的肿瘤细胞放射不敏感B.乏氧的肿瘤细胞放射敏感C.乏氧的肿瘤细胞放射不敏感D.敏感性与氧合好坏无关E.与细胞增殖周期有关37.大部份哺乳动物细胞以死亡为标准,哪一期对射线敏感:A.M期B.S期C.G0期D.G1期E.G2期38.宫颈癌传统腔内治疗三大体系为:A.斯德哥尔摩法、巴黎法、曼彻斯特法B.斯德哥尔摩法、Heyman填塞法、巴黎法C.斯德哥尔摩法、Heyman填塞法、曼彻斯特法D.斯德哥尔摩法、北京镭容器治疗法、巴黎法E.巴黎法、Heyman填塞法、曼彻斯特法39.以下哪一描述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的关系不大:A.放射性肺炎的症状和体征无特殊B.放射性肺炎的主要治疗是用抗生素、激素及对症处理C.肾上腺皮质激素量要大D.X线片显示肺炎范围与放射野一致E.未照射的部位也常见放射性肺炎改变40.胸腺瘤的主要蔓延方式:A.血行转移B.胸内外淋巴结转移C.胸内扩散+血行转移D.胸内局部扩散E.胸膜转移41.等中心给角(SAD)照射技术与固定源皮距(SSD)照射技术比较,其特点为:A.SAD技术受体位影响小,受机架转角的影响较大B.SAD技术受体位影响小,受机架转角的影响亦较小C.SAD技术受体位影响大,受机架转角的影响较小D.SAD技术受体位影响大,受机架转角的影响较大E.SAD技术易于摆位42.钴-60r线与200KV—400KV—X线相比,其优点为:A.穿透力强,皮肤剂量低,骨和软组织吸收相同,旁向散射大B.穿透力强,皮肤剂量低,骨和软组织吸收相同,旁向散射小C.穿透力强,皮肤剂量高,骨和软组织吸收相同,旁向散射小D.穿透力强,皮肤剂量高,骨和软组织吸收相同,旁向散射大E.穿透力强,皮肤剂量低,骨和软组织吸收不相同,旁向散射小43.体外照射与体内近距离照射比较,具有下述特点:A.治疗距离长,放射源强度低,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影响大,正常组织损伤大B.治疗距离长,放射源强度高,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影响大,正常组织损伤大C.治疗距离长,放射源强度高,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影响小,正常组织损伤大D.治疗距离长,放射源强度高,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影响大,正常组织损伤小E.治疗距离长,放射源强度高,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影响小,正常组织损伤小44.使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肿瘤时,其总剂量是:A.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一样B.高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C.低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D.参照外照射剂量E.与参照外照射剂量直接相加45.目前肿瘤放射治疗都采用分次照射的方法,因为:A.一次大剂量照射所需的剂量上不去B.一次照射正常组织损伤太大C.分次照射可以用大的总剂量,更好地杀伤肿瘤D.分次照射可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E.肿瘤细胞的乏氧和有利于正常组织的修复46.医用加速器中采用X线均整器的目的是:A.滤去X线中的低能部分B.改善X线的能谱分布C.扩大有用照射野的范围D.增大X线的穿透能力E.减低X线的输出剂量47.宫颈癌放疗中出现严重的放射性直肠反应,首先应考虑的措施为:A.减量放疗B.暂停放疗C.消炎、止泻等对症处理D.注意调节饮食E.密切观察48.宫颈癌放疗中A、B两点代表的治疗区分别是:A.宫颈肿瘤剂量、盆壁剂量B.宫颈肿瘤剂量、闭孔淋巴结区域剂量C.宫旁三角区剂量、闭孔淋巴区盆壁剂量D.宫旁肿瘤剂量、宫旁肿瘤结节剂量E.宫颈肿瘤剂量、盆腔淋巴结剂量49.暂时性放射性脊髓炎有症状一般出现在放疗后的:A.一个月以内B.2-3个月C.3-6个月D.6个月以上E.2年以上50.快中子治疗具有高LET的:A.物理特点,Bragg峰B.生物特点C.具有物理及生物特点D.无何特点E.与低LET治疗一样51.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局部复发B.远地转移C.区域淋巴结转移D.病人不能耐受治疗E.局部复发和远地转移52.前列腺癌病灶的照射,通常选用:A.高能X线B.CO-60r线C.深部X线或电子线D.高能X线和深部X线E.CO-60r线和电子线53.哪种因素可能与肾癌的预后无关:A.分期B.病理分级C.肾静脉受侵D.肾盂受侵E.区域淋巴结受侵54.与放射敏感性无关的主要因素是:A.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B.是否乏氧细胞C.肿瘤的转移D.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E.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55.原发性肝癌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仍可考虑试行放疗:A.一般情况差,伴有黄胆、腹水B.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并伴有肝硬化C.肿瘤位于第一肝门区,压迫肝门引起黄胆腹水D.炎症型肝癌E.伴有肝外转移56.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中,MRI示:子宫深肌层受侵。

放射生物学课件

放射生物学课件

临床放射生物学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分次照射的治疗模式是以时间—剂量因子对生物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基础的,通过调整每次照射的时间间隔和照射剂量,达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并最大限度的杀灭肿瘤组织,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放射治疗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一种分次治疗的模式:•1896年1月29日芝加哥报道开始为一位乳腺癌病人进行了每天一次,共18次的治疗。

•第一例单纯采用放射治疗治愈的肿瘤病人是一位49岁的患鼻根部基底细胞癌的妇女。

治疗开始于1899年7月4日共照射了99次。

治疗30年后也没发现有残余病灶的证据,说明完全治愈了。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次照射治疗方法(每周5次,每次2Gy)已被认为是标准方法。

•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符合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差异的客观规律,起到了保护正常组织和保证一定肿瘤细胞群杀灭率的作用。

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放射损伤的修复(R epair of radiationdamage)•再群体化(R epopulation)•细胞周期的再分布(R 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乏氧细胞的再氧化(R 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一)放射损伤的修复(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1.细胞的放射损伤•任何活体组织及细胞都会有其耐受剂量,人体正常组织也不例外,当肿瘤致死剂量超过了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时,治愈肿瘤将会使正常组织出现不可接受的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的关键靶是DNA,造成DNA链的断裂(SSB和DSB)•放射损伤概括为亚致死性损伤·潜在致死性损伤和致死性损伤放射损伤的修复(R 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2.放射损伤的修复(1)亚致死损伤的修复(STD)定义:某一既定单次照射剂量分成间隔一定时间的两次所观察到的存活细胞增加的现象。

“分次照射”理论

“分次照射”理论

尽管这种方法对治疗各种不同的肿瘤 不一定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但也没有明 确的证据证明这种方法不好。 当然临床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分次治疗 方法,但仍缺少一个能为放疗提供完整 的,能说明基本原理的,并被临床所验 证的科学依据。这仍是临床放射生物学 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多分次照射时的细胞存活曲线上看到:
如果分次量小到一定程度,则亚致死损伤近于 完全恢复,所有的细胞死亡均由单击引起,则此 时的存活曲线的斜率到达一个极限值()。当 然决不会是0,因为再小的剂量照射也会造成细 胞死亡; 如果一次性给剂量,则斜率为极大值( /) 当然决不会是无穷大,因为放射性损伤至少还会 保留部分G0期细胞和乏氧细胞。
iii. 超分割治疗:
超分割治疗由于每次剂量减少,治疗次数增加,能 使晚反应组织和早反应的肿瘤组织间的反应差距拉大。 分次间间隔的增加,能通过细胞周期的再分布使肿瘤 组织增敏,但对不增殖的正常组织则无影响。 超分割治疗主要用于增殖较快的肿瘤治疗,以减少 晚反应组织的损伤。但对增殖慢的肿瘤增益不大。而 对某些敏感肿瘤如淋巴瘤,精原细胞瘤或亚临床病灶, 由于总剂量不会超过正常组织的耐受量则没有必要采 用超分割治疗。 超分割治疗的治疗方案:2次/日,230-240cGy/日, 每日两次照射的时间间隔应大于6小时。因为晚反应 组织的亚致死损伤的修复需6小时,而早反应组织在 3-4小时内即可完成亚致死损伤的修复。
亚致死损伤累积引起的细胞死亡上更明 显; ii. 早反应组织有很大的增殖能力; iii. 肿瘤再增殖反应发生时间和速率上的差 异; iv. 在分次照射之间,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在 增殖组织内引起增敏作用,对非增殖组 织无作用。
v. 在所有范围内低氧都影响肿瘤细胞放射
敏感性,但在低剂量区影响较小; vi. 常规分割治疗期间再氧合是迅速的; vii. 晚反应组织亚致死损伤的修复比早反应 组织持续时间长; viii.如果放射治疗不是每天进行,则再增殖 可以很快发生。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放射生物学》(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272060课程名称:放射生物学英文名称:Medical Radiobiology开课学期:8学时/学分:80学时/5 (其中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专业:放射医学选用教材:医学放射生物学(第二版)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顾天爵主编《生理学》,张镜如主编《医学免疫学》,龙振洲主编《医学遗传学基础》,杜传书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宋今丹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伍欣星、聂广主编《辐射剂量学》,田志恒编《实用放射放射治疗物理学》,冯宁远、谢虎臣、史荣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等主编《放射毒理学》,朱寿彭、李章主编《放射损伤和防护》,刘克良、姜德智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刘树铮主编《低水平辐射兴奋效应》刘树铮著《辐射免疫学》,刘树铮编著《辐射血液学》,刘及主编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 Hall EJ eds执笔人:金顺子、龚守良、吕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放射生物学是放射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通过医学放射生物学的学习,使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重点掌握电离辐射对动物机体,特别是人体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放射防护,放射损伤和放射治疗提供生物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起来,讲授放射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实验课教学要求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目的]1.了解医学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知识2.系统掌握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原理3.掌握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讲授内容]1.电离辐射的种类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磁辐射(2)粒子辐射2.电离和激发(1)电离作用(2)激发作用(3)水的电离和激发3.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能(1)传能线密度(2)相对生物效应4.自由基(1)自由基的概念(2)自由基与活性氧(3)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4)抗氧化防御功能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6.氧效应与氧增强比(1)氧效应(2)氧增强比(3)氧浓度对氧效应的影响(4)照射时间对氧效应的影响(5)氧效应的发生机制7.靶学说与靶分子(1)概述(2)单击模型(3)多击模型(4)单击与多靶模型(5)DNA双链断裂模型(6)靶分子8.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1)与辐射有关的因素(2)与机体有关的因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增敏及辐射防护[教学手段]课堂讲授,采用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第二章电离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目的]1.掌握DNA损伤、修复及其生物学意义2.掌握染色质的辐射生物效应3.掌握辐射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4.了解辐射所致RNA、蛋白质细胞与功能变化以及辐射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讲授内容]1.辐射甩致DNA损伤及其生物学意义(1)DNA链断裂(2)DNA交联(3)DNA损伤的生物学意义2.辐射引起的DNA功能与代谢变化(1)辐射对噬菌体、DNA感染性的灭活作用(2)辐射对DNA转化活力的影响(3)辐射对DNA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机制(4)辐射对DNA降解过程的作用3.染色质的辐射生物效应(1)染色质的辐射敏感效应(2)染色质的辐射降解(3)染色质蛋白的辐射效应4.DNA辐射损伤的修复及其遗传学控制(1)不同类型DNA损伤的修复(2)DNA的损伤修复机制(3)基因组内修复的不均一性(4)DNA修复基因5.辐射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1)辐射对膜组分的影响(2)辐射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3)辐射对膜结合酶活性的影响(4)辐射对膜受体功能的影响(5)辐射对DNA-膜复合物的作用6.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1)体细胞突变(2)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所致RNA结构与功能的变化2.蛋白质和酶的辐射生物效应3.辐射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教学手段]板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第四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目的]1.掌握电离辐射对细胞作用的特点,为学习辐射整体效应打下基础2.学习辐射细胞生物学的基本规律,指导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授课内容]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不同细胞群体的放射敏感性(2)不同时相细胞的放射敏感性(3)环境因素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2.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1)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2)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机制①G1期阻滞及基因调控②G2期阻滞及基因调控③电离辐射影响细胞周期进程的生物学意义3.电离辐射引起细胞死亡及机制(1)辐射引起细胞死亡的类型(2)细胞凋亡①细胞凋亡的概念②细胞凋亡的的特征③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④细胞凋亡的辐射效应4.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1)细胞存活的概念(2)细胞存活的体内、外测量(3)细胞存活的剂量效应曲线①指数单击曲线②多击或多靶曲线5.辐射诱导的细胞损伤及其修复(1)细胞放射损伤的分类(2)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3)影响细胞放射损伤及修复的因素[授课时数] 6学时[自学内容]1.辐射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本章第六节)2.诱导的细胞突变及恶性转化(本章第七节)[教学手段]部分多媒体教学第五章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的作用[目的]学习电离辐射对调节系统作用的基本规律,解释辐射效应整体调节机制。

第11章3放射治疗中的时间、剂量和分次ok

第11章3放射治疗中的时间、剂量和分次ok

等效剂量比值 等效剂量依赖于/
d
N 'd Nd
'



d
'

2019/10/11
第11章 放射治疗中的时间、剂量和分次
18
11.3 分次照射不同效应的实验资料
和放射生物学解说
等效剂量依赖于/
d
N 'd Nd
'



d
'

比值越大,等效剂量下降越快,照射效果越好
d为分次剂量,D为总剂量,N为分次,E 为生物效应
D1 N1 d1
D2 N2 d2
2019/10/11
第11章 放射治疗中的时间、剂量和分次
27
11.6.1 各种组织/值的测定方法 S e( D D2 )
E

N1 (
d1


d12 )

N2
(
d2


d
2 2
6
11.1 标准分次照射及其在实践中的 变迁
生物效应依赖于剂量分布和时间以及分次的关系。 不同组织对相同剂量的照射反应也不一样。
对一个组织生物效应的修饰:当两个组织受同样的照 射时,分次情况和总疗程时间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 效应。
需要考虑的因素:组织、分次、总疗程。
选择不同的分次和总疗程时间有肯恩减少照射对正常 组织影响的后果
2019/10/11
第11章 放射治疗中的时间、剂量和分次
25
11.6.1 各种组织/值的测定方法
1 直接法
将原始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最大似然方法,进行 统计学处理。
2 间接法

放射治疗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放射治疗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放射治疗技术复习题及答案放射治疗技术是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它利用放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以下是放射治疗技术的复习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1. 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A. 利用药物直接杀死肿瘤细胞B. 利用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C. 利用手术切除肿瘤D. 利用高温热疗杀死肿瘤细胞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治疗的适应症?A. 早期肺癌B. 早期乳腺癌C. 脑肿瘤D. 急性阑尾炎答案:D3. 放射治疗中常用的放射源有哪些?A. X射线B. 伽马射线C. 质子束D. 所有以上答案:D4.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通常包括哪些?A. 皮肤红肿B. 疲劳C. 恶心和呕吐D. 所有以上答案:D5. 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以下哪项是不需要考虑的?A. 肿瘤的大小和位置B. 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C. 放射剂量和分割方式D. 患者的饮食习惯答案:D二、填空题6. 放射治疗中,______是指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答案:放射敏感性7.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是______。

答案:格雷(Gy)8. 放射治疗中,______是指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答案:放射毒性9. 放射治疗的设备包括______、直线加速器等。

答案:钴60治疗机10. 放射治疗的计划设计需要考虑______、剂量限制和治疗技术。

答案:肿瘤靶区三、简答题11. 简述放射治疗的一般流程。

答案:放射治疗的一般流程包括:患者评估、模拟定位、治疗计划设计、治疗实施、治疗监测和随访。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适合放射治疗。

然后,通过模拟定位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接下来,设计治疗计划,包括放射剂量、分割方式等。

治疗实施时,患者按照计划接受放射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长期副作用。

12. 放射治疗中如何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答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精确定位肿瘤,使用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如强度调制放射治疗(IMRT)或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以提高剂量分布的精确度;合理设计治疗计划,优化剂量分布,使肿瘤接受足够的剂量,同时尽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使用适当的剂量分割方式,以降低正常组织的放射毒性。

放疗科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放疗科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放疗科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A1/A2](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819道题)1、在什么时期,60钴远距离治疗机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深部肿瘤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20年代E、20世纪30年代正确答案:B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制造第一台60钴远距离治疗机,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深部肿瘤。

2、关于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描述错误的是A、治疗靶区包括肿瘤原发灶B、治疗靶区包括肿瘤相关的淋巴引流区C、要求照射剂量高D、需要保护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E、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正确答案:E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根治肿瘤,通常包括原发灶和相关的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比较高。

姑息性放射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3、从剂量学的角度来看,均匀模体与实际患者间的区别是A、均匀模体无生命而实际患者是有生命的B、均匀模体无运动而实际患者时刻处于运动当中C、均匀模体的密度与实际患者不同D、均匀模体的形状与实际患者不同E、均匀模体的形状、大小及内部密度分布与实际患者不同正确答案:E人体主要由肌肉、脂肪、骨(海绵状骨和实质性骨)、气腔(如气管、喉、上颌窦腔等)以及肺组织等组成,而均匀模体只模拟人体的肌肉软组织。

4、克隆源性细胞在特定的生长环境内有能力形成细胞集落数是A、30个B、40个C、50个D、60个E、70个正确答案:C在特定的生长环境内有能力形成含有超过50个细胞集落的细胞,称为克隆源性细胞。

50个细胞表示已繁殖5~6代。

5、肿瘤经照射后一段时间,细胞的乏氧水平可低于照射前,是由于发生了A、放射损伤修复B、细胞周期再分布C、乏氧细胞再氧合D、再群体化E、以上均不对正确答案:C6、放射敏感性与可治愈性的关系A、等于可治愈性B、不等于治愈性,但两者有关系C、与可治愈性无关D、与可治愈性关系不大E、以上说法均不对正确答案:B放射敏感性是指放射效应。

放射治愈性是指某一肿瘤能否被彻底治愈。

肿瘤放射学精品课程

肿瘤放射学精品课程

形成性练习一、A 型题1. 超分割放射治疗可使:A .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的效应差别进一步分开B .早反应减轻C .晚反应增加D .总照射剂量减少E .总治疗时间延长2. 与放射敏感性无关的主要因素是:A .肿瘤细胞的固有敏感性B .是否乏氧细胞C .肿瘤的转移D .乏氧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E .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3. 放疗敏感性说法正确的是:A .放疗敏感性仅受组织来源的影响B .放疗敏感性仅与贫血关系重要C .感染导致放疗中断,影响敏感性极为重要D .“慧星”技术分析是准确的检测方法E .多种因素影响放疗敏感性4.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的关系是:A .两者没有一定的相关性B .放射敏感性高,放射治愈性就高C .放射敏感性高,放射治愈性就低D .放射抗拒,放射治愈性高E .放射敏感性中等,放射治愈性低5. 细胞存活曲线的 Do 值表示:A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B .细胞的亚致死损伤修复能力C .在 2Gy 照射时细胞的存活分数D .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数(靶数)E .细胞存活曲线的肩区宽度6. 在细胞存活曲线上,哪个参数代表细胞内固有的相关放射敏感性参数(敏感区域数):A . N 值B . DsC . DqD . D-2E . Do7. 以分裂延迟为标准,细胞周期中最敏感的是:A . G1 后期B . S 期C . M 期D . G2 期E . G0 期8. 放射后晚反应正常组织有:A .再增殖能力而无再修复能力B .再修复能力而无再增殖能力C .再修复和再增殖能力D .再增殖能力强而再修复能力弱E .再修复能力强而再增殖能力弱9. 不改变原计划的总剂量,每天照射≥2 次,每次照射 2.0Gy ,属哪种分割照射法:A .超分割B .加速分割C .加速超分割D .常规分割E .大分割10. 常规分割照射时,脊髓的耐受量是:A . 3500cGyB . 4000 cGyC . 4500 cGyD . 5000 cGyE . 5500 cGy11. 常规分割照射时,全角膜的耐受量是:A . 3000 cGyB . 4000 cGyC . 5000 cGyD . 6000 cGyE . 7000 cGy12. 采用分割照射法的目的中错误的是:A .保护早反应正常组织的再增殖能力B .保护晚反应正常组织的再增殖能力C .保护正常组织的非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D .增加肿瘤细胞的再氧合机会E .增加肿瘤细胞群的再分布机会13. 在放射治疗中,治疗增益比反映的是A .某种治疗技术优劣B .某种治疗体积比C .治疗剂量D .肿瘤分期E .正常器官受照剂量14 .全肝照射的 TD 5/5 剂量为:A 、 4000cGyB 、 3500cGyC 、 2500cGyD 、 2000cGyE 、 1500cGy15 .决定肿瘤生长率的主要因素为:A 、细胞周期的长短B 、生长比例C 、细胞丢失率D 、免疫因素E 、细胞的群集程度16 . 400cm 2 小肠照射的 TD 5/5 剂量为:A 、 4000cGyB 、 4500cGyC 、 5000cGyD 、 5500cGyE 、 6000cGy17 .肿瘤在自然发展中,从初始的肿瘤细胞生长到临床能发现的肿瘤时,需倍增:A 、 60 次左右B 、 50 次左右C 、 40 次左右D 、 30 次左右E 、 20 次左右18 .哺乳动物细胞的氧增强比为:A 、 1B 、 2C 、 3D 、 4E 、 519 .亚致死损伤修复时间为:A 、 1-2 小时B 、 2-3 小时C 、 3-4 小时D 、 4-8 小时E 、 8-10 小时二、 X 型题1 .对一些消退慢的肿瘤,治疗刚结束时,对其控制情况很难下判断,因这可能是下列情况之一:A 、为残留的基质块B 、残留肿瘤C 、肿瘤细胞已死亡,但丢失慢D 、炎性肿块E 、纤维疤痕2 .哺乳动物细胞的放射损伤通常可分为:A 、可逆性损伤B 、亚致死损伤C 、不可逆损伤D 、潜在致死损伤E 、致死损伤3 .分次照射后肿瘤组织反应有:A 、亚致死损伤的修复B 、再增殖C 、周期时相的再分布D 、肿瘤乏氧组织的再氧合E 、间质组织的增殖4 .放疗的早反应组织有:A 、表皮B 、造血系统C 、小肠D 、肺E 、肾三、名词解释1 .亚临床病灶2 .微小癌巢 3. 临床病灶 4. 亚致死损伤( SLD ) 5. 氧增强比6. 相对生物效应( RBE )四、问答题1 、陈述放射治疗的最佳剂量以及临床不同时间剂量因子照射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oxygenation
1.
2.
3. 4.
5.
动物实验充分证明了乏氧细胞的再氧合有如下机制: 肿瘤细胞群总量减少,而血管没有损失,这样血管 密度相对增加 对放射敏感的富氧细胞选择性的被杀伤,使原先乏 氧细胞到血管的最近距离缩短 细胞死亡使总氧耗下降 血管的分流导致血流循环的变异 肿瘤细胞迁移活动
Repopulation
肿瘤的再群体化
正常组织的增殖
肿瘤的再群体化
临床上肿瘤在有效治疗后消退,往往会使人
们相信肿瘤内已不复存在活力较强的克隆源 性细胞,实验结果大大出乎预料,在肿瘤体 积不断消退的同时,残存的10%存活克隆源 性细胞已在快速再生长。 临床进行分割照射时,每次照射量不可能达 到破坏全部肿瘤细胞的目的,肿瘤细胞的再 生或再群体化(regeneration or repopulation)是不可避免的。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早反应与晚反应组织之间分次照射反应差别的临床意 义如下: ①分次剂量较大时,对晚反应组织相对较为有害。 如果临床上两种不同治疗方案达到相同的急性反应, 每次分割剂量较大时,晚反应组织损伤较严重。 ②除了慢性增殖的肿瘤外,用小剂量分割照射较有 利于治疗。随着每次分次量的继续下降,对晚反应 正常组织比早反应组织产生更大的保护。超分割时 晚反应组织的耐受量比常规照射大,这样就增加了 肿瘤组织和晚反应组织之间的治疗差异。
可以看出,晚反应组织曲线弯曲程度较大,
在A点剂量(分次量小),射线对晚反应组织的 效应比早反应组织小。 当一次照射剂量较大时(B点),晚反应组织损 伤比早反应组织严重。 因此说随着分次照射剂量的增加,晚反应组 织靶细胞存活率下降更剧烈。反之,随着分 次量减少,晚反应组织将得到很大的保护。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1896年1月29日芝加哥报道开始为一位乳腺
癌病人进行了每天一次,共18次的治疗。 第一例单纯采用放射治疗治愈的肿瘤病人是 一位49岁的患鼻根部基底细胞癌的妇女。治 疗开始于1899年7月4日共照射了99次。治疗 30年后也没发现有残余病灶的证据,说明完 全治愈了。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Re-oxygenation
肿瘤细胞增殖到一定体积时,其乏氧细胞的比例 保持恒定,一般可有2%的干细胞是处于乏氧状态。 接受放射治疗后,肿瘤组织中的乏氧细胞比例明 显提高,经24小时的恢复,细胞由乏氧状态向氧 合状态发展。 分次照射中,由于肿瘤体积缩小,血液供应改善, 使乏氧细胞变得接近血管,同时失去无限增殖能 力的细胞氧耗量降低,出现肿瘤细胞的再氧合对 提高放射治疗增敏比有益。

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加速治疗:缩短总的治疗时间,剂量不增加或减少。 其目的是克服放射治疗中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问 题。如:150~200cGy/次,2次/日,5日/周 加速治疗主要适用于肿瘤生长迅速、再增殖潜力很 大的那些患者,而一些具有高度增殖活性和高度细 胞丢失的肿瘤最有可能呈现早期和迅速的再增殖反 应。 原则上在正常组织早期反应可接受的情况下,治疗 所有肿瘤都应以短的疗程进行,总剂量不应减少。
另一种影响分次照射反应中的生物现象是潜在
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 PLD的修复主要发生在非增殖细胞中,表现为 低LET射线照射后经过一定条件和时间,细胞 存活率增高。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PLD修复和临床放射效应有一定的关系,如黑
色素瘤,骨肉瘤等放射不敏感肿瘤的PLD修复 比乳腺癌的要强。 分裂快的细胞没有PLD修复,高LET射线照射 PLD修复也不明显,但G1期比率高的细胞 PLD修复较明显。
肿瘤的再群体化
有时常规分割放疗对肿瘤体积缩小不明显甚至继 续出现一过性增大,从而提示:肿瘤内存在克隆 源性细胞的再群体化以及“死亡”瘤细胞仍可分 裂几代后死亡,机体清除死亡细胞也需一定时间 但是临床上不能简单的根据临床肿瘤大小的变化 来估计克隆源性瘤细胞的增殖活动,而且肿瘤细 胞的再群体化往往在疗程开始后的2~3周出现,使 我们不能随意降低每次放疗剂量和延长疗程时间。

主要内容
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4R) 分次照射类型(常规、非常规) 分次照射计划的调整及临床应用
Thank you!
分次照射中的生物因素(称4R)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 再群体化 (Repopulation) 细胞周期的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 乏氧细胞的再氧合 (Re-oxygenation of hypoxia cell)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③为了获得最大的增强比,必须使晚反应组织完
成SLD修复。因此超分割分次间隔应在6h以上。 ④中子照射时,在低剂量区有较高的相对生物效 能。临床上用中子放疗时,晚期生物效应较高并 不反映中子对晚反应组织的特殊效应,而是缺少 分次x射线照射时产生的保护作用。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在临床放射治疗中,为了达到肿瘤控制,需
要给予一定的照射剂量,而正常组织的耐受 性常是限制照射剂量的原因。 利用一些物理因素,扩大射线对正常组织和 肿瘤组织作用的差距,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是放射治疗肿瘤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分次照 射就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
础建立起来的分次照射治疗方法(每周5次, 每次2Gy)已被认为是标准方法。 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 符合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射 线反应差异的客观规律,起到了保护正常组 织和保证一定肿瘤细胞群杀灭率的作用。
放射治疗中的分次照射

肿瘤的再群体化

1.
2.
3.
4.
5.
考虑到肿瘤的放疗再增殖特点,一个好的根治性放疗 方案应该是: 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 出现严重的急性放疗反应时,中断治疗的时间也应尽 量短 一般情况下不要采用单纯的分段治疗 非医疗原因的间断治疗,需通过提高剂量以达到既定 生物效应 快增长的肿瘤应采取加速治疗,以抑制再增殖,更好 地控制肿瘤。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00cGy/次,1次/日, 5日/周。 是数十年来的经验方案,是最基本和最常 用的放射治疗方法。

非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超分割放射治疗:减少每次分割剂量,增加每天 放射治疗次数,总疗程不变,总剂量增加。如: 110~120cGy/次,2次/日,5日/周。 主要用于增殖较快的肿瘤治疗,以减少晚反应组 织的损伤。 每日两次照射的间隔时间应尽可能长,不应少于 4h,最好超过6h。因为晚反应组织SLD修复需6h, 而早反应组织在3~4h内即可完成SLD修复。
分次照射计划的调整及临床应用
每周5次、每次2Gy的常规分割治疗方法,虽
然应用多年,但对每个具体肿瘤病人并不一 定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因此需要我们调整分次治疗计划,以适合各 种不同临床情况肿瘤病人的治疗。
分次照射计划的调整及临床应用
能够影响剂量分次的生物因素归纳如下: ①增殖慢的晚反应组织比早反应组织在由SLD 累积引起的细胞死亡上更明显。 ②早反应组织有很大的再增殖能力。 ③肿瘤再增殖反应发生的时间和速率变化很大。 ④在分次照射之间,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在增殖 组织引起增敏作用,而对非增殖组织无作用。
这种作用的产生主要通过多次分次照射,达到一个 由许多生物及物理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应累积 的结果。 由于肿瘤临床情况的复杂性,治疗肿瘤的最佳方法 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目前临床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分次照射方法,为分次 照射提供一个完整的能说明基本原理的科学依据仍 然是肿瘤放射生物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分次照射计划的调整及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在放疗治疗中分次的基本原则是:
需要使用的照射总剂量,应尽可能在短的总 时间内给予,每次使用最小的实用剂量。
加速超分割治疗
使用比常规分割治疗小的分次剂量和短的疗程完成 治疗,其目的是兼得超分割和加速治疗两法优点。 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正常组织的急性反应较重,治 疗中间有短期休息。 例如,治疗头颈部肿瘤时,可每次1.6Gy、每日两 次照射,共10~12d,然后短期休息以利于粘膜再生。 第二疗程剂量达38~40Gy,总剂量70Gy在35d内可 完成,疗程中粘膜反应可以耐受。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影响分次照射反应中最常见的生物现象是亚
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 晚反应组织比早反应组织修复能力大,这可 以解释为早反应组织中存活细胞分裂周期进 程短、损伤固定的结果。 当分次照射时,与早反应组织相比,晚反应 组织可以得到较多的保护。
放射损伤的修复 (Repair)
分次照射计划的调整及临床应用
⑤在所有剂量范围内低氧都影响肿瘤细胞的放射
反应,但在低剂量区较小。 ⑥常规分割治疗期间细胞再氧合是迅速的。 ⑦晚反应组织SLD修复比早反应组织持续时间长。 ⑧如果放射治疗不是每天进行,再增殖可以很快 发生。
分次照射计划的调整及临床应用
调整分次类型有4种方法,分次剂量可以增加或减少, 整个疗程延长或缩短。对不同类型的变化: 增加每次剂量 增加疗程 超分割治疗 加速治疗 加速超分割治疗 分段治疗
正常组织的增殖
人体正常组织受一种自动控制稳定系统的调节,因 此到一定程度细胞增殖就会停止。 机体主要有两种主要生长调控机制,一种直接作用 于细胞群,是由子代细胞产生的对细胞增殖的反馈 作用;第二种是作用于细胞周围环境,如维生素、 抗原抗体反应、激素等可以同时对几种细胞群起作 用。 当某一群体因放射线等作用,细胞丢失大于增殖时, 该机制将自动启动,促进正常组织细胞加速增殖, 以迅速补充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