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一)_中基(十四)病机(二)_2011年版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

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

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基本病机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基本病机
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 以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 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形成阴偏胜的原因:
感受阴寒邪气,或是过食生冷之物,或是阴寒性病理产物 积聚,寒阻阳气,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
“阴胜则寒” ——形寒肢冷,水肿,身体踡缩
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 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 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 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 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畏寒喜暖,四肢不 温,血液凝滞,水液停蓄,精神不振,喜静踡卧
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三脏较为多见,尤其是肾。所以肾 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虚则寒——以阳虚为主的虚寒 阴胜则寒——以阴胜为主的实寒
2.阴偏衰
• 阴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精、血、津液等物质亏 损,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 病理状态。
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实邪内生 或复感邪气者,可致“虚实夹杂”性病变。
•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
实热伤津,出现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
• 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痰饮、水湿、瘀血、 宿食等实邪停留,或复感邪气。
脾阳虚衰,水湿内生,而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水肿
虚实夹杂性病变,由于病邪所在的部位、层次不同, 正气亏损的程度各异,可以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 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中药药理研究、针灸治疗
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病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病机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个体化治疗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 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通 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病机变化。
未来病机研究需要关注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详细描述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 冒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病 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时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 和辛凉解表的方法。同病异治原则要求医生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
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人制宜原则
要点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扶正是指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有助于祛除邪气。祛邪是指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 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扶正祛邪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扶正药和祛邪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药物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病异治原则
总结词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 区、患者机体状况的不同,或病情发展阶段 不同,或病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病机在中医中的地位
核心地位
病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
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促进 中医现代化发展。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而病机则是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课件
•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 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 发病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 酒、葱、蒜等可通过酒精或挥发刺激物质直 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使原 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病情迁延。
医学课件
30
• 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 失当,而致复发者。
• 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 如癔病、癫狂、梅核气。
• 环境变化而复发——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导 致旧病复发,如肺胀(肺气肿)、荨麻疹 等

宋、金元时期病机的丰富:
宋·钱乙在《小 儿药证直诀》 中详细论述小 儿疾病病机特 点为:“易虚 易实”,“易 寒易热”及小 儿五脏病机。
刘完素,补充了燥气为病的病机特点,并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
热甚”的著名论点,论述了火热机。
李东垣提出“阴火”的病机概 念
朱丹溪倡“相火论” 提出: “阴虚火旺”的病机。 “六郁”病机。 即气、血、湿、火、痰、食六郁学 说
•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 是指临床症状的轻重交替,如哮喘。
医学课件
28
复发的诱因
• 复感新邪——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 机理是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 病机,从而干扰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 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 可致脾胃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 病复发,饮酒和过食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 证复发 (发物)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 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机学说

1、气不足
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 下降的病理状态。
气的化生不足
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 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太多
如:过于劳倦、外感热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
精神萎顿、倦怠、神疲乏力、动辄气喘、四肢无 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 病理状态。
发病的基本原理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的途径 发病的形式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气候变化 (二)地域特点 (三)生活、工作条件 (四)体质特点
复发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胆结石
基本类型
食复
重感致复
药复
劳复
自复 其他因素致复
复发
病后用药不当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 或房室而致复发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复发的因素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胜衰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津停气阻、气随津脱、 津血两伤、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四、“内生五邪”病机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 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火)五种外 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因此,又称作: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内热)”)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因素
•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 •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
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
阴偏衰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 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肾阴为诸阴之本)
表现: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消瘦、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阴阳互损
• 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 对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 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 • 由于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
相关概念
• 发病的原因
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一、发病机理
• 正邪与发病 •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正邪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是疾病发生的
徐发
• 概念——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黏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
癖,日久可成虚劳
Hale Waihona Puke 发•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病因病机、诊断 与治疗原则。
病因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外因 包括环境、气候等。
1 内因
2 外因
体质和情志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不同体 质和情志的人对同一病因的反应会有所 不同。
病机的分类与特点
阴阳失调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 概念,疾病常与阴阳失调 相关。
气血不足
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 要物质,不足会导致各种 疾病。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器官 系统的描述,功能失调是 疾病的根本原因。
病机的病理过程
1
Hale Waihona Puke 发病外界病因入侵,导致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失调。
2
病程
病机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病情逐渐加重或缓解。
外因与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风、寒、湿 等。不同地域、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病因 也有所区别。
病机的定义和作用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和机理。了解病机有助于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决 策。
发生
病机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发展
病机描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转归
病机预测了疾病的转归和病情的变化。
病机与治疗方法的关系
1 病机指导
2 治疗调理
病机可以指导中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草药、针灸、按摩等。
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病机,改善病情,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
康复
治疗过程中病机逐渐调整,疾病得到缓解和康复。
病机对中医诊断的意义
病机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病机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和预后。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机    PPT课件
第八章 病机
【目的要求】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 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阴阳偏胜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 亢盛状态。 阴胜则寒(实寒) 阴胜则阳病 表现 转归 阳胜则热(实热) 阳胜则阴病 “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阳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 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 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 甚)的实热病证。 多因感受温热阳邪 形成 感阴邪从阳化热 原因 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虚实错杂
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 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瘀 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 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 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
主要内容: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 常 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 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 等 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 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 :
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E:正虚邪恋
答案:A
2、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结
答案:B
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答案:C
4、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E: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
答案:B
5、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
B:气陷
C:气脱
D:气闭
E:气结
答案:C
6、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E:误用辛燥之剂伤津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