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合集下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奇经八脉考 著作 脉学 附方 万历 百药煎 脉诀 艺文志[方案]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奇经八脉考 著作 脉学 附方 万历 百药煎 脉诀 艺文志[方案]

李时珍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著作脉学附方万历百药煎脉诀艺文志[方案]经络系统的组成2006-2-26 0:0 【大中小】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见表经络循行完整路线: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3.手三阴经络走向,手三阳经络走向,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4.手三阳经络走向,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5.足三阴经络走向,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6.足三阳经络走向,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24小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23:00-经络胆经~身体准备休息~继续恢复细胞工作。

24:00-是身体生理的最低潮~胆经流向肝脏的阶段。

01:00-经络走到肝经~不易熬夜~对疼痛较敏感~舌中厚黄。

02:00-除肝脏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缓慢~是肝经走到肺经阶段。

中药与人体经络地关系属性 最新

中药与人体经络地关系属性 最新

中药与人体经络地关系属性转贴=============================发布时间:2009-05-11 16:57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地基础上,后世医家又发展为按脏腑、经络理论来分析药物性能,认为某药对于某一经或某几经有特殊作用,称作药物归经。

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说:“泽泻之功长于行水……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

”此后,金、元各家发扬这一理论。

张元素(洁古)著《珍珠囊》一书,其中论药物性能即按脏腑经络分类,编成《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在《本草纲目》中加以转载。

这里就十二经用药和奇经八脉用药内容作简要引述。

十二经用药王好古《汤液本草》载有李东垣关于各经用药地“响导图”这可看成是药物归经地简表。

录之如下:(1)手太阴肺经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檀香、山药、粳米、白茯苓、五味子、天门冬、阿胶、麦门冬、桑白皮、杏仁、葱白、麻黄、丁香、益智、白豆蔻、知母、缩砂(檀香、豆蔻为使)栀子、黄芩、石膏。

【附记】升麻、芍药、木瓜、藿香(按:附记下药名,原列在表格下,与以上药物有地重出,有属增添,区分意义不详。

附记中地药名又有自相重复,现略去)。

(2)足太阴脾经代赭石、赤茯苓、麻仁、甘草、半夏、益智、黄芪、苍术、白术、胶饴、草豆蔻、茱萸、缩砂(人参、益智为使)防风、当归。

【附记】白芍药(酒浸)延胡索、缩砂。

(3)手阳明大肠经升麻、白芷、麻仁、秦艽、薤白、白石脂、缩砂(白石脂为使),肉豆蔻、石膏。

【附记】麻黄、大黄、连翘、升麻、白芷、葛根。

(4)足阳明胃经半夏、苍术、升麻、白芷、葱白、知母、白术、神曲、葛根、乌药、丁香、草豆蔻、缩砂、防风、石膏。

【附记】石膏、白术、檀香(佐以他药)、白芷、升麻。

,(5)手少阳三焦经川芎、柴胡、青皮、白术、熟地黄、黄芪、地骨皮、石膏、细辛、附子。

(6)足少阳胆经半夏、龙胆草、柴胡。

【附记】连翘、柴胡。

下:青皮。

(7)手厥阴心包经沙参、白术、柴胡、熟地黄、牡丹皮、败酱。

【#】中药八卦对应

【#】中药八卦对应

——中药八卦对应——内卦为性气(本性、性命、本质),外卦为质体(时空、外表、身体、表面);内卦为内涵,外卦为形式。

药物为“形而下者”——器质之物,“方以类聚”对应后天卦位。

先天卦数,后天卦位。

如下图:⊙药物应象配伍 ●其中,乾9坤1为老阳老阴:1、6同水(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水的后天作用是壮阳),坤1为艮6的物质基础,所以艮弱皆需要配合以补坤——兑4老阳所生 离3少阳所生 震8少阳所生 坤1老阴所生 艮6 老阴所生坎7 少阴所生巽2 少阴所生乾9老阳所生 洛书数理 巽2辰巳震8东卯艮6丑寅 坎7北子 乾9 戌亥 兑4西酉坤1 未申 离3南午 后天卦健脾;兑4为艮6的外卫空间(艮为山,兑为水为云雾),艮6如炉火兑4如炉膛,炉膛不空火力不旺,炉膛不保温则火力衰弱。

4、9同金,9乾为4兑的阳气补给库,艮6为4兑的内在能量基础。

所以兑4弱则需要配合以壮乾9——补气,或壮阳6。

3、8同木,3、8互为助力:一方面8“母”木生3“子”火;另一方面子养其母——冬天地阳气旺而外部时空之离火衰弱,故震8胆经龙雷之火亦不得申(出),必需艮6内火和离3外火皆旺(内部能量源充沛,外部时空冰释而物质活畅),胆经方以得申,肝木才能生旺。

巽2为震8的物质基础,坎7为离3的物质基础。

2、7同火(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火的后天作用是滋阴),震8是巽2的合十能量基础,坎7是巽2的物质之源。

药物组合除了太极阴阳合十数的阴阳之合之外,还有子午--卯酉周天的“天势”之合、相同属性生成数的“地利”之合、干支三合局的“人和”之合。

一、天势之合:子午周天——先天之火元气升降为太极开阖所生之天势,主天干五行循环,后天卦象之;卯酉周天——后天之火的十二地支气血盛衰循环,先天卦象之。

先天、后天能量的组合,见“子午、卯酉周天对应图”。

1、地支脾胃(7Am—11Am坤1)旺于天干之东南方木、火之间,故脾胃的功能与肝木、心火都有关系:木气不化则“土结”食积,心火不温则胃寒。

爱爱医资源-周易卦与方剂名

爱爱医资源-周易卦与方剂名

周易卦与方剂名(2008-04-09 08:51:18)转载标签:健康1.三才封髓丹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方,组成为天门冬、熟地黄,人参,黄柏,砂仁,甘草,苁蓉等。

“三才”,即“三材”,在《周易》中是指天、地、人。

“三才之道”,在《周易》中专指天道、地道、人道。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三才封髓丹以《周易》三才理论为指导,以天冬补肺生水,人参补脾益气,熟地补肾滋阴。

“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医方集解》)。

另有方名三才汤者,虽方药组成与三才封髓丹不同,但其义与此相类。

删补名医方论—封髓丹(2008-04-07 16:37:31)转载标签:健康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

【组成】黄蘗砂仁甘草以上蜜为丸每服三钱。

【集注】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盖肾为坚藏,多虚少实,因肝本为子,偏喜疏泄母气,厥阴之火一动,精即随之外溢,况肝而藏魂,神魂不摄,宜其夜卧鬼交,精泄之证作矣,封髓丹为固精之要,方用黄蘗为君,以其味性苦寒,又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肃,则龙火不致于奋扬,水火交摄,精有不安其位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缓急泻诸火与肝火之内扰,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缩砂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内五藏六府之精而归于肾,肾家之气内,肾中之髓自藏矣,此有取于封髓之意也。

汪昂曰:此方加天冬地黄人参,名三才封髓丹,用天冬补肺以生水,地黄补肾以益精,用人参补脾,从饮食中化生水精也,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下中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

喻昌曰:加黄柏以入肾滋阴,砂仁以入脾行滞,甘草以少变天冬黄蘗之苦,俾合人参建立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我的三部六经体系是建立在&8220;天道阴阳&8221;五运六气、&8220;藏气法时&8221;及八卦理论基础上的;我们认为,&8220;藏气法时&8221;理论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才是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一、周易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乾卦是纯阳卦、坤卦是纯阴卦,乾坤合成一太极,乾为阳极,坤为阴极;二、内经运气学指出:&8220;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8221;六经为标,六气为本;其中&8220;少阳之上,相火主之&8221;,标本皆阳,是为纯阳,当配乾卦;而&8220;太阴之上,湿气主之&8221;,标本皆阴,是为纯阴,当配坤卦;因为乾坤合为太极,所以少阳和太阴就组成人身之太极;三、内经&8220;藏气法时&8221;观点认为,厥阴风肝主春,太阳火心主夏内经曰心为阳中之太阳主夏;柯韵伯说心主太阳;,阳明燥肺主秋,少阴寒肾主冬,太阴湿脾主长夏,少阳相火主暑热;所以由少阳和太阴组成的太极配应长夏暑天,厥阴肝风和太阳心火配应春夏为太极阳仪,阳明肺燥和少阴肾寒配应秋冬为太极阴仪;四伤寒论内证,从六经欲解图可以看出阳仪和阴仪的情况,从丑到未欲解时按次序排列着厥阴、少阳、太阳阳仪三经,从申到寅欲解时按次序排列着阳明、太阴、少阴阴仪三经;张仲景六经欲解时是从一日十二时辰说的,若从一年来说,就是从大寒、立春到大暑、立秋上半年为阳仪三经欲解时,从大暑、立秋到大寒、立春下半年为阴仪三经欲解时,大家看看我们这个中医三部六经体系有没有道理,符合不符合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以上是阴阳两类的纵向排列,若从横向排列则为:上焦太阳、阳明中焦少阳、太阴下焦少阴、厥阴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二集&183;卷二&183;太阳上篇就说:上焦外通太阳、阳明,中焦外通少阳、太阴,下焦外通少阴、厥阴;杨上善在注解周秦医经遗文&8220;时禁&8221;时说:绝人长命又有三:不知三部九候,所以绝人长命,一也;不知以身命合四时五行,绝人长命,二也;愚医不知年加之禁,反妄攻正气,故绝人长命,三也;杨上善所谈夭折人命的三个原因,就有二个是我建立&8220;中医太极三部六经&8221;医学的因素,即&8220;合四时五行&8221;的&8220;藏气法时&8221;观和&8220;不知年加&8221;的五运六气学说;太阳少阳合病和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阳明并病;阳明太阴病和阳明少阴病承气汤证;我的&8220;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8221;就由此诞生了;如素问&183;藏气法时论说&8220;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8221;,其中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春夏主阳,所以肝心也主阳;秋冬主阴,所以肺肾也主阴;长夏处阴阳之交的转化阶段;其与三阴三阳的关系是:春风应厥阴肝,夏火应太阳心心为太阳,长夏湿应太阴脾雨水最多时,秋燥应阳明肺,冬寒应少阴肾肾为少阴,雨水最少时;我们可以用四时五藏阴阳示意图表示于下:请注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8220;藏气法时&8221;的&8220;时&8221;所用的三阴三阳是指&8220;天时&8221;——天道日月的运行所产生的阴阳变化之时,故系辞传说&8220;阴阳之义配日月&8221;,灵枢说&8220;阴阳系日月&8221;,灵枢&183;阴阳系日月说: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素问&183;八正神明论说: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8230;&8230;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素问&183;五运行大论也说&8220;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8230;&8230;不合阴阳&8221;,其原因是&8220;此天地之阴阳也&8230;&8230;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8221;;强调的是&8220;观象&8221;;所谓的&8220;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8221;,是指地平五方上的四时五行,即东方甲乙寅卯属木、南方丙丁巳午属火、西方庚辛申酉属金、北方壬癸亥子属水、中央戊己丑未辰戌属土之谓,我们称它为主气吧;这里说的是天道阴阳的五行,即甲己、丑未属土,乙庚、卯酉属金,丙辛、辰戌属水,戊癸、子午、寅申属火,我们称它为客气;这两种五行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得混淆;地道法天道,当以天道为本;天道是高层次的,地道是低层次的,不会天道五行,只会地平五行,只能做一个下工、庸工,做不成上工;若以生辰八字论,五运六气天道观重&8220;年柱、月柱&8221;,五方地道观重&8220;日柱、时柱&8221;;其三部六经的分法是:表部阳——厥阴肝系统和太阳心系统——春夏系统——风寒伤阳横向表里分里部阴——阳明肺系统和少阴肾系统——秋冬系统——风热伤阴表里阴阳合部——太阴脾系统和少阳三焦系统——暑夏时段——湿热伤中上焦部——太阳心系统和阳明肺系统——燥热在上纵向上下分中焦部——太阴脾系统和少阳三焦系统——湿火在中下焦部——厥阴肝系统和少阴肾系统——风寒在下少阳三焦相火和太阴脾土组成了人身之太极,此太极在脐腹黄庭处;其三阴三阳的顺序是:厥阴风&8594;太阳热君火&8594;少阳相火心君之使,君火之用,故置君火之后&8594;太阴湿&8594;阳明燥&8594;少阴寒;春夏为阳,故将厥阴、太阳、少阳划为表部为阳仪;秋冬为阴,故将太阴、阳明、少阴划为里部为阴仪;有人说把厥阴、少阳、太阳划为表部,阳明、太阴、少阴划为里部,认为伤寒走的传变途径是太阳&8594;厥阴&8594;少阳,温病走的传变途径是阳明&8594;少阴&8594;太阴,总觉得怪怪的,其实是因为他对运气学说及藏气法时的天人合一学说了解的太少了;阳在表,阴在里,人们不会有疑问吧;由此推之,春夏肝心在表应不是问题,太阳心为阳中表之表,厥阴肝为阳中表之里;秋冬肺肾在里也应不是问题,阳明肺为阴中里之表,少阴肾为阴中里之里;少阳三焦相火和太阴脾湿则主于暑夏;这应是一般的常识,为什么还会有疑问呢又肝为将军之官,当以卫外为己任,自当在表;且肝味酸,能防范病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及侵袭,这有什么不对吗然而却有人觉得好笑,我劝这些人还是多学习学习内经吧;。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20)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20)

《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20) 作者:东方佛易道试论《易经》河图洛书及八卦与人体经络对应关系(易经每日中庸行系列)感悟河图洛书是银河系星系图!具体小星系与人体经络及器官有对应影响!伏羲先天八卦图是人体之外大周天宇宙场!人体十二经脉包含于后天八卦图中!先后天八卦与人体十二经脉的影响及对应关系:后天坎卦对应足少阳胆经!先天震卦场影响足厥阴肝经!先天震卦场影响手太阴肺经!后天艮卦对应足厥阴肝经!后天艮卦对应手太阴肺经!先天离卦场影响手阳明大肠经!后天震卦对应手阳明大肠经!先天兑卦场影响足太阴脾经!后天巽卦对应足阳明胃经!后天巽卦对应足太阴脾经!先天乾卦场影响手少阴心经!后天离卦对应手少阴心经!先天巽卦场影响手太阳小肠经!先天巽卦场影响足太阳膀胱经!后天坤卦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先天坎卦场影响足少阴肾经!后天兑卦对应足少阴肾经!先天艮卦场影响手厥阴心包经!先天艮卦场影响手少阳三焦经!后天乾卦对应手厥阴心包经!后天乾卦对应手少阳三焦经!后天八卦中的十二地支就代表代表人体十二经络!十二时辰影响人体十二经络运行效果!另外,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八经卦就是奇经八脉,《易经》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的真实反映,它是人体经络的结构方程式。

督脉为乾,主持元阳,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统帅阳经。

任脉为坤,主持元阴,主一身阴气,为阴脉之海,统帅阴经。

冲脉为坎,主一身阴血,但有一点元阳居其中。

带脉为离,系腰身一周,内系胞宫为阴,外系筋脉,主一身强力,故二阳在外。

阳跷脉为震,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阳入于阴,故多一阴。

阴跷脉为巽,交通阴阳,运行卫气,阴入于阳,故多一阳。

阳维为兑,阳维维于六阳经,故有二阳。

阴维为艮,阴维维于六阴经,故有二阴。

图例分析银河系示意图神龟献给伏羲的河图洛书代表整个银河系中星辰时空图!(其与宇宙万物及人体有必然连系及影响!)伏羲先天八卦图代表宇宙大周天场(表示宇宙先天空间场,讲定位,讲影响)文王后天八卦代表宇宙小周天万物场(表示宇宙后天万物场,讲流行,讲对应)相关知识带你认识人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转太极六合针法图说明

转太极六合针法图说明

转太极六合针法图说明太极六合针法图说明圈子从内向外依次为:1、太极图、河图洛书中五点2、方位:东南西北3、十二地支图4、洛书八方图5、八卦卦符6、八卦卦名和五行属性7、八卦的内、外卦与脏腑、身体对应8、八卦与人体脏腑器官对应9、八卦所属主要功效10、八卦所属主治疾病11、八卦与十二经络的主要配穴八卦各卦与人体脏腑器官对应乾卦:属性健。

对应大肠、脑、脊椎、督脉、胸部、左下腹、左下肢、男性生殖器。

坤卦:属性顺。

对应脾胃、任脉、腹部、左肩、肌肉、消化系统。

震卦:属性动。

对应肝脏、双足、神经、筋脉、筋膜、右腰、右胁肋、右肩臂等。

巽卦:属性入。

对应胆腑、肱股、右肩、神经、食道、肠道、淋巴系统、呼吸器官。

1、坎:属性陷。

对应肾、膀胱、任脉、耳、腰、骨、髓、脑、发、性器官、血液循环、泌尿生殖、免疫系统。

离卦:属性附。

对应心脏、心包、血脉、小肠、眼目、头脸部、颈部、胸部、上腹部。

艮卦:属性止。

对应脾胃、鼻、手、右下肢、脚背、足趾、背脊、皮、乳房等凸起之处。

兑卦:属性悦。

对应肺脏、气管、食道、口舌、咽喉、牙齿、左腰、左肋、肛门、皮毛。

八卦各卦所主功能乾卦:功能:醒脑清神、强脊补肾、通调督脉、固肠涩肠、通肠导滞、通阳散瘀、舒筋利节。

清风散热强腰壮骨等。

坤卦:健脾和胃,通腑导滞、清热化湿、温中散寒、升清降浊、宣通腑气、强健肌肉等。

震卦:功能:平肝熄风、舒肝利胆、解痉止痛、强筋通络、调和气血、舒和性情等。

巽卦:功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抗拮过敏、袪风止痒、疏肝明目、消肿散结、通关利窍、清热散邪等。

坎卦:功能: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肾壮阳、补肾调经、清热利湿,调理两阴,疏通气血、生殖发育、通调三焦等。

离卦:功能:清心火、泄烦热,抗炎、抗过敏、温补阳气、活络明目、安神定志、通畅气机、利气宽胸平气降逆等。

艮卦:功能:温补脾胃、清热化湿、消食导滞、调理肠胃、宣通腑气、理气止痛、疏通经络、强筋利节。

兑卦:功能:宣肺解表、润气止咳、降逆平喘、清热利咽、益肺补肾、散风利节、清热消肿、疏风透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大名方与八经卦的对应关系
春风化雨回复赞2楼2006-09-02 小柴胡汤
六味地黄丸(汤)
我吃过卡闲居故人回复赞3楼2006-09-03 坤:小柴胡汤是阴阳两备的啊,坤太阴了?? 昆仑大士回
复赞4楼2006-09-03 以下是引用第3楼闲居故人的话:
坤:小柴胡汤是阴阳两备的啊,坤太阴了?? ...这些方剂都是阴阳两备的。

而且变化无穷。

离为火,主热,兑为泽,主凉,坤卦在离与兑之间,是寒热往来之处,故配以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证。

而若从归经上看,柴胡为君,入肝胆经,当属震或巽卦,尤其当属巽。

此方配卦确有不可执守之处。

昆仑大士回复赞5楼2006-09-03 再如乌梅丸也一样,是寒热互杂用药,主上热下寒,错杂之病用错杂之方,亦并非纯主离火。

这是《神奇的中医八大名方》一书中的配法,原书是配的别卦,作者知医,未必深知易,所以,我们只可参考其意。

但是,中医方剂与八卦之间确实可以建立某种关系,用八卦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

例如,从曹颖甫小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他在学医之前,他的父亲生病,百医不效,越治越严重,命在旦夕,所遇人用经方治好,而所述之理竟然是天道气运。

所以,深知医者,必在于易。

王星薇回复赞6楼2006-09-03 太难了啊大律师工作室回复赞7楼2006-09-07 在一个书店看到有本《中国八卦本草》,似乎是青岛科技出版社出的,属于国家中医药权威部门组织编写的专门学术著作。

其内容为将许多中草药与八卦对应起来,分析其阴阳五行八卦属性,药性,可治疗哪些类型的病症。

我觉得相当不错,不知道大士是否有此书?若没有的话,需要我帮买么?昆仑大士回复赞8楼2006-09-07 谢谢大律师的好意。

我暂时还无暇看这些书,现在最要紧的是经典的东西多学一些。

在奇门中,是将本草按八门分类的。

与八卦有所不同。

如宣通类属于开门,汗法亦然。

收涩类属于杜门,止汗类亦然。

我还是用我比较熟悉的领域中的东西结合着来学好些。

对八卦还不太敏感。

昆仑大士回复赞9楼2006-09-07 乙261中国八卦本草青岛出版社刘杰著预定正版本书深入探讨了中药的药理理论本质。

体例悉本中国八卦医学,上迄远古,下至清朝,以明中国中药本草来龙去脉、历代医药学家著作源流本末。

次论八卦本草学说,本出太极,旁涉基固,以清中药治病之理,正本清源,规律以陈。

再论八卦本草分类,详明本草科目产地、气味归经生降沉浮、用药八卦之理、配伍七情之义、组方主治效能、称量炮制宜忌。

纵横交论,以明药法。

是书本草分类,正本清源,反繁归简,以本药气味阴阳八卦为纳,首分温凉寒热四类,次分温、大温、凉、大凉、寒、大寒、热、大热八别,再分为辛温、甘温、苦温、酸温、咸温、辛大温、苦大温、酸大温、咸大温、辛凉、甘凉、苦凉、酸凉、咸凉、甘大凉、苦大凉等四十目。

之所以这样分类,就是因为中医之用中药,从根本上就是这样用的,它反映了中药的本质性科学内涵,并且是中药走向现代化从内在结构趋向一的必由之路。

【目录】序一序二第一章八卦本草沿革第一节先秦时代第二节秦晋时期第三节南北朝时期第四节隋唐时期
第五节宋朝时期第六节金元时期第七节明朝时期第八节清朝时期第二章八卦本草学说第一节本草太极论第二节本草阴阳论第三节本草五行论第四节本草道地论第五节本草节气论第六节本草本原论第七节本草炮制
论第八节中药配伍论第九节本草剂量论第十节本草
脏腑论第十一节本草经络论第十二节本草气血论第十三节本草毒性论第十四节本草煎服论第十五节本草现
代论第十六节本草八卦论第三章八卦本草分类第一节
少阳温类本草第二节太阳热类本草第三节太阴寒类药
物第四节少阴凉类药物第四章八卦用药分类第一节阴
阳用药第二节上下用药第三节气血用药第四节动静
用药第五节香浊用药第六节滑涩用药第七节寒热用
药第八节开闭用药第九节生杀用药第十节清长用药
第十一节补泻用药第十二节湿燥用药第十三节吐止用药第十四节轻重用药第十五节宣通用药第十六节卫
气营血用药第十七节三焦用药第十八节六经用药第十
九节脏腑用药第二十节八卦用药第二十一节六淫用药第二十二节经络用药第二十三节四时用药第二十四节
运气用药第二十五节人体用药第二十六节男女用药第二十七节七情六欲用药第二十八节诸剂用药第二十九
节诸证用药附录昆仑大士回复赞10楼
2006-09-09 此楼内容已被删除昆仑大士回复赞11楼2006-10-22 阳和汤▲▲▲〖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3g)
〔药量及意义〕
〖用法〗水煎服。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5top 〖主治〗阴疽。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
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病机〗
┌局部温肿,皮色不变┐
│├阳虚寒侵、寒凝血滞、痰浊内阻┐
│酸痛不热┘

阴疽┤
├阳虚血虚、寒凝痰滞
│舌淡苔白,口不渴┐

│├阳虚血弱

└脉沉细或迟细┘
5top
┌熟地(量重)──滋补阴血,填精益髓
君┤
└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
臣肉桂、姜炭──温阳散寒以通血脉
┌麻黄(量轻)──宣散在体表之寒凝
佐┤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湿
使生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

〔本方组方配伍特点〕〔阳和汤与当归四逆汤鉴别〕5top 1.本方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剂。

以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脉迟细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2.如兼气虚不足,可加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效果更佳。

3.用本方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凝者。

5top 1.本方中麻黄只起发越阳气作用,故用量较轻,熟地补血固本,用量宜重,运用时应注意麻黄与熟地之比例。

2.本方适用于阴疽,阳证忌用。

〔原文〕
3.疮疡红肿热痛及阴虚有热者,或疽已溃破,不宜用本方。

5top 《外科症治全生集.阴疽治法》:“夫色之不明而散温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

毒痰凝结也。

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

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
乃行,毒亦随之消矣。


临床报道:用阳和汤加当归、丹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结果肢痛和跛行消失,皮温肤色正常,创面愈合者12例;症状减轻、创面经手术治愈者8例(中医年鉴,1985∶121)。

5top 〖附方一〗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麝香三钱、墨炭一钱二分
用法: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千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丸,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

如流注将溃及溃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

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

功用: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主治: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拱头等病。

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注:原书使用本方,常与阳和汤并进,或交替使用。

但此方较阳和汤药力峻猛,惟体实者相宜,正虚者不可用,孕妇忌用。

〖附方二〗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牛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一两,各去油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

用法: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9g)。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